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名家艺术研究协会第三届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成功召开
“全国文物艺术品鉴定评估认证平台”合作仪式在沪签署
 
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 > 艺术品鉴 > 名家讲堂 >
鲍鹏山:孟子的中华——刀锋与笔锋

鲍鹏山:孟子的中华——刀锋与笔锋

时间:2019-03-14 11:19:48 来源:鲍鹏山 作者:鲍鹏山

鲍鹏山:孟子的中华——刀锋与笔锋

\

本文根据鲍鹏山教授2015年8月在广州专题演讲《孟子的中华》整理校勘稿。全文约一万两千字,阅读需约20分钟,建议收藏后阅读。

 
一、截然不同的两副时代面孔
 
站在这个地方,今天我还是有一点压力。
 
我一看到“岭南”这两个字就怦然心动,因为太有文化了。
 
我们知道中国近现代最有革命性的地方就是在岭南,即使在传统文化里面,岭南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且是一个非常有特色的部分。
 
因此,我对岭南这个地方一直很向往。
 
我在其他的地方也做过一些演讲,但是在这里,对诸位还是第一次。
 
 
刚才主持人对我的题目做了一个分析,为什么叫《孟子的中华》?
 
我觉得讲得非常好,我觉得一个民族,它往往是由这些民族的先驱塑造出来的。
 
因为我们有孟子这样的一些人,所以我们才会有这样的民族,有这样一个民族的风度和气派。
 
它跟我们古代伟大的先人有关。
 
我今天讲一讲孟子到底在多大的程度上,在哪些方面塑造了我们这个民族。
 
首先,我们来讲一下大时代。
 
孟子生活的时代,是中国历史上非常有魅力的一个时代,一个战争的时代。
 
我们讲到中国历史的时候,一讲到中国的传统文化,我们就不得不向春秋和战国投去我们特别尊崇的目光。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民族文化最富有创造性的时期,最有原创性的时期,而且可以说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的一些基本元素都是在这个时代里面被建立起来的。
 
有一个德国的思想家叫雅斯贝尔斯,他曾经把人类历史上的某一个时期称之为“新时代”,什么意思呢?
 
就是人类在这个时期里从蒙昧的状态进入了现代。
 
人们用系统的眼光来看待这个世界,人站在一个理性的角度来看待人类自己,来认识人类自己,并且能够从道德的角度来确立人以及整个人类的历史使命。
 
这个时代在西方就是古希腊时代,在中国就是春秋战国时代。
 
孟子是其中一个非常突出的人物,我把这个时代称之为“大时代”,因为这个时代有这样的两个基本特点,我把它称之为“孟子时代”的两副面孔。
 
哪两副面孔呢?
 
第一个,这个时代是一个非常残忍的时代,是一个血腥的时代。
 
杀伐征战,合纵连横。
 
我们看看司马迁《史记》上记载的在战国时期发生的战争的规模,以及每次战争死亡的人数是触目惊心的。

\

 (司马迁)

长平之战,除了放走200多个小兵回国报信,最后坑杀的俘虏就达40多万。
 
现在西方的很多学者怀疑《史记》中的这些记载是否真实。
 
但是,我在这儿说一下我的观点,我对于司马迁是非常信任的,我相信司马迁对于战国时期双方战争投入的兵力的规模,以及战争结束以后双方死伤人数的记载,一定是非常准确的,因为司马迁本身是一个非常严谨的历史学家。
 
所以,在战国时期,战争的规模以及战争的死伤是非常巨大的,孟子对此也有他的描述。
 
 
即使在战争以外又是怎么样的呢?
 
孟子对于他那个时代的诸侯们做的道德的判断是什么?
 
这些诸侯,在那个时代都集体犯了一种病。
 
什么病呢?
 
嗜杀。
 
杀人对他们来说不是军事需要,是心理需要。
 
他们一天不杀人他们一天不舒服,已经变成这样了。
 
而且孟子还讲了这么一句话,“王者之不作,未有疏于此时者也”,这就是孟子对他那个时代做的评判,“王者不作”。
 
那老百姓是怎么样的呢?
 
老百姓是“憔悴于虐政”。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我们说这个时代仅仅是的一副面孔,我们怎么能够说这个时代是一个大时代呢?
 
这个时代还有什么魅力呢?
 
为什么这个时代还值得我们去尊敬呢?
 
 
因为,这个时代还有另外一副面孔,就是“处士横议,众说纷纭”。
 
与诸侯放恣同时相对应的,还有这个“处士横议”。
 
“处士”是什么呢?
 
