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名家艺术研究协会第三届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成功召开
“全国文物艺术品鉴定评估认证平台”合作仪式在沪签署
 
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 > 古今中外 > 观道中外 >
中国文化是书法艺术形成的核心,书法的创新必须先继承古人的法则

中国文化是书法艺术形成的核心,书法的创新必须先继承古人的法则

时间:2019-08-21 10:15:22 来源:字酷 作者:

中国文化是书法艺术形成的核心,书法的创新必须先继承古人的法则


书法作为中华民族特有的艺术,在中国有着崇高的文化地位。几千年来,她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心理和人文信息。除了体现中国艺术基本特征的完美的艺术形式外,最重要的因素是书法所蕴含的精神力量具有决定性和指导性。这是书法的灵魂。在宗教中,灵魂被视为独立于人类存在的非物质事物。一旦灵魂离开人体,人就会死亡。书法也是如此。如果她的灵魂消失了,她无疑将面临死亡。书法的灵魂是什么——是中国文化和精神的灵魂。她应该包括优雅的人文主义、深刻的哲学、丰富的传统、独特的美学等。

\

中国汉字蕴含的文化内涵是书法行进的核心
书法自诞生以来,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有人说书法是中国文化的核心。我认为文化是书法的核心。因为无论是从书法的产生还是发展,它都围绕着文化的核心展开的。那种对书法技巧水平的研究和对书法线条表面审美的认识只是一个肤浅的体悟。真正理解书法的是中国汉字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它是一个超越笔法的神秘世界,是一个深刻的文化世界。倘若书法脱离了文化的世界,那么书法就失去了它全部的荣耀。


一、中国诗歌为书法的发展注入了灵魂
众所周知,中国是诗的国度,诗是中国艺术的灵魂。苏轼说:“诗不能尽,溢而为书,变而为画,皆诗之余。”这是对中国艺术的一种普遍理解。诗是内容,书是形式。其文是灵魂,其书是体魄。因此,“诗是书的灵魂”或“文学是书法的灵魂”。中国研究硕士文怀沙先生曾经就说过,提高书法水平的一个很好的办法就是“背诵唐诗”。我认为这是有道理的,诗歌(广义上可以理解为诗歌,包括文学形式)是书法艺术的基本内容。古籍上说:““诗言志歌咏情。”诗歌的境界表达是人生,书法的境界表达的也是人生,所以古人评价书法叫“达其性情形其哀乐”。书法家在笔歌墨舞中,流淌着人的情怀,优美的书法作品必须是生命的线条和墨韵的生命形式。

\

就好比作家在创作文学时,不管是写自己还是写别人,他们总是喜欢写诗。一定是中国诗歌。自孙过庭以来,诗书结合的艺术思维模式深深扎根于人们的心中。孙过庭在《书谱序》中说:“情动形言,取会风骚之意”。他特别反对“手迷挥运之理”,认为那是“俗”。其二,诗主宰着一幅书法的意境。在我看来,好书法必须具有文学联系、诗歌意境、绘画构图、舞蹈节奏、音乐节奏的,而且是在作者自身素养的综合水平极高的情况下创作出来的。
 
沈尹默说过:“无色彩而具图画的灿烂,无声音而行音乐的和谐。”书法家们声称这是来自诗歌。诗是不同的,书是不同的。书法家的内心诗意驱使他的笔形成不同的意境作品。如苏轼的《梅花帖》,写到结尾,忽做狂草,那是奔放的诗所决定的。他的《寒食帖》,写到“年年欲惜春”,“年”字打破格局,忽做大字,借鉴了狂草的章法。可以看出,诗歌和散文是写作的先驱。

