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名家艺术研究协会第三届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成功召开
“全国文物艺术品鉴定评估认证平台”合作仪式在沪签署
 
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 > 特别推荐 > 专题研讨 >
薛慧芳:宋刻本用纸考略

薛慧芳:宋刻本用纸考略

时间:2018-07-21 08:40:39 来源:古籍 作者:薛慧芳

薛慧芳:宋刻本用纸考略

\
《文选》,宋刻本

 

宋刻本素来精致,不但秀雅古劲,而且墨香纸润,历代藏书家、学者赞赏有加,奉为稀世珍宝,“寸纸寸金”,人争宝藏。宋代是中国历史上雕板印刷鼎盛时期。南北两宋刻书之多,雕镂之广,规模之大,版印之精,流通之宽,都是空前未有的。它之所以如此受人珍惜,其中一大主因是与宋刻本用纸十分考究,且制作工艺精湛有关。

 
一、宋刻本用纸特色
 
宋代刻本书籍不但雕镌认真,重视字体刀法、印纸墨色、版式行款、封面装帧,就是摹印也不是随便草率的。所用的纸料,也大都是洁白而坚厚。明代张应文在《清秘藏》中说:“藏书者贵宋刻,大都肥瘦有则,佳者绝有欧柳笔法。纸质莹洁,墨色清纯,为可爱耳。”高濂在《燕闲清赏笺》中说:“宋人之书,纸坚刻软,字画如写,格用单边,间多讳字,用墨稀薄,虽着水湿,燥无湮迹,开卷一种书香,自生异味。”【1】孙从添《藏书纪要》中也说:“若果南北宋刻本,纸质罗纹不同。字画刻手,古劲而雅,墨气香淡,纸色苍润,展卷便有惊人之处。”【2】宋刻本向来为人珍贵者,一是两汉书,一是文选,一是杜诗,均为元赵文敏松雪斋故物。其中两汉书明时归王世贞所有,曾“跋称班、范二汉书,桑皮纸白洁如玉,四傍宽广,字大者如钱,绝有欧、柳笔法。细书丝发肤致,墨色精纯。奚潘流瀋,盖自真宗朝刻之秘阁,特赐两府。”【3】叶德辉在《书林清话》中说:“世传有以爱妾换宋刻汉书事,亦好事之尤者。逊志堂杂钞云,嘉靖中,朱吉士大韶,性好藏书,尤爱宋时镂板。访得吴门故家有宋椠袁宏后汉纪,系放翁、刘须溪、谢叠山三先生手评,饰以古锦玉签,逐以一美婢易之,盖非此不能得也。婢临行题诗于壁曰:‘无端刈爱出深闺,犹胜前人换马时。他日相逢莫惆怅,春风吹尽道旁枝。’吉士见诗惋惜,未几捐馆。”【4】此书后归钱氏绛云楼,后有谦益跋称以千金从徽人手中赎出,藏了二十多年后又鬻于他人。为此,他长叹道:“床头黄金尽,生平第一杀风景事也。此书去我之日,殊难为怀。李后主去国听教坊杂曲挥泪别宫娥一般。凄凉景色,约略相似。”可见,宋刻本竟有此等魅力,令那些藏书家、学者如痴如醉。
 
乾隆皇帝也对宋刻本情有独钟,曾对宋版司马光《资治通鉴考异》三十卷赞曰:“是书字体浑穆,具颜、柳笔意,纸质薄如蝉翼,而文理坚致,为宋代所制无疑。”对《宋版南华真经》十卷,他评曰:“此书版高不及半尺,而字画倍加纤朗,纸质墨光,亦极莹致。”于是御题曰:“蝇头细书,纸香墨古,诚宝迹也。”对《新刻训诂唐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他御题曰:“字画精好,纸墨细润,《天禄琳琅》所贮《韩集》,当以是本为第一。”对宋版《姚铉唐文粹》一百卷,题云:“字画工楷,墨色如漆,观此知有宋一代文化之盛,物力之丰,与其工艺之精,断非元以后所能得其仿佛。”【5】

