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名家艺术研究协会第三届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成功召开
“全国文物艺术品鉴定评估认证平台”合作仪式在沪签署
 
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 > 学术天地 > 学术交流 >
什么是书法中的“不传之秘”?其实就是一层窗户纸,一点就破

什么是书法中的“不传之秘”?其实就是一层窗户纸,一点就破

时间:2019-07-01 10:30:25 来源:三余书社 作者:彧白

什么是书法中的“不传之秘”?其实就是一层窗户纸,一点就破

 

书法在古人那里是比较神秘的,这种神秘感主要是体现在笔法的传承上。而这种秘不外宣的笔法一般流传于名门望族与达官显贵之中,平民阶层是很难有机会得到传授的!

有书论为证!张彦远《法书要录》说:

“蔡邕受于神人而传之崔瑗及女文姬,文姬传之钟繇,钟繇传之卫夫人,卫夫人传之王羲之,王羲之传之王献之,王献之传之外甥羊欣,羊欣传之王僧虔,王僧虔传之萧子云,萧子云传之僧智永,智永传之虞世南,世南传之欧阳询,询传之陆柬之,柬之传之侄彦远,彦远传之张旭,旭传之李阳冰,阳冰传徐浩、颜真卿、邬彤、韦玩、崔邈,凡二十有三人。”

张彦远说蔡邕在嵩山石室中得神人传授笔法,显然是神秘化了。这些人之间的关系,要么是师徒,要么是亲戚,要么是同朝为官的大臣,其中居多是亲戚,就这说明外人不可得而闻焉,从而增加了这种神秘感。

\
王羲之二谢帖

上次的文章我们谈到了一些简单的笔法规律,很多朋友看了认为是故作高深,写字就是写字,哪有那么复杂?

其实任何一门艺术都有着技术和艺术两个维度,当在技术上达到一个高度的时候,才能在艺术上有所突破。技术上的一个最低的门槛就是笔法!学书法不懂笔法就好比弹琴不识棋谱,下棋不懂规则,作诗不通平仄一样。

很多人在学习书法的时候,拿起一本字帖便开始临摹,觉得自己临摹的很像了,就以为成功了。其实不然,不懂笔法规律的临摹,我们只能称之为“抄帖”,其实也就是写字,这跟书法本身是有很大区别的。

那么笔法的“不传之秘”真的有那么神秘么?其实就是一层窗户纸,一捅就破。

这些笔法的奥秘在古人的书论那里有着诸多的体现, 宋人以前的书论比较玄妙,写的玄而又玄,一般人很难读懂。到了宋朝的苏东坡、黄庭坚那里,书论开始变得接地气了一些,这是因为宋四家(苏黄米蔡)的字,在宋朝比较流行,整个士大夫阶层都争相临摹,正是在这种风气的引领之下,笔法的奥妙才开始褪去神秘色彩!

什么是书法中的“不传之秘”?其实就是一层窗户纸,一点就破

黄庭坚用笔之神

以黄庭坚举例,我们看他的一段书论,从这段书论当中,我们就能体会笔法的妙用了!

学书端正,则窘于法度;侧笔取妍,往往工左而病右。古人作《兰亭序》、《孔子庙堂碑》,皆作一淡墨本,盖见古人用笔,回腕余势。若深墨本,但得笔中意耳。今人但见深墨本收书锋芒,故以旧笔临仿,不知前辈书初亦有锋锷,此不传之妙也。

心能转腕,手能转笔,书字便如人意。古人工书无他异,但能用笔耳。

学书端正,则窘于法度;

这段话是说,写字太多端正的人,常常会局限于法度。这话不是说写的端正不好,而是一个阶段问题。孙过庭《书谱》云:“至如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说的就是不能没有法度,但也不能被法度束缚,不然很难走出来。在宋朝尚意书风的大潮中,能写的端正,不算高明。跟米芾齐名的蔡襄为什么名气逊之,正是因为被法度所拘囿,太多死板之故。

侧笔取妍,往往工左而病右。

稍有书法常识的人都能领会侧锋的含义,但对于书法中的“妍”字却很难领会。为什么侧锋写的字会有“妍”的特征呢?这个不太容易讲的清楚,这句话其实就是要领会中锋侧锋的妙用,只有领会了什么时候用中锋,什么时候用侧锋的时候,笔法基本就懂了一半了!