处士就是没有做官的知识分子。
 
孟子就是士,庄子就是士,荀子、韩非子都是士。
 
这些“士”在那个时代干什么?
 
横议。
 
横议就是想怎么说就怎么说。
 
诸侯是想怎么干就怎么干,读书人是想怎么说就怎么说。
 
正因为士人想怎么说就怎么说,所以才出现了“百家争鸣”。
 
所以,这个时代才有自己的光荣——不光有残忍,还有人道;不光有诸侯的刀锋,还有这些处士们的笔锋、词锋;不光有诸侯们的残忍,还有孟子、庄子的仁义道德。
 
历史已经走过了那么多的时代。
 
那些诸侯们曾经泼洒的血腥早已消失了。
 
但是这个时代处士们所创造的文化,依然深深植根在我们民族的血液里面。
 
这就是这个时代给我们留下的伟大的文化遗产。
 
孟子就是这个时代的产物。
 
在这个大时代里面,我们刚才讲到了“处士”,所谓“处士”就是没有官职的读书人,读书人在这个时代偏偏非常有地位,从我们中国后来的时代看,大家都不能理解,因为在中国后来漫长的时代里面,一个读书人如果他没有做官,没有考中科举,没有做官的资格,他在社会上是一点都不受人尊重的。
 
一旦做官了,相邻、士绅都很尊敬他,纷纷给他送钱、送礼物。
 
中国后来读书人受人尊重,是因为有权,或者说你将来有可能掌权。
 
中国古代人尊重读书,是将来有可能做官。
 
但是,在孟子这个时代非常有意思。
 
这些读书人正是因为他们没有做官,所以他们才有特别的自由,才特别受人尊重。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举两个例子。
 
有一个普通的读书人颜斶,有一天他突然来了情绪,想去见齐宣王。
 
齐宣王是战国时代非常有名的国君,跟孟子的关系非常好,孟子的一生就主要跟齐宣王打交道。
 

\

一个是读书人,一个是国君,读书人进去了之后站在门外,国君却高高在上,两个人讲话相互听不见,因为距离很远。
 
后来齐宣王就说,颜斶,你走近一点。
 
可颜斶站在老远的地方也说,“王,前”。
 
齐宣王一听,脸色就不好看了。
 
齐宣王是那个时代的国君里面最有教养的一个,为什么孟子在他那里呆的时间比较长?
 
就是因为齐宣王能够忍受他。
 
所以,此时此刻他只是脸上不悦而已。
 
齐宣王手下的人就看不惯了,说你这样做可不好,你看我们上面是国王,你只是一个普通的读书人,你怎么能让国王走近呢?
 
难道你认为一个读书人比国君尊贵吗?
 
颜斶说,当然是读书人尊贵,诸侯不尊贵。
 
回答得非常干脆,一点犹豫都没有。
 
这个时候齐宣王就生气了,你要讲出根据来我就放过你。
 
读书人就说:以前秦国亲王带着大军来讨伐攻打齐国,齐王下了两道军令,一个是针对死去多年的读书人柳下季。
 
秦王对他的军队说,“有敢去柳下季陇五十步而樵采者,死不赦”,你们要敢到这个人的坟墓周围五十里砍柴就杀无赦。
 
另外一道军令就是“有能得齐王头者,封万户侯,赐金千镒。”
 
颜斶说:“由是观之,生王之头,曾不若死士之陇也。”
 
从秦王军令就能看出,一个死去的读书人的坟墓比一个活着的国王的脑袋还尊贵。
 
齐宣王一听觉得挺有道理,就请颜斶做老师,说这样一来你的妻子、儿女都可以穿名牌服装了。
 
读书人颜斶怎么说的呢?
 
他说我没有兴趣,我还是要做我的乡野之民,我也不需要车,“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没有肉吃,我饿的时候再吃饭就香了,吃饱了以后我安闲地散步,我不需要有权有势。
 
我不知道这个读书人今天来见齐宣王是来干什么的?
 
好像就是为了来教训教训他的。
 
 
齐宣王后来还碰到另外一个人叫王斗,这个人就更糟糕。
 
有一天他也跑去见齐宣王,他也站在门口。
 
齐宣王一听很高兴,赶紧让王先生进来。
 
手下说,我们的国君请你进去。
 
王斗就说,请你们的国君出来。
 
理由是什么呢?
 
