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景舟,回忆紫砂泰斗的一生!(附其经典之作)
时间:2022-09-20 15:27:17 来源:紫砂壶收藏 作者:六一堂
顾景舟,回忆紫砂泰斗的一生!(附其经典之作)
今天让我们一起回顾紫砂泰斗一生的经历及其经典之作!
1
30年代
1915年10月18日,顾景舟出生于江苏省宜兴市丁蜀镇上袁村。1920年入宜兴县第六高等小学堂(现在的东坡书院)学习,由锦洲改名为景洲。
因家境困顿,无法入中学继续深造

2
40年代
1942年,顾景洲赴上海标准陶瓷公司任雕塑室技师,工作是翻制模具,作品署号“自怡轩”。当时他月薪100大洋,这是非常高的薪水,足以养活父母和两个弟弟。
有闲章“得一日闲我为福”(仿文彭)、“足吾所好玩而老焉”(仿邓石如),有《高线三足提梁壶》等问世。
1946年,顾景洲由周志禄、徐祖纯牵线,为农民银行座谈会做纪念品仿古壶,完成订单的100把外,又多做10把,共计110把。这是顾景舟一生中完成的最大宗的一次产品订单。
1948年,顾景舟精心制作五把石瓢壶,吴湖帆、江寒汀等沪上书画家为之书画。除自留一把,余四把慨赠戴相明、江寒汀、唐云、吴湖帆。
▲吴湖帆石瓢
▲江寒汀石瓢
▲戴相明石瓢
▲唐云石瓢
3
50年代
1951年,因为有在标准陶瓷公司工作的经历,顾景舟由同辈顾浩元推荐,应聘上海天原化工厂(德国人创办),考试合格,但体检时发现有肺结核病而最终没有被录用,只能回家修养。
1952年,顾景舟回到家乡戒烟养病,在家种花养鱼。病愈后收了平生第一个弟子,朋友加亲戚徐祖纯的儿子徐汉棠。期间创作莲蓬摆件等作品。
1955年10月,蜀山陶业生产合作社设立“紫砂工艺班”,招收第一批艺徒,李昌鸿、沈蘧华、高海庚等人师从顾景舟学艺,顾景舟任生产理事委员兼技术辅导员,负责紫砂工艺班的招生和技术辅导,与朱可心、任淦庭、裴石民、吴云根、王寅春、蒋蓉并称“紫砂七老”。
1959年,顾景舟任紫砂技术研究室副主任、主任,负责全厂的技术辅导工作。为开发紫砂销路,他带头搞技术革新,与高海庚等人创制上釉啤酒杯,设计高档花盆等生活实用品,屡屡得奖。还参加了北京人民大会堂江苏厅的布置工作,设计了一批大型的餐具及高档花盆。
4
60年代
1960年,工艺行业低潮时期,顾景舟专事产品设计和打样,改进紫砂专用工具。60年代遍访北京、上海、广州、苏州等地博物馆,寻觅珍品,并带领技术人员到其他兄弟陶瓷产区考察。
1964年,虚岁五十的顾景舟与徐义宝女士结婚。为完成外贸订货,顾景舟向周尊严、潘持平、顾绍培、徐乐平、陈粉林、张树林等6人传授大件花盆的制作技艺,紫砂花盆型、工艺达到极高水准。
5
70年代
1972年,顾景舟创作雪华壶、提璧茶具、上新桥壶,并做石瓢壶、中石瓢壶。
70年代创作花器咏梅茶具,他的梅花,理与趣,相得益彰。就气质而言,倾其一生读书的品性、逸情、人格融入,文静中自有凛然,风骨铮铮,却又有妩媚的面影在。
1979年,香港实业家罗桂祥先生来宜兴与顾景舟商议定购工艺师作品,并提议仿制历史名作。
6
80年代
1980年,在顾景舟的支持及参与下,国家专门建立了“紫砂特艺班”。按香港著名收藏家罗桂样先生的供样,带领汪寅仙、周桂珍等中青年技艺人员复制历代名作,如僧帽壶、井栏壶等,并担任技术总监。
接下来,顾景舟陆续创作了矮僧帽壶、汉铎壶、圆钟壶、矮井栏壶、乳鼎壶等,并挑选工艺师和高级工艺师每周为特艺班学员上课,奠定了紫砂技术水平跃上新台阶的基础,为整个紫砂事业的繁荣与发展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
同时,顾景舟在港为紫砂陶艺收藏家罗桂祥博士加冕,为收藏的两百件藏品作出鉴定,并开办紫砂陶艺讲座。顾景舟曾三次参加全国工艺美术艺人代表大会,受到国家领导人的接见,他的作品受到国内外同仁的高度评价。
1983年,顾景舟带其夫人徐义宝来上海求医。在此期间顾景舟一共做壶五把,三把“小供春”,两把“鹧鸪提梁”。
1985年,顾景舟亲自设计指导一批紫砂精品,参加全国性的展评活动,促使“方圆牌”高级紫砂茶具被国家评定为“金质奖”。应香港锦锋公司之邀,率蒋蓉、汪寅仙、吕尧臣、周桂珍、李碧芳赴港参展。
1989年应香港锦峰公司之邀请第三次访问香港。做高僧帽壶、如意仿鼓壶、此乐壶,并题写装饰金文释文。
7
90年代
1991年,顾景舟主编《宜兴紫砂珍赏》一书,由香港三联书店出版,为紫砂历史上第一本紫砂艺人自己编写的专著,至今畅销。

1992年为锦峰公司紫砂珍品展制《鹧鸪壶》(韩美林书),《福寿夙慧壶》(刘海粟书画)。在宜兴第三届陶艺节紫砂国际文化研讨会上,他发表了《紫砂陶史概论》。
1993年,顾景舟作为“宜兴陶瓷艺术作品展览会”代表团成员首次访问台湾,高虚扁壶和双圈壶,参加了此次展览。为期10天的宜兴陶瓷作品展出,轰动了宝岛。
1996年6月3日下午4时,顾景舟因肺气肿导致肺功能衰竭,病逝于宜兴第一人民医院,享年81岁。
一代宗师,紫砂之幸,斯人已去,风范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