\

历史上所有伟大的书法家,无一例外都是伟大的诗人、伟大的作家或大学问家。这些伟大的书法家至少有一些人在文学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相反,如果你不是一个大学者或伟大的作家,你就不会是一个伟大的书法家。可以说,我们当代书法家所缺少的是“笔墨兼备”的双手。书法家没有深厚的文学素养,没有博大精深的文化素养,书法也不能提高。我说过“书到深处是文化,书到极致靠修养。”通过练习,书法技巧可以无限接近,心灵的丰富是无限的。精神品格和文化修养的提高比技能学习更难、更慢。在文学界,急躁和对成功的渴望也是相关的。所以:书法“易学难学”。黄庭坚评论苏轼的书法,说:“学问文章之气,郁郁芊芊发于笔墨之间,此所以他人终莫能及耳”。他人不能及的就是苏轼高雅的文气。其三诗可以使书法渐入佳境。
 
中国书法的研究既有魅力又有灵气,可以超越世俗生活的干扰。王维在诗中说:“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这是一种感觉,一种缓慢运动的感觉。这种感觉在书法中找不到,在书法创作中找不到任何东西,你去诗歌,反过来,帮助我们创作。书法创作不仅是一种抒情,也是一个充满诗意的过程。如果你不能陶醉于墨水和自我体验,你就无法进入其中。进入诗歌领域,文化精神得到充分发展。一般技能和功夫不是障碍。没有诗的境界,无论你的基本功有多扎实,有多熟练,都不可能以书法进入诗的境界。


\

 

二、中国汉字是书法创作的基石中国汉字是书法的基础,“识文断字”是写作的前提。仅此一点就把书法限制在文人圈了。文学是书法进步的阶梯。艺术素养是书法进入审美境界、获得情感体验的桥梁。文学不仅是书法的必要条件,也是书法的先天优势。只有文人与书法的结合才能使书法艺术化。书法自诞生以来,伴随着文人荣辱的兴衰。作为一个阶级,中国文人最早出现在先秦“百家争鸣”时期。大多数文人情感细腻,内心世界丰富,人格具有双重性。历代文人,无论是“得意”还是“失意”,都热爱书法。例如比如米芾,是一个内心风云际会的文人,不如意后,一方面研习古人书迹,一方面率性任意的挥洒,成为宋四大家。唐虞世南生来安逸,与唐太宗关系密切。他不仅履行了自己的政治职责,又忘情书法,成为了一代伟大的书法家。从这一点上,我们可以看出,书法不仅是一位受挫的天使,也是一种对立志者精神疲惫的慰藉。中国书法在古代文人中成为“天使”和“密友”。甚至可以说,在书法艺术中,他们找到了自己的“自我”,从而达到了最高的精神满足。至少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看到文人与书法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


\

 
其一、所有的书法家都是文人:在中国书法史上,秦代李斯被公认为是第一位书法家。他是秦始皇的首相。首先,由于他杰出的才能,才能使他成为能臣和政治家。秦朝统一六国后,李斯被称为“秦罢不合秦文者,于是天下行之”,从文字统一开始,寻求政治的统一。他亲自以周代史籀所创始的大篆为依据,“删其繁冗,取其合宜”,在简化大篆的过程中,创造了小篆。特别是,他将这种新的文字风格运用到了“严肃神圣”场合。他与秦始皇周游全国,攀登名山大川,起草并手写了一系列文字,主要称赞秦始皇的功绩。从现存的《泰山刻石》来看,李斯的文学才能和书法水平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众所周知,王羲之是书法艺术中最具影响力的学者,也是一位真正的书法家。所谓东床坦腹食”的放浪,“雅好服食养性”的癖好,“性爱鹅”的习性,“尽山水之游,弋钓为娱”的情趣等等,更显出一种真正的“魏晋风度”,崇尚自由和谐的精神。《兰亭序》一文在世界上被称为最好的书法创作作品,并得到了充分的表达。另一个例子是著名书法家唐代的和尚怀素。据说他出家后,很、被称为“文人”。然而,根据他的家庭背景,他的父亲是唐代著名诗人钱起。钱起很多诗,我们经常写的“长乐钟声花外尽,龙池柳色雨中深。而他最为人们称道的代表作《自叙帖》,便是以诗歌的形式表述自己学书的经历及其个中甘苦的,显示了相当高的文才。其他书法家,如蔡邑、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颜真卿、黄庭坚、苏轼、米芾、赵孟兆页、祝允明、文征明、傅山、郑燮、何绍基等,在最重要和最基本的方面都是文人,还是伟大的文人。如果我们失去了“文人”的最低前提,几乎不可能追寻书法的精髓。