我要进去见他,我就是趋炎附势,如果他出来见我,就是礼贤下士。
 
与其我趋炎附势,不如他礼贤下士。
 
齐宣王的手下一听觉得有道理,就跑去跟齐宣王说那个王先生让你出去。
 
齐宣王一听,就赶紧说,你们跟王先生说等一下,我马上就出去。
 
齐宣王赶紧走到门口,很亲热地拉着了王斗的手,说,王先生你这么远来教导我,既然来了就不要有什么忌讳,直言不讳,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吧。
 
可是,王斗怎么说呢?
 
他说,我哪敢正言直谏,因为我的上面是一个昏君,我哪敢跟你讲真话?
 
齐宣王一听不高兴了,两个人就冷场了,也不知道说什么了,我虚心跟你讨教,你说我是昏君,我们下面就没有办法对话了。
 
后来王斗就说了,你们齐国以前的齐桓公有五个爱好,就干成了大事业,做了霸主。
 
齐桓公是齐宣王最崇拜的人物。
 
王斗说齐桓公之所以能够成就大业就是因为他有五个爱好,你已经有了四样了。
 
 
齐宣王听了特别高兴,说那你说一下我到底有哪几样爱好是跟齐桓公一样的。
 
王斗说,齐桓公喜欢马,你喜欢马;齐桓公喜欢狗,你喜欢狗;齐桓公贪财,你也贪财;齐桓公好色,你也好色。
 
最后一条,齐桓公爱好人才,这一条你不行。
 
我看到《战国策》这一段,也在想,这王斗也不知道今天跑去见齐宣王到底是去干什么?
 
因为他的话说完了,这个故事也结束了。
 
那么,他们到底来干什么呢?
 
我告诉你,那个时代的这些读书人,他们就是干这个事的。
 
我刚才举了两个齐宣王的例子,我现在举一个魏国的例子,魏国魏文侯,他的老师,他的儿子,这三个人的关系。
 
有一天,太子驾着马车在大街上走,前面来了老师田子方的马车,我们中国人都知道,两者相遇,地位高贵的人先行,那么太子的马车应该先走。
 
但是,战国时代的太子一般都比较懂事,一看到老师的车来了,他赶紧让他手下的人把马车赶到路边避开,自己从马车上下来,非常谦恭地站在路边上,拱着手让老师先过去,但是田子方看都不看就高昂着头过去了。
 
这个时候太子觉得很没有面子,礼尚往来嘛,我恭敬你你也应该恭敬我,怎么这么傲慢呢?
 
就拦住老师的马车问他,你要告诉我,到底是富贵者可以骄人,还是贫贱者可以骄人?
 
太子问这个话的时候,他心里是有一个答案的。
 
他认为这个选择题的答案一定是富贵者可以骄人。
 
其实就是告诉你,贫贱的人应该谦虚一点。
 
但是,他没有想到,他把这个选择题交给了田子方去做,田子方马上就回答:贫贱者骄人。
 
贫贱人才真正有资格傲慢。
 
太子有一点想不通,说你跟我讲一下道理,为什么呢?
 
田子方说,很简单,像我这样普通的读书人,我到你们魏国,你的父亲对我好,你对我很尊敬,我呆得舒服我就呆下去,我呆得不舒服我下午就走了,我到齐国去,到哪一个国家都可以,到时候我扔掉魏国就像扔掉一只破鞋,你们对我来说就像一只破鞋,我现在穿得舒服我就呆在这里,但是,你现在不舒服了你可以到哪里去呢?
 
所以,那个时代的士为什么可以如此傲慢?
 
在我们后来看来为什么有这么大的骨气?
 
是因为有这么几个原因:第一,无产。
 
他没有产业,所以他没有顾忌。
 
我们都记得列宁曾经讲过,无产阶级为什么是最具有革命性的阶级,因为他没有东西可以失去,而他革命后得到的却是整个世界。
 
第二,无国。
 
朝秦暮楚就是描述那个时代读书人的生存状态,早晨还在秦国,帮着秦国打楚国,后来觉得秦王不够义气,晚上就帮着楚国打秦国。
 
无国就表明他们自由,他们没有国籍。
 
假如说荀子是赵国人,庄子是宋国人,孔子是鲁国人,我们只是说他出生在这个地方,没有我们今天讲的所谓祖国的概念,他们都是周游列国的。
 
所以,以前人讲屈原是爱国主义,我觉得这是一个伪命题。

\

像孔子,他是鲁国人,他周游列国跑了那么多国家,他到晚年才回去呆一呆,他年轻的时候,自己能干的时候他跑到齐国,跑到宋国,跑到卫国,他从来不会跑到自己的国家去,他都在帮别人的国家出主意,难道我们可以说他是叛国吗?
 
