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名家艺术研究协会第三届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成功召开
“全国文物艺术品鉴定评估认证平台”合作仪式在沪签署
 
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 > 学术天地 > 学术论著 >
《绘事简言》谢伯子著

《绘事简言》谢伯子著

时间:2013-07-31 09:16:00 来源: 作者:

绘事简言

                

(附题画诗词)

 

 

 

 

 

 

 

 

 

谢伯子   撰

 

 

 

 

题辞                        钱璱之

           

              踏莎行

       赠宝树表兄,并奉题其

      《绘事简言》与诗词选刊

 

           

叠嶂飞泉,接天莲叶,

观图如听清歌发。

犹留合影记当年:同依老树池边歌。

 

 

中表情亲,儿童谊切。

心知手语何须说。

新诗读罢梦重温:寄园风日菱溪月。

 

 

 

〔注〕《叠嶂飞泉》、《风裳水佩》皆表兄所赠画题。

       合影时在童年,地在东郊旧宅后,迄今已隔五十余载,

        故家早焚于劫火矣。

       近读表兄诗词稿,中有《忆寄园荷塘》等绝句。

 

 

 

                 

                                     199110月)

 

 

      

我生之初,即患聋哑;继而双亲早逝,自恨受此天厄,恒思发愤图强,与命运抗争,期有以自立。

所幸家门有风雅之传统,交游多艺术之熏陶。在外祖名山老人、叔父稚柳先生、姑母月眉女士以及诸位舅父、姨母之亲切教诲、热情诱导下,始识文字,进而读书。得知古人如左丘失明、孙膑断足、司马迁受刑……而终能著书立说,名垂千古。因思“彼人也,余人也”、“有为者,亦若是”!内心之灵感初萌,而生理之障碍得破。虽言语之难通,实天机之未泯。继念良工制器,贵在因材;自问避短扬长,莫若专攻绘事。因遵先父玉岑公之遗愿,拜张大千、郑午昌两先生为师。默而识之,学而不厌,继承传统,努力追新,取诸自然,出于灵府。终求变残疾为有用,与命运相抗衡。

创作之余,每有心得,因成《绘事简言》。随感即录,不计短长,日积月累,集为两卷。惜经“文革”浩劫,仅留其半。又于作画之同时,亦偶有题咏。唯是笔墨之挥洒易工,而音韵之掌握不易,因此反复推敲,以期合于格律。虽已屡易其稿,而可存者不多,如雪泥之鸿爪耳。

承友人之鼓励,以为不妨付梓,借可自见,亦广交流。因将《绘事简言》,并附题画诗词若干,先行油印,征求意见。庄生所谓“贻笑于大方之家”,自知难免;而倘能得郢匠一挥成风之斧,予以教正,则何幸如之!

 

                                                   谢伯子

                                            一九九一年十二月十日

 

     

题辞(钱璱之撰)

自序

绘事简言下卷(上卷散失难觅)

……111页,凡二十九则。

附题画诗词

……1220也,凡四十首(诗三十二首,词八首)

后跋(承公侠撰)

 

 

 

 

 

 

 

 

 

 

 

 

 

 

绘事简言下卷

     

       欲创作出令人赏心悦目或惊心动魄的精品,必须切实做到如

下几点:

彻底澄清胸襟积尘,使心情淡泊宁静,一切处之泰然。

搜尽奇峰打草稿,闭门积想苦加工。

放浪形骸,挥洒自如。

                                       (1985.2.30)

                  生存  奋斗

我之所以能够自己生存和奋斗下去,是由于:

生理缺陷。

⑵父母早逝。

⑶国家多难。

⑷贫病交迫。

⑸孤独寂寞。

⑹社会偏见。

这些都从反面激励我本身的潜在意志和力量——自尊,自强,自立,自救,奋斗进取,不甘罢休。

                                                    (85.3.1)

吾作画,论画,下定决心,必期有所开拓创造,穷天地之未容,显日月之不照。

                                                    (85.3.5)

论“意在笔先”

    古人论画,强调“意在笔先”。吾意未必尽然。笔在意先,亦无不可。宜不断游刃于两者之中:意下动笔,笔下生意,相辅相成,熟能生巧以至巧夺天工。

                                                   (85.3.10)

