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名家艺术研究协会第三届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成功召开
“全国文物艺术品鉴定评估认证平台”合作仪式在沪签署
 
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 > 艺术品鉴 > 名家讲堂 >
《明倪元璐行草 读徐九一疏草五言古律》鉴论

《明倪元璐行草 读徐九一疏草五言古律》鉴论

时间:2013-05-25 16:58:00 来源:名家艺术 作者:曹公度

[内容提要] 《明倪元璐·· 读徐九一疏草五言古律》法书既体现了明人行笔之流美又能超明一代书道之普准,晚明书风的情与美得到淋漓尽致发挥。于斩钉截铁恣意雅秀中出直收直落隽爽笔润之象,于刚劲畅达方整婉遒里见劲涩颤动润燥相生之趣,于从容稳健气贯长虹间证率真天成风骨凌厉之妙;以此可让来者觇会倪氏书艺的苦心孤旨,格调旷古匠心独具,为其行草精彩力作。倪氏所作往往仅为馈赠友人诗作,几无政治意涵,而此书却非同凡响,几出锐意别有心境,为倪存世作品中绝无仅有,弥足珍贵。其书法新格,是儒家人格强烈熏陶内化下的生命烈变;是士大夫在求变取舍中,以其深邃隽永的思想内涵对艺术情趣和独立情性的宣泄;是对千年书坛旧风的宣战和超越;是其自我精神解放下的心灵追逐。倪元璐冲破传统审美理念及价值理念的制约平衡,对后代所产生的影响非一言可尽。
[关键词] 倪元璐 读徐九一疏草 流传有序 绝唱千古
一、中华法书艺术源远流长,历朝各代别具特色,各领风骚。漫观千载书风:从晋书崇韵至唐书尊法乃至宋书尚意;又自宋至元朝野丛贴汇刻,赵松雪书韵万般直趋明中叶方休;纵览明人书道,可视作厌宋书之轶放慕晋书之洒逸,二王贴学鼎盛演绎复行楷居多,早中晚三期书风分明。
明初至中叶,书风温柔敦厚,虽犹笼于赵子昂书韵之中,然书坛力溯晋轨;明中叶吴门书派中兴,文徵明、祝允明等个性丰富,一洗媚弊,成明正统书法典范;明后半叶,董华亭之欲发新技、徐青藤之焕发写意、张瑞图之壮气豪发,异彩纷呈交相辉映;逮至晚明则名笔辈出,续徐张意韵,倪元璐、黄道风、傅青山、王觉斯等力破樊篱享誉墨林,形成“晚明书风”。倪、黄、王三人力揽狂澜被誉尊“明末三家”,无不引人入胜高山仰止。而明人善大幅草书者,当推倪元璐、傅山、张瑞图、王铎、黄道周诸公;在天意盎然新理异态中见神逸奔放畅快淋漓,行草得于空前发展。而倪之萧逸、黄之遒劲、傅之率真、张之凌绝、王之奇崛,又构成晚明书法绝世风采;堪称中国书法史奇迹。倪元璐书旨苍劲凝重并章法疏密有致;又“连绵草”翻转蛟腾变化万分;复锐意进取积极创新;且清峻磊落节义刚直;赢得后世格外尊崇膜拜。其存世不多的书画遗珍终成至世瑰宝,绝唱千古。
二、倪元璐(1593-1644年),字汝玉,一作玉汝,号鸿宝,又号园客,祖籍浙江上虞,万历二十一年生于山阴(今浙江绍兴)。天启二年(1622)进士,历官翰林院编修、待讲,南京国子监司业,国子监祭酒,兵部右侍郎,户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史部尚书。在与魏宦等权奸的艰苦斗争中,上奏朝廷为东林党人伸张正义,临大难之际,幸明思宗即位诛灭魏党,方幸免厄祸;但为权者所忌,尤遭内阁首辅温体仁等排抑。崇祯十五年(1642)闻清兵寇京鬻尽家产,募死士数百人驰赴燕京勤皇并向思宗禀陈克敌方法;崇祯末年(1644)李自成陷京,遂束带向阙拜毕天子,自曰:“以死谢国,乃分内之事。死后勿葬,必暴我尸于外,聊表内心之哀痛”;自缢而亡以死殉节。明福王谥文正(清顺治十年追谥文贞后因避清雍正帝胤禛讳仍改称文正),卒年五十又一。一生端恭勤勉正直敢言,且为人清正骨鲠气刚。
