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名家艺术研究协会第三届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成功召开
“全国文物艺术品鉴定评估认证平台”合作仪式在沪签署
 
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 > 国学国粹 > 诗词曲赋 >
徐有富:李清照的四首泛舟词

徐有富:李清照的四首泛舟词

时间:2020-03-03 14:31:00 来源:程门问学 作者:徐有富

徐有富:李清照的四首泛舟词

\

在现存李清照词中,有四首涉及泛舟活动,将之加以比较可清楚地看到清照少女、少妇、老年时期的心路历程与感情变化。
 
清照于北宋元丰七年(1084)出生于书香门第,其父李格非进士出身,当过太学正,是苏轼的学生,写过《洛阳名园记》。其母是十九岁就考中状元的王拱辰的孙女,也善文。清照从小就受过良好的家庭教育,工诗词,能写文章,善画墨竹,字也写得非常好,而且兼通音乐。清照性格活泼,喜欢泛舟等户外活动。描写清照少女时期泛舟活动的词有两首,其一为《如梦令》:
 
https://mmbiz.qpic.cn/mmbiz_gif/7iajXW0GV5uytxAfjyJ0Ypia4Nu5c1vU1FNEqGqtnWod36VCysEHyfuphquC9UVbS3ibbrzBfjIntxTiaDvVo7JfgA/640?wx_fmt=gif&tp=webp&wxfrom=5&wx_lazy=1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https://mmbiz.qpic.cn/mmbiz_gif/7iajXW0GV5uytxAfjyJ0Ypia4Nu5c1vU1FgvVxSl5ySAib6xKD610xslFz3EsuTrUbnP4uosaw6fx1w867jgzDcHw/640?wx_fmt=gif&tp=webp&wxfrom=5&wx_lazy=1
词中“溪亭”是个专有名词,济南有溪亭泉,道光《济南府志》卷六《山水二》说:“溪亭泉在北珍珠泉东。”溪亭为北宋徐正权所建,苏辙《题徐正权秀才城西溪亭》一诗描写道:“竹林分径水通渠,正与幽人作幽居。溪上路穷惟画舫,城中客至有罾鱼。”元好问《遗山集》卷三十四《济南行记》谈道:大明湖“其大占府城三之一,秋荷方盛,红绿如绣,令人渺然有吴儿洲渚之思”。因为大明湖盛产莲藕,所以也称莲子湖。清人吴友松《月夜游大明湖记》说:“莲子湖古㟙山湖也,在济南城西北,湖中种植莲藕约百亩。夏秋之交,游者特盛。”看来清照所游为济南大明湖及溪亭风景区。
 
这首小令写清照玩得很尽兴,直到傍晚时分方才回舟。正因为大明湖非常广阔,一望无际的荷花又十分诱人,清照在回舟途中为盛开的荷花所吸引,“误入藕花深处”也就不足为奇了。当她意识到太晚了不够安全,于是使足力气往回赶。末两句着重描写了清照在藕花深处争渡时导致鸥鹭齐飞的生动画面。通过对人争渡、鸟齐飞的动态描写,我们可以体会到诗人身上洋溢着的青春活力。作者一再记起的这幅生气勃勃的画面,也使读者获得了美的享受。
 
李清照于建中元年(1101)嫁给了赵明诚,这年她十八岁。赵明诚与李清照是同乡,均为山东人。当时明诚的父亲担任吏部侍郎,清照的父亲担任礼部员外郎,也算是门当户对。清照多才多艺,明诚也颇有学问,有《金石录》传世,可谓情投意合。两个人的婚姻是十分美满的。但是,刚结婚时,明诚二十一岁,还在太学里读书,每月初一、十五要请假才能回家。当官以后,明诚忙于公务,交游,还要到外地搜集金石文献,不能经常陪伴在清照身边,所以抒发相思之情,便成了清照少妇时期所写词的重要内容。如《一剪梅》:
 