山水画题

     巍巍兮千秋屹立,洋洋乎万顷波涛。

                                                           85.3.24

论“以形写神”

     凡画山水、人物、花鸟,既求形似,尤重神韵。“以形写神”、“形神俱备”,此传统画论不朽之说也。写真不必全真,全真则俗,丧失自我。写神亦不宜一味求神而失真,不然,将变为空神,丧失艺术真神。故必以形写神;而以神化形,亦无不可。

                                                           (85.4.20)

     古今中外艺术作品,高下不齐,瑕瑜互见,吾等必须以历史的艺术的眼光来分析和鉴定,从而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所谓继承传统,乃是继承值得当世和后世借鉴、取法、发展之传统,而非其他。

                                                           (85.4.29)

     大人物之作未必尽为杰作,小人物之作亦未必非杰作。著名画家之所以成名成家,在于当时杰作。但其中不少人一为名家,便踌躇满志,忙于内外酬应,逐渐失去原来刻苦勤奋、锲而不舍的精神,心血来潮,信手乱写,以致原有动人气韵和惊人气魄丧失殆尽。此可谓有始无终。然而善始善终者鲜矣哉!

                                                           (85.5.10)

论笔墨

     凡作国画,首先须娴熟地掌握笔墨规律。然后又应大胆运用“无笔之笔”和“无墨之墨”,自立“无法之法”,再进而反对墨守已法,务求不断变化。只有如此,才能使其画日臻完美,光景常新。这是真正高明的中国画家之精神所在。

                                                           (85.5.15)

耻不识宝

       国有国宝而不知,

       家有家珍而不知,

       人有人杰而不知,

       皆耻也。

       笔有笔力而不知,

       墨有墨妙而不知,

       彩有彩趣而不知,

       亦耻也。

                                                            (85.6.15)

论水墨画之泼墨,泼彩

    水墨画之泼墨法,画家应熟虑而慎用,不可一味大泼特泼,泛滥成灾。泼彩亦须如此。泼墨泼彩两者合一,形成中西融化之中国画,但仍应不失民族气质和传统特色。

                                                            (85.7.24)

评审美观

    初学国画,首先必须逐步掌握笔墨技法及其规律。待学会、学熟后,在创作过程中必须抱有民族审美观。当巩固地形成民族审美观以后,进而须有世界审美观。但即使如此,仍应以民族审美观为主。换言之,必须批判地吸取世界艺术诸派之长,以充实民族艺术的内容,在东西艺术结合之中,仍不丧失本民族之艺术特色。但没有世界的审美观,则民族的审美观可能会狭隘、保守,在现时代艺术浪潮中很可能会黯然失色。

    有些人一味追求古画,拼命临摹古画以迎合异国富翁的趣味;有些人一味求新,弃尽传统,炫奇作怪,以显示现代主义的潮流,实则均无足取!必须珍重本国的艺术传统,兼融东西审美观点来看待古今中外艺术。决不能随波逐流,丧失自己的艺术身份与价值。

                                                             (86.2.6)

评艺术传统与艺术杰作

     古今中外艺术杰作,皆应属于传统艺术。古代杰作算老传统,现在杰作算新传统。杰作无论是老是新,皆值得当时和后代借鉴和师法,而一般作品却不然。

     画家之所以成名成家,全由于当时之杰作,而后来之作却未必尽然。另外一些画家虽有不少杰作,却未成名。此可能在于无知己者推荐和宣传,自己不善交际,只能留之后代,有一天终于被发现而驰名,成为传统艺术珍品,历史上不乏其例,已故多年而今走红的黄秋园、陈子庄诸氏,即可佐证也。

                                                             (86.3.5)

论虚实

     在成熟地掌握笔墨规律以后,应于实中求虚,虚中求实。虚实相间,神在其中。全实则俗,全虚则玄,皆不足取。

                                                           (86.5.12)

 

 

辨寂寞

    “寂寞”乃人生之乐也,亦乃人生之苦也。寂寞之乐,在于寂寞中之热闹,或者热闹中之寂寞。或以诗、书、画自娱,或以音乐、舞蹈、游泳……自适,然此实非甘心趋向寂灭,而是用心专一,用志不分,乐亦在其中矣。然此必有用于已,有济于世。若寂寞而无用于已,无济于世,终于寂灭,岂非愚者也哉!