其学问人品向为世人所重,不但有《倪文贞集》传世;况忠义节气流露毫端,故其书灵秀神妙去人自远。书法得颜鲁公、王右军、苏髯翁三家墨助,出气势磅礴奔放豪迈书风。结字往往中宫稍紧向偏右上衍生,呈略为拉长的纵向字势,出上宽下窄的书体;章法字距茂密但行距宽疏,注重节奏变幻。作品风骨凌厉清劲奇趣,行草用笔更是锋棱四露结字奇侧,世人有“刺菱翻筋斗”专谓。所画山水,惯用大小斧劈皴,不屑描划取媚,故出苍莽葱郁崚嶒兀屼之趣,极苍润古雅水墨生晕之致。
三、出于对倪元璐、黄道周、史可法、傅山、杨文骢等晚明志士的个人内心尊崇,但凡墨珍缘鉴,于神会处犹是偏爱,远胜亦造诣有成的王铎诸人;此为鉴者个人情性钦慕能致,窃思盖此生毋变焉,今值特撰鉴论之际,再陈心迹。
《明倪元璐?读徐九一疏草五言古律》法书当为其代表作(见图一),品相完好,海内私人藏本。此轴绫绢,通体荷、梅、山茶等锦文暗绣,纵220厘米,横69厘米;释文:“三万卷馔腹,安能为伏雌。文心提气骨,谏舌报鬚眉。俱笑李邰復,谁教禽息知。寻常推奖事,不等后来奇。 读徐九一疏草有作书似 又新老先生正 元璐”。共铃印七章,分别为倪氏自印二方:“倪元璐印”(朱文?见图二)、“太史氏”(白文?见图三)叠盖款下;又鉴藏印五方:“镂香阁中神品”(白文?见图四)、“惕安珍赏”(朱文?见图五)、“毕瀧鉴藏”(白文?见图六)三章雁序左押角;“吴平斋审定真迹”(白文?见图七)、“曲阿姜二酉鉴藏”(朱文?见图八)二章依次右押角。此本既体现了明人行笔之流美又能超明一代书道之普准,晚明书风的情与美得于淋漓尽致发挥。于斩钉截铁恣意雅秀中出直收直落隽爽笔润之象,于刚劲畅达方整婉遒里见劲涩颤动润燥相生之趣,于从容稳健气贯长虹间证率真天成风骨凌厉之妙;集形、意、气一体并依己意生成,从而通达“神仰”境界。以此可让来者觇会倪氏书艺的苦心孤旨,格调旷古匠心独具,为其行草精彩力作。
四、倪元璐此作,以中锋运锋兼以侧锋,撇、钩、露紧合并自由顿挫,又揉擦、飞白、渴笔技法分呈其中,且棱峭生动内涵丰富,取势右上耸肩以劲挺明快笔意见胜。直抒性灵相映成趣,实着为其书风追求的蜕变个韵所在。
1、此本倪氏自钤“倪元璐印”及“太史氏”用印二章其上,鉴考如下:
考:“倪元璐印”(朱文),5.8×4.9厘米,与《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P744?倪元璐》一辙(见图九?文物出版社出版)
考:“太史氏”(白文),5.0×5.0厘米,与《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P744?倪元璐》一致,(见图十?文物出版社出版)
2、又此本流传有序,鉴藏脉息明晰,有鉴藏章“镂香阁中神品”、“惕安珍赏”、“毕瀧鉴藏”、“吴平斋审定真迹”、“曲阿姜二酉鉴藏”五章雁盖左右。今依鉴藏者生卒年代为序分列,鉴考一过。
考:“曲阿姜二酉鉴藏”(朱文),2.0×2.0厘米。
姜二酉,即姜绍书,字二酉,号晏如居士,江苏丹阳人。明崇祯十五年(1642)曾为南京工部郎。善鉴别,工绘事。著有无声诗史(成书于清康熙十八年一六七九后)及韵斋石笔谈(《无声诗史序及姜彦初传》)。该鉴藏章与《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P686?姜绍书》无异(见图十一?文物出版社出版)。