 
\
《南华真经》,宋刻本
 

就连日本汉学家岛田彦祯也说:“尝论以为在我则抄本贵矣,贵其出于隋唐者也;在彼则宋元本贵矣,贵其宝袭犹新也。”【6】究其原因,他这样评说,“总而论之,其可宝重者,若宋本《续仪礼经传通解》,杨信斋修定本,与今行张本、吕氏重刊张本不相同。汴刻《说文解字》,《平津》祖本,字画谨严,饶具颜柳笔意,纸则硬皱黄润,似高丽茧纸,审谛之更不类,当是永丰棉纸矣。”【7】
 
岛田彦桢,日本汉学家,擅目录版本之学。此人乃系浙江皕宋楼藏书售于日本岩畸氏之中介人,著有《皕宋楼藏书源流考并购获本末》一书。该书将皕宋楼藏书渊源、增益过程、藏本评价、东渡始末记录颇为详备。他不但对宋本用纸颇有研究,甚至注意到了后人修整宋本都以宋代的旧纸予以粘贴装裱这一细枝末节。
 
可见,宋代文化之发达,造纸工艺之精湛,绝不是元以后所能比拟的。
 
二、宋印书用椒纸
 
清人叶德辉在《书林清话》中说:“宋时印书纸,有一种椒纸,可以辟蠹。”“椒纸者,谓以椒染纸,取其可以杀虫,永无蠹蚀之患也。其纸若古金粟笺,但较笺更薄而有光。以手揭之,力颇坚固。”【8】《天禄琳琅》:“宋刻《春秋经传集解》,后刻木记云:‘淳熙三年四月十七日,左廊司局内曹掌典秦王祯等奏闻,壁经《春秋》、《左传》、《国语》、《史记》等书,多为蠹鱼伤牍,未敢备进上览。奉敕,用枣木椒纸,各造十部。四年九月进览。监造臣曹栋校梓,司局臣郭庆验牍。’据识则孝宗年所刻,以备宣索者,枣木刻世尚知用。若印以上椒纸,后来无此精工也。”【9】
 

\
《春秋经传集解》,宋刻本
 

宋代印书大量使用的这种椒纸,是一种将椒水(胡椒、花椒或辣椒的浸渍汁)渗透纸中的防蠹纸。椒实中含有的香茅醛、水芹萜等有驱虫避蠹功效。
 
其实,将有杀灭驱除功能的天然植物制剂或药物制剂浸染写书印书之纸,以起到防蠹的作用。中国人早就有这个传统。“古纸多染以各种不同的颜色,用特殊药物整治,以防虫蛀及腐朽。最古的有色纸,可能是《汉书》中述及的‘赫蹏’。根据孟康的注解,它是一种染了红色的薄小纸。如此说可信,则红色早已于公元前一世纪便用来染纸了。至于黄色则流行于公元3世纪。荀勖在《穆天子传》序中,即曾述及用经过染潢处理的纸张抄写。”【10】所谓“潢纸”,即用黄檗(柏)汁渗入纸中,可使经年防蛀。二世纪末,东汉刘熙的《释名》一书已予提及。魏晋南北朝时,日益推广普及。唐代,“入潢”已成为造纸的工序之一。《齐民要术·杂说》:“凡潢纸灭白便是,不宜太深,深则年久色暗也。入浸蘖熟,即弃滓,直用纯汁,费而无益。蘖熟后,漉滓捣而煮之,布囊压讫,复捣煮之,凡三捣三煮,添和纯汁者,其省四倍,又弥明净。”【11】唐时多用“潢纸”写经,如今重现的敦煌佛经,皆是五至七世纪的纸卷,证实了这古代方法的功能。这些纸卷大多是经过“染潢”的处理,而保存良好,一直未经虫蛀。可见,“潢纸”的避蠹效果甚好。“潢纸而后是‘碧纸’。碧纸染汁内的主要药用成分是蓝紫色的结晶物‘靛蓝’(又名青黛、靛花)。其加工程序经过了刷纸法和浆内染色法两个阶段。十世纪中叶的《法华经》即是碧纸写本。”【12】而宋代运用较多的染纸是“永无蠹蚀之患”的“椒纸”。“现存的南宋刻本《名公增修标注南史详节》一书即是用椒纸印成的,至今保存完好,未见虫蠹迹象。”【13】为此,清人叶德辉颇为得意地宣称:“吾曾藏有陆佃埤雅二十卷,旧为汲古阁、季沧苇、陈仲鱼诸家收藏,每卷有诸人印记,相传以为金源刻本,似即以此种椒纸印者也。又县人袁漱六芳瑛卧雪庐散出殘书中,有史记表传数卷,亦是此纸印成,色有黄斑,无一蠹伤虫蛀之处。是书今并归吾架上,岂椒味数百年而不散欤。是皆与蝴蝶装之粘连不解,历久如新者。”【14】