下面我们举例说明:

什么是书法中的“不传之秘”?其实就是一层窗户纸,一点就破

 

图中王羲之这个字带圈的部分用得全是侧锋,黄庭坚说的“工左而病右”其实就是没有把握好中锋与偏锋的关系,左右说的不是我们现在的左右,是对立的两个方面,可能是上下关系,也可能是左右关系,也可能是前后关系。

再看米芾写的一个字,通过中锋与侧锋的妙用,也能将字写得妍美!

什么是书法中的“不传之秘”?其实就是一层窗户纸,一点就破

 

古人在用侧锋写字的时候,一般不会出现初学者那种带锯齿的侧锋现象,这就是高手所为,初学者在执笔的时候因为执笔方向不对,力道不匀,很容易就会出现虚笔的情况,这就是黄庭坚说的“工左而病右”的道理。

古人作《兰亭序》、《孔子庙堂碑》,皆作一淡墨本,盖见古人用笔,回腕余势。若深墨本,但得笔中意耳。今人但见深墨本收书锋芒,故以旧笔临仿,不知前辈书初亦有锋锷,此不传之妙也。

这三句话说的是读帖之法,古人在临帖的时候为什么要作一个淡墨本呢?这是为了用淡漠写的时候,笔画交叠的地方,能看到笔路,能看到笔画的隐藏之势,若是直接用深墨临习,那么笔的运转轨迹就很难看得清!

比如《兰亭序》,因为真迹已经没有了,现在的《兰亭序》都是古人用双钩填墨的方法填的,所以在笔法交叠的地方,我们就看不到了。假如我们能看到原色的原贴的话,就会惊叹古人的用笔之妙了!

看下面一个例子:

什么是书法中的“不传之秘”?其实就是一层窗户纸,一点就破

 

这个是苏东坡的字,其中画圈的地方,细看的话,就能看到一些笔法的变化,这种变化体现在墨色的交叠变化,在这些交叠之处一眼就能看出其中的转折顿挫的。通过这些精微的分析,才能使你的笔法成熟和自如。

假如我们看《兰亭序》中双钩填墨,或者是用浓墨写的字,就不容易体会这里的变化了。

什么是书法中的“不传之秘”?其实就是一层窗户纸,一点就破

 

这个字中的转折变化,通过字本身便不易能分辨出来。其中黄庭坚所说的“回腕余势”就是指基本笔画中的“起”与“收”。收笔的时候不是简单的停下就行了,而是有一种回收的势态,指的是回腕的一个动作通过笔s势体现出来。

这里面就对应上了我们之前讲过的笔法,即“转、折、提、按、起、收”。这里面的每一个笔法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一笔接一笔,笔笔连贯,勿使断绝!

今人但见深墨本收书锋芒,故以旧笔临仿,不知前辈书初亦有锋锷,此不传之妙也。

这里面说的不传之妙说的并不过分。在古人那里,得到一本真迹是很难的一件事,没有今天这么发达的影印技术,在古代得到一本名人字帖,非达官显贵而不能!没有对真迹的观摩,是没有办法体会古人的用笔之妙的。所谓的“不传”,大约就是这个道理。

什么是书法中的“不传之秘”?其实就是一层窗户纸,一点就破

赵孟頫临圣教序

反观现在的人学字,一般只求把字写的像而已,不懂基本的笔法规律,只注重字形,其实这就是盲目死学。

心能转腕,手能转笔,书字便如人意。古人工书无他异,但能用笔耳。

这是一个很高的境界,用笔的时候手随心转,无不如意。需要长期观摩和体会古人的用笔之妙,当将其逐渐化为已用的时候,就能心领神会了。

在最开始临摹学习的时候,必须掌握每一笔的规律,每一笔的转折提按顿挫,须当每一笔都暗合古人,如此经年,化为己用,方能出笔自如而不逾矩。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