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名家艺术研究协会第三届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成功召开
“全国文物艺术品鉴定评估认证平台”合作仪式在沪签署
 
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 > 古今中外 > 极目古今 >
江南风流:屏外春江多少路

江南风流:屏外春江多少路

时间:2023-05-22 15:13:32 来源:梅塘 作者:王晓明

江南风流:屏外春江多少路

屏外春江多少路
——杨云史记略
文/王晓明

 
光绪十八年(1892年),十八岁的杨云史娶了李鸿章长子李经方的独生女李道清,可谓门当户对。李家的声名显赫自然不必说,杨家可也是江南有名的望族,是常熟“翁庞杨季归言屈蒋”八大家族之一。
 
江南的士族,历来耕读世家、诗书传家。康熙初年,杨家家族自松江府青浦迁居常熟后,勤耕重教,逐渐脱贫致富,家族开枝散叶。到清代中期,科举入仕者众,而且英才辈出,名重江南。其中,书法家、画家、诗人、学者代有传人,声名远播者如杨沂孙、杨泗孙、杨云史等。
出生在常熟古城的杨云史,父亲杨崇伊,光绪六年进士,授编修,历任都察院广西道监察御史、陕西汉中知府,并权陕西兵备道。母亲是虚廓园(现曾园)主人曾之撰的妹妹,也是《孽海花》作者曾朴的姑母。

\

杨云史八岁离开常熟到京城父亲身边生活,凭着幼年在家乡由母亲传授学养的扎实基础,继续在父亲的安排下,博览群书、系统研习经史子集,诗歌文章既有江南的灵秀,又有北派的豪气。清雅脱俗,神韵非凡,响誉京城。京城把他与元和汪荣宝、江阴何震彝、常熟翁之润一起,并称“江南四公子”。
 
李鸿章能把长孙女嫁给杨云史,除了杨崇伊是他得力的政坛同道,更在于杨云史少壮有为,有旷世才情。试看他年少时的一首《 清平乐·春别  》:
 
最无凭据,相忆销魂处。清琐裁衣深夜语,一树梨花疎雨。
天涯芳草初酣,客中送客何堪。帘外一天春水,杜鹃声里江南。
 
此词一出,时人皆惊。能写出如此清丽脱俗、遣绻幽远的好词,在晚清的文坛似乎还没有第二人。于是,“杨杜鹃”的美名从此传开。
            

 
杨云史(1875年—1941年),本名杨朝庆,一名杨圻,江苏常熟人。他十五岁通读儒家经典典籍,未及弱冠就娶了才女李道清,成为李鸿章长子、外务部左侍郎李经方的乘龙快婿。

\

杨云史
 
结婚以后的杨云史,生活无忧,春风得意,意气风发。他住在天津李鸿章相国府时,与李鸿章的幕僚、近代著名诗人范肯堂经常在一起读书写诗,词海沉醉。其实,杨云史夫人李道清也擅长诗词,还比他早几年出过词集《饮露词》。他俩天津、常熟往返居住,兼带扬州、杭州游玩。

在扬州平山堂的一次宴聚中,他遇到了蒋檀青。这个昔日咸丰的御用乐师,曾经名满京城。大户人家宴请宾客,以能请到他为荣。蒋檀青经历了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入侵北京,咸丰仓皇出逃病死承德避暑山庄的过程。失去了依靠的他流落到了江淮地区,成为街头卖唱的艺人。

而这时的杨云史,也经过了甲午海战失败、李鸿章打造经营的大清海军全军覆没,日军占领了九连城、大连、旅顺的现实惨痛。作为李鸿章孙女婿,他深切体会到了丧权辱国的耻辱。特别是岳父李经方陪同岳祖父李鸿章代表大清赴日艰难谈判,签订了耻辱的《马关条约》,同样影响了他对家国的思索和诗歌创作。

\

李鸿章
 
在遇见蒋檀青两年后,他写下了这首七言古体长诗《檀青引》及传。煌煌巨构,叹名伶身世,叙一朝兴亡。通过蒋檀青的人生际遇、圆明园的被毁,寄托家国之恨。词意畅白,沉郁顿挫,哀怨苍凉。时人评价其文采情伤都不输白居易的《琵琶行》,成为学界称颂、坊间伶人曲工经常传唱的名曲,声播海内。诗太长,且引一段共赏:
“……
高台置酒雨溟溟,贺老弹词不忍听。
二十五弦无限恨,白头犹见蒋檀青。
雕栏风暖凝丝竹,筵上惊闻朝元曲。
其时雨脚带春潮,江南江北千山绿。
……
糊口江淮四十年,清明寒食飞花天。
春江酒店青山路,一曲《霓裳》卖一钱。
君问飘零感君意,含情弹出宫中事。
乱后相逢问太平,咸丰旧恨今犹记。
怜尔依稀事两朝,千秋万岁恨迢迢。
至今烟月千门锁,天上人间两寂寥。”
 
如果说杨云史以前创作的诗歌是一股清流,带着江南的婉约和秀丽,那么,《檀青引》的出现,则是他转向沉郁、关注社会与人生命运的开始。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顺天乡试开闱了。二十八岁,满腹经纶的杨云史中了南元。清代的科举,乡试分南北两闱。规定北闱顺天府举人第一名解元,必须归直隶省籍的人。所考的人文章写得再好,也只能列第二名,称之为“南元”。

\

此时的杨云史,已经历了二十一岁考秀才、当上詹事府主薄,二十六岁爱妻李道清病逝。而二十五岁出刊的词集《玉龙词》,为他在南北诗词界奠定了地位。考上南元后,就被委以邮传部郎中,成为岳父、邮传部左侍郎李经方的属下。清代的官场任人举贤不避亲,全靠举荐人的担保和制度的制约。但杨云史不以为然,干了一段时间就不干了。
 
李经方看出了他的心思,爱女的过早离世,让失妻的杨云史一直走不出悲伤的境地。他主动作媒,把同僚、在扬州任漕运总督的徐文达女儿徐檀(字霞客)介绍给他继配。婚礼在扬州举行,这倒不是徐文达的缘故,而是父亲杨崇伊在扬州亦有别业。
 
一个是江东才子,一个是富家千金。貌美温顺的霞客夫人,同前妻一样是个才女。在扬州居住的两年多,夫妻恩爱,诗书相和。直到杨崇伊御任汉中知府回到家乡常熟,才携妻回到故里。
         

 