 
\
《妙法莲华经》,唐写本
 
\
《妙法莲华经》,宋刻本
 

三、宋刻本其他用纸及制作工艺
 
由于宋代文化发达,经济繁荣,造纸工艺已臻妙境,故宋人印书除了上述的椒纸外,还使用许多其他品种的“名牌”纸。其中,广有名气的就是澄心堂纸。宋本《文选》跋:“此本缮刻极精,纸用澄心堂,墨用奚氏。”按《考槃余事》:“王弇州藏宋版《汉书》、澄心堂纸、李廷珪墨。”【15】澄心堂纸,始于南唐。“五代之季,江南李氏(南唐李后主)有国,造澄心堂纸,百金不许市一枚。然其幅狭,不堪草诏。及李氏入宋,其纸遂流出人间。”【16】《江宁府志》:“后主造澄心堂纸,甚为贵重。宋初纸犹有存者,欧公曾以二轴赠梅圣俞。相传淳化阁帖,皆用此纸所拓。欧阳公《五代史》亦用此属草。”【17】原来此纸以桑皮为质料,后主所置者,工料特精。别以烈祖之澄心堂名之,遂成上方珍品。为时人所贵。明人王世贞(明太仓人,字元美,号弇州山人)《汉书跋》:“余生平所购《周易》、《礼记》、《毛诗》、《左传》、《史记》、《三国志》、《唐书》之类,过三千余卷,皆宋本精绝。最后班、范二《汉书》,尤为诸本之冠。桑皮纸白洁如玉,四旁宽广。”【18】

 
\
蔡襄《澄心堂纸帖》
 

宋人造纸,富有品牌意识。“天禄琳琅二宋版类,唐书二百二十五卷,嘉祐五年提举曾公亮等奉敕刊印。纸坚致莹洁,每页有‘武侯之裔’篆文红印在纸背者。十之九似是造纸家印记。其姓为诸葛氏……则宣城诸葛氏亦或精于造纸也。瞿目,宋刻西汉文类五卷残本云,纸面钤‘清远堂’三字朱记,当是南宋时纸铺号也。至建安余氏‘勤有堂’之纸,远在北宋初,迄于国朝乾隆时,经高廟谕闽督钟音考查,而得其家世造纸印书之人。”【19】此事在《东华续录》中也有所记载:“高宗朝,谕钟音察访建安余氏裔者,奏称其祖印书,纸皆自造,在纸上印‘勤有堂’字样。”【20】因知古时刻书,有自造纸者。
 