所以,在那个时代因为无国,所以他们很自由。
 
当然,光有这两点还不行,但即使有这两点,仍然不能说明士为什么受人尊重。
 
普通的老百姓也无国、也无产,为什么国君不尊重他?
 
因为还有一条:有用。
 
有什么用?
 
他们是高级智囊。
 
谁有智慧,他在那个国家就有重量,因为他有更多智力的资源。
 
所以,在那个时代有很多人都在自己的家里面养士。
 
我们今天大学生找不到工作,在那时代怎么样呢?
 
恰恰相反,甚至到了最后,这些战国君子们养的很多人都算不上士了,比如说孟尝君,别人跑到孟尝君家说我到你们家来当门客,孟尝君说你有什么专长?
 
我会学鸡叫,也行,那你来吧。
 
然后就去了。
 
突然又来一个人,你有什么专长?
 
我没有什么专长,我偷了几年东西,我会钻狗洞。
 
也行,那你也来吧。
 
鸡鸣狗盗说的就是这些人。
 
又来了一个人,问你有什么专长?
 
他说我什么专长也没有,我就会扫门档。
 
那好吧,你也来吧。
 
所以说从这里可以看出,那个时代哪怕你不是士,你冒充士都可以有一碗饭吃。
 
因为士的地位很高,所以他们才有一种蓬勃向上的精神状态,他们才自信、自大、自负,因为这样,他们才敢以一个匹夫的身份议论天下。
 
孟子也好、庄子也好,他们谈论的都是治国平天下的大志。
 
他们为什么有这样的自信?
 
时代赋予了他们这样的自信。
 
孟子就恰恰生活在这个时代。
 
二、是大丈夫就要死磕
 
我们今天的第二个话题就是中华人格:大丈夫
 
在先秦的时候,关于理想的人格有好几个不同的观点,比如说孔子,他就是试图建立一种君子式的人格。
 
庄子是隐士型的人格。
 
荀子是小白领式的人格,他会教你怎么样做一个非常称职的,让领导喜欢的,永远不会解聘你的白领。
 
孟子给我们树立的是一种什么样的人格理想呢?
 
就是大丈夫人格。
 
讲到这里,我们就要讲到孟子本人的一些经历。
 
战国的时候有七雄,我们都看不到邹,为什么呢?
 
因为它太小了,面积大概不会比我们今天的香港大。
 
所以,孟子在这样的国家里面呆着是不可能有出息的,不可能有作为的。
 
所以,学成之后他就离开了自己的故乡,到齐国,到卫国,到宋国这些国家去游说,展示自己的才能。
 
在齐威王的时候,齐国就建立了一个稷下学宫。
 
稷下学宫相当于我们今天的社科院。
 
到了齐宣王的时代,稷下学宫的规模一下子变得很大,各国的学者都到这个稷下学宫来做学问。
 
齐宣王靠什么把各国学者都吸引到这个地方来的呢?
 
靠条件。
 
什么条件?
 
每个学员到这里来做研究,给一套别墅,一驾马车。
 
孟子在齐国大街上出门的时候是非常风光的,孟子的车在前面,后面跟着数十辆车,相当于今天国家领导人的规格。
 
日常生活给什么待遇呢?
 
上大夫的待遇。
 
大夫是什么呢?
 
就相当于今天的部长。
 
就好像今天你到北京社科院去,一住下来,别墅给你,轿车配上,每个月按照部长的待遇给你发工资。
 
给这么好的待遇需要干什么事?
 
是不是任务很重,给你很多的课题?
 
是不是要填很多的表格?
 
如果让孟子填表格,孟子肯定早跑了,孟子是一点点耐心都没有的。
 
那么这些学者们得到这么好的待遇之后,齐宣王给他们提出了什么要求呢——不治而议论。
 
什么叫“不治”?
 
就是没有具体职责,不用负任何责任,不用上班,不用打卡。
 
哪干什么呢?
 