\

常熟杨家故宅在北境的恬庄,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划建沙洲县(今张家港市)时被分割出去。恬庄是个风水宝地,它从一个村庄发展成如今的历史文化名镇,全凭了常熟明、清时期几个大家族的聚居,以及丰厚文化底蕴的影响。边上的凤凰山,山不高,但有南朝四百八十寺之一的永庆寺,它沿山坡而上的庙宇,高旷宏伟。梵音馨香,洪福齐天。
 
地方志载,明代至有清一代的钱岱、钱谦益,以及蒋棻、蒋伊、蒋陈锡、蒋廷锡家族,在恬庄周边也有别业及生活的轨迹。清中期后,恬庄就是杨家家族的一个根,家族群的拓展以及在文化领域的开拓实践,丰硕的成果波泽后世,如今成为这个城市的招牌和名片。恬庄也自然成为代表家族文化兴旺发达的地方。
 
杨云史的祖父杨汝孙时期,其大哥杨沂孙是著名书法家,官至安徽凤阳知府。二哥杨泗孙,咸丰二年榜眼,授翰林院编修,官至太常寺少卿。杨汝孙无声名,仅为廪贡生,候选训导。

\

杨崇伊书法
 
但他的大儿子杨崇伊,也就是杨云史父亲,却是史册留名,成为一个很有争议的人物。这主要是“戊戌变法”时,他上书慈禧,弹劾康有为、梁启超,以及“六君子”,并要求慈禧太后亲政一事,直接导致了“六君子”被杀、康、梁出逃,变法失败。
 
杨崇伊二十岁中举,二十七岁报捐了内阁中书,因参与为慈安修建万年吉地有功,才真正进入朝廷视野。三十岁考中进士后,官路就畅通了,直至被授监察御史。
 
因此,他在祖居地恬庄并没有实际的房产。这次自汉中回常熟,也是奉命赴苏州任督销一职回家小住。到了常熟,全家就暂住在妻子曾夫人哥哥的大宅园虚廓园。

\

杨云史自二十一岁回来过一次后,匆匆十年过去了。临时住在表兄家空旷的园子里,夜阑人静,文思泉涌。他填了两阙词以记之,其中一首《谒金门·曾氏池夜起》写道:
 
香篝灭,睡起一天秋月。荷气暗飘清梦徹,隔江人怨别。
独望长河愁绝,玉露金风吹骨。欲采芙蓉烟水阔,相思相见说。
 
这分明是对景伤情,怀念十年前与前妻李道清一起回乡时的美好时光。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李经方再次赴英国出任钦差大臣。他举荐杨云史同行,得到皇上恩准,杨云史携第二任妻子徐霞客随行担任秘书,配合处理外务文案。那一年,他三十三岁。
 
如果说杨云史的成长,离不开自己的天赋与江南水乡的浸润,以及浓郁的家族文化氛围的熏陶。他的祖辈,几代人朝廷为官,写诗作文,出过许多书。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时值二十二岁的杨云史进入京师同文馆学习英文。他的表兄曾朴与同乡张鸿,也同时在那里学习法文。这无疑给他们的学贯中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

杨云史表兄、《孽海花》作者曾朴
 
黄海海战失败、八国联军入侵刺痛了每个爱国男儿的神经,也让杨云史看到了国家的差距。在英国,他在外交经验十分丰富的李经方带领下,得到了重要的人生历练。次年,被朝廷委以重任,派到新加坡担任了驻守南洋的领事。独挡一面的外交官生涯,对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中国需要改变,但不是他父亲上疏慈禧太后,弹劾康有为、梁启超他们戊戌变法、要求慈禧亲政的那种倒退。他已经兼具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思想,所以,当孙中山避难到他的领事馆遇到危险时,他才会做出通知孙中山秘密离开的举措。
 
他还成立公司,种植橡胶林,经营起了橡胶产业。一个生活在末代封建帝制下,以诗书传家、仕途发展的士子,做起毫无经验的资本产生经营,失败是可想而知的。他资不抵债时,只好回囯返家,寻求母亲的帮助还债,最终破产充公了结。

\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推翻了清朝的统治。时局动荡,身在南洋六年领事任上的杨云史,成为无根之萍,飘荡了月余。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袁世凯向他发电报,让他回国聘他为顾问,但被他婉言谢绝了。袁世凯又让他继续担任驻南洋的总领事,但他考虑再三还是回绝。
 
他携妻徐霞客回到了常熟,跟着母亲一起,再次住进了城西舅舅家空旷的园林——虚廓园,这一住就是七年。
 
始建于光绪九年(1883年),经过十一年建设才完成的虚廓园,是刑部郎中曾之撰,在明代隆庆年监察御史钱岱所建的小辋川遗址上建造起来的。
 
它背靠虞山,面对城墙内外护城河,占地二十亩。曲池风荷、围廊亭榭,华屋假山,精心打造。移步换景,诗意隽永。请看曾之撰给它们的命名——虚廓村居、竹里馆、归耕课读庐、琼玉楼、梅花山房、揽月亭、邀月轩……溪桥柳堤,荷塘云影,疏朗旷达。
 
杨云史入住时,曾之撰夫妇早已去世十多年。其子曾朴也举家从上海迁往南京,担任新政府的省议员及财政厅厅长、政务厅厅长等职。
 
闲置的园林成了杨云史的乐园,他把它改名叫“石花林”,稍作修茸,把其中的琼玉楼改称“江山万里楼”。园内诸景也被他改称为梅花田、杨柳天、松下房栊、风潭、鹿岩、笑滩、鹤岗、锦绣谷等等,过起了自由自在的书香诗酒潇洒生活。

\

江山万里楼,摄于上世纪20年代
 
石花林的七年,是杨云史心绪最安静的时期。父亲杨崇伊过世已经两年,陪伴母亲享受着祖辈家产的庇荫,一切无忧无虑。与李道清生的三男四女,除了第三个男孩亡故,其余都已长大了。他与徐霞客结婚后又生的两个儿子,愈发可爱。偌大的园林就是孩子们的乐园,他母亲就是护佑孩子们成长的神明。
 
他们在新式教育已经非常发达的常熟中西学堂及女校就读,作为父亲的杨云史,反而没有投入多少精力去照顾自己的孩子。他和夫人同游石花林附近虞山诸景,或雇一条船出西门,去领略湖甸烟雨、水廓村居、寥阔尚湖,沉醉不知归路。
 
江南田野和山水城一体的风光,夫妇俩人甜蜜的行踪,快乐的心情都在他的诗歌里得到体现。轻柔平和,旷达幽远。查阅他这一时期的创作,仅写石花林的诗歌,就有《石花林杂咏》五绝十七首。他在序中说,这是仿王维辋川杂咏而作,他仿佛又回到了“杨杜鹃”的时代。
 
斐几坐清昼,妇子笑于房。
花气熏人暖,闲庭春日长。
      ——《寿而康室》
 
好一幅融融春日幸福家庭生活图!