\

 
其二、文化素养和书法造诣要成正比文化素养与书法造诣一般来说,它们是成比例的。作为书法家,自古以来就被视为“文人”的一部分,主要是因为书法家具有文学、历史和哲学学问。文人与学问、书家与文人、书法与修养等都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也是古人讨论的一个话题。但在现代,有些人总是把书法看作是一种简单的“手艺”。今天对书法的总体印象应该是:“形式丰富,内涵退化”。书法家在强调笔墨效果的同时,弱化了表达情感和思想的本质。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物。传统教育和传统文化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特殊知识。大多数书法家只能在业余时间弥补这一不足。尽管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但由于环境的变化,几乎没有取得什么成果。因此,要全面理解和把握书法传统所蕴含的丰富内涵是非常困难的。书法精神的退化也是当今书法的最大缺陷。正因为如此,我认为强调文化素养与书法艺术的密切关系越来越重要。例如,东汉著名书法家蔡邑不仅是一位书法家,而且是一位精通历史、韵律、天文、绘画的大师。他的知识如此丰富,他的书法艺术处于良好的状态。历史上有句俗语叫“骨气洞达,爽爽有神”。《所书《六经》也是站在太学的外面,看着拥挤的学习者。《又凭借其智能之高,聪敏过人,受偶然事情启发而创“飞白”书,对后世影响颇大。。她的女儿蔡文姬受过良好的教育,擅长书法。至于王羲之、王献之、颜真卿、张旭、虞世南、苏轼、黄庭坚、董其昌等,他们不仅涉及其他领域的艺术或广博的知识,他们中的大多数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可以说,只有少数书法家能书以为别无他能,在古代书法史上罕有其人。。前人一再强调“书功在书外”,而不限在“书内”,这也是无数经验教训的黄金座右铭。


\

 
其三,书法的灵感来源于心画和情感:书为心画与陶情冶性,与非文人相比,文人的内心生活和爱恨情结更加丰富和复杂。古代学者文人大多从事书法。可以说,所有的文人都有强烈的书写欲望。即使是像孔乙己这样的封建文人,也没有摆脱这种欲望,他把手浸在水里写了四种"回"字。古代文化创造的心理环境。显然,在中国古代漫长的历史中,书法是历代文人最亲密的合作伙伴。文人手中的笔能使人轻松愉快,他手里的笔可以表达自己的想法。在创作过程中,她享受创作的乐趣,在欣赏过程中,他享受美学的乐趣。”“书如心画”必然会导致抒情,以满足文人对艺术最频繁、最普遍的精神诉求。可以说,中国古代文人和书法艺术在某种意义上与绘画、音乐甚至诗歌的文学艺术风格有着深刻的联系。


\

 

二、哲理性中国书法的发展离不开中国哲理思想的引领
中国书法有自己的发展体系,始终保持着自己的独特性。而哲学是促进中国书法永恒的基本思想,即“形”、“神”、“气”、“韵”、“理”、“法”等中国的哲学观。“形神”是中国书法的核心范畴之一。形式与精神理论具有丰富的哲学内涵,是中国古代哲学中形与神理论的发展。“形”与“神”的关系是古代哲学思想中人的身体与精神的关系。最根本的问题是形与神是不可分割的,以致形神的同一。后人把他引申到审美中,沈括《梦溪笔谈》中说:“书画之妙,当以神会,难以形器求也。”这是说,书画要想达到妙境,不能仅仅从“形”的方面去寻求。“神会”,就是“物”“我”两方面的统一、契合,达到“物我一如”的境界。如此一来,我们不仅可以捕捉到“物”形象的精神特征,而且可以把我们的思想和情感注入到要展示的“物”中。苏轼更注重祭祀的形式和求索的精神。他在《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前一首诗中说:“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作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强调精神的重要性,是受了道教的“形与生的本质”和“精神修养”的结果。作为一个与上帝同在的人,我们重视“上帝”概念的影响。在形和神上,它以“神”为质,以“形”为目的。“神”是存在于“形式”中的内在精神。它取决于书法家对创作内容的理解、感受和捕捉,所以它需要“熟悉灵魂”。“成熟”的过程也是“实践”的过程。