     寂寞之苦,乃是在寂寞中感到人生无聊,对于一切均抱悲观态度与消极情绪。既厌倦已生之寂寞,亦厌恶众生之热闹。一旦得意,以为不过一瞬之乐,一晌之欢;一当失意,便万念俱灰,“四大皆空”。此寂寞之苦也。

      发愤读书,勤奋学习,必须自甘寂寞,持之以恒。即使在热闹中,亦应泰然处之,不为尘嚣名利所动。及其达到目的,寂寞之乐尽在斯矣。

      穷则独善其身,乃“寂寞”者也。达则兼济天下,乃“热闹”者也。既善寂寞,亦善热闹,有用于已,有济于世,能保始终穷达不变者,虽有人在,亦寥若晨星矣。

                                                           (86.6.20)

评艺术学者的态度和精神

     艺术学者,责任在于探求艺术真理,发现艺术真理,开拓艺术真理,为继承和发展民族艺术传统而坚持奋斗,作出贡献,并争取树立自己独特之学说及不凡之风格。

     艺术学者必须独具民族艺术审美观与世界艺术审美观。当今个别艺术学者一味求名求利,不认真学习和继承民族艺术传统,对艺术意义和艺术技法,亦不求甚解,不求深造,一有点滴成绩,变沾沾自喜,洋洋得意,自我陶醉,自我吹嘘,拉关系,仗权势,此乃艺术学者大忌,亦艺术真理之大敌,因而其人称不上是真正的艺术学者。

                                                            (86.6.28)

再论“意在笔先”

     历代画家皆强调“意在笔先”,吾则虽有同感,却以为“笔在意先”亦未始不存在。盖临摹画本时,应当注意用笔用墨方法,暂不能骤然构思构图,也暂不讲究灵感,必待提高绘画能力,学会用水,调色,用惯各种不同的纸,在此基础上逐步做到“意在笔先”。在正式动笔落纸时,先行构思构图,讲究灵感、气韵和意境,运用“六法”,挥洒自如,游刃于“笔先”、“意先”两者之间,不为前人成法所囿,亦不为“胸中成竹”所构,意到笔随,笔挥意出,所谓“心手相师”,方可自成一家。

                                                             (86.7.4)

     尺泽之鲵岂比大海之鲸,

     檐下之雀岂比摩天之鹄?

                                                             (86.8.6)

黄山画论

    古今画黄山者大有人在,目前黄山画派之传人几乎到处有之。然瑕瑜互见,必须谨慎看待。取长避短,去芜存精。

    石涛得黄山之灵。

    梅清得黄山之形。

    渐江得黄山之质。

    吾则思欲兼之,旨在取神也。

                                                             (87.7.7)

画应兼美

画既须有传统之美,亦须有创新之美。画既宜有朦胧美,亦不妨有明朗美。画就是诗,诗亦是画,诗画结合,才能美化心灵,魅力无穷。

(88.2.1)

黄山画感

四年来,三上黄山绝顶,既师又友,与共呼吸。七十二峰之中始信峰奇秀非凡,最足心驰神往,流连忘返。今偶忆及,欣然命笔,尚不自知已尽邱壑美否?已尽黄山奇否?犹冀今后有慧眼人对斯图作评论也。

一九八九年七月二十日第三次上黄山

(89.7.25)

“文人艺术”

人民艺术也未尝不包括“文人艺术”在内。“文人艺术”当然也是人民艺术中的重要部分。

文人艺术就是指具有较高文化修养的人士搞的艺术。他们各以自己的思想、感情和理想、见解、性格以至趣味渗透于作品中,形成各种独特的艺术风格,但目的同样是为人民大众和文明建设服务,这一点与工农兵艺术家并无二致。

(89.8.10)

“一专多能”

艺术浩瀚如海,令人望而兴叹。艺术家力量有限,当然不能单凭一手,包罗万象,只能选择自己力所能及的一个或几个方面。要一口吞尽,势必阻碍自己专长的发挥。究竟如何办?应“一专多能”,即在多面化中必有专长,专长必须充分发挥,坚持到底,而多面化宜起辅助之作用。

吾意是耶?非耶?