考:“毕瀧鉴藏”(白文),2.3×2.3厘米。
毕瀧,即毕涧飞,乾隆、嘉庆年间人,字涧飞,号竹痴,江苏镇洋(今江苏太仓)人。赵溶婿,秋帆制府毕沅之胞弟(毕沅是乾隆年间的状元、大学者,生平亦喜爱金石书画,家中收藏颇为丰富,曾购得《清明上河图》,画上便有毕瀧、毕沅二人印记)。毕瀧工画山水及竹石,苍浑而秀,深得曹云西(知白)法,又工书,喜收藏名贤书画。遇翰墨精粹,不惜重价购藏,故多宋、元、明人珍品。史载其“风格冲夷,吐弃一切,独酷嗜书画。凡遇前贤笔墨之洽己趣者,不惜以重价购之。乾隆癸卯冬,冯金伯访之,出示所藏宋、元、明人笔墨,皆真迹中之烜赫者,无一赝鼎。其于太常、烟客、南田、墨井、石谷、麓台诸家,所收尤为精粹,几于日不给赏”。该鉴藏章与《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P894?毕瀧》无二(见图十二?文物出版社出版)。
考:“吴平斋审定真迹”(白文),1.6×1.6厘米。
吴平斋,即吴云(1811-1883年),字榆庭、少甫,号平斋,安徽歙县人;一作归安(今浙江湖州)人。举人,官苏州知府。好古精鉴,性喜金石彝鼎,法书名画,汉印晋砖,宋元书籍,一一罗致。所藏齐侯罍二,,王羲之兰亭序二百种,最为珍秘。著两罍轩彝器图释、二百兰亭斋金石三种,亲自绘图,尤为可贵。书法颜真卿,刻印泽古功深,迥出凡近。偶写山水、花鸟,随意点染,脱尽恒蹊;卒年七十三。该审定章与《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P437?吴云》无别(见图十三?文物出版社出版)。
考:“镂香阁中神品”(白文),1.2x1.2厘米,及“惕安珍赏”(朱文),1.7x1.7厘米二章。
惕安,即王祖锡(1858---1908年),字二朗,号梦龄,又号惕安、惕盦,别称镂香阁主,浙江嘉兴人。精鉴书画,卒年五十一。该二珍赏章与《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P59、60?王祖锡》无差(见图十四、十五?文物出版社出版)。
3、览阅倪元璐《倪文贞公诗集》(见图十六?民国二十四年襄社借王伯沅先生景行本P11、12),载曰:“读徐九一疏草 余求让官石斋不许九一起而申之辞意甚切至中闲见推数语则何敢承也……三万卷蟠蝮,安能为伏雌。文心提气骨,谏舌报鬚眉。俱笑李邰让,谁教禽息知。寻常推举事,不幸后来奇”;此诗赫然在目,当为倪氏个人在意之作无误。诗存与法书有三字语别,计为“蟠”与“馔”、“让”与“復”、“举”与“奖”。今释疑为二:一者,法书写就与诗作刊梓存有时差为倪氏后改;二为,因倪氏书体别具,因謄抄者笔误致以误传误。至于二诗选一书之,历代有之,当作常规视之。
4、读诗中语涉,略作析解。
“徐九一”,即徐汧(1597-1645年),字九一,号勿斋,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崇祯元年(1628)进士,明末殉节官员,画家徐枋之父。少孤,与同里杨廷枢相友善。复社同仁周顺昌被捕,徐汧曾花钱疏通。中允黄道周以救钱龙锡贬官,请以己代谪,汧上疏颂道周、元璐贤,且自请罢黜,帝诘责汧。汧曰:“推贤让能,荩臣所务;难进易退,儒者之风。间者陛下委任之意希注外廷,防察之权辄逮阍寺,默窥圣意,疑贰渐萌。万一士风日贱,宸向日移,明盛之时为忧方大”。帝不允,汧寻乞假归。还朝,迁右庶子,充日讲官。改庶吉士,授简讨,累迁右春坊右庶子。庚辰,分考礼闱。