\

 
中国书法形神理论是哲学上的形神理论的发展。在把握形与神的关系时,由于强调的不同,有的以形式为质,以神为用,形神的统一;有的以神为质,以形为用,重神轻形。在形和神的把握和表达上,中国书法是上述形和神的具体体现。中国书法强调“神”,因为“神”是支配表象的精神实质。所谓“形无神不活,神无形不存”,使写神”和表现“神韵”的表现达到最高水平。中国书法除了强调“神”之外,还注重“气”和“韵”。从中国书法的美学本质出发,注重审美主体的内在精神,追求精神与形式、情感与物质的统一。尤其是对魅力的理解是中国书法的核心。“气”不仅是一个哲学概念,也是一个复杂的内涵概念。在中国古代哲学中,从春秋到战国时期,“气”的概念被用来解释自然界物质的运动和变化、人的形成及其精神现象。气已成为书法艺术中的一个美学范畴。孟子提出要善于养气,他说:“吾善养吾浩然之气。”“浩然之气”是一种来自个人道德修养的“精神”。孟子认为,如果这种气(精神)能“善养”,就“塞于天地之间”。这种“塞于天地”的“气”是一种修炼出来的精神境界。


\

 
中国古代文学艺术非常重视气与精神的联系。他们认为有必要“率志委和”和“平和心境,调和心灵”(文学上的刻龙精神)。在创作中,我们应该注意顺应自然,而不是勉强。强调艺术家简单的精神“和气”调养,以保持心灵的平静和精神的安逸,对于情感、感知生活和创造都是非常重要的。“气”与“精神”的调养是探索中国古代文学创作规律的重要内容。在文学理论上,有所谓的“精神者,气之华也”的说法。书法还说,“先以气胜得之者,精神灿烂,出之纸上,意嫩则浅薄无神,不能书画”(《大涤子题画诗跋》)。


\

 
所以,这些都有点太过深奥,太理论化,如何落实在笔和墨上。中国书法中“气”与“精神”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创作冲动、构图布局和落墨的全过程。沈宗骞在《芥舟学画编》有这样的描述:“兴之所至,毫端必达,其万千气象,都出于初时意料之外”。”气与精神是统一的。因此,古人说,气与神的统一是书法家自身生命力和创造力的表现。“气”是指“精神实质”,与“神”具有相同的含义。这里“韵”是指“审美境界”又是艺术表达方法。“气”和“韵”都是内在的。正如我们今天所说,“生动的魅力”一词的本义是生动地表达诗歌或写作的“精神魅力”。“生动”是“魅力”的副词。押韵不仅是一种审美境界,也是一种艺术方法。节奏是中国书法审美本质所要求的艺术境界。它也是中国书法中一个重要的美学范畴。中国书法家常常把“韵”作为书法作品的最高审美标准。书法中的“韵”其特征如与“诗”和“乐”比较,很有些共同之处。如果说诗中之“韵”是“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乐中之“韵”是“无声之弦”,“声在音外”;那么书法中之“韵”则是“黑白旋律”,飘逸纵横,妙在笔墨之外。


\

 

