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名家艺术研究协会第三届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成功召开
“全国文物艺术品鉴定评估认证平台”合作仪式在沪签署
 
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 > 国学国粹 > 诗词曲赋 >
1639年,失恋后的柳如是写下这首词

1639年,失恋后的柳如是写下这首词

时间:2020-03-16 14:55:10 来源:程门问学 作者:张宏生

1639年,失恋后的柳如是写下这首词

\

陈寅恪的晚年,在目盲体衰、极端困难的情况下,以口述而由助手笔录的方式,经过十年不懈的努力,写成《柳如是别传》一书,对柳如是的一生,作了详细的考证。书中不仅表彰了柳如是的风节,而且评论了柳如是的文学创作。他认为,柳如是的《金明池·寒柳》一词,堪称明末最好的词(《柳如是别传》第四章《河东君过访半野堂及其前后关系》之八)。据说,由于喜欢这首词,陈寅恪甚至将其文稿命名为《寒柳堂集》及《金明馆丛稿》,“寒柳”、“金明”二语,就出自这首词的词题和词牌。以陈寅恪学问之渊博,眼力之超卓,识见之精敏,这种评价不会是无缘无故的。
 
金明池·寒柳
 
有恨寒潮,无情残照,正是萧萧南浦。更吹起、霜条孤影,还记得、旧时飞絮。况晚来、烟浪迷离,见行客、特地瘦腰如舞。总一种凄凉,十分憔悴,尚有燕台佳句。   春日酿成秋日雨。念畴昔风流,暗伤如许。纵饶有、绕堤画舫,冷落尽、水云犹故。念从前、一点东风,几隔着重帘,眉儿愁苦。待约个梅魂,黄昏月淡,与伊深怜低语。
 
这是一首咏物词,作于明崇祯十二年至十三年(1639一1640)之间。当时,由于重重障碍,柳如是与陈子龙已经分手,但她非常留恋和陈子龙相处的岁月,因而写下这篇作品,借咏物而言情,表达自己心中的种种思绪。
 
题为咏柳,一开始却出以虚笔,渲染气氛。楚辞《九歌·河伯》云:“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江淹《别赋》:“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南浦是送别之地,本就使人伤感,再加上落日黄昏,寒潮往复,更显得衰飒冷清。这里虽然没有写柳,但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写了南浦,也就暗暗点出了柳。况且,词人的用语,多有双关,不仅以潮水之有信暗示人事之无常,而且“萧萧”二字,固然可以形容南浦之冷清,若说兼取杜甫“无边落木萧萧下”(《登高》)之意,作象声词,以描写秋天柳叶之飘落,似也未尝不可。
 
由于这个不同寻常的开头,已将气氛渲染得非常充分,下面就直接写柳。“更吹起、霜条孤影,还记得、旧时飞絮”二句,今昔对比,写风中之柳。今日风中摇曳的,是孤零零的枝条,往日风中吹散的,是满天的飞絮。一写秋天,一写春天。然而,不管是霜条飞舞,还是柳絮迷蒙,在心理上,一般都是衰飒的景象。但是,显然此处作为对比,仍是以春为盛,以秋为衰,如此,则柳絮也就被赋予了新鲜的含义。柳将飘零,想其盛时,不能无情,但又妙在不写人之恋柳,偏写柳之依人,因此而有“况晚来、烟浪迷离,见行客、特地瘦腰如舞”二句。白居易诗有“杨柳小蛮腰”(唐孟启《本事诗·事感》),因此,在作者笔下,就写风中之柳,如美人起舞,不忍离别。这种写法,出自北宋周邦彦《六丑·蔷薇谢后作》,词中写主人公在花园里徘徊,惋惜蔷薇凋落,是这样描述的:“长条故惹行客,似牵衣待话,别情无极。”对此,清人周济评说,“不说人惜花,却说花恋人”(《宋四家词选》),非常赞赏。柳如是将写花的手法改为写柳,而且将眼前形象和文字典故糅和在一起,颇有创意。而从结构上看,既然惜花之人已经出现,则当然也要把这一层意思写足,于是就进一步有“总一种凄凉,十分憔悴,尚有燕台佳句”数句。唐代李商隐曾写《柳枝五首》,自序中说自己的《燕台》诗深得女娘柳枝的赞赏,但柳枝后来为东诸侯娶去,而未能与自己结成良缘。柳如是以此暗比自己被迫与陈子龙分开,但昔日互相酬唱的诗篇仍在,可以让她久久追忆回味。“瘦腰如舞”是不忍分离,“燕台佳句”是留恋过去,二者潜气内转,非常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将物与人、过去与现在都紧密沟通起来了。