(89.8.25)

再谈寂寞

寂寞是人的财富,亦是人生乐事之一。然而人们对于寂寞,往往觉得难堪,经不起它的考验。

要善于利用各种闲隙,在寂寞中努力。这并非为寂寞而寂寞,实因寂寞之中,每能冷静思考,细致观察,精心分剖,萌发灵感,无论是逆境还是顺境,皆能自然应付,泰然处之。并非一味沉默以至寂灭,而无所作为也。

(89.10.2)

“一画”论

一画遍含万画。线(勾勒),皴(皴擦),染(濡染),点(落点,点缀),四者的画法包括在内。一线或一皴或一染或一点,亦皆包括万线或万皴或万染或万点。当此四者相辅而成的同时,以神韵和意境渗透之,成为整体之画,故称为“一画”。

“一画”不只指艺术技法,还包括以艺术思想感情去表现其神韵和意境而言。

凡画家必须娴熟掌握“一画法”,到时下笔落纸,挥洒自如,心手相应,形神结合,此乃真正忠于“一画法”之画家也。

(90.1.10)

谈师古,师造化与师古心

凡欲作画,心师古,师造化,以至师古心。

师古,必切实恭敬师古,师必熟之,熟必化之,化则必跨出古人头上,跨则必立自我之法,才不愧为后世以至百世师。

师造化,师不必受其役,而应役造化,使造化随我左右,以至美化自然,美化人类。

师古心,必深入古人心田,与古人共呼吸、同忧乐,学古人之美德,提高自己艺术修养,做到古今相通,继往开来。

与此相反,泥古不化,囿于造化而不化,好古心而不化,甘心匍匐在古人脚下,不敢越古人樊篱一步,敝帚自珍,至死不悟,如此之人,如此之作,岂足以谈真正之艺术哉!

(90.1.24)

艺术创作与浪漫精神(注)

画家必须有大胆表现与浪漫精神。一些画家过于谨慎小心,毫无浪漫精神和气魄,如此作品,岂能打动人心乎?                   (90.2.1)

注:“浪漫”这里是说在艺术上放浪形骸、自由自在、不受绊羁,诗书画才得以戛戛独造。然而初学诗,学书,学画时,却宜谨守规矩。放浪形骸,当在其后。

挂壁观画

     一幅画成,挂在素壁,从近处看之,反复几次;再从远处望之,反复几次以至千百次。无形无声之中,会产生新颖的艺术效果。

     每看壁间的画,有笔有墨之妙在近处,则是尽用笔用墨之妙;又有无笔无墨之妙在远处,则是尽山川万物之美,而不见笔迹墨痕。从此可见,有笔有墨和无笔无墨两者一样都是作者匠心独运和笔墨技法的所在。

(90.4.25)

谈“临摹”

凡学画,必须从临摹入手。但入手决不是终点,而是起点。临摹的目的是为了逐步理解和掌握笔墨技法及规律,为搞好创作打下基础。在临摹期间,究竟应该先临哪一种或几种传统性的画本(不论是原话,还是印件)?并没有统一的规定,自古以来就是如此。吾意必须因材而异,即按各个学画者不同情况、不同愿望、不同学历等,进行适当选择,让各人自己去充分发挥,任各人自己作合情合理的安排。临摹还必须一心一意,循序渐进,切忌心猿意马,无所适从。当基本完成临摹任务,跨入写生和创作阶段时,临摹是否就从此结束了呢?不,绝不!除了搜奇写生以外,在创作过程中有时继续临摹过去未曾临摹过的古今中外名画,也无不可,连原来临摹未熟的也无妨重摹。其目的并不是重复旧的,而是为了更好创造新的,为了让原已形成的笔法和风格来个变化,并且不断变化。使临摹对于创作不断地起促进和助益作用,使创作不断推陈出新。倘能再这样循环下去,定会使其作品做到日日新,月月新,年年新。