\

园子的前身是明代常熟籍官员钱岱的私家宅邸小辋川旧址,后由曾朴的父亲曾之撰营建而成。上世纪30年代的曾园,纵使是黑白老照,已难掩它秀美的风韵。这个有着四百多年历史的园子,接待过李鸿章、翁同龢、张謇等一大批中国近代史上的名人,碑廊里还留下了张爱玲祖父张佩纶的墨迹。
 
 西坞数亩地,种梅百余树。
二三十年前,童子扫雪处。
——《梅花田》
 
现今叫做“曾园”的西边,那处梅林还在。杨云史当年改名“梅花田”后,回想起年幼时在此玩耍的情景,历历在目。
 
山石路牵确,人来红叶响。
疎林向晚明,夕阳栅栏上。
——《鹿岩》
 
这是依照王维《鹿柴》所作,同工异曲,让人在宁静中感受到生命的存在与自然的和谐,岁月静好。
 
杨云史把这处园林当作自己的精神寄托了。
 
当年大明万历年间,监察御史钱岱归隐故里,在这里修建了仿王维辋川二十景的“小辋川”时,就是迷恋王维的隐逸生活。但钱岱只是一个官僚,充其量是个财主而已。钱岱的“小辋川”,虽然占据了当时常熟城古城区的十分之一还多的地,可谓华屋高堂,曲池连廊,日日笙歌,夜夜舞影,但他的精神世界是无法接通大唐诗佛王维的任何信息的。
 
没想到自此四百多年后的故址上,来了一位灵魂深处与王维十分吻合的诗人在此安居,这难道只是巧合吗?

\

杨云史(杨圻)书札
 
杨云史似乎变成了一个对现实漠不关心的人,他沉浸在避世的城堡中,神会着千年前隐逸在终南山辋川的王摩诘,优哉游哉。或江浙一带游玩,或经安徽过江西越河南,绿野仙踪,寻访唐宋遗迹。
 
仔细阅读杨云史这一时期的诗歌,透过他隐居的快乐,我隐隐觉察了他的无奈。其实,他只是在蛰伏,也是在涅槃。一个朝代的结束,让所有的家族荣耀不再辉煌延续,满腹经纶才情横溢的杨圻杨云史在等待,等待生命中另一番景象的出现。

\

《孽海花》作者曾朴与其子曾虚白。曾虚白之后成为报业家,并曾任国民党中央通讯社社长。
 
1917年,杨云史的母亲去世了。原本居住的虚廓园,尽管被他改名叫石花林,且已经住了多年,但这园林毕竟是舅舅家的。舅舅不在表兄在,而且表兄曾朴也有思归之意,总究不能鸠占鹊巢,长此住下去。
 
母亲在世时,他已在虚廓园东边不远处的九万圩购买了一块地,按照西式建筑的风格,造了一幢洋楼几处辅房。广植了许多名树佳木。当然,喜欢爱梅画梅的他,还种了十八棵红梅绿梅,大的树高过了屋檐。  
   
1919年秋天,正是江南桂香菊放时节,杨云史举家搬迁到了新居,他还是把它叫做“石花林”,居住的洋楼叫“花木房栊”。新石花林亦背靠虞山,坐北朝南,庭院深广。开门是路,路对面是护成内河,河对岸就是明代高筑的青砖城墙。从东往西,逶迤高耸,直达北边的虞山之巅。

\

翁同龢
 
边上农田村舍,垂柳纤陌。东边不远处,是清代大学士翁心存之孙、安徽巡抚翁同书之子,也就是两代帝师翁同龢之侄翁曾桂在光绪年所建的“之园”,当地人习惯称翁家花园。翁曾桂还是在刑部侍郎任上,因审理杨乃武与小白菜一案而扬名,后任浙江布政使。
 
而往西不远,就是他与家人生活过七年的虚廓园。家道中落的杨云史,能拥这样一处休生养息的地方,已经实属不易。家眷孩子、管家佣人,一切靠祖上留下的田产勉强维持着日常生活,他已经没有了往日的潇洒。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的中国,自推翻清朝统治后,并未形成真正的国家统一。北洋政府直系、皖系、奉系军阀割据,战火四起。南有孙传芳,中有吴佩孚,东北张作霖等各雄居一方。至于大大小小的各种地方势力,也在风起云涌的历史大舞台上,扮演着各自的角色。熟读经史,蛰居在江南常熟的杨云史,他似乎感觉到了这个群雄逐鹿的时代,他必定会有施展才华的机会。

\

 1920年的春节到了,家家户户都有了新年的气氛。住在新石花林的杨云史、徐霞客夫妇,漫步在新居的院子里,感受着宁静与空阔。这里虽然不能与舅舅造的虚廓园相比,但清水砖砌的成法式洋楼,与中西结合的庭院,倒也更显出时代的特点和气象。
 
新式教育成长下的孩子们,也非常适合这里的草坪、花林,以及廊棚房架藤萝攀援的景象,他们迎着到处弥漫的春天气息,嬉闹着,快乐地窜来窜去。十八棵梅花老树新枝盛开,这是新居最早的春色。夫妻俩带着子女苏州、杭州等各地游玩,时间匆匆过去了大半年。
 
金秋十月的一天,江西督军陈光远派人来到石花林,重金聘请杨云史出山当幕僚。作为直系军阀冯国璋的嫡系,陈光远在冯国璋任代总统期间,被领命江西,统一省之军政大权。
 
对江西,杨云史并不陌生。他自星洲归家赋闲九年间,曾几度游历过。浔阳江边,匡庐顶上,南昌城中都留下了他的行踪。不久前,他还从浔阳东下,过安徽宣城、天门山而至南昌。
 
或许,将近知天命之年的他,大半生以文为伍,更想在军旅生涯中一展身手,特别是经历了甲午、庚子之变的国仇家恨之后。他打点行装,告别爱妻家小,离开了亲自打造的石花林家园,来到了南昌陈光远麾下,当起了陈督军的秘书长。