 \

柳如是画像

然而,尽管有着种种不舍,万般无奈,柳必然会凋落,人必然会分离,那么,既有今日,何必当初,这一切为什么会发生呢?沉浸在痛苦中的词人不能不有所思考,于是就写下了换头的“春日酿成秋日雨”一句。这一句作为承上启下的过渡,写得非常精彩。一切果都有因,秋雨凄寒,是怎样酿成的?作者心灵活动的跨度非常大,认为和春天有关,这个思路非常大胆,然而也有其内在逻辑。正如人们所说的“春华秋实”,没有春天的华,就没有秋天的实。因此,秋天所造成的结果,当然也要到春天来寻找原因。从柳来看,经历了春天的繁荣,必然要导向秋天的萧瑟。从人来说,正因为往日沉浸在欢乐中,不知省察,所以才导致了最后的不幸。可见,哀与乐,苦与甜,都是相辅相成的。
 
换头既然提出“春日”和“秋日”的关系,下面一句,就具体来写。想当年,柳如是和陈子龙亲密相处,才子佳人,何等风流,现在回想,只能心内暗自悲伤。其实,秋天的冷清,主要是在主人公的心上,她的外表,仍和过去一样亮丽,她的排场,仍和过去一样光鲜,只是经过了感情的大起大落,一切又都并非故我了,这就是“纵饶有、绕堤画舫,冷落尽、水云犹故”二句所表达的意思。柳如是身为一代名妓,色艺俱全,追求者自是摩肩接踵,“绕堤画舫”,极尽红尘中的繁华,可是,她的真情付出,换来的是一场空。她的心已经死了,恍如一梦醒来,还是以前的水云凄清,冷淡如故。
 
不过,即使承认了现实,心中的纠结还是无法释然,于是回忆过去,寄望未来,所谓再三致意,真是无以为怀。“念从前、一点东风,几隔着重帘,眉儿愁苦”数句,是以曲笔写出当年令作者心悸的一段回忆。柳如是和陈子龙曾同居南楼,两情相契,但由于陈子龙的祖母和嫡妻反对,二人被迫分手。“东风”,出自陆游《钗头凤》:“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陆游娶妻唐婉,由于母亲不喜,迫不得已分开。柳如是用这个语典,不仅在事件上非常契合,而且题面是柳,正与春天有关,也联系得非常紧密。至于对“东风”的形容,用“一点”而不用“一阵”,更是形象地说明了外在压力之大,当事人之无能为力,于是只能在重帘之内,相对叹息,无限悲苦,难以排遣。
 
然而,以作者之重情,不肯、也不忍放弃,于是将希望寄予梦境:“待约个梅魂,黄昏月淡,与伊深怜低语。”明清之际,《牡丹亭》有着非常大的影响力,对其情节,人们大都耳熟能详,杜丽娘青春觉醒,大胆追求爱情,更是人们所赞叹不已的。《牡丹亭》中写杜丽娘来到花园中,梦到书生柳梦梅,彼此相爱,成就一段姻缘。柳如是用剧中的这个情境,显然是与杜丽娘心意相通,一样追求“至情”,让在现实中受到阻隔的爱情,能够在梦中得到补偿。从艺术上来讲,梦境中是柳与梅“深怜低语”,《牡丹亭》中的书生正叫柳梦梅,于是用虚笔将咏柳主题延续下来,紧扣主题,同时又有馀不尽,启人联想。“黄昏月淡”,暗用朱淑真《生查子》:“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也正是表达心中的某种期待。
 
这首咏物词,涵义非常丰富。从内容上来说,有对过去的回忆,对现在的描述,对未来的期待;从手法上来说,有写景,有抒情,有记事。以柳为题,笔笔不离柳,却又翻转腾挪,时虚时实。体物精细,用典巧妙,每每一语双关,富有言外之意。陈寅恪许之为晚明最出色的词作,殆非虚语。

