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名家艺术研究协会第三届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成功召开
“全国文物艺术品鉴定评估认证平台”合作仪式在沪签署
 
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 > 艺术品鉴 > 名家讲堂 >
目送归鸿手挥万弦 一古琴音乐的历史与文化(一)

目送归鸿手挥万弦 一古琴音乐的历史与文化(一)

时间:2018-05-04 14:42:59 来源:章华英著《古琴》 作者:

第一章目送归鸿手挥万弦
一古琴音乐的历史与文化

 

月出鸟栖尽,寂然坐空林。
是时心境闲,可以弹素琴。
清泠由木性,恬淡随人心。
心积和平气,木应正始音。
响余群动息,曲罢秋夜深。
正声感元化,天地清沉沉。

这是唐代文人白居易写的《清夜琴兴》,诗中透露出琴乐所追求的意境,幽静深远,孤高岑寂,听之使人悠然意远,恬逸淡泊之中蕴涵着无穷之味和不尽之意……
琴,又称古琴或七弦琴,是中国历史悠久、最具民族精神和审美情趣的传统乐器。几千年来,古琴一直是中国文人修身养性的工具和完美人格的象征,并以其文献浩瀚、内涵丰富和影响深远而为世人所珍视,其遗存之丰硕堪称中国乐器之最!
 