\

乱世时期的民国,督军统领着地方的军队与政务,陈光远就是一个江西王。见过了英帝国世面、在东南亚外交舞台上独当一面过的杨云史,满腔热情投身在他的的帐下,本想施展才华,助力军务。无奈发现陈光远不过是一个军阀而已,无法与自己所接受的民主思想和人生理念产生共鸣。
 
特别是见到军阀之间的征战,并无正义与非正义之分,全凭势力抢地盘、当覇主。当陈光远欲征伐张宗昌时,军事会议上杨云史投了反对票,认为两军交战只是害了无辜百姓。陈光远却认为杨云史书呆子气。
 
打败张宗昌后,陈为阵亡官兵开追悼会,杨云史认为士兵死得不值得,写了一副挽联:公等都游侠儿,我也得幽燕气,可怜北去滞兰成,听鼙鼓连声,怆然出涕;醉后摩挲长剑,闲来收拾残棋,惭愧西来依刘表,看春江万里,别有伤心。

 \

本来陈光远并未看出联中含义,他手下有个叫藏仓的人告状说,杨云史恃才自傲,将大帅比作刘表刘阿斗,陈光远听了非常恼火。杨云史知道后觉得难于再待下去了,便向陈写了封告辞信说:
 
“圻江东下士,将军谬采虚声,致之幕府,时陪阎公之座,遂下陈蕃之榻,颇思尽其遇悃,有裨万一。得山妻徐书谓:园梅盛开,君胡不归?不禁他乡之感,复动思妇之情。清辉玉臂,未免有情,疏窗高影,亦复可念。清狂是其素性,故态亦之复萌,敢效季鹰烟波之请,乞徇林逋妻子之情,予以休暇,遂其山野,庶白云在山,靓妆相对,此中岁月,亦足为欢,则将之赐也。”
 
好个杨云史!把一封辞职信写得古朴典雅,引经据典,声情并茂,辞藻华丽。还说是家里的梅花开了,老婆想我让我回去,而自己也动了思妇之情。陈光远知道留不住他,派人送上一千元路费,谁知杨云史已经走了,细细算来,在陈处仅呆了四个多月。自此,他的 “见梅思妇”却传为美谈。

\

杨云史(杨圻)书札
 
然而,他并没有直接回家。离开陈光远后一身轻松,去了九江的庐山等处一路游玩了两个月,问踪访古,写诗作词,逍遥自在。暮春时节回到虞山石花林家中,顿觉又回归到山林了,心情十分畅快,落笔写下两首五律,好让人艳羡的优哉游哉模样:
 
其一:
竹密不知午,门前车马稀。
一溪春水急,隔岸野花飞。
清露本香发,粉墙新月微。
故人携酒至,山翠满裳衣。
——《春暮还虞山园林》
 
其二:
还家理松菊,人事喜归真。
母健能忘老,妻贤不识贫。
加餐诗有力,闭目世无人。
尚有烟波舫,闲来试钓纶。
——《归虞山园林》

\

杨云史题跋
人生如果真的过着杨云史诗中的生活,那真是宁静美好的。但人们往往很少能在壮年时代就耐得住寂寞,总是要与社会、时代对接,融入到缤纷多彩的、甚至是激荡起伏的世界中去。
 
1921年8月的一天,杨云史家里来了一位不速之客,他是吴佩孚所属直系的江西督军陈光远手下十二师军法处长潘毓桂。杨云史被陈光远请去当幕僚时,他与潘很熟悉。不过,这次潘毓桂来家,是为拥兵江汉的两湖巡阅使吴佩孚当说客,请云史去担任幕僚。
 
说起吴佩孚,还真与常熟有渊源。在他自己认定的家传中说,本是吴地常熟仲雍之后,远祖季札封地延陵(常州),后来祖上迁居山东蓬莱。从仲雍至吴佩孚,已经是一百二十一代。
 
或许是冥冥之中的感应,杨云史答应了这个后来成为大汉奸说客潘毓桂的游说,讲好只当幕僚,不入仕途。三个月后,杨云史一路风尘来到吴佩孚驻洛阳的军中,先任机要处长,不久转任秘书长。

\

1924年9月8日,美国《时代》周刊的封面首次刊登中国政界人物的照片——吴佩孚。照片下面有两行说明:
“GENERAL WU”(吴将军)
“Biggest man in China”(中国最强者)
 
这时的吴佩孚,挟直皖战争胜利的威风,兵强马壮,正图谋更大发展。直系的起家发展源于李鸿章的淮军,而请李鸿章的长孙女婿、江东才子杨云史到军中担任重要职务及自己的智囊,除了慕其名,还可能因为借其影响。军阀割据混战时代,具有多年外交生涯的杨云史,或许有助于自己合纵连横、捭阖天下。
 
其实,秀才出身的吴佩孚还有一种人生情怀,他除了写得一手好字,还作诗填词,颇显才情,这个因素也是他喜欢杨云史的重要原因。
 
幕僚是民囯以前数千年对秘书、参谋的称呼,但更具智囊的角色。他们紧随统帅、主人,担当助手,出谋划策,形影相随。因此,他们同样是历史的谱写者,或者是记录者。
 
杨云史到达吴佩孚军中后,先担任的机要处长,是吴佩孚的精心安排和高度信任。熟悉军中事务,接触核心机密,是当好幕僚的必要条件。
 
初到吴佩孚处不久,就遇到征战,杨云史写下一首诗为记:
 
浔阳风水急,渺渺感余情。
战国谁为策,高秋得用兵。
清笳山上发,江火雨中明。
寇盗频年满,西川事可惊。
——《辛酉九月吴将军与川军战于
宜昌江路戒严有感旧游》
 
诗人在战事中,想起了往日在陈光远幕府驻南昌时的情景,江火蔽天、吹角连营。面对当下社会的混乱,希望吴将军一战而平。
 
与陈光远这种地方军阀不同,作为一方军事统帅的吴佩孚是秀才出身,有读书人的气质。杨云史与之有共同的爱好,在一起诗歌唱和,以文会友。

\

1923年,也就是民国十二年,是杨云史来到吴佩孚军中的第三年,也是吴佩孚人生最风光的时候。他驻扎的洛阳,一时成为全国的政治、军事中心。作为北洋政府的最高军事统帅,政府官员、各国使者、各省各地的军政要人,络绎不绝地前去拜访。中州道上,冠盖如云。
 