三、书法是几千年来流传下来的一种完整而系统的书写方法——书法的传统性
所谓“传统”,是指过去传下来的观念、信仰、风俗习惯。要了解中国书法,只有把它融入中国传统文化,才能体会到它的魅力。因为书法是一种传统文化,也就是说,它是几千年来流传下来的一种完整而系统的书写方法,需要后人尊重和模仿。但我们不能离开传统,做另一套,所以我们不会称之为书法。书法有很多局限性。例如:流行书法、现代书法、艺术书法。1、书法有法所谓的“法”具有方法、技术、法度和法规的含义。字典解释说,有两个含义,“国家强制力执行的一些规则”和“效法”。既然是书法,那就是书的法,这是必修的,必须遵守的。否则,就不能称之为书法,而模仿则是模仿前人。在我看来,书法的原则和法则,在创造书法的过程中已经积累了几千年,必不可抛弃。我们必须先继承,后创新。我希望中国人民热爱和珍惜传统,不破坏她的美,不戏弄糟蹋她的美貌。书法的内容非常广泛,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从广义上讲,正如石涛所说,“太古无法,大朴不散。大朴一散,而法生焉。”这是泛指“办法”、“方法”、“规律”等等而言。书法上经常说的法多为狭义的法,如笔法、章法等。对于写字,最主要的包括:笔法、结体、章法。一、笔法:书法技巧被认为是具有头等重要的意义,长期以来并不容易。没有笔法,书法就不是书法,而是写字。笔法中又有执笔法,如“拨镫法”,有 、压、勾、揭、抵、拒、导、送等八个字。运笔法,如永字八法,也是八个字。二、结体:就是“空间结构”。由于圆点的连续插补,不同的姿势和不同的笔画使不同形状的点画呈现出生动的姿势。欧阳询的《三十六法》和黄自元的《九十二法》广为传播。其中有排叠、避就、顶戴、穿插、向背、相让、救应、附丽、回抱等。三、章法:又称布局,指一篇作品的“置阵布势”,王羲之有《题卫夫人笔阵图后》关于章法的论述,把一幅书法比喻成一个战场,有将军、有刀枪。实际上是讲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的关系。


\

 
简而言之,法继承是书法从诞生之日起登上中国文化最高王位的保证,也是书法作为一种民族文化生活的延续和稳定的保证。至于笔墨技巧,都在创造。从作品水平来看,不用多讲,说多了就是关公门前耍大刀。2、书法的继承必须是站在传统巨人的肩膀上,才能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学习中国书法最大的特点是它自古以来就是临摹。也就是说,今人照着古人的方法写。正是这样,中国书法的传承才得以延续几千年。你可能会问,古人的法是从哪里来的?当然,古人以前没有法,但自从古人立法以来,他们不允许后人从古人立法中走出来。这是一个传统特征。当然,今天我们说后代应该创造和发展,但创造和发展必须以继承为基础。只有站在传统巨人的肩膀上,我们才能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历代伟大的书法家们都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学习和临摹前人的优秀作品,甚至退笔成冢,池水尽墨。可以说,没有人不先学会古人的方法,而先自己成名的。


\

 
书法是中国文化的一门独特艺术。它是中国三大国粹之一(京剧、中医、书画)。在这方面,我最反对“改革”。我相信改革无疑正在破坏民族文化。如果我们想发展,我们只能称之为“创新”。无论京剧如何改革,都离不开原有的唱腔,配乐也仍然是以琴、弦、板、鼓等乐器为主。例如,经过多年的努力,“现代革命样板戏”在服装上只取得了“创新”,但在最基本的传统特征和演唱风格上没有多大变化,实践证明,样板戏的改革已经失败。中医药改革主要体现在中西医结合上。中医最本质的东西,就是辨证论治的基本方面,就是四诊八纲(四诊即望、闻、问、切;八纲即表、里、寒、热、虚、实、阴、阳)的核心内容并没有改变。作为中国几千年来的书法艺术,它更依赖于传统。这主要是因为书法的对象是文字符号,与戏剧形象或中医完全不同。汉字符号由六书而隶变,由隶变而楷书法,基本上已经定型化,它给书家所留下的创造性余地是非常之小的。它们基本上是刻板的文字,这为书法家创造了很少的空间。戏曲的程序随着剧本的变化而变化,中医则随着疾病的变化而变化。书法创作应在固定的文字和符号条件下寻求创造性。对书法来说,继承传统的主要途径是临摹;对歌剧来说,继承传统的主要途径是模仿。它们有不同的形式和相同的含义。即使不是书法家,也能抄写上百遍古文书籍;读唐诗三百首,即使不是诗人,至少“不写诗也能背”。尽管剽窃和模仿未必会导致著名作家的出现,但他们独特的个性继承了剽窃和模仿的传统。不要害怕重复。事实上,每一次重复都是一个新生,就像蜕皮和重生一样。在艺术中有一句俗语,重复就是力量,贝多芬的命运,九个乐章一直在重复着一个旋律。