“临摹”与“写生”并不矛盾。临摹在内,写生在外。临摹并不象复印和拍照那样一摸一样。

“临摹”犹如读书、背书一样可以增强记忆,深入理解。

“临摹”就是学习。学习必从头起,学习永无止境。当然,“临摹”不等于创作。因此,参展作品应以创作为宜。至于摹品,亦有其一定作用,断不能以废物视之。

(90.4.31)

                       

 

附题画诗词

一、     绝句三十二首

四时乐(四首)

东风拂暖亿家人,锦绣河山妙入神。

万物生机欣勃发,百花竞艳满园春。

 

羿除九日黎明悦,留取一轮长不灭。

万物生成何浩繁,只缘无限光和热。

 

菊花含笑更开颜,谷畜丰盈供饱餐。

亿众高歌斟美酒,陶潜若在亦同欢。

 

茫茫大雪落山川,腊象银蛇欲上天。

万树千林俱缟素,青松翠柏自昂然。

 

颂苍松

龙骨蛟筋冲九霄,苍针怒发响如涛。

任凭雪压雷霆击,气节昂然千丈高。

 

颂红梅

俏不争春不自夸,丹霞绕树异凡花。

任风雪压逾英挺,更有清香飘万家。

题墨竹

潇洒风姿纸上成,幽情雅趣笔端生。

任它雪压腰还挺,形影相随伴月轮。

 

咏杨柳

冬去春来柳亦苏,婆娑飘拂万千株。

岸边道畔浮青绿,五柳先生惊世殊。

 

忆东门寄园荷塘

丹烟白雪伴青霞,玉立清池胜百花。

纵出污泥还不染,香风远送未须夸。

 

骏马赞

万马齐驰一骏先,四蹄蹴踏起风烟。

  功成汗血何曾炫,自带铜声上九天。(注)

注:李贺《马诗》:“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又:“厩中

皆肉马,不解上青天。”

 

读徐渭水墨花卉图

泼墨开成没骨花,挥毫展纸落云霞。

古香古色胜凡艳,后继真传有几家?

 

读八大山人画

挥毫简绌称奇绝,水墨荷花何皓洁。

怪石奇枝风趣生,装疯作哑见高节。

 

读大涤子画

弃绝因循背道驰,形神契合画中诗。

  奇峰搜尽随时代,  第一江南百世师。

注:“背道驰”指石涛反对当时画坛因循守旧,拟古成风的积弊,坚持“师古化之”、“借古开今”的立场。

王原祁推许石涛为“大江以南第一”。

 

读陈老莲画

花卉飞禽尽逼真,风流人物妙传神。

如钢细线柔而美,笔意非凡胜古人。

 

读梅瞿山黄山图

云林笔意多平远。不及瞿山气势雄。

妙在何方动心魄?黄山七十二奇峰。

 

读恽南田画

笔墨实胜王石谷,缘何忍弃好山川?

独开没骨花枝派,香洒人间五百年。

忆名山舅公授课

壮论雄谈胜孟轲,胸襟坦荡放高歌。

   循循善诱何曾倦?无奈人间病毒多。(注)

      注:名山诗词:“嗟哉赤心不变可奈何,人间病毒何其多!”

 

忆名山老人义卖法书救灾

先忧后乐怀民瘼。万纸云烟腕底落。

凤舞龙飞四座惊,苍生受泽皆欣跃。

 

忆郑午昌先生画

善融碧翠并朱丹,彩笔惊人天地宽。

桃李芳菲多俊秀,别离卅载忆奇观。

 

黄宾虹先生所赠先父山水画

拜观感赋

善运枯笔多墨黛,枯中有润墨中彩。

高低远近浅深明,无价之宝传后代。

 

观徐悲鸿先生所赠先父《骏马图》

挥毫奔放万钧轻,  泼墨淋漓四座惊。

瘦骨雄姿真杰作,  绝胜赵壁与秦城!