辛巳,奉差南归;寻丁忧。南京建国,起詹事府少詹事,翰林院侍读学士,陈时政七事。被安远侯柳祚昌弹劾,公知事不可为,不为官。乙酉闰六月,清兵至,南都、苏杭相继失陷,剃发令下,公誓不屈辱,并作书戒子徐枋不事异族:“吾不可以不死,若长为农夫以没世可也”。后自虎丘新塘桥下死以明气节,临终言:“以此不屈膝、不剃发之身见先帝于地下”,郡人赴哭者数千人,有一蓝衫老人随之死,谥文靖。有子徐枋(1622-1694年),明末清初画家。字昭法,号俟斋,秦余山人,崇祯十五年举人。入清,父汧殉国时,枋欲从死,遵父遗命不仕异族,自是遁迹山中,隐居于天平山麓“涧上草堂”,自称孤哀子。书擅行草,长于山水画,取法董源、巨然、荆浩,关仝,亦宗倪瓒、黄公望,与杨无咎、朱用纯并称“吴中三高士”。 徐枋一生著述颇丰,尝云:此二十年中所成书,《通鉴纪事类聚》三百若干卷、《廿一史文汇》若干卷、《读史稗语》二十馀卷、《读书杂钞》六卷、《建元同文录》一卷、《管见》十一篇,计成书亦且几百卷矣。以上著述均不传,所见仅潘耒编校的《居易堂集》二十卷。终身不入城市,卖画自食,例不书款,与宣城沈寿民、嘉兴巢鸣盛称“海内三遗民”。
“石斋”,即黄道周(1585~1646年)明末学者、书画家、抗清英雄。字幼玄,一作幼平或幼元,又字螭若,螭平,号石斋,汉族,福建漳浦铜山(现东山县)人。天启二年进士,历官翰林院修撰,詹事府少詹事。南明隆武时,任吏部兼兵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抗清失败,被俘殉国,谥忠烈。黄道周抗清死节,大义凛然。至东华门刑场上,向南方再拜,道周撕裂衣服,咬破手指,有血书遗家人:“纲常万古,节义千秋;天地知我,家人无忧”。临刑前大呼:“天下岂有畏死黄道周哉?”,最后头已断而身“兀立不仆”,死后,人们从他的衣服里发现“大明孤臣黄道周”七个大字。其门人蔡春落、赖继谨、赵士超和毛玉洁同日自愿陪杀,人称“黄门四君子”。百年后,清乾隆帝为褒扬黄道周忠节,改谥“忠端”;道光四年(1824),旨准黄道周从祀孔庙。
“伏雌”, 指母鸡。《乐府诗集?琴曲歌辞四?秦百里奚妻琴歌一》:“ 百里奚 ,五羊皮。忆别时,烹伏雌,炊扊扅。今日富贵忘我为!”。 明 姚士粦 《见只编》卷上:“张问其仆:‘主人饭未?’答云:‘中厨无肴,尚竢伏雌生卵耳!’”。清 钱谦益 《汪君六十序》:“禾稼既纳,酌冻醪,烹伏雌,与比邻故旧,契阔谈讌”。 程善之 《春日杂感》诗:“灶下炊扊扅,釜中烹伏雌。
“李邰”,即李合,也作李邰,字孟节,东汉时汉中南郑(今属城固县)人,父亲李颉,儿子李固。汉安帝时,做过太常、司空。少帝时,做过司徒,曾参与拥立汉顺帝的谋划,被封为涉都侯,但他却辞让了事(见《后汉书?方术列传八十二》)。
倪元璐、黄道周与王铎天启二年进士科同登,往昔尝在翰苑馆中相约攻书,然于节气风骨兹后则云壤相远出处殊途。而倪黄则志同道合,徐九一亦复如是,肩负士大夫忠君报国情怀,纵时弊沈苛抱负难展,在朝为官犹能知无不谏九死不回,鲠直孤高劲直忠亮,且倪黄书趣同辙殊为不易(倪早黄殉节,其墓志铭亦由黄撰写,观后莫不感慨万分)。此诗书以事为纲直抒胸臆,以史为鉴韬才敛气,借古喻今思想内涵丰富。充分反映了晚明国风又突出了士大夫的爱国情愫,诵诗慨叹百感交集。
5、藏本绫绢,明中后期风格特点鲜明,灿绫暗绣属高档品种。倪元璐喜用此类(参国内博物馆藏本),这与其本人追求视觉艺术的演进相匹配;又荷、梅暗绣寓意深长,隐述其“出泥不染品自孤高”的心志。若论整幅作品,不论题材、内容、体裁、载体,莫不体现其个人胸中郁勃,情物相映意境高深。