\

 
临摹的目的主要是研究技术和技巧学习,,也有助于培养对道的理解。爱其书兼取其为人”,“学其书兼学其为人”。由于书与字的统一,我们可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抄写王羲之或颜真卿的书法作品。我们不仅可以了解他们的风格、结构和笔法,同时也必然潜移,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受到他们的魅力或道德的影响。临摹古人书法,培养自己的风格。虽然临摹是学习书法的唯一方法,但它没有改变。不同的人来到同一个位置是因为学习者有不同的个性。,即使同一个人临同一本帖,当临习时的着眼点不同,当临习时的着眼点不同,或取其势,或取其韵,或取其度,或取其体,或取其用笔,或取其行气,或取其结构分布,当其有所取,则临习时的精神也专注于某一端,所以结果不仅与原帖不会完全相同,但两者确实不同。学习书法必须从临摹开始,所以不能不似古人,不似则失其所以为书法。这是传统艺术的特点。书法家必须是一半是文人,一般是匠人。他必须有文人的领悟,工匠的巧手,只有匠人的巧手而没有文人的领悟,则不能有创作,虽然有创意,但很难完善。智慧的洞察力来自于文人的修养和灵性。聪明的手可以被模仿和练习。工匠虽然看似平庸,但绝对是不可或缺的。什么是工匠就是对某种书体临摹得得心应手,一旦让他脱开,抒发一点自己的理念,们的面前则被一道墙阻隔,这道墙就是“文化”。

 \

在学习书法的过程中,有些传世法贴可以从“法”的角度切入,通过临摹不断掌握。如果一些书法家的作品也从法的角度来入手,那么它就不会是主要的要领,东施效颦。因此,我们只能从“意”的角度来学习书法的思想和勇气,以墨为载体来欣赏他的灵魂和人格之美。学习此方法以避免画葫芦,一般来说,学习一类书法家的字是可以操作的,学习第二类书法家的话是可操作的,学习第三类书法家的话是可操作的。第二类书法家的字要以气、以情、以意而不是靠“法”来驾驭手中之笔3、书法创新的基本原则,以继承传统而不失时尚,创新而不失缺陷正如我上面所说,“不似则失其所以为书法”。齐白石曾经说过,“学我者生,似我者死。”所以我们不能都像古人,“一切都像我失去的一样。”书法不能不模仿,但只有模仿不能被视为艺术。


\

 
书法是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形成的。其成熟的艺术形式、稳定的审美特征和抒情风格,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心理结构和审美趣味。书法作为一种传统文化,是一种高度程式化的艺术。像唐诗一样,你必须用韵和律来写作。否则,即使你的词句优美,情绪高涨,也不是押韵诗。我们知道,唐代中国诗歌形式化以后,出现了节奏诗,它可以分为五古、七古、五律、七律、五绝、七绝。我们可以肯定,节奏已经把诗歌变成了一种“僵化”的形式,但我们不能否认,一流的诗人是由节奏组成的,如李白和杜甫。此外,节奏将中国诗歌推向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我们必须承认,唐代以后韵律诗繁荣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可以说,后世的诗歌都比不上唐代的诗歌。至于诗人,他们永远不能超过李白。这是前所未有的。公式是艺术成熟的象征。中国传统艺术在高度成熟时形成了一定的规律。中国的艺术风格具有浓郁的东方气息,高度概括、精致和升华的生活。当然,它也埋下了继承的隐患。形式化和程式化必然会制约艺术创新。但是程序既不能束缚天才,也不能把平庸的人提升到艺术家的地位。如果是艺术家,节目就会被他奴役;如果不是艺术家,他的作品会和节目一样平庸,没有节目他也会平庸。例如,如果你写诗,你就不能写李白。在书法方面,你熟悉八种方法,不能写王羲之。当然,这个“你”不是指你们所有人,而是指平庸的人。