就是后面两个字:“议论”,你就天天议论,你就天天发牢骚,你就天天批评,你没事了就天天来教导我。
 
所以,那些学者都对齐宣王很好,荀子是赵国人,比孟子小30来岁,做了连续三届社科院的院长,也跑过去了。
 

\

所以,那个时候中华的学术在齐国是百花齐放。
 
而且齐宣王本人非常的宽容,这一帮学者在那里都是受上大夫之禄,不任职而论国事。
 
孟子就是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下被惯出来的。
 
所以,为什么说孔子是一个脾气特别好的人,见到谁都特别谦恭,孟子是一个脾气特别坏的人,他看到谁都特别不顺眼,因为他被惯坏了。
 
我们刚才讲过颜斶、王斗怎么见齐宣王,我们现在看看孟子怎么见齐宣王。
 
有一天早晨,孟子的心情比较好,就跟他的学生说,我今天准备上朝,上朝就是见见齐宣王。
 
洗漱完毕,穿戴整齐,就要出门的时候齐宣王派了两个人来请孟子,怎么说的呢?
 
说我们的国君昨天就想到你的住处来拜见你。
 
注意,是说齐宣王到孟子这里来拜见,但是很不巧,昨天我们齐宣王感冒了就没有来。
 
现在我们的国君特别想见你,不知道孟先生今天上不上朝,我们齐宣王今天想见到你。
 
他们不是叫你去,也不是请你去,而是问你愿不愿意去。
 
孟子本来就准备去的,可是现在孟子怎么说呢?
 
他说对不起,我也感冒了,不去。
 
这件事情在“文化大革命“的时候被拿来当作批评孟子做作、虚伪的佐证。
 
孟子自己也做过一个解释的:我自己去表示是我自己的愿望,你叫我去那等于说是我要接受你的使唤,这是原则问题。

 \

你今天使唤我一下我去了,明天使唤一下我又去了,使唤三次以后那就习惯了,那怎么可以呢?
 
所以,孟子说,你不要以为我在你这里吃你的饭就是你的部下,不是的,我是你的老师,我在你这里呆着,享受你的待遇,是因为我觉得你这个小子还可以教好,哪一天我觉得你教不好了我就不教了,我就走了,所以,不是你给我面子,是我给你面子。
 
这就是孟子对齐宣王的态度。
 
到了第二天早晨孟子又穿戴整齐了,又准备出去了,一个邻居死了,他要去吊唁。
 
他的弟弟说,你昨天说感冒了,今天你又要去吊唁,这样是不可以的。
 
孟子却说,我昨天感冒,但是今天我好了,不能去吗?
 
孟子是不讲道理的,但是他的可爱之处也就在他的不讲道理。

\

众人都在批评孟子不尊重齐宣王。
 
可孟子认为,在齐国所有的大臣里面,我孟子是最尊重齐王的,你们这些人才是不尊重齐王。
 
为什么呢?
 
他说,你现在先回答第一个问题,仁义道德是不是好东西?
 
当然是好东西。
 
那我问你,既然仁义道德是好东西,你们见了齐王之后为什么不谈仁义道德呢?
 
老是谈吃喝玩乐呢?
 
所以,你们骨子里面是一点都不尊重齐王的。
 
而我孟子每次见到齐王我只跟他谈仁义道德,可见,我才是最尊重齐王的,而你们不是。
 
你听他这么一说,你发现他真的是有道理。
 
 
孟子有他的论辩技巧。
 
他的论辩技巧就是不在你的游戏规则里面跟你玩,你的游戏规则我玩不过你,我把这个游戏规则抛开,我另建一个游戏规则。
 
于是孟子说,一个人受人尊重有三个条件,第一是地位高,第二是年纪大,第三是道德和学问高。
 
我跟齐王比第一条,地位是他高,他得一分。
 
第二条,比年纪大,我比他年纪大。
 
再比第三条,道德学问,我比他的道德学问高。
 
三分里面我得两分,他得一分,二比一,我赢了。
 
所以,他怎么能够随便召见我呢?
 
他要到我家里来,我见不见他还是一个问题呢。
 
 
这里要注意,比年纪大和地位高,这个是客观的,但说学问和道德高,就表现出孟子的傲慢,不太尊重人。
 
我们在座的各位是不能跟别人说我的道德品质比你好对吧?
 
曾经中国的大学里面评出了所谓的德育教授,我就觉得很受伤害,为什么呢?
 
因为我身边有数学教授、计算机教授、管理学教授,我是古代文学教授,我们各有所长,平起平坐,我不受伤害。
 
但是,中间突然来了一个德育教授,说明什么呢?
 
说明他的道德比我们高?
 
说明我们的道德比他低?
 
我们忽然成了道德二等公民了?
 
这不是不尊重人?
 
有人说,不要生气,他是德育教授说明他道德课讲得好。
 
但是,道德仅仅是讲得好就可以了吗?
 