https://mmbiz.qpic.cn/mmbiz_gif/7iajXW0GV5uytxAfjyJ0Ypia4Nu5c1vU1FNEqGqtnWod36VCysEHyfuphquC9UVbS3ibbrzBfjIntxTiaDvVo7JfgA/640?wx_fmt=gif&tp=webp&wxfrom=5&wx_lazy=1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人们会问清照为什么不在夏秋之交,荷花盛开、清香四溢时去出游,偏要在“红藕香残”之后才去赏荷呢?其实,清照一直在等待着与明诚一道泛舟赏荷的机会,但是直到“红藕香残玉簟秋”之后,这样的机会都因故没有等到,所以迫不得已,清照只好一个人“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了。这个“独”字值得注意,少女时代清照一个人出游,从来没有产生过孤独感,但是结婚后,她的命运就同丈夫联系在一起了,这次理应与丈夫一道出游,但是丈夫却不在身边,于是孤独感便油然而生。
 
少女时代,清照泛舟出游的主要目的就是欣赏大自然的美景,所以《如梦令》具体描写了“误入藕花深处”“惊起一滩鸥鹭”等情景。但是,在《一剪梅》中却没有对赏荷时所见此类景色做任何具体描写。难道在“红藕香残”之后,自然风光就真的没有什么值得写的吗?那也不是,因为清照还有一首《怨王孙》,同《一剪梅》一样,也是写她暮秋时出游的,那首词所描写的景色却很美:
 

湖上风来波浩渺,秋已暮红稀香少。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    莲子已成荷叶老,青露洗苹花汀草。眠沙鸥鹭不回头,似也恨,人归早。

她明明对水光山色怀有深厚的感情,却偏说“水光山色与人亲”,她明明舍不得离开鸥鹭,却偏说“眠沙鸥鹭不回头,似也恨,人归早”。清照在这两处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巧妙地表现了词人少女时期的天真活泼、感情充沛,对大自然的美景充满着热爱之情。然而少妇时期的这次暮秋出游,由于丈夫的缺席,她便心不在焉,对自然景观视而不见,因此也就缺乏具体描写了。
 
少女时期出游,清照一门心思用在玩上,以至于耽搁了回舟的时间,回舟时甚至为迷人的藕花所吸引,连路都弄错了。这次出游,清照心思没有用在玩上面,而是一门心思在想念丈夫。因为丈夫不在身边,玩起来毫无情趣,于是便早早打道回府了。“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三句,应当是写她回到家中的所见所感。可见,她想念丈夫的情绪从出游一直延续到回到家中,从白天一直延续到夜晚。《汉书·苏武传》中有大雁传书的典故,可见她一直在盼望着丈夫的来信,而望月也表现了她是在思念丈夫。
 
下阕借景抒情,“花自飘零”与“水自流”都形容光阴与青春正在不断地流逝。接下来的两句写自己正在思念丈夫,同时也写了丈夫正在思念自己,这不仅表明丈夫与自己心心相印,同时也将自己思念丈夫的情绪表现得更深入一层。关于后三句,清王士祯《花草蒙拾·易安用范词》称:“俞仲茅小词云:‘轮到相思没处辞,眉间露一丝。’视易安‘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可谓此儿善盗。然易安亦从范希文‘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语脱胎。李特工耳。”(“仲茅”是明代词人俞彦的字,“希文”是宋代词人范仲淹的字。)清照的这八个字采用了流水对的形式,“才下”与“却上”相对,“眉头”与“心头”的后一字相重,所以读起来特别自然而流畅,它充分表现了无计可消除的相思之情,由眉头过渡到心头是多么迅速。因为写的是清照的切身体会,所以特别感人。
 