\

 
艺术必须与变化融为一体。清洁是它的形式或程序,例如京剧也是一种程式化的艺术,比如说京剧也是程式化的艺术,“生、旦、净、末、丑”,“唱、念、做、打、工”。一招一式,一板一眼,你必须得照着祖上传下来的表演,可以有个性,可以有创造,比如唱腔的流派。但你必须是梅尚程荀”,不然你唱得再好,那不是京剧,如果你没出处,只能叫唱歌。书法是一样的。你一定是严柳欧赵。你必须有传承,不然的话,就不叫书法。每一位大师都在为从继承中获得自由而奋斗,并通过修持而改变。这就像没有规则,但在专家眼中,它无处不在。否则,他就会被送走。它可以继承传统而不失时尚,创新而不失缺陷。这是书法创新的基本原则,因此很难在既定的规则中进行书法创新。所以我建议,如果你想创新,你应该在60岁以后说。别冲动,别担心。孔子在自己的修养经历中说,“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道德家和艺术家的终极境界。书法创作活动尽在于此。那些“做自己想做的事”的人经常“超越不了规则”,而那些“不超越规则”的人经常“超越规则”。书法家必须打破这一矛盾。但这并不容易。孔子是一位70岁的圣人。只有在他快要死的时候,他才达到这个水平。所以有一个规则就是成为一个主人。你必须活一百年。与西方不同,贝多芬、梵高、毕加索、莫奈和莫扎特都是年轻的艺术家。你看,没有一个儿童书画比赛的获胜者成为书画大师。所有的书画大师都迟到了。禅宗有一句话:“三十年前,一位老和尚冥想时,他看到了山和水;后来,他看到了山而不是山,水而不是水;现在他看到的山而不是山,水而不是水。”这是什么,就是入法,出法,入法。或者叫生-熟-生三个阶段。书法的修炼是要花费相当时间和精力的,要甘坐几十年冷板凳,“十年太极不出门,廿年书法不出手”。只有这样才能在随意之中,“无法”而具备万法。


\

 
学习书法如登山,每上一层才可看到新的美景,低层一般无法理解和体验高层的审美感觉。比如我们在泰山上每上一级,眼前的世界就会有新的精彩和神奇。于是又激发你不断再攀登。书法家随着时间的推移,年龄的增加,修养的积累,才能逐步成为一个知识渊博的人,文明高尚的人,热爱生活的人,奋进不已的人。人和书法都达到成熟的境界,所谓“人书俱老”(孙过庭语)。袁枚有一首诗,意境非常好,可供大家参考。“爱好由来下笔难,一诗千改始心安,阿婆还是初髻女,妆未梳成不许看。”书法家应该有这样的境界和情怀。

\

学书法就像爬山。只有在顶端你才能看到新的美景。一般来说,低层次的人不能理解和体验高层次的审美感受。例如,每次我们登上泰山,前面的世界都会有新的奇迹和魔法。它激励你一次又一次地攀爬。随着时间的推移、年龄的增长和成绩的积累,书法家逐渐成为一个博学的人、一个文明的人、一个热爱生活的人、一个付出了巨大努力的人。人们和书法都已达到成熟的状态,所谓“老人和书法”(孙国亭语)。袁枚有一首意境很好的诗供你参考。为业余爱好写诗是非常困难的。“爱好由来下笔难,一诗千改始心安,阿婆还是初髻女,妆未梳成不许看。”书法家应该有这样的境界和情怀。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