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名家艺术研究协会第三届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成功召开
“全国文物艺术品鉴定评估认证平台”合作仪式在沪签署
 
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 > 艺术研究 > 书刊编辑 >
佛教美术与魏晋绘画

佛教美术与魏晋绘画

时间:2020-02-20 15:03:22 来源:禅画研究 作者:妙虚法师 孙恩扬

佛教美术与魏晋绘画

\\

二、禅与水墨画
 
1、佛教美术之传入与融合

 
在特定历史时期,文艺的交融超过民族与地域的分歧程度。翻翻全球文化史,看似纯粹的民族性绘画,其实基因都或多或少存在异质因子,中国的早期绘画更是如此。推崇中国文化的哲学家罗素很早就说过希腊文化曾间接的影响过中国的绘画


所谓“间接”影响,主要是指源自印度的佛教美术承载了希腊化艺术风格,而佛教美术主要通过犍陀罗艺术形式传至中国,再伴随佛教传播渐而进入中原大地。

\

犍陀罗艺术最初由作为“佛教徒”或“为佛教徒工作”的希腊手工艺师制作。


“他们的主题是佛教”,艺术技巧多源自“希腊学派”。因此,与热情奔放的印度本土艺术风格截然不同,犍陀罗艺术更多表现出“希腊传统的冷静性”。


佛教的早期传播过程使希腊、西亚、印度笈多王朝三种艺术和谐结合在一起,从相关文物遗迹看,在中国新疆内陆深处也发现了这些艺术的结合体。”如新疆地区和甘肃敦煌莫高窟中早期雕塑和壁画里的佛、菩萨、伎乐天人等动作姿态与服饰色彩显示了“犍陀罗艺术”的渊源,体现了文化的融合交流特征。
 

\\

新疆克孜尔石窟壁画


古代寺庙装饰多是功能性很强的佛教美术,佛教美术风格随佛教流派而变化,寺庙简言之就是弘法场所,《僧史略》分寺为六种:


一、名窟,谓如伊阙窟;二、名院,禅宗人所住多用此名;三、名林,如经中之逝多林;四、名庙,如《善见论》之瞿昙庙;五、兰若,谓无院相者;六、普通。

\


不同寺庙的美术形式内容、风格、仪轨等有差别,而整体上佛教美术又显现出不同的时代风格和审美趣味。随着佛教日益深入人们生活,若佛教美术异域面貌太强烈,难以产生心理共鸣,但若过于本土通俗化,则失去了宗教美术特有的神圣距离感。因此,外来佛教艺术与本土艺术之间是一种互动式影响,渐进变通,非全盘变革,渐渐形成“汉式”,后来称作“唐式”佛教造像。

\

北齐思维菩萨造像
 
古代艺术家大都擅长佛教美术,也不断有西域和印度画僧来到中土,传入路线不仅限于西北陆路。如六朝时期有释迦佛陀、释吉底俱、释摩罗菩提等,此数手,并外国比丘,既华戎殊体,无以定其差品
乃至古代画史分科单列“道释”画一门,宋代《宣和画谱》以“道释”为第一等,米芾的文人画论也以劝鉴类的佛像名贤画为最高,其次为烟云山水。


《图画见闻志》看到了这种美术史独特现象。自吴曹不兴,晋顾恺之、戴逵,宋陆探微,梁张僧繇,北齐曹仲达,隋郑法士、杨契丹,唐阎立本、阎立德、吴道子、周昉、卢楞伽之流,无不以佛道为功

\

东晋顾恺之《女史箴图》摹本,古代人物画以”劝鉴“为功,显示审美与道德功能合一的认识。

\

北魏木板漆画《列女传》。魏晋绘画设色、用笔等技巧都比秦汉成熟,这其中有外来佛教美术的影响。
 
佛教对中国本土艺术的影响细致而深远,不仅有技法语言形式,也体现在画理观念上,可以说没有佛教美术,古代艺术史不会如此丰富而深刻。史籍所载的画家大都参与了佛教美术创作,并完成了自我绘画观念及艺术风格上的系列转变。


傅抱石认为“魏晋六朝的画风,洵可说是完全的佛教美术,“这时的画法,与周、秦、汉不同,是含有印度风味,而趋向变化的装饰。”[21]


当时“曹衣出水”“凹凸花”属异域风格。其中张僧繇画佛称“张家样”,善图塔庙,超越群工。朝衣野服,今古不失。奇形异貌,殊方夷夏,实参奇妙。[22]据传张僧繇创“凹凸花”,“世咸异之”[23]这种明暗光影调子的画法源于佛教美术中的希腊化基因。


魏晋以前画法大都是勾勒平涂,如现存汉墓帛画、壁画中的人物画都是这种平涂做法,而魏晋以后,人物画尤其面部有分染明暗的做法。早期佛教美术延续外域美术原貌,变化的范围限于局部的人物面貌、生活道具的造型方法。

\

战国帛画《人物驭龙》,平面化造型,线条具有装饰趣味,画风神秘。

\\\\\\

敦煌唐代绢画片段(局部)-菩萨像的勾勒渲染画法。由此可见,经过佛教美术的传播,中国早期绘画从单线平涂渐渐发展到唐代丰富成熟的勾勒渲染手法。
(未完待续)
 
本文节选九华山禅宗书画艺术研究院研究丛书:《禅画研究》(妙虚法师、孙恩扬著,人民美术出版社)上篇:禅宗与绘画 之二、禅与水墨画。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