为了接待来往宾客,吴佩孚特地在洛河边的司令部南面,修建了一所陈设华丽的西式砖瓦楼房。落成之时,吴佩孚欣然命笔,为新楼题名“继光楼”,并书写了一副对联:“得志当为天下雨,论交须有古人风”。“继光”二字的来历,吴佩孚称“吾乡蓬莱有先贤抗倭英雄戚继光,余景慕其人而欲继其余光”。
 
拂去历史的尘埃,吴佩孚的人生是让后世肯定和称颂的。他的爱囯情操与民族气节为世人敬佩。抗战时期,由于他坚决拒绝与日本人合作,不做汉奸,才招致日本人痛恨被谋杀

\

杨云史正是在他的身上,切实感受到了许多优秀的人生品质,才走出了自己狭隘的个人世界,诗歌创作有了巨大的改变。许多军旅题材和对人生、社会、家国的思考,无不反映在他这一时期的诗歌创作中。
 
长叹从军去,西来浩荡行。
关山趋史迹,风雨入诗声。
江色生灯火,秋光带甲兵。
将军如有意,第一是苍生。
 
这首《吴将军自宜昌见招遂西行》,无疑也会给吴佩孚带来触动和感染。
翻阅《江山万里楼诗词抄》,杨云史跟随吴佩孚时期,写下了大量的军旅诗篇。随军见闻、将士精神、百姓疾苦,它们都是时代的真实记录。即使是宾主酬唱,也是带着浓浓的爱国爱民情怀。
 
本来,扬云史的诗歌直接吸取的是唐诗的营养。他师法李杜,拟古而不拘于古。但氓山脚下,洛伊河边四年的军营生活,给他的诗歌多了一些边塞诗风的沉郁。

\

杨云史
 
那一天,热闹的军营安静了下来了,洛阳城笼罩在一片夜色中。他又想起了曾经显赫的家族和皇恩浩荡的清王朝。清朝的统治推翻后,国家反而一直处在军阀割据的混战中。在这样的局面下,他紧随吴佩孚,也算是跟对了人。北洋政府的直系军队兵强马壮,坐镇中原,看上去有一统天下的气势。他从吴大帅的威仪上,想到万国来朝的气象,想到了康乾的盛世,想到了乾隆皇帝喜欢的那个女子——香妃。他提笔记下了洋洋千言的记,并一气呵成写下了近二千字的长诗《天山曲》。它像中国诗坛的一道彩虹,映照出了中国古体诗歌的最后盛宴。
 
吴佩孚50大寿庆贺的喜帖,是杨云史负责安排书写并发送的。时值四月,洛阳城披上了盛装,特别布置的两千盆牡丹花,把洛伊河边的军营也装点得姹紫嫣红。吴佩孚居住的洋楼,以及两边的继光楼、无梁殿,更是喜气升腾。
 
张骞来了,康有为来了,四面八方的宾客竟来了七百多人。杨云史见到康有为,多少有些不自在,当年,他的父亲杨崇伊反对变法,上奏慈禧弹劾康有为、梁启超以及六君子,导致变法失败,康梁出逃,六君子被杀,死者中还有康有为的弟弟康广仁。

\

康有为题杨云史《江山万里楼诗词钞》书名
 
但康有为很大度,说“此往事耳,政见各行其志,何足介意。况君忠义之士,何忍失之?愿与君订交……”并称杨云史的长诗为“诗史”。杨云史为康有为的大度豁达而由衷钦佩。他们开始了诗书交往,吴佩孚的寿庆结束后,又一起游览山川之胜,一路写了不少诗篇。
 
其实,康有为对常熟是很有感情的。作为维新变法的倡导者,他离不开光绪帝的老师、大学士常熟翁同龢的支持,翁还起草了变法昭书。变法失败,光绪被禁,年事已高的翁同龢被开缺回籍。

\

1918年,康有为出逃日本回来后,专程到了帝师故里常熟。其时,杨云史也在他的石花林大花园读书、写字做文章。他们两人见没见面,没有文字记载。从吴佩孚寿庆上相遇的情况看,他们以前应该没什么联系。
 
康有为去了千年古刹兴福寺,一则是唐代诗人常建的“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吸引着他。其次,顺便寻访了一下变法时起到关键作用的恩师翁同龢的老宅与足迹。在兴福寺,他留下了一首墨宝《游兴福寺》:
 
千载破山兴福寺,
六朝栝桂郁云烟。
老僧圆塔伤花落,
潭影空人更怆然。
 
在梵音钟声中,显然康有为又想起了维新往事和未竟的事业。这次,如果他知道杨云史在常熟,且与翁家故居相距不远,两人相见也未可知。如是,中国现代文化史上又会増加一段佳话。
 
从1923年到1924年初,杨云史趁着军中这两年的平静,把自己所写的诗词整理完成,编成厚厚一集。
 
他想起个书名,自己虽身在中原,但眼前映见的,尽是江南故乡的山水画卷,和生活过七年,留下了无数美好回忆、写下了许多诗篇的石花林大花园,以及居住的那幢望得见虞山、看得到城墙与漠漠的江南古城。
 
思念着曲院风荷,围廊幽长,假山重叠,村居虚廓……都蜂涌入怀的“江山万里楼”!他把他的诗词集定名为《江山万里楼诗词钞》,秀才吴佩孚理所当然执笔作序。康有为闻知也欣然作序,又题写了书名,并写下“绝代江山”四个大字。
 
对杨云史的诗歌,吴佩孚除了倾慕与喜爱,还操弄笔墨相互赠诗。在《吴佩孚诗集》中,有不少诗歌直接写给杨云史的。他还跟杨云史学画梅花,而且画得相当有水准。
 
而康有为作为“诗界革命”的巨子,对杨云史诗歌的关注现实、言之有物,同情下层百姓的思想情感十分颂扬。这些,也和他所提倡的诗歌主张十分吻合。所以,他俩才会成为莫逆之交。

\

冯玉祥
 
但是,书稿编好尚未付印,转眼就发生了第二次直奉战争。张作霖率奉军15万人分路从山海关(榆关)、赤峰、承德方向,攻击吴佩孚的直系军队。吴佩孚被大总统曹锟任命为讨逆军总司令,率20万人依托长城组织防御。
 