孟子用他自己制定的这一套评分标准最终证明了一点,他在齐宣王面前他绝对是高高在上的,只有齐宣王在他这里虚心求教,我孟子要不要教他,还要看我高兴不高兴。
 
而齐宣王对孟子还真的是必恭必敬。
 
所以,我曾经讲齐宣王和孟子的关系,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典范的文化与权势之间的一种关系,是道和势之间的关系。
 
孟子在这样的一种环境下,在这样的一种时代里面,他养成了和孔子截然不同的一种人格精神。
 
孔子非常恭敬,他的人格精神是温良恭谦让,对很多都抱有敬畏之心。
 
可是,到了孟子这里,他不这样看。
 
孟子自己讲,我到这个世界上来走一遭,我就是来维护孔子的,谁反对孔子我就跟谁斗。
 
你们说孔子不好,我就跟你拼命,这就是孟子。
 
但是,他自己经常讲一些和孔子不一样的话,有些甚至和孔子是直接对立的。
 
 
在孟子看来,一个真正的大人,一个真正的人格,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呢?
 
有一天,有一个人跟孟子讲,说现在这个世界上有两个人特别厉害,一个是张翼,一个是公孙衍,跟孟子同时代的有庄子、商鞅、苏秦、张翼,那个时代真的是太了不起了,有一些时代多少年出不了一个大人物,有些时代同一时间里面出现很多大人物。
 
我们现在好多人自称大师,好多人“被大师”。
 
今天的中国真的没有大师,今天中国的最后一个大师钱钟书去世以后就没有大师了。
 
我在很多的场合讲我的一个观点,我们现行的这种教育制度,我们现行的这种培养目标,我们现行的这一种教材,注定了我们不可能培养出大师来。
 
所以,我们有些时代是很寂寞的时代,从1919年到1949年是大师辈出的时代,从1949年到今天就没有了。
 
孟子的时候真的是大师辈出,大人物辈出。
 
所以,有人跟孟子讲,张翼、公孙衍是大丈夫,为什么呢?
 
因为他们一旦发怒,天下就震动,可见这几个人多厉害。
 
孟子就说,你这个人怎么这么没有文化,这种人就叫大丈夫了吗?
 
真正的大丈夫是什么呢?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只有做到这一点,才叫做大丈夫。
 
这是孟子给我们中华民族塑造的人格精神,这种人格精神是我们民族的个性、民族的风度和气质里面一个非常重要的东西。
 
一个有文化的民族,一个有历史的民族,一定是有这种气质和精神的民族,这种气质、精神风貌,一定和我们这个民族里面最早的这些先知们的文化塑造有关。
 
三、中国人为什么爱讲人性善
 
现在我们讲第三点,孟子对中国传统道德上所做的贡献:人性善。
 
孟子思想的基本特征:道性善。
 
孟子对这个世界有大的功劳,就是因为他讲性善。
 
道性善到底是一个什么东西,为什么要确立人性善?
 
孔子本人对人性问题是不说话的,因为他讲不清,他只讲了一个人性是相同的,至于善和恶孔子是不说的。
 
但是,到了孟子以后,他就一定要坚持人性本善。
 
孟子为了证明这句话花了很多的功夫。
 
孟子对于人性善的证明全部都是无效的,就是说从科学的角度来讲,孟子并没有能够给我们证明人性就是善。
 
也就是说,人性善不是一个事实,孟子证明到自己都筋疲力尽了。
 
假如有一个人做了坏事,然后你去制止他:你不能做坏事,你要做好事。
 
可是这个人说我凭什么做好事?
 
我的人性就是坏的,人性就让我这样做的,到这个时候你怎么办?
 
实际上孟子在这里给我们暗示一个什么问题呢?
 
孟子提倡人性善是要解决一个特别重要的道德问题,什么样的道德问题呢?
 
确立人性善的重要性,就是因为道德有一个悖论,两点:
 
 
第一,道德的行为不能以利益追求作为目的。
 
有利益的追求就不是道德的追求,人的行为分为三种,道德行为,非道德行为,不道德行为。
 
你去做一个志愿者,你帮别人,你捐款,这就叫道德行为。
 
你坑蒙拐骗,你受贿,这就是不道德行为。
 
还有一种是非道德行为,你吃喝拉撒,是道德行为还是不道德行为?
 
人大多数做的都是非道德行为。
 
但是,有一条标准,如果有利益的追求就不叫道德行为,上班叫道德行为吗?
 