6、查《明史》证知,徐汧上疏贤颂黄道周、倪元璐且自清罢黜,为崇祯三年事(1630年)。现据本书件“读徐九一疏草为作书似”本事记小引之录,故鉴者将本件书成年代定格在明崇祯三年。观倪氏中年之作,多集中于1630年初,其用笔方折顿挫;这与有取毛笔不全发开呈墨色干枯、浓淡剧烈、多出顿挫、飞白之趣的晚年用笔特点迥然不同,这也是鉴者在鉴定倪元璐书风变格时的心得,印证了其书风追求的特征,同时也说明了本件书风的年代特征。
7、倪元璐书风别具世人共目,但所作往往仅为馈赠友人诗作,几无政治意涵,而此书却非同凡响,几出锐意别有心境,为倪存世作品中绝无仅有,弥足珍贵。
细度倪氏此作,风标独领中可窥篆隶之意;见激越顿挫跳荡方峻之笔;出险峻恣肆奇姿岸伟之态;竭尽顷斜交错危绝救急之势;深得传统经典滋养逬生新意。全幅精气神俱足,为倪氏书墨中不可多得绝作。
五、晚明书坛,批判思潮叠现,随政治动荡社会转型,愤世绝俗激越抒发日重;几大书家殚精图治力揽狂澜,欲脱前人书道旧窼,连绵草书以巨幛形式拓展新风,横涂坚抹烟云放目。倪元璐受时风的熏吹及个人思想的转承,注重藏露锋笔势变化,往往侧峰运笔斜势造型又运腕轻重以奇求离,在震荡的视觉艺术中打破了先前书道秩序,以渴求特殊韵趣,形成了其个人书诣对传统技法与审美观点的突破。倪氏人格风骨中的蕴籍化诸墨楮,予人以书人同辉格调旷达之威,而异趣高古凌鱼奋尾的力度表达,正是其审美胸臆的毕现。
倪氏书墨天意盎然姿风横生,如盘石枯藤铿锵有力,并参六朝碑旨,源出帖中而胜出帖学;后人予“笔奇、字奇、格奇”又“势足、意足、韵足”之“三奇三足”赞誉其道。其同期黄道周曾云:“同年倪鸿宝笔法探古,遂能兼撮子瞻、逸少之长,如剑客龙天,时成花女,要非时妆所貌,过数十年亦与王苏并宝,当世但恐鄙屑不为之耳”(见黄《书秦华玉全集诸楷法后》)、又清秦祖永道:“元璐书法美秀神妙,行草尤为超逸”(见秦《桐阴论画》)、复清末康南海曰:“明人无不能行书者,倪鸿宝新理异态犹多”(见康《广艺舟双辑》)所述等等,盖道出其峥嵘大气廉捍凛生又雄深高浑韵美爽朗的魄力动态。倪氏在明末书坛上脱尽旧章蜕化新貌,并耀眼夺目影响深远,不愧“明末三大家”颂誉。
六、晚明书风高潮源启祝允明和徐渭,遂经几大家刻意锐取焕成新纪,窃思遍览该时存世艺术真迹,足可证论。
而究其终要,个人认为:艺术意识形态是作者精神气质,与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综合融汇;晚明书家在诉解明中叶书道问题时产生激荡思想冲突,追求书法形态范畴的解放才是倪元璐书道锐变的根本所在。倪氏书法的新格,是儒家人格强烈熏陶内化下的生命裂变;是士大夫在求变取舍中,以其深邃隽永的思想内涵对艺术情趣和独立情性的宣泄;是对千年书坛旧风的宣战和超越;是其自我精神解放下的心灵追逐。我们可以从“以性灵传笔墨”(见倪元璐《题朱宗远画册》)自言中窥豹证析,性灵造就了倪氏以意役法焙炼意境的书道思想。所以,倪元璐书风的形式既有共性使然的客观存在,但其个体性也与他人迥异,无法替代。一如略倪稍早的立轴书家们,惨遭失败厄运,皆为理念与技术所掣。
倪元璐冲破传统审美理念及价值理念的制约平衡,对后代所产生的影响非一言可尽,诸如近代沈曾植、吴昌硕、潘天寿、台静农、来楚生、饶宗颐等名家对其莫不顶礼膜拜心追摹学;直至当代亦复如是;足见艺术创造的独特性、连续性、艰巨性、顽强性、深远性……!
临笔观照,节气千古;文贞会心,鸿宝云霄!!

\
\
\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