 

忆大千师(五首)

奇山秀水漫游频,信手挥毫迅似神。

意气纵横惊世界,晚年变法乐传人。

 

艺术天才自不羁,挥毫泼墨妙而奇。

五洲四海游综广,变法如神后世师。

 

飞毫泼墨夺天工,浩荡千秋万里风。

汘漫天渊综迹广,人间共仰白头翁。

 

水墨丹青足壮观,真教千古叹才难。

身居海外心思蜀,万里长江画里看。

 

今古丹青皆可学,形神俱备便为尊。

   难望风义千秋在,永感相贻百镒恩。(注)

注:大千先生在蜀,闻先父遗孤,在上海租界生活窘困,

遂遥寄五百金,时在一九四二年。

 

读叔父《谢稚柳画集》

早岁谨严晚豪放,大泼丹青真暮壮。

   一集流传遍五洲,“国宝”而今推巨匠。

 

题友人画山泉

烟云浩浩还飘忽,岩瀑飞流长不竭。

酷暑览观似饮冰,斯图技巧真奇绝!

 

梦游漓江

水天一色明如镜,翠绿青蓝相照映。

妙引诗人梦里游,恍如酣醉来仙境。

 

自题山水画

大批寿纸百斤重,(注)一束羊毫几两轻。

五彩缤纷来腕底,  千山万水眼界新。

注:寿纸——宣纸的一种,能保持千年。

 

江苏省聋哑人美术书画展观感

天聋地哑娲难补,扁鹊华陀可奈何?

满目琳琅皆绝艺,心声更胜口中歌。

 

三上黄山

闭门临仿似牢笼,纸上峰岚避苟同。

三上黄山情未已,一挥彩笔意无穷。

 

 

二、     长短句八首

十六字令·学词二阕

词,

默默心吟只自知。

争朝夕,

更欲觅良师。

其二

词,

缀玉联珠绝妙辞。

迷人处,

风味寸心知。

浪淘沙

忆张善子先生,并赠

   定庵、凌飞两君(注)

妙手本天然,

飘逸如仙,

美髯披拂态悠闲。

挥洒丹青图猛虎,

四座惊传。

 

往事越长年,

几遇云翻,

犹留遗墨在人间。

桃李芬芳皆后秀,

好继前贤。

注:北京胡定庵、天津慕凌飞皆善子先生弟子;

其余弟子恕不详列。

渔歌子·咏荷

潇洒多姿碧叶圆,

无情有恨素葩妍。

池似镜,

藕如船,

风裳水佩宛神仙。

忆江南

思乡(1980年中秋节)

三载过,

又值好时光。

回想延陵风貌变,

千红万紫满城香,

能不忆家乡?

忆江南·思亲

寒暑易,

已见好风光。

春草池塘频入梦,

灯前儿女共餐香,

长短话家常。

菩萨蛮·自修二阕

中华艺术传千代,

百花吐馥飘山海。

知识浩漫漫,

古今风采观。

 

逆流强自进,

奇境登攀尽。

莫使智昏昏,

功成须勉勤。

其二

悬梁刺股精神在,

功名富贵抛身外。

夜读借灯光,

白头尚自强

 

求知应不懈,

宝藏勤开采。

一笑豁然通,

心花怒放红。

    

观夫吾师伯子谢宝树先生之诗书画,盖有三奇焉。

先生先即聩喑,幼失怙恃,爰不废风雅之事,闻誉既早,老尤绚烂,厥所成就,超轶常俦,此一奇也;先生失音,弗辩四声,然犹默玩词章、潜研韵律,积久操觚,无不合辙,此又一奇也;先生祖先,代擅韵语:清季名山钱振锽先生所衰《谢氏家集》,已斐尾可观,而先生之尊人及季父所著《玉岑诗词》、《壮暮堂诗词》,尤著名当世,先生乃娴于丹青,偶为诗文,未尝自矜,聊申余兴云尔,则以彼无声诗,适可继武前辈之有声画,谢门风雅,逐得不坠于今,此则三奇也。

曩睹《东坡志林》记云:“麻桥人庞安常善医而聋,逐往求疗。安常虽聋,而颖悟绝人,以纸划字,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余戏之曰:‘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皆一时异人也。’”苏庞默契,语言为累;今者欲窥谢先生之苦心孤诣,亦自毋待乎口耳,——殆非异人,不足以解其深趣也!

                       

 

      后学承公侠允中甫谨跋

                              时在一九九二年一月五日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