第一节西周、春秋、战国

 
在中国历史上,这是一个充满动荡、变革的时代。
大约是在公元前1027年,周武王在商郊牧野亲自率军伐商,结果仅用了一天的时间,就击败了商纣王十七万大军,商纣王自焚而死。
这场王朝鼎革的战争,不仅宣告了西周王朝的建立,也使中华文化的发展进人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西周立国之初,周人总结殷商灭亡的教训,并参酌殷礼,制订了一整套纲纪天下的礼乐体系,这就是备受后世儒家所称颂的周公旦制礼作乐。其所作礼乐,后人称之为“周礼"、“周乐"。
周代由文、武奠基,成、康繁盛,这时可称为周代的黄金时期。昭、穆以后,国势渐衰。后来,厉王被逐,幽王被杀,平王东迁,进人春秋时期。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兼并,夷狄交侵,社会急遽变化。其后,随着权力之争引发的群雄割据,以及春秋末期“礼崩乐坏"局面的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场蔚为壮观的名辨思潮亦勃然兴起。孔子、孟子、老子、庄子、墨子、荀子…..这些学识渊博的文化哲人,带着他们各自的智慧与精神,脱颖而出。诸侯蜂起,国家林立,春秋战国成为我国文化史上空前辉煌的时代。先秦哲人对宇宙自然的多方思考与苦苦追索,不仅为中国古琴美学的发端奠定了基础,亦开启了后世古琴艺术发展的根基与趋向!
古琴,是中国古老的丝弦乐器。人们推测古琴的历史,有近三千年之久。纵览历代文献与上古传说,大凡中国古代文明之初,属于各个不同时期的氏族领袖,几乎都与古琴的创始有关。概
括起来,有伏羲说、神农说、黄帝说、唐尧说、虞舜说几种。如:
伏羲说:《礼记·曲礼》云:“伏牺制嫁娶以俪皮为礼,作琴瑟以为乐。"⑴《琴操》云:“昔伏羲氏之作琴,所以修身理性,返天真也。"⑵《孝经》云:“伏羲造琴瑟,则其乐器渐于伏羲也。"⑶《尔雅》云:“大琴谓之离,注或曰至五弦。释曰《琴操》曰伏羲作琴。"⑷
神农说:汉桓谭《新论·琴道》云:“昔神农氏维宓羲而王天下,上观法于天,下取法于地,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削桐为琴,绳丝为弦,以通神明之道,合天地之和焉。"⑸东汉傅毅《琴赋》云:“神农之初制,尽声变之奥妙。⑹
唐尧说:《帝王世纪》曰:“尧作《大章》,使无句作五弦琴,天下大和。于是景星耀于天;甘露晞于地;朱草生于郊;凤凰止于庭;嘉禾孳于亩。⑺
古文献中有许多关于舜制五弦琴,歌南风诗的记载。如:《礼记·乐记》曰:“昔者舜作五弦琴,夔始制乐,以赏诸侯。"⑻《尸子》曰:“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南风之薰兮,以解吾民之愠,是舜歌也。"等等。
以上这些传说与记载,显然带有后人牵强附会的成分。
如果说在远古、夏商时期,琴乐的存在尚是一个存疑的问题,那么到了春秋时代,琴­——已发展成可用于独奏的乐器,并产生了许多演奏水平很高的琴家和许多动人的作品。据史料记载,在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宫廷中,都有精于古琴的宫廷琴家,且大多以“师"为氏,如师旷、师文、师襄、师涓等等。
      师旷,字子野,是春秋时期晋国的主乐大师。师旷是个盲人,因而他常自称是盲臣或瞑臣。他能演奏多种乐器,尤以古琴为最。由于师旷的辨音能力很强,再加上他那高超的演奏技艺,因而史书上有许多关于师旷奏乐的神奇故事。在《左传》《国语》《韩非子》《吕氏春秋》等典籍中,均有关于师旷的记载和传说。
相传当师旷弹起琴,天上的神灵为之驻足,玉羊、白鹊为之起舞,环绕在他的身旁……⑼
当师旷弹起琴,白燕衔着丹书而至,玄鹤成双飞来,衔着明珠舞于庭中。其中一鹤被琴声迷醉,觅得而走,师旷不禁掩口而笑。为师旷而来的还有来自河东之涯的玉龟和来自西方大泽的玉马,它们背负着圣图、谶书,带来世间神秘而吉祥的预言……⑽
这些类似的记载散见于汉以来的各种典籍中,虽然简短,却充满激情地描写了师旷高超的琴艺。
在先秦时期,古琴还被广泛地用于伴奏及歌唱,称“弦歌"。《史记》说:“《诗》三百篇,孔子皆弦歌之",就是这种现实的反映。《诗经》中也有不少诗篇提到古琴,如《关雎》“窈窕淑女,琴瑟友之";《棠棣》“妻子好合,如鼓瑟琴";《鹿鸣》“我有嘉宾,鼓瑟鼓琴"等等。可见,琴瑟的演奏,在当时已有较丰富的表现力,诚如齐国晏婴所说:“若琴瑟专一,谁能听之?⑾
到了战国时期,随着音乐文化的进一步繁荣,出现了“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弹琴击筑"的景象。在这种音乐文化发展的基础上,有了伯牙、雍门周等杰出的琴家。
关于伯牙的传说,最早见于战国末年荀子的《劝学篇》:“昔者瓠巴鼓瑟,而沉鱼出听;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极言其音乐演奏的生动美妙,甚至鱼儿都从水中钻了出来谛听,马儿都忘记了吃食,仰起头来欣赏。同时期的《吕氏春秋》中还记载了伯牙弹琴、钟子期善听的故事。相传,伯牙在弹琴的时候,无论是表现“巍巍乎志在高山",还是表现“洋洋乎志在流水",他的好友钟子期都能心领神会。子期死后,伯牙痛失知音,从此再也不鼓琴了。这个
故事一直为后世所传诵,伯牙和子期也就成为知音的典范。
雍门周也是战国时代的一位民间琴家。他居住在齐国都城之西门,当时称为“雍门",故人们称他为“雍门周"。有一次他带着琴去见孟尝君,孟尝君说:“先生鼓琴,能使我悲伤吗?”雍门周直率地回答说,听曲的人心须自己有过不幸的经历,才可能对悲曲引起共鸣,像你这样养尊处优,是不容易领会悲哀的含义的。孟尝君点头承认。雍门周接着又指出了孟尝君当时的处境,说他曾经得罪过秦、楚两个强国,随时有被秦、楚灭亡的危险。同时,还为他描绘出国破家亡之后的荒凉景象。然后,雍门周才慢慢地弹起琴来。弹完之后,孟尝君涕泪承睫未下,喟然叹曰:“先生鼓琴,令文立若亡国之人也!”⑿
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处世哲学中素有“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这两条互补的人生路途。先秦时期“士”族文人阶层的兴起,使得古琴成为当时士大夫修身理性的工具。当时所谓“君子之近琴瑟,此仪节也,非以慆心也"⒀,“士无故不撤琴瑟“⒁,即是此意。孔子、庄子等先贤圣哲,不仅在他们的著作中表达了各自的琴乐审美观念,同时也是出色的古琴家。他们的哲学思想,影响了其后几千年中国琴乐美学思想的发展。
史载孔子喜爱弹琴,曾学琴于师襄,他的认真和努力,使师襄大为感动。孔子无论是在杏坛讲学之时,还是受困于陈蔡之际,均操琴弦歌不绝,以此励志修心。《史记》上还记载了孔子创作琴曲《陬操》,以哀悼被赵简子杀害的两名大夫的事迹。晚年,孔子回到鲁国,专心致力于教育和儒家经典文献的整理。“吾自卫返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⒂。儒家师徒琴瑟友之,弦歌不辍,深为后世的文人士大夫所倾墓。孔子过世后,“故所居堂弟子内,后世因庙藏孔子衣冠琴车书,至于汉二百余年不绝。“⒃
清雅、淳美的曲调,静远、飘逸的琴声,是中国历代先贤圣哲出尘不染、遗世独立的精神象征,也是中国古代高人雅士超世脱俗、寄情山水林间的精神寓所。诸侯林立的春秋战国时代,不仅在中国文化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也为中国古琴音乐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