双方打得难解难分之际,直军第三军司令冯玉祥倒戈,率部占领北京推翻了总统曹锟的统治,成立了中华民囯囯民军,分化了吴佩孚的直系部队,削弱了他的势力,并与张作霖联合打败了吴佩孚。吴只率领残部2000人从塘沽登上舰船往南逃脱。张作霖、冯玉祥推举段祺瑞当上了总统与总理,政权落入奉系军阀手中。
 
这一时期,作为吴佩孚秘书长的杨云史,自然跟着大帅北伐征战,直至溃败而逃。动荡之际,哪有心思去出书呢!诗稿由妻徐霞客避乱从洛阳带到北京,又因冯玉祥倒戈,从北京带回到了常熟石花林。1925年夏天,与吴佩孚避居在岳阳江村的杨云史得病,妻子徐霞客带着诗稿前往陪护。后来,诗集又经夫妻俩修订,于年底才完成终稿。

\

吴佩孚题杨云史《江山万里楼诗词钞》书名
1926年,在吴佩孚的出资下,中华书局出版了《江山万里楼诗词钞》,收有杨云史二十岁到五十岁所写的大部分诗歌十三卷、词四卷。并附收前妻李道清所写的词《饮露集》一卷。
 
虽然,中国的文化界已是新文学当道,但此书的出版,在社会上以及学界还是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和震动。成名已久的杨云史,又一次让二十世纪的人们记住了他。同时,也记住了他曾经居住过的、魂牵梦绕的江山万里楼和石花林!

 

 
杨云史居住了七年(1911年—1919年)的石花林(曾氏虚廓园),座落在常熟城的西南面,如今叫曾园。当年,刑部郎中曾之撰买下这块地时,因为受到太平天国战火的摧残和时光的湮没,原来明隆庆监察御史钱岱参照王维辋川二十景建造的江南名园小辋川,已经剩下一片破败的景象。

\

除他买下中间的区域,西边的一片,在清代嘉庆年间被吴峻基买去构园,名水壶园,又叫水吾园。咸丰十年(1986年)被太平军焚毁,到同光年间,被赵烈文所得,易名静园,俗称赵吾园,民国后归盛宣怀所有,更名为宁静莲社,今仍称赵园,与曾园连在了一起
 
小辋川遗址东边的一部分,被翁同龢之侄浙江布政使翁曾桂在光绪年间买下后,建成了翁家花园,称为之园。1950年代,在翁家花园遗址上建了第一人民医院,之园的水系部分,成为医院内的一个休闲景观。
 
第二次直奉战争失败后,杨云史跟着吴佩孚一荣俱荣,一衰俱衰。1925年8月,在湖南岳阳的杨云史,正要随吴佩孚赴山海关督师之际,第二任妻子徐霞客病逝了。两次丧妻的打击,让杨云史悲痛欲绝。但军务在身,第二天草草料理好后事,他就出发随军从行了。“从此潇湘好烟月,一生肠断岳州楼。”

\

本书为杨云史纪念其妻所编。分为《杨圻谥妻记》《猿肠集》《悼亡诗》《降神记》《哀思集》。书前有照片6幅。有康有为、张謇、叶德辉题辞。《杨圻谥妻记》书名为吴佩孚所题,杨圻撰。《猿肠集》书名为朱孝臧所题,杨圻辑,诗一百四十八首,词五十一首。《悼亡诗》《降神记》均为杨圻自题书名。《哀思集》书名为夏寿田题写。收录曹锟、吴佩孚、齐燮元、康有为、江亢虎、叶德辉、孙武、唐生智等所送挽联。
 
三月份才从北京寓所赶来夫妻团聚的徐霞客,去年以来身体一直不好。去年二月,杨云史曾回到常熟石花林家里陪伴了几个月。病情好转后,就一起回到洛阳军中。不料直奉战事又起,瘦弱的徐夫人怎能经得起颠沛流离,病情加重了。儿子杨丰祚、杨贞祚得知母亲病了,赶到岳阳探望,与母亲见上了最后一面。
 
这时的杨云史,诗书共进,声名鹊起。无奈两任妻子都红颜薄命早逝,这对他的精神打击是巨大的。他写下了大量给亡妻的诗词,辑成《中原记痛诗》《云史悼亡五种》《哀思集》等,足见深情。

\

1927年的中国,动荡的军阀混战已经消耗了各方势力。吴佩孚早已由强转弱,勉力支撑着以武汉、郑州等长江流域势力范围的危局。张作霖暂时处于强势,成为北京政府的支撑者。但是,南方广东的国民革命军,经过黄埔军校的培养,已经呈燎原之势。国共合作的北伐军一路势如破竹。

吴佩孚的联军,无力抵抗。汀泗桥一仗,两万直军被北伐部队打败。贺胜桥一战,彻底打掉了吴佩孚的气焰。直至攻下武汉,占领武昌城。吴佩孚西走白帝,辗转入川。战乱中,杨云史来不及跟上吴佩孚,在名妓陈美美的帮助下躲过一劫后,回到了江南常熟石花林家中。梅花又露出绿萼红颜,但已经物是人非,不觉感慨万千,写下几首诗来。他在丁卯早春还江南的歌行体《独归叹》中写道:

\

黄河春色来,游子惊异乡。
久困郑虢间,令我鬓发苍。
……
长揖辞豫州,东归道且长。
豁然见江水,开颜复徬徨。
间关趋里巷,入门心皇皇。
故妻化异物,爱子各一方。
……
我生重贫贱,所悲失糟糠。
……
忆昔出门时,携手登河梁。
同出不同归,思君入膏肓。
谁其伴君子,慰此门户伤。
生还意转苦,不如死战场。

 \

而在《哭霞客于北山法华寺》《两妻叹》等诗中,夫妻之间的绵密之情与排遣不尽的思念失落,让人伤怀。的确,从小生长在大户人家的杨云史,人生都是一帆风顺的,而且出名很早。先后两位妻子都美而贤慧,才情横溢。
 
杨云史两度失去的妻子,“前人与我同欢乐,后人与我共辛苦。”(《两妻叹》) 。当他回到常熟家里, 面对“茶灶久不火,遗掛犹在墙……”自然就想到了“一榻摊书,煎茶相伴……”的两个妻子,十分忧伤。
 
