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名家艺术研究协会第三届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成功召开
“全国文物艺术品鉴定评估认证平台”合作仪式在沪签署
 
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 > 艺术品鉴 > 名家讲堂 >
目送归鸿手挥万弦 一古琴音乐的历史与文化(二)

目送归鸿手挥万弦 一古琴音乐的历史与文化(二)

时间:2018-06-12 09:50:50 来源: 作者:

目送归鸿手挥万弦 一古琴音乐的历史与文化(二)

第二节两汉

 
汉代,是我国第一个帝国盛世。强大的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使得汉代文人具有宏大的视野,恢弘的气势。汉代社会政局的稳定,疆土的拓展,都催发出一种蓬勃向上的社会意识和积极进取、充沛淋漓的生命精神。诸如汉赋的铺排列叙、写景图貌;汉竹简的错落有致、奇诡径异;汉百戏的种类繁多、盛况空前;汉乐舞的香散飞动、光流转玉;汉器皿的采繁竞丽、精雕细镂……从中,我们都能体会到这种上溯远古、下逮今朝,“广之于郑卫,近之于荆楚"的浩然之气。汉代艺术通过琳琅满目、古拙飞动、气魄宏大的外在形式,来表现充实丰盈、郁勃奔放的精神内涵。

然而,与此同时,在汉代文人心中也自始至终都响彻着文人的悲歌,其中折射出汉代文人逢盛世而不遇的失落感,同时也反映出汉代文人在动乱黑暗中的悲愤感伤和迷惘、彷徨,这是严酷的社会现实对他们心灵的伤害,也是他们心灵对社会现实的真实感受……

秦时,宫廷设有掌管音乐的机构一一一乐府。汉袭秦制,乐府机构沿承不改,其主要任务是搜集、整理、改编民间音乐,“采诗"之制,源于周代,至汉武帝时已发展到很大规模,仅乐工已有近千人。他们“采诗夜诵",歌“赵、代、秦、楚之讴";一些专门的文学家、音乐家如司马相如、张仲春也参与其事,“造为诗赋,略论律吕,以合八音之调"。

秦汉时期,古琴艺术有了重大发展。当时的统治者在征集民歌的同时,也从各地选拔一些民间的优秀艺人,在宫廷中任鼓琴待诏。师中、赵定、龙德,他们都是西汉中叶宫廷中的鼓琴待。师中是汉武帝时期,东海下邳(今江苏宿迁)的名琴家。当地好琴者很多,据刘向《别录》所言:“至今邳俗犹多好琴。"赵定是渤海人,龙德是梁国人。汉宣帝年间,皇帝“欲兴协律之事",由丞相把他们从民间选拨出来,在宫廷中充当待诏。据记载,赵定是个很安静的人,但弹起琴来,却能使人为之涕泣。据《汉书·艺文志》记载:“《雅琴赵氏》七篇。名定,勃海人,宣帝时丞相魏相所奏。《雅琴师氏》八篇。名中,东海人,传言师旷后。《雅琴龙氏》九十九篇。名德,梁人。”⒄可知师中、赵定和龙德都写有琴论和琴曲,但都已失传。刘向亦说:“雅琴之意,皆出龙德《诸琴杂事》中。"《诸琴杂事》很可能是集大成的巨著,可惜原书早已不存。

除了宫廷中的专业琴家,汉代文人爱琴解音,风气之盛,始终未衰,著名的文人琴家有司马相如、蔡邕父女,还有哲学家扬雄、刘向、桓谭等。这一时期,古琴在演奏指法上也有相当的发展。