靖康二年(1127),北宋灭亡。建炎三年(1129)八月十八日,丈夫赵明诚病逝于建康(今南京),清照在国破家亡后便不得不踏上了逃难之途,直到绍兴二年(1132),宋高宗将“行都”设在临安(今杭州),控制着半壁江山,清照遂移居杭州,算是稍稍安定下来。然而不久,金人便于绍兴四年(1134)九月,又纠合伪齐刘豫南下,清照于是又从临安逃亡到金华,并于次年春写下了一首与泛舟有关的词《武陵春》:
 
https://mmbiz.qpic.cn/mmbiz_gif/7iajXW0GV5uytxAfjyJ0Ypia4Nu5c1vU1FNEqGqtnWod36VCysEHyfuphquC9UVbS3ibbrzBfjIntxTiaDvVo7JfgA/640?wx_fmt=gif&tp=webp&wxfrom=5&wx_lazy=1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清照时年五十二岁。此词上阕写伤心人的怀抱。首句写春天本来应当是繁花似锦的,却偏偏遭遇到狂风的袭击,以致万紫千红的花朵全都委身于泥土了。次句写日色已高,头犹未梳,这与她《凤凰台上忆吹箫》中的“起来慵自梳头”语意相似,其实两者有很大的不同。“女为悦己者容”,丈夫不在梳妆打扮给谁看呢?所以《凤凰台上忆吹箫》中的“起来慵自梳头”表现的是与丈夫离别的痛苦,而这种痛苦是短暂的,是可以得到弥补的。丈夫去世后,虽然不必再精心打扮自己了,但是起床后,日常的梳洗还是必要的,然而清照却“日晚倦梳头”,可见她已毫无生活的意趣。三四两句写一切痛苦都是“物是人非”造成的,而这种“物是人非”正如沈祖棻《宋词赏析》所说:“决不是偶然的、个别的、轻微的变化,而是一种极为广泛的、剧烈的、带有根本性的、重大的变化。无穷的事情,无尽的痛苦,都在其中,故以‘事事休’概括。这,真是‘一部十七史,从何说起’?”所以正要想说,眼泪已扑簌簌地流了下来。
 
下阕主要写清照关于泛舟的心理活动。“闻说”“也拟”“只恐”六个字,传神地表现了清照心理变化的过程。“双溪”在金华城南,由东港、南港两条溪水汇合而成,是金华著名的风景区。我们已介绍过清照特别喜欢泛舟,少女时期,她曾“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少妇时期,她虽未能同丈夫一道出游,却依然“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所以这次“闻说双溪春尚好”的第一反应是“也拟泛轻舟”。那么,她这次真的泛舟出游了吗?从诗的最后两句来看,没有。因为她的忧愁太沉重了,她的家乡沦陷了,她的丈夫去世了,她与赵明诚所收藏的文物丢失殆尽了,她的青春一去不复返了,她的经济来源断了,生活越来越艰难了,等等。她哪里还有心情去泛舟出游呢?
 
“愁”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情感,只可意会,难以言传,但是词人们在“愁”的形象化方面,做了不懈的努力。如李后主的《虞美人》云:“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作者通过一个比喻,将愁之多、愁之源源不断生动地表现了出来。秦观的《江城子》云“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则采用隐喻的修辞手法,将“泪”说成是“春江”,则泪水中所饱含的愁也就像春江水一样流之不尽了。类似的例子还有贺铸的《青玉案》:“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句中虽未使用连系动词“是”,由于比喻成分与被比成分同时出现,所以仍然采用了隐喻的方法,而且是博喻。以上三例都为“愁”的形象化做出了贡献。而李清照这首词的最后两句在前人的基础上又朝前迈进了一大步,她直接把“愁”说成是有体积有重量,可以用“舴艋舟”装载与运输的物体,这种用法是前所未有的,也是极具创新意义的。
 
《如梦令》写清照少女时期泛舟出游,玩得非常投入,可见她的生活是非常快乐的;《一剪梅》写清照少妇时期泛舟出游,由于思念丈夫而心不在焉,可见虽然伴随着相思之苦,但是她的婚姻是十分美满的;《武陵春》写清照老妇时期心理负担过于沉重,以致不再泛舟出游了,可见她在国破家亡之后,生活已经变得十分艰难而了无意趣。通过比较,我们能清楚地感受到清照由少女成为少妇再成为老妇的情感变化过程,也反映了她所亲身经历的国家与家庭的重大变故,从而对其不幸命运予以充分理解之同情。
 
>原题《李清照泛舟词之比较》,载《名作欣赏》2019年第31期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