这时的石花林,在杨云史心中已经变成了对景伤情的场所了,住在那里,眼前都是妻子的身影。奇石华屋,花木繁荫的石花林徒添了他的忧伤。

\

忽一日,刚在北京任安国军军团长的张学良寄来一函,希望杨云史去京,给他讲解唐代史学家吴兢的《贞观政要》。
 
直奉大战后,奉系入主北京,少帅张学良便开始招募文人、政客。杨云史应召前往,打点行装北上北京。 

\

初次见面,双方并不相投,杨云史便回到了北京家中,读书写字做诗会友郊游,倒也难得清闲了一段时间。
 
转眼到了1928年的春天,张学良又邀他去了军中担任幕僚,这次他一去就是三年。
 
在担任张学良的幕僚期间,杨云史经历了奉系的一系列大事,像奉系退出北京,皇姑屯事件张作霖身亡,东北易帜等。
 
特别是在东北易帜中,具有丰富外交经验的杨云史,游刃有余地配合张学良处理与各国使团在东三省的事务,保境安民,整顿军务,并迎来了12月29日东三省的易帜,接受国民政府领导的历史性时刻。

\

这段时间,杨云史的人生又有了改变,他遇到了他的第三位夫人——才女狄美男,后来,狄美男陪伴他走完了一生。
 
1931年9月18日夜,九一八事变发生。在日本关东军安排下,铁道“守备队”炸毁沈阳柳条湖附近日本所占的南满铁路路轨,并栽赃嫁祸于中国军队。日军以此为借口,炮轰沈阳北大营。
 
由于张学良误判形势,不想把事态扩大,采取了不抵抗的政策,进攻八大营的300名日军,击溃了8000名东北军守军。日军一夜占领沈阳城等。张学良退到锦州,以寻求政治解决。在这样的时局下,杨云史只得带着狄美男回到了常熟的家中,从此再也没有见过张学良。

\

杨云史、狄美男夫妇
   

 
中国的抗日战争,从九一八事变开始东三省沦陷到抗战胜利,历十四年艰苦卓绝。这个阶段,一介书生杨云史也到了人生的晚年。
 
在石花林家里,有了狄美男的陪伴,平复了对前妻徐霞客的思念。江南山青水秀,石花林靠山临水、庭院清幽。有大量的藏书和名人字画、古玩,这让杨云史又回到了宁静的书斋生活。而上海、北平(国民政府已改北京为北平)的家居,杨云史也时有去小住。但江南的春天永远是他的眷恋!
 
一生爱梅花的他,原本是想晩年做一个隐者,在生命中最喜欢的三个城市生活终老的。常熟是生他养他度过美好童年时光的地方;北京是他成长、学养、考取功名、迎来人生丰硕的地方;上海是他中西交融、人生印证融合、也是子孙聚居的地方。
 

\

杨云史画梅扇面
 
但1932年初,回到北平不久隐居的吴佩孚一个电报,又把他从常熟召到了北平。自从1927年与吴佩孚一别,已经五年多了。昔日宾主之间十分浓情的相处,因战争离乱而各奔东西。当年若不是名妓陈美美的帮助,杨云史或许早已成为乱战中对方士兵的刀下鬼了。躲在陈美美的香闺里,失妻数年孤身一人的杨云史,在获得慰籍的同时,也为自己的境遇伤神。避居数月分别时,他送给陈美美几首绝句:
 
其一:
戎马经年衣满尘,
强欢暂醉暗伤神。
平生热泪黄金价,
只赠英雄与美人。


其二:
年年落魄又经年,
典尽春衣习醉眠。
天未生涯差强意,
将军厚我玉人怜。
 
如果说吴佩孚是知遇之恩,那陈美美则有救命之情。
 
具有强烈爱囯情怀的杨云史,早在东北时期就对日本人的野心有着深切的感受。他作为张学良的幕僚,参与过不少对日方略的制定,也有过许多建议。为此,还埋下了日后的祸根。在北平,他与吴佩孚等一批朋友,在交往的同时,也一直关心着时局的变化,并通过手中的笔,抒发自己的爱国情怀。

\

民国15年10月24日《上海画报》,内容之一是:杨云史先生最近诗
 
当日本人策动华北五省自治,想请吴佩孚出山担任伪职时,杨云史闻知,当即与妻子狄美男前往吴佩孚东城什景花园住所,劝阻他不要接受日本人的条件。以民族大义为重的吴佩孚拒绝了日本人,保持了晚节。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杨云史的家乡常熟,也于1937年11月被日军攻陷。日寇从长江常熟段多处登陆时,中国军队英勇阻击,但终寡不敌众。他们边退边打,伤亡惨重,向环太湖方向撤退,以保卫南京。
 
日军占领常熟城后,同时也侵占了杨云史的家——石花林。有个军官住进去七八天后,在杨云史的书房翻腾,发现了杨云史在东北张学良处时写的一本书,尚余二百册放在书柜里。在这本叫《打开说亮话》的书中,他针对沈阳之变日军占领东三省,劝说各党各军合力抗日
 
日本军官看见后大怒,认为杨云史是抗日分子,便命令士兵把石花林里的各类丰藏、财物,悉数搬运到了上海日军司令部,并一把火烧毁了杨云史精心建造、魂牵梦绕、留下了美好回忆的精神家园石花林!这一天,时在1937年11月18日。

\

而身在北平的杨云史还不知道家屋被毁,上海的子女也不敢告诉他。次年春日南归沪上与家人相聚时,才知道自己已无家可归。他忧愤难平,写下了一篇诗记——《记石花林之被焚》,详细叙述了家园的遭殃。其中诗这样写道:
人民城廓已全非,
漫道文章是祸机。
杜老诗书伤白首,
子猷门巷失乌衣。
面城莫赋花围住,
绕树难容鸟倦飞。
天下苍生在沟壑,
老夫何忍独歔欷。
 
日寇在常熟的暴行,岂止杨云史的家没有了,他的表兄曾朴的家也被毁不少。据战后调查统计,曾朴家共毁西式洋房18间、平房6间,石花林东边的翁家花园之园,也被日寇洗劫一空。常熟全境毁屋无数,损失惨重。据杨云史后代介绍,杨家家族在别处原本也有半条街的房子,因战乱全毁了。
 
石花林的毁灭,彻底掘去了杨云史及他家庭的根,也让他失去了一个魂牵梦绕的精神家园。他的梅花情结,他的美好安逸,他的江南乡愁……都因一个“家”字而依恋着、牵挂着。游子远行得再远,终究因为家的存在而有了归程。现在,杨云史只能把所有对家乡的怀念流在笔端了。他写下了许多诗篇,以寄托对家乡排遣不掉的深情,和对日本侵略者的痛恨。