不是,因为要拿工资。
 
但是,没有利益的许诺,没有利益的报答,又不能够导致普遍的道德行为,或者说不能够使大多数人都实行道德行为。
 
比如说我们现在很多人做好事,同时我又告诉你,你们可以做好事,但是你们做好事没有什么好报的。
 
结果是什么呢?
 
做好事没有好报,但有的意志坚定的人说没有好报我也做,这样的人就是高尚的人,但是,大多数人不能达到这个层次,没有好报我就不做了。
 
所以,要让全体民众都有普遍的道德的高度和水准,你还必须要有利益的许诺。
 
可是,有了利益的许诺他又不是道德行为了。
 
这就是悖论。
 
 
这个悖论实际上就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什么问题呢?
 
我们把它称之为“前道德问题”。
 
两个小朋友争一个小皮球,老师来解决这个问题。
 
老师跟一个小朋友说,你要做一个好孩子,你把皮球让给他。
 
小朋友问,老师,我为什么做好孩子?
 
这就是前道德问题。
 
不回答这个问题,道德就没有根基,道德就没有基础。
 
 
幼儿园是最好的道德培训所,因为老师很好回答这个问题。
 
小朋友你做好孩子老师喜欢你,老师喜欢可以无限的喜欢他,没有问题的。
 
所以,在幼儿园里面只要做好孩子,老师一定会有口头表扬或者口头说我喜欢你,然后给你发一朵完全没有价值的小红花,这个是把社会理想化了,这个理想化是只要做好孩子一定有小红花。
 
可是,我们离开幼儿园到了成人世界,你做好人是不是一定会拿到小红花呢?
 
那就不一定了。
 
我们发现,甚至可能相反,你做一辈子好人你可能什么东西都没有得到,而那个家伙什么坏事都干尽了,却什么都得到了。
 
这个时候你会不会对道德有疑问呢?
 
这个疑问在全社会弥漫开了,全社会的道德会不会出问题呢?
 
所以,我看到有一个笑话,说有一个男士,有一天下了班在大街上走,经过一个商店门口,发现有很多的女人在那里抢购。
 
他一看到这个东西很好,买回家送给自己的太太。
 
大家没有排队都在抢购。
 
他很绅士的站在那个地方排队,他排了一个小时,他很惊讶女人都不排队,他后来不排队了。
 
他说,我做了一个小时的绅士,现在想做女士了。
 
我们有很多人可能做了半辈子好人,剩下半辈子可能不做好人了,因为他发现做好人什么都得不到做坏人什么都得到了。
 
我经常讲一句话,好的制度是保护人们的道德,坏的制度是让人们用道德来填平制度的缺陷。
 
假如一个社会里面老是让我们感觉到好人没有好报,坏人活千年,这个社会的道德就很难保持。
 
道德不能觉醒,做好人要糊涂地做一辈子好人,突然觉醒了就不是好人了,这是道德的大难题。
 
这个大难题怎么解决的?
 
我来告诉你,解决悖论的办法有两种,西方最好的办法:宗教的解决办法。
 
在西方,假如有人问为什么做好人?
 
因为做好人将来可以上天堂,可以跟上帝坐在一起吃蛋糕,做坏人要下地狱。
 
很简单。
 
好处在哪里呢?
 
首先,不会有疑问,因为这个疑问要到死后才明白,明白了又不能回来了,活的人都不能明白。
 
所以,永远不会产生道德恐慌。
 
第二个好处,不会急功近利,我做了一件好事就马上要报答。
 
上帝是人类道德的屏障。
 
所以,我常常讲上帝不是事实,但是上帝是价值。
 
中国没有宗教信仰,我们后来有部分的人信仰佛教,或者信仰道家,后来还有信仰基督教,但是,在孟子的时代什么都没有,即使有也不是全民的宗教信仰,或者说宗教没有为国家的道德体系提供保障。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会发现,按照一般人的想法,尤其按照现在西方人的想法,你们中国人连上帝都不信,你们凭什么有道德?
 
他这个疑问是有道理的。
 
因为在他们那个地方,道德就是靠上帝支撑的,中国人不信上帝,你们没有宗教信仰,你们的道德从哪里来的?
 
我们的圣人孔子、孟子教我们做好人,我们也很信任他,我们不会违背他的,实在不行你找他们去。
 
事实就是这样。
 
 
中国解决道德的前道德问题靠的是史官文化,史官文化就两个字:“不朽”。
 
死了以后怎么办?
 
