上海名家艺术研究协会第三届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成功召开
“全国文物艺术品鉴定评估认证平台”合作仪式在沪签署
 
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 > 艺术研究 > 艺术纵横 >
陆抑非:用生命浇灌绚烂的艺术之花

陆抑非:用生命浇灌绚烂的艺术之花

时间:2020-07-06 12:39:08 来源:月雅书画 作者:

陆抑非:用生命浇灌绚烂的艺术之花


本文来源:美术报
作者:徐家昌

\

当代著名花鸟画家、艺术教育家陆抑非先生出生于江苏常熟,祖父是清代的秀才,酷爱书画,先生自幼即受到书画艺术的熏陶。
 
如果说祖父在他幼小的心灵中播下了艺术的种子,那么他的第一位老师李西山先生就是他投身于书画艺术的引路人。
 
少年时代的陆抑非先生随祖父去见李西山先生,李称赞他的画很灵秀,有“笔仗”,用笔放得开,能顾到整幅画面气势的意思,他对祖父说:“看来陆家要出秀才了。”李西山先生的指点在少年的陆抑非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

 
真正献身于书画艺术是在先生18岁那年,当时就读的教会中学苏州桃坞中学是约翰大学的附属学校,还有一年就可以升入大学,却因肺病突然大口吐血,不得不中途辍学,回到家乡休养,一病就是四年,自此开始,先生才与书画结下了不解之缘。
 

\

1937年先生在上海举办个人画展,拜吴湖帆为师,习山水竹石,还曾与黄宾虹、张善孖、吴湖帆等合办过展览。当时的生活是十分艰苦的,为了谋生,他先后做过小煤炭洋行簿记,花边洋行绘图员,中小学美术教员,也绘制过挂图标本,画过檀香扇……在为生活奔波的间隙,却从未停止过对艺术的探索和追求。在那段时间,由于内兄之助,他得以饱览宋元明清历代名画,寝馈于斯,穷研不倦,积累了大量名迹稿本,尤其致力于宋元及林良、吕纪、南田、新罗的研究,画艺大进。尤精于没骨花鸟,用笔活泼灵动,设色鲜丽雅逸,一时声名大噪,卓然成家。先生于1932年始曾历任上海美专、新华艺专教授达15年之久。1956年入上海中国画院为画师,1959年应潘天寿院长之邀来浙江美院任教至今,在漫长的艺术教育生涯中,先生为中国画的繁荣培养了大批美术人才。直至今日,先生虽然病痛缠身,但在创作及艺术教育事业上始终宝刀未老,锐气不减。

\

陆抑非先生的创作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他的工笔画极具宋元遗韵而绝无刻划之虞,用线凝炼流畅,设色鲜丽明快,偶作生纸双钩亦意趣横生。重彩画《花好月圆》是他的工笔代表作,五色牡丹衬以整片石青底,线条以泥金钩出,整幅画面富丽堂皇,艳而脱俗,深受群众喜爱,曾多次再版逾百万份。1959年创作的《春到农村》是陆抑非先生创作生涯中的又一个高潮,先生积极投身于时代发展的大潮中,到农村体验生活,在一次写生中得到启发,他描绘了上海市郊一片充满勃勃生机的桃林,盛开的桃花衬以农村与工业生产的背景,运用山水花卉结合的方法,化平淡为神妙,以画家特有的敏感和激情,透过气氛热烈的画面,热情讴歌了社会主义建设新景象,作品在国内外20 多种报刊杂志刊登,又选送苏联参加“社会主义国家造型艺术作品展览”。

 \

调来浙江后,他吸取了八大、缶翁等大写意的技法,使画风为之一变,笔墨更趋生辣苍润,《双松图》、《竹石图》、《寿桃图》、《腊梅绣眼》等均是他来浙后涌现出来的佳作。
 
先生书法早年从颜、欧入手,遍及唐宋名迹,晚年专攻草书,得力于孙过庭《书谱》,怀素《自叙》诸帖,所作行草起伏跌宕,别具风格。他常说:“书是画出来的好,画是写出来的妙。”他有一幅《兰花图》,笔力遒劲,纵横潇洒,正如他画中题的那样,“戏从怀素驰豪笔,写出幽香习习来”。笔飞墨舞,字画相映,画虽是妙手偶得,但以书法入画,融书画于一炉,先生绝对是高手。

\

他论画喜作比喻,他说,作一幅画好比演一台戏,所不同的是生旦净末丑要一人来担当,既是导演,又当演员。他以一幅《牡丹墨石》为例说:“这幅画好比京剧《贵妃醉酒》,墨石如楚霸王,牡丹就是虞姬,霸王要画出其威严、气度,虞姬要画出其娇艳、妩媚,而许多人能画花的妩媚,却画不出石头的丑,石头画得老辣苍劲之时,花又往往失其娇媚,要花石皆精,谈何容易!”先生却能以生辣遒劲之笔墨写出石之内美,而画花仍不失其娇艳典雅。粗细刚柔,相得益彰,能以如此的笔情墨趣赋于作品以永久的魅力,正证明先生对生活的热爱及传统功力之精湛。

\

先生根据自己数十年的经验,以为中国花鸟画的工与意有相通之处,不能截然分开。他主张从兼工带写入手,上追宋元,下学明清,收而能工,放而能写,但这是一个艰苦的过程,是一个从“獭祭而成”到“信手拈来”的过程。要想“信手拈来”(自由王国),首先要“獭祭而成”(必然王国),也就是必须先学习传统,吸收传统,观察生活,积累生活。如果只想“信手拈来”,一入手就是青藤、八大,没有深刻的体会,结果只能是一味粗野,信手涂抹;反之,拘泥于双钩的精细,求工伤韵,易入板滞,气局狭窄。因此,没有对生活的观察和积累,没有对传统的理解和吸收,而想速成,一挥而就,是没有不失败的。先生强调“写意应从严谨来”,正是自己的甘苦之言。他举个例子说,中国画点几个点子也要讲究攒三聚五这就是章法,这个基础不打好,就要谈写生、谈创作,都是空的,所以他主张“先师古人,后师造化”。

\

先生对传统并不是盲目肯定,所以他对待学生学习传统问题上要大家“取法乎上”,反对不加分析地全盘吸收,认为传统中有精华,也有糟粕。同是优秀作品,也有高低之分,哪些是高的,哪些是可以取法的,对初学者来说特别重要,一定要弄清楚,不能人云亦云,陷入盲目性。他说:“第一口奶水要吃好。”就是说入门的路子要正,才能真正学到传统的精华。

\

先生年来多病,但对艺术的追求从未停息。他精于画牡丹、月季、荷花、松树、翎毛、蔬果,无论勾勒、泼墨,俱各有风姿。尤擅用粉用水,厚而不腻,淡而清隽,随意点染,落笔成趣,极臻佳妙,达到随心所欲的地步。

\

先生善于思索,而从不满足自己已经取得的成就,时时思考衰年变法,以期达到一个更高的思想与艺术境界。他说,作画没有速成,一定要千锤百炼,才能水到渠成。先生在艺术的园地里不断地辛勤耕耘,他正以他的心灵、他的整个生命浇灌着一株绚烂的艺术之花。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