 \

陈寅恪以“寒柳”命名文集

柳如是原姓杨,名爱,字蘼芜,后改名是,字如是,小字影怜,号我闻居士。她的名字与杨柳关系密切,而她的诗词中亦每喜写杨柳,可说贯穿终生。很显然,柳如是诗词中的柳,往往就是她本人的写照,这一点,不仅在《金明池·寒柳》中有着突出的表现,在其他咏柳的作品中也是如此,只是其中所反映的感情,经常随着处境的不同有所变化而已。例如她与陈子龙分手后,有感于外界的阻隔,感情的刺激,其笔下的柳往往带有一层凄怨的色彩,如《听钟鸣》:“用力独弹杨柳恨。”《西陵十首》之二:“杨柳已成初雁恨。”《西湖八绝句》之五:“移得伤心上杨柳。”又之六:“恨杀杨花已如泪。”或寄恨,或感伤,杨柳意象就是她悲苦心境的物化。
 
然而,当柳如是终于找到钱谦益,感到终身有托时,她笔下的柳就发生了一些变化。如“春前柳欲窥青眼”一句就充满了喜乐。这一句出自《次韵奉答〈冬日同如是泛舟有赠〉》,全诗云:
 
谁家乐府唱无愁,望断浮云西北楼。
汉佩敢同神女赠,越歌聊感鄂君舟。
春前柳欲窥青眼,雪里山应想白头。
莫为卢家怨银汉,年年河水向东流。
 
“春前”二句,据钮琇《觚剩》三《吴觚下》“河东君”条:“方宗伯初遇柳时,黝颜鲐背,发已鬖鬖斑白,而柳则盛鬋堆鸦,凝脂竟体。燕婉之宵,钱日:‘我甚爱卿如云之黑、如玉之白也。’柳日:‘我亦甚爱君发如妾之肤,肤如妾之发也。’因相与大笑。故当年酬赠,有‘春前柳欲窥青眼,雪里山应想白头’之句,竞传人口。”陈寅恪《柳如是别传》第四章《河东君过访半野堂及其前后之关系》评这一句说:“窃疑乃用史邦卿《梅溪词·东风第一枝》‘咏春雪’词‘青未了,柳回白眼’之句,因‘青’及‘柳眼’两者俱备,又‘咏春雪’可与上句之‘雪’字通贯,若此条件皆具之出处,除史词外,尚未发现更妥适之典故。又王沂孙《花外集·南浦》‘春水’‘柳外碧连天’词,有‘蛾眉乍窥清镜’之语,或者河东君因牧斋赠诗‘每临青镜憎红粉’之句,遂亦取《碧山乐府》柳窥青镜之意,以针对聚沙居士之诗语耶?”陈寅恪评这首诗和《金明池·寒柳》一样,堪称明末最好的诗和词,更多的是从艺术上说,至于其感情的喜乐,也是可以特别提出来的。类似的例子,还有《次韵二月十二春分日横山晚归》“枝枝媚柳含香粉”等等。由此可见,在柳如是的生活或生命中,柳确实有着非常重要的位置,了解了这一点,就可以更好地理解本文所重点讨论的《金明池·寒柳》。
 
明清之际,写柳之风非常盛行。顺治十四年(1657)秋,24岁的王士禛与诸名士集于大明湖会饮,即景作《秋柳》诗四首,不久即流传大江南北,唱和者不下数十家。王诗以秋天柳色的衰敝为中心,贯穿古今,驰骋想象,感慨盛衰无常,悲叹故物飘零,烘托出一种浓浓的悲哀情思,正好符合了明清易代时汉族知识分子的心境,因此才能引起如此大的共鸣。没有证据说明王士稹的诗对柳如是有所借鉴,而且,王诗的内涵与柳诗也不能相提并论,但是,其中的某些特定层面,仍然可以提出来讨论。
 

