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名家艺术研究协会第三届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成功召开
“全国文物艺术品鉴定评估认证平台”合作仪式在沪签署
 
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 > 古今中外 > 极目古今 >
南京图书馆藏过云楼珍本之宋刻本欣赏

南京图书馆藏过云楼珍本之宋刻本欣赏

时间:2019-12-17 10:48:22 来源:古逸英华 作者:

南京图书馆藏过云楼珍本之宋刻本欣赏

\

宋刻本
 
乖崖張公語録二卷

宋李畋輯 宋紹定三年(1230)俞宅書塾刻本 曹元忠跋 二册
書高25釐米,寛14.8釐米。框高18.1釐米,寛11釐米。半葉九行二十字,白口,左右雙邊。
此書記載北宋名臣張詠治蜀期間言行,由門人李畋編輯。此單行本語録二卷,較宋刻《張詠文集》所附語録内容更爲詳備有序,孤本存世,宋刻宋印,字體秀美,紙墨精良,爲南宋浙本之上品。書經明俞貞木、清史開基等人收藏,鈐有“俞貞木”“松陵史蓉莊藏”等藏書印,書末有清末民國初曹元忠題跋。入選第二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録》。
張詠(946—1015),字復之,自號乖崖,宋鄄城(今屬山東荷澤)人,太平興國五年(980)進士,累擢樞密直學士、禮部尚書,謚忠定。曾兩度出知益州,政績突出,被蜀民比作諸葛孔明。
俞貞木(1331—1401),初名楨,字貞木,後以字行,號立廬,明吴縣(今屬江蘇蘇州)人,宋末元初著名學者俞琰之孫。善小楷,以詞賦聞名,精於易學。有《周易集説》等。
史開基,字體仁,號蓉莊,清吴江(今屬江蘇蘇州)人,富藏書。著有《賓鴻閣遺稿》。
曹元忠(1865—1923),字夔一,號君直,晚號凌波居士,吴縣人。清末官翰林學士。工詩,爲晚清西崑派代表作家之一,又精校勘,富藏書。著有《箋經室遺集》等。

\\\ 龍川略志六卷别志四卷

宋蘇轍撰 宋刻本 曹元忠跋 四册
書高27.5釐米,寛18釐米。框高19.8釐米,寛15.4釐米。半葉十一行二十二字,小字雙行,字數同,白口,左右雙邊。
此書爲蘇轍貶謫循州龍川(今屬廣東河源)時所作回憶性雜記,由其子筆録成書。《略志》所記四十事,二十五事與朝政有關。《别志》所記四十七事,雜記宋太祖至哲宗朝國政朝章事,頗具史料價值。

此部宋刻本,與南宋《郡齋讀書志》《直齋書録解題》所著録版本相符,有别於宋刻《百川學海》所收《蘇黄門龍川略志》十卷本,爲海内孤帙。全書雕版工整,字體方正,頁面欄綫清晰,當屬初印。書中鈐有“楝亭曹氏藏書”等印。此書康熙年間爲曹寅收藏,曾入李鴻裔手,後歸顧氏過雲樓。顧氏曾據此影抄一部,贈與傅增湘,以之校正傳世版本分合條目及脱誤文字等。傅氏又據此宋刻本影刊,收入其所編輯《蜀賢遺書》十二種之中。今此本入選第一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録》。

蘇轍(1039—1112),字子由,晚號潁濱遺老,宋眉山人,蘇軾弟。嘉祐二年(1057)進士,官拜尚書右丞,爲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又著有《欒城集》《詩集傳》等。

曹寅(1658—1712),字子清,號荔軒,别號楝亭,正白旗包衣。官江寧織造、兩淮巡鹽御史等職。工詩、富藏書,有《楝亭書目》《楝亭詩文鈔》等。

李鴻裔(1831—1885),字眉生,號香巖,晚號蘇鄰,清四川中江人。官至江蘇按察使,後僑居蘇州。積書數萬卷。


傅增湘(1872—1949),字叔和,號沅叔,别署雙鑑樓主人、藏園居士等,四川瀘州江安(今屬四川宜賓)人。工書,善文,精鑒賞,富收藏。以藏書爲大宗,世所聞名。歷任貴州學政、教育總長、故宫博物院圖書館館長等。

 \\\\

魏書一百十四卷
北齊魏收撰 宋刻宋元明遞修本 八十册

書高28.9釐米,寛20.6釐米。框高22.6釐米,寛18.8釐米。半葉九行十八字,小字雙行,行二十四字,白口,左右雙邊。

此書爲紀傳體史書,爲現存記載北魏歷史最原始、較完備之資料,二十四史之一。魏收原書至宋初已殘缺,後人所補摻入其中,北宋時中央官府校訂此書,刊刻行世。此南宋刻大字本,經宋元明三代多次修版,修版頁版心題年代及刊工姓名。今存南宋所刻《魏書》均經三代遞修。