精神可以不朽。
 
不朽有三层:立德、立言、立功。
 
立德是成圣,立言是成贤,成圣、成贤就是“成人”。
 
这个成人就是完善的人,道德上自我完全的人。
 
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就看出来了,“成人”就是人性中善的全面发展,到这里我们就看到人性的重要性了。
 
假如此时此刻我要告诉别人要做一个好人,我会告诉他做好人是符合你的本性的。
 
你只有做好人你才能够完善自己,你才能完成自己。
 
所以,孟子用这个办法解决了道德非常敏感的前道德问题,这是孟子对中华民族的巨大贡献。
 
 
性善论的价值:孟子确立人性善就是为我们这个没有宗教的民族确立了我们自己的独特的道德基石。
 
从人性出发,我们照样可以获得崇高与尊严,一样可以实现道德的自我完善。
 
人性善可以使我们获得对自我的肯定,对人类自身的信心,对人类在没有上帝的情况下仍然可以过一种体面而有尊严的生活的信心。
 
我一直在提倡过一种体面而有尊严的生活,不是说你有权有势,不是说你有很多的财富,它是指清清白白的生活,干干净净的生活。
 
我们人性是善的,我们就靠着我们人性自然的善我们就可以过这样的生活。
 
所以,孟子的人性善是确立了中华民族的道德基础。
 

黑格尔说:当人们说人性是善的时候,人们是说出了一种伟大的思想。
 
你听这句话就挺好,孟子就说人性善,孟子就说出了伟大的思想。
 
但是,下面黑格尔还有一句话,当人们说人性是恶的时候,人们是说出了一种更伟大的思想。
 
西方人认为人性是恶的,既然是恶的我们就建立一种制度我们就防止有权力的人来作恶。
 
所以,他们在古希腊的时候就提出了分权理论,用权力来约束权力。
 
在我们的先秦,我们的韩非子也说过这个问题,韩非子说人性是恶的,但是,假如这个人没有权力,他只要作恶,一个小警察就可以把他逮进去了。
 
但是,如果一个人他做大恶,而且这个人有权力,结果就是韩非子讲的一个成语“如虎添翼”。
 
这是韩非子对权力的危害性所做出的非常深刻的一种判断,我觉得在中国古代对权力的危害性做出最深刻判断的就是韩非子,真的是非常的了不起的一个大思想家。
 
人性是恶的,如果这个恶再加上权力就无法制止,就一定会带来灾难。
 
西方就是在这样的基础上就提出了分权制度。
 
我们为什么不可以呢?
 
因为我们道德问题需要人性善来解决,在我们中国,道德问题由人性来解决,制度问题我们也只能由人性来解决。
 
所以,我们在人性善的基础上我们不能够提出分权,我们只能提出仁政的理论,用孟子的话来说就是王道,他基本的思路就是人本性是善的,然后把善加以养育、培养,最终就修成为圣人。
 
一个人成了圣人以后,又掌握了国家大权,把爱心推广到民众中,体现在国家的政策上,这就是仁政。
 
孟子的政治构想就是这么简单。
 
所以,我对于孟子的仁政这套理论,我觉得从某个角度来说我的评价不是很高,但是,这是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政治理想:人性是善的所以我们可以养育它,一旦我们成了圣人我们就再去做圣王,行之于天下,天下就太平。
 
 
现在有一个问题,假如统治者不实行仁政怎么办?
 
这确实是逻辑上必须要解决的问题,你现在把希望建立在他实行仁政的基础上,但是他们不实行仁政怎么办呢?
 
孟子说好办,革命。
 
我们说,孟子对革命的论述是给我们中华民族留了一线生机。
 
正因为如此,我们可以讲中华民族是一个敢于反抗的民族。
 
在秦始皇的统治之下,有陈胜、吴广的起义。
 
我们有两个特别重要的文化现象,陈胜、吴广起义之后,孔子的九代孙投奔了陈胜。
 

\

孔子的子孙投奔了陈胜,这就不是一个政治事件,而是一个很重要的文化事件了,表示文化是认可造反的。
 
然后还有司马迁,司马迁在写《史记》的时候给陈胜作传。
 
孔子也是一个欣赏革命的人。
 
有人不相信,我说可以这样看,在孔子心目中,孔子最崇拜的古代的圣人有七个人,尧、舜、禹、商、周文王、周武王和周公,是孔子心目中的圣人。
 
在这几个里面,除了第一个尧,我们搞不清楚他从哪里来的之外,舜是替代尧的,之后都是一个替代一个的。
 
我们中华民族是不会在沉默中灭亡的,只会在沉默中爆发。
 
谢谢大家!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