司马相如(前179一前118),字长卿,蜀郡成都人,以辞赋见称海内。所作《子虚赋》为汉武帝所赏识,因得召见,又作《上林赋》,武帝用为郎。其赋富于文采,描写帝王苑囿之盛,田猎之乐,极尽铺张之能事,于篇末则寄寓讽谏。史传他早年生活比较贫困,一次,他在富豪卓王孙家作客,即席弹奏琴曲,引起卓王孙的女儿文君的爱慕。卓文君不顾父亲的反对,和司马相如私奔,这一故事被传为千古佳话,后世文人据此创作了《文君曲》《凤求凰》等琴曲。传说司马相如后来打算聘茂陵女为妾,文君很是失落,作《白头吟》以示诀绝,从而制止了司马相如娶妾的念头。
在司马相如的《美人赋》中,曾提到《幽兰》《白雪》这些琴曲。在《长门赋》中,更进一步描绘了当时古琴演奏的情况:

援雅琴以变调兮,奏愁思之不可长;案流徵以却转兮,声幼妙而复扬。贯历览其中操兮,意慷慨而自卯。

从文中可知,运用左手的“案"(按)指和右手“却转"的指法,奏出乐音“流徵",音乐由弱变强,从“奏愁思"到“意慷慨",情绪逐步发展变化,从中可见汉代古琴在指法上的变化和发展。陈皇后被汉武帝冷落之后,独处在长门宫内,求司马相如作《长门赋》来感动汉武帝,这就是《长门赋》的来历。后人运用这一题材创作了琴曲《长门怨》。

刘向(约前77一前6),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字子政,江苏沛县人,为汉初楚元王(刘交)的四世孙。他经历了宣帝、元帝、成帝三朝,曾任光禄大夫等职,多次上书弹劾宦官、外戚,被两度下到狱中。刘向是当时著名的学者,曾校阅皇家藏书,撰成《别录》,为我国目录学之祖。所作《九叹》等辞赋三十三篇,可惜绝大部分已亡佚。所著另有《洪范五行传》《新序》《说苑》《列女传》等,今存。他对琴学也有较多的论述。在《新序》《说苑》中均有论琴的文字传世。《说苑·善说》记载了雍门周以琴见孟尝君的故事,涉及音乐审美中的主客体关系。其《琴说》论及古琴音乐的功能,是明道德,感鬼神,美风俗,妙心察,制声调,流文雅,善传授。

扬雄(前53一后18),字子云,蜀郡成都人,西汉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语言学家,唐人刘禹锡的《陋室铭》中有“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之句,其中的“子云亭",就是蜀人为纪念扬雄而建。史载扬雄好“深湛之思",口吃不善言谈。早年所作《甘泉赋》《羽猎赋》等,为汉成帝赏识,为黄门侍郎,用靡丽之笔为帝王润色鸿业。后来辍不复为,鄙薄词赋,转向学术创作。在这以后三十年的岁月里,扬雄主要从事他的《法言》《太玄》《方言》等著述,强调学习儒家礼义以“修性",提出以“玄"为宇宙万物本源的学说,反对懺纬神学。所作《方言》,记录了西汉时代各地方言,为研究古代语言的重要资料。

扬雄撰有《琴清英》,已佚。其《法言》十三卷,论述其儒家思想,其中也论及琴乐,他主张礼乐相辅以修身治国,强调雅、郑之别,要求“君子唯正之听"。其“中正则雅,多哇则郑",“声之眇者不可同于众人之耳"等思想,对后世古琴美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桓谭(约前23一后56),字君山,沛国相(今安徽宿县)人。桓谭的父亲是汉成帝时的太乐令,桓谭精通音律,擅长弹琴,并且对音乐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对那些徒具形式的雅乐很是反感。据史书记载:刘秀即位后,广纳贤才,当时的大司空宋弘举荐了桓谭,桓谭面见光武帝时弹了一些民间琴曲,光武帝颇为欣赏,让他做了宫中的掌乐大夫。

由于桓谭“颇离雅操,而更为新弄",遭到了当时不少文人的反对,大司空宋弘斥责桓谭“数进郑声以乱雅颂"。后来,光武帝举行宴会时,让桓谭弹琴,桓谭举止失措,光武帝很是惊奇,宋弘趁机讲了一通雅颂之道,自此,光武帝渐渐疏远了桓谭。汉代崇尚神仙方士,而桓谭对此非常反感,因为他反对光武帝的懺纬迷信,提出“政合于时"、“一其法度"等主张,以致被加上“非圣无法"的罪名,罢官流放,死于途中。