魏收(505—572),字伯起,曲陽(今河北晉州)人。歷仕北魏、東魏、北齊三朝,北齊時官至尚書右僕射。

 \

陳書三十六卷
唐姚思廉撰 宋刻宋元明遞修本 三册

書高27釐米,寛21.9釐米。框高21.9釐米,寛18.5釐米。半葉九行十八字,白口,左右雙邊。

此書爲紀傳體史書,記載南朝時期陳朝歷史,二十四史之一,北宋時經中央官府校訂刊行。此南宋刻大字本,經宋元明三代多次修版,修版頁版心題年代及刊工姓名,亦爲官府所主持。今存南宋所刻《陳書》均經三代遞修。

姚思廉(557—637),本名簡,以字行,萬年(今陝西西安)人。歷仕陳、隋、唐三代,唐初官弘文館學士,奉詔撰梁、陳二史。其所撰《陳書》,編次嚴謹合理,文字簡潔樸素,力戒浮泛,於南朝諸史中難能可貴。
 

\\\

字苑類編□卷
編者不詳。宋刻本 四册 存十卷(上一至十)

書高27.1釐米,寛17.1釐米。框高19.4釐米,寛13.2釐米。半葉十行十八字,小字雙行,字數同,上下細黑口,四周雙邊。

此書爲經部小學類書籍,分類編纂,下注用例,以供尋檢。編者不詳。此書未見宋代書目文獻著録或記載,明代趙琦美《脈望館書目》著録有宋刻殘本,僅存四卷。此本四册,版心鐫有“字苑上×(一至十)”,應僅存卷上之第一至十,總卷數不詳,書中目録及卷端所題卷次係經後人挖改。此本版面及字體風格,頗具南宋晚期福建刻書特點,刊印精美,屬閩刻中上乘。宋刻宋印,單帙孤本,極爲珍貴。曾爲明藏書家顧元慶、清藏書家陳鱣收藏,入選第一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録》。

顧元慶(1487—1565),字大有,明長洲(今屬江蘇蘇州)人。以圖書自娱,藏書逾萬卷,多有刊刻行世,如《顧氏文房小説》等。

陳鱣(1753—1817),字仲魚,號簡莊,清浙江海寧人。嘉慶三年(1798)舉人。强記博識,精研文字訓詁,長于校勘輯佚,與錢大昕、王念孫、段玉裁等多有往來。阮元稱之爲浙中經學最深之士。藏書甚富,多宋元刊本及罕見之本,晚年建造“向山閣”以儲之。著有《續唐書》《論語古義》等。
 

\\\\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六百卷
唐釋玄奘譯 宋刻圓覺藏本 二册(經摺裝) 存二卷(一百三十四至一百三十五)
 
書高29.4釐米,寛11.3釐米。框高24.6釐米,寛11.3釐米。每摺六行十七字,上下單邊。
 
此經爲南宋所刻《圓覺藏》之零種。密州觀察使王永從率家族捨資,於湖州歸安思溪圓覺禪院刊刻大藏經,南宋初完成,世稱《圓覺藏》。此本首葉上端鈐有横長條形墨印“圓覺藏司自紙板”,下有圓形朱印陽文“三聖寺”。此寺乃日本名刹,建寺之初,曾有寺僧在宋嘉定間來中國求法,并將宋版佛經帶回日本。由此“三聖寺”朱印可知此書爲日本回流之物。
 
玄奘(600—664),俗姓陳,名褘,唐洛州緱氏(今屬河南偃師)人,法相宗創始人,世稱三藏法師。十三歲出家於洛陽净土寺,法名玄奘。唐武德元年(618)自長安至成都,從道基、寶暹等受學,嶄露頭角。貞觀元年(627),從長安出發,西入天竺,取經游歷,并同一些學者辯論,名震五竺。貞觀十九年(645),携佛經六百五十七部及佛像、佛舍利等回到長安,完成了中古史上歷時十數年、行程五萬里的偉大旅程。後在弘福寺、慈恩寺等處譯出佛教經論七十五部,一千餘卷,世稱“新譯”,保存了古印度佛教珍貴的典籍。撰著有《大唐西域記》。

\

方廣大莊嚴經十二卷
唐釋地婆訶羅譯 宋刻圓覺藏本 一册(經摺裝) 存卷十二之第九至十版
 
書高30釐米,寛11.4釐米。框高25釐米,寛11.4釐米。每摺六行十七字,上下單邊。


此經爲南宋所刻《圓覺藏》之零種。僅存兩張散葉。經摺裝,行款、版式、紙張均同於《圓覺藏》本《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原夾存於元刻《普寧藏》本《佛本行集經》二册之中,未經著録,今考鏡源流,復其原委,雖片紙隻字,亦甚寶貴。


地婆訶羅(613—687),唐代譯經僧,中印度人。洞曉八藏,重修持,工咒術,罹疾寂於唐,武后敕葬於洛陽龍門香山寺。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