没有了家,也没有了根的依恋。从此,杨云史再也没有回过家乡常熟,1938年5月,他与狄美男一起从北平避乱到了香港。但他一直情系着内地,关注着抗日的战况进展。当中国的军队打了胜仗,消息传来,他会用诗歌来歌颂、赞美。

\

民国三十三年香港基荣出版社刊 《黄剑珠女士诗集》杨云史序及题词,鲍少游题书名
在港三年,他写下了大量的诗歌文,其中许多都是写给前方将士的,包括给朱德、毛泽东。给朱、毛的诗《雁门军歌》,还让人谱了曲以便传唱。他在诗序中写道:“自丁丑中秋,雁门失守,寇遂入晋。第八路军抗战年半,寇终不得逞。作军歌谱以今乐,以赠晋北朱、毛两将军。”
斜月西飞渡雁门,
枕戈万幕照黄昏。
明朝北向弯弓去,
三晋云山接五原。
 
从这一时期开始,杨云史的人生观与精神世界有了全新的升华。他感受到了中华大地上浩荡的正义力量,看到了苦难深重的民族经历着一场空前绝后的浴火重生。他给认识的前方将领致信,表达自己坚定的抗战意志,希望他们为国奋勇杀敌。如《致李济深书》《致张仲仁书》等。
 
避乱期间,他拖着病体着手整理自己十多年来的诗稿。过去编辑出版的《江山万里楼诗抄》,所收录的诗歌仅止于1926年前的创作。后来所写的诗歌,也已经有了大量的积累。在狄美男等人的帮助下,他完成了续编。在上海图书馆发现的一册他于1939年亲手整理的七卷本手稿中,收录有530首诗。

\

纵使观他这一时期的作品,大都是对时局的关心和对抗日军队的赞颂,家国情怀更加突显,作品基调忧愤苍凉而明亮。如写给十九路军的《赠十九路军》,歌颂了十九路军英勇抗日,建立奇功;《哀广州》记述了广州遭遇日寇轰炸三百余次,家园被毁、百姓死伤无数的状况;《巴山哀》记述的是日寇轰炸重庆,造成万余人死亡的惨状;《寒衣曲》激励将士奋勇杀敌,振奋人心。他用诗歌记载了中华民族所遭受的前所未有的国难。
 
抗日战争,中华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杨云史作为中国传统的知识分子,表现出了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爱憎分明的爱国精神。他创作的诗歌,歌颂了中国军民英勇抗战的气慨,振奋人心,再次让我们感受到了其晚年的民族气节。
 
他的“诗史”也完成了从记录军阀内战、关心民间疾苦,转向歌颂抗日救国,激励前方将士奋勇杀敌的根本转变。他成为一个光芒四射的爱国志士。所以,1941年7月,在他走完人生之路,带着远离故乡的遗憾撒手人寰时,当时的国民政府蒋中正、李宗仁、白崇禧、孔祥熙,以及在香港接济杨云史生活的杜月笙等都送了花圈。
 

\

“虞山诗之有大家,树旗纛于一代文学史,声名赫赫者,始于东涧遗老钱牧斋氏……而云史杨先生,独宗唐贤,挥斥八极……纵观先生之集,才华富丽,魄力沈雄,长篇大作,接武梅村……盖先生晩年诗作,其雄放瑰奇,鸿篇杰构,一如前作,绝无老笔颓唐之病,尤其为旅港时所作,春秋攘夷之旨,洋溢毫端,称为诗史,洵无愧色,岂特虞山诗派之后劲,实为近代诗苑之魁杰……”
 
这是钱仲联先生1997年以九十高龄,为《江山万里楼诗词钞》续集所写序中所言。钱先生在杨云史旅港时候与之有过笔墨交往,杨云史曾赠七绝四首给钱仲联。作为常熟同乡忘年交,让当时避乱于西南的钱仲联有“知己之感”。
 
序言中,钱先生客观评价杨云史诗歌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认为他的诗,已经超越了其虞山诗派的延续,成为中国近代诗歌的杰出代表。是的,历史的沉淀,让史学界更多的学者在认识杨云史的同时,对其人生的光华与诗歌的地位有了更加全面而又深刻的认识。
 
纵观杨云史的诗歌创作,他幼年的启蒙和家族的影响,以及求学时的博采众长,造就了他诗歌的辉煌。当年,生长在书香门第的他,年幼时就浸润在江南的诗声里。从明末钱谦益时代起航的虞山诗派,一路扬帆远航成为中国诗坛的中坚。

\

而在常熟明清以来崇文尚学的世风对丰沃土壤的孕育与滋润,使得代有才人出。在名门望族大户杨家,就出现了杨云史祖父辈众多的文化名人。其祖辈,文化英才迭出,诗人、书法家、金石家等名扬四海。他们在虞山诗派、虞山印派的延续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杨云史的出现,以其深厚的学养和丰硕的创作,学古不拟古,取诸家之长自成风格,终成为虞山诗派最后的守护者,更成为中国古体诗诗坛的绝响。
 
由于历史的原因,今天对杨云史的挖掘、宣传还很不够。即便在他的家乡常熟,如今也只在文史界稍有影响,他的文化财富及人生价值,还尚未得到更多人的认识、了解,更没有转化为历史文化名城中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因此,我们面对前人丰厚的精神财富,是十分有愧的,尚有更多的工作要做。
 
而杨云史个人的经历、人生的命运,就是与中国近现代社会变革阵痛、艰难困苦的历史进程结合在一起的。从他的经历中,我们看到了中国近现代社会前进的步伐。杨云史并不是一个伟大的人物,但每一个伟大的人物都是始于平凡的。平凡中的伟大即是永生!

\

杨云史梅花作品,载《青岛画报》1936年第27期
 
 
本文收录于散文集《江南风流》,经作者王晓明先生同意,刊于本号。


王晓明,作家、诗人,居常熟。诗与散文散见国内报刊,曾在《诗刊》《诗选刊》《扬子江诗刊》《诗歌月刊》《星星》《散文诗》《天津文学》《青春》《雨花》《黄河》《钟山》等杂志发表作品。著有散文集《有荷的日子》《青瓷之约》,诗集《秋天的庭院》等。散文历年获苏州市文学创作奖、《苏州杂志》主办的第三届“艾雯青年散文奖”征文三等奖、《散文百家》十年精选、江苏省报纸副刊散文二等奖等,诗歌作品入选多个年选。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