桓谭著有《新论》一书,主要针对当时的谶纬神学提出反驳。其中的《琴道》是琴学专著,原书已失传,清代有几种辑佚本。《琴道》包括琴论、琴史、琴曲等几个方面,据《后汉书·桓谭传》记载,此篇并未写完,是后来肃宗命班固续成。其中,“琴论”很多地方反映了儒家的音乐思想,与别处记载的桓谭的音乐思想似有不合;“琴史"则介绍了师旷和雍门周等琴人;“琴曲"共介绍了七首:《尧畅》《舜操》《禹操》《文王操》《微子操》《箕子操》和《伯夷操》,每首作品介绍了主题和音乐特点。《琴道》关于琴德、琴曲及琴制的论述,虽带有不少附会成分,却为后世琴论所沿用,以至成为定论。

蔡邕(132一192),字伯喈,陈留圉(今河南杞县)人,是汉代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音乐家。他博学多识,擅长辞章,精于音律。灵帝当政时,蔡邕为议郎,因上书论朝政阙失,遭到诬陷,流放朔方。遇赦归来时,又对当地宦官势力五原太守很不客气,因而再度受到迫害。从此他“亡命江海,远迹吴会",流亡避祸达十二年之久。董卓专政,官至左中郎,人称“蔡中郎"。卓被诛后,邕被王允所捕,最后死于狱中。

在流亡避祸期间,蔡邕创作了著名的琴曲《蔡氏五弄》,即《游春》《渌水》《幽居》《坐愁》《秋思》,据传这是他去山中访问鬼谷先生后,用三年时间写成的。这五首作品在当时就受到人们的重视,历经各代,至唐代仍享有盛名。嵇康在《琴赋》中,把它列为当时流行的“谣俗"类。隋代的《琴历》、唐代的文字谱《碣石调·幽兰》卷子中,都列有这五首曲目。宋人朱长文说:“伯喈所以寓其哀思者,盖在此五曲,特假物以名之耳。“⒆现存明代琴谱中的《蔡氏五弄》,并非当时的原作,其歌词出自《乐府诗集》,当是后人拟作。

蔡邕在书坛、琴坛都有着很大的影响,民间流传着不少蔡邕的故事。据《后汉书·蔡邕传》记载,吴人烧饭时,蔡邕听到火裂之声,辨认出是做琴的良材。用它做成琴以后,果然音色极好。由于尾部已被火烧焦,故有“焦尾琴"之称。至今琴的尾部仍称作“焦尾",就是据此而来的。桓帝时,宦官专权,听说他善于鼓琴,于是奏请天子令陈留太守督促他入京。蔡邕行至偃师,称疾而归。蔡邕的女儿蔡琰(文姬),也精于琴,与她相关的后世琴曲有《胡笳十八拍》《大胡笳》《小胡笳》等。

在琴论领域,汉代琴家和文人也有不少著述。除了前述刘向的《说苑.琴录》、扬雄的《琴清英》、桓谭的《新论·琴道》等,还有一部重要的琴学文献一一一《琴操》,这是现存介绍早期琴曲最为丰富而详尽的专著,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原书已佚,经后人辑录成书。全书汇集五十多首琴曲的解题与歌辞,其中包括歌诗五首、九引、十二操、河间杂歌二十多首。书中对每首琴曲的相关故事内容都作了介绍,带有浓厚的传奇色彩,和正史记载有一定的出入,故《乐府古题要解》云:“《琴操》纪事,好与本传相违。”此书据传为蔡邕所撰,但尚有争议。主要是因为《汉志》中未曾将《琴操》列入,而隋、唐的《艺文志》中记载是晋代孔衍所撰。但六朝刘昆注《后汉书》,唐人李善注《文选》时,都曾确定《琴操》为蔡邕所撰。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