\

《秋柳诗四首》

《秋柳》四首前有小序,略谓:“昔江南王子,感落叶以兴悲;金城司马,攀长条而陨涕。仆本恨人,性多感慨。情寄杨柳,同《小雅》之仆夫;致托悲秋,望湘皋之远者。”其中所主要表达的,正是今昔之间的感慨,不仅一年之中的美好时光已经消逝,甚至一生之中的美好时光也已经消逝,特别是写“桓公(东晋大司马桓温)北征,经金城,见前为琅琊时种柳,皆已十围,慨然日‘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攀枝执条,泫然流泪”(《世说新语·言语》),还有《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都体现出强烈的今昔对比,并由于美好过去的一去不复返,而有着深沉的幻灭感。事实上,即使从字面上也可以看出《秋柳》的抒情思路,如第一首:“他日差池春燕影,只今憔悴晚烟痕。”第二首:“若过洛阳风景地,含情重问永丰坊。”第三首:“往日风流问枚叔,梁园回首素心违。”第四首:“新愁帝子悲今日,旧事公孙忆往年。”都可以明显地看出,诗中所反复寄意的,就是抚今追昔。再来看柳如是的《金明池·寒柳》,其中的表现,或曰“还记得、旧时飞絮”,或日“念畴昔风流”,或曰“忆从前、一点东风”,这些特定的表示时间的词,也有着相似的指向。柳如是的词写于明亡之前,从这个意义来说,其社会性可能无法和《秋柳》相比,但是,正如清代常州词派的后学谭献在其《复堂词话》中对阐释学所下的定义:“作者之心未必然,读者之心何必不然。”《金明池·寒柳》如此浓墨重彩,表现了今昔之悲,可以说是《秋柳》的先声,以柳如是一贯对社会的关心和对政治的敏感,若说她无意之中在感怀身世的作品中,对国事有所寄托,似也可以略备一说。陈寅恪如此推重这篇作品,除了感情真挚,艺术纯熟之外,是否也有一点这方面的因素呢?
 
《金明池·寒柳》问世后,顺治、康熙年间,就个人阅读所及,未见同调唱和者,但在当时,“寒柳”一题,也开始引起词坛注意,目前所见,约有七八首,调式则多为《临江仙》,其中最著名的是纳兰性德的《临江仙·寒柳》:
 
飞絮飞花何处是,层冰积雪摧残。疏疏一树五更寒。爱他明月好,憔悴也相关。   最是繁丝摇落后,转教人忆春山。湔裙梦断续应难。西风多少恨,吹不散眉弯。
 
这篇悼亡之作暗用朱淑真《生查子》“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思路与柳如是相似,或许有所借鉴,不过柳如是主要集中在这两句的意思,而纳兰则将朱词通篇融合其中,这又是柳词所不能限制的。清末陈廷焯曾以此词为纳兰压卷,其《白雨斋词话》卷六云:“容若《饮水词》,才力不足,合者得五代人凄惋之意。余最爱其《临江仙·寒柳》云:‘疏疏一树五更寒。爱他明月好,憔悴也相关。’言中有物,几令人感激涕零。容若词亦以此篇为压卷。”
 
到了雍正、乾隆年间,词坛上以“寒柳”为题的就不仅限于《临江仙》一调了,著名的有江立《琐窗寒·寒柳》:
 
冷月栖霜,昏鸦啄冻,断桥寒浦。销凝几日,尚有剩丝残缕。病条萧疏送秋,转思往日春愁苦。恨流光不住,风吹风折,尽随尘土。   离绪。都无据。过画壁旗亭,不堪回伫。枯根野阔,千里暮云平处。最凋零、依依汉南,有情可怜如此树。待迷蒙、绿发垂阴,燕燕和烟雨。
 
这篇作品写于浙西词派的声势越来越强之时,以词咏物,追求不即不离,将过去、现在、将来合在一起写,既放得开,又收得住,体物比较工稳,不失为具有浙派风格的作品。其中“病条萧疏送秋,转思往日春愁苦”二句,显然从柳如是“春日酿成秋日雨”句来,可以看出这位女性词人,在雍正、乾隆词坛,已体现出一定的影响力,而《金明池·寒柳》一篇的历史地位,也可以在这个脉络中得到更好的认识。
 
>原题《寒柳风姿与咏物词笔》,载《文史知识》2012年第2期,收入《读者之心:词的解读》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