\
《分类补注李太白诗》,元刻本
 

纸本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自蔡伦后的几个世纪中,造纸技术不但日渐改进,且更普及全国各地。公元八世纪以前的制纸材料,主要限于韧皮植物,如大麻、亚麻、黄麻、苧麻和藤,以及树皮如楮和桑。麻类采用最早,楮纸自东汉始见记载,藤纸自公元三世纪起盛行。至于禾本科植物,如竹、芦苇和稻麦茎杆等,其采用都在公元八世纪之后。【21】北宋苏东坡《东坡志林》载:“今人以竹为纸,亦古所无有也。”【22】古代制纸的方法,明宋应星在《天工开物》里有所记载,竹纸的制法,是先截竹成断,置入水中漂浸。百日之后,捶去粗壳及青皮,取其纤维,混以石灰,下入楻桶,煮八昼夜,然后取出竹浆,以水澄清,再用柴灰淋煮,直到竹丝完全糜烂为止。然后取出入臼受舂,碾成泥麫状。漂白后,置入槽内,以清水浸浮,用竹帘抄其浆入于模内,然后覆帘落纸于木板上。如此迭积若干张后,压去水分,以铜镊逐张揭起,敷于砖墙上,隔壁以火烘干便得。用楮皮或桑皮作的皮纸,制法大致相同。宋代的造纸工艺堪称精湛,水平很高。不仅知道如何加胶以适于书写之用,并知道如何掺料加重,以使其品质提高。

\
《天工开物》插图
 

陈继儒《妮古录》中说:“宋纸于明望之,无帘痕。”(所谓帘痕当指帘纹)。帘纹是指漂滤纸浆所用竹帘或草帘的极细密的竹纹或草纹。通常所能看出来的那种一道道的纵纹,实际是编织造纸帘子的丝线纹。一道道经线之间的纹当称线纹。这种线纹的宽窄并无一定规制。它的宽窄取决于编帘所用竹蔑的粗细或草茎的粗细。竹蔑或草茎细,线纹就窄,也就是经绳要打得密,否则它就承受不住纸浆的压力。相反,如果竹蔑或草茎粗,经绳就可打得稀一点,线纹也就显得宽。因此线纹窄者,帘子密,造出来的纸质就更匀细。明张萱《疑耀》:“幸获校秘阁书籍,每见宋板书,多以官府文牒翻其背印以行。如治平类篇一部四十卷,皆元符二年及崇宁五年公私文牍、笺启之故纸也。其纸极坚厚,背面光泽如一,故可两用。若今之纸,不能也。”【23】以公私文牒背面印书虽出于节俭的考虑,但也可见宋纸质地之优,制作之精。

 
\
写在宋刻书页背面的曾巩《局事帖》
 

宋版书的印纸,过去搞版本研究的人多称是白麻纸、黄麻纸或竹纸。近年来据有关专家多次取样分析鉴定,认为过去人们所谓的白麻纸或黄麻纸,是就其形似而言的。实际进入宋代以后,随着文化事业的发展,对纸需要量的不断增加,在南方多数已不采用麻为造纸原料了。因用麻造纸不但昂贵,且不能满足社会需要。所以多就地取材,采用桑树皮和楮树皮为造纸原料,前述的澄心堂纸即以桑皮为质料。福建盛产竹子,于是竹子也成了造纸原料。黄仲昭修纂《八闽通志》中称:“邵武造纸,始于唐宋,先制楮衾,后制竹纸。”【24】北宋米芾《评纸帖》称:“福州纸,桨锤亦能岁久,予往见杭州俞氏《张长吏恶扎禅师不合为婚主》是也,入水亦不透。”【25】因此,专家们认为宋刻本用纸,尽管名色很多,但就其质料来讲,多数都是皮纸和竹纸。用高倍放大镜观察多种宋刻本的印纸,都可找出某些造纸时未捣碎的树皮或竹筋,甚而连桑树皮或楮树皮外表的黄颜色也还依稀可见。【26】

\

米芾《评纸帖》
 

宋代刻书有三大中心:两浙、四川与福建。这三大地区桑、楮生长相当普遍。闽北盛产竹子。就地取材,造纸印书,既经济又方便。据目前所见宋版书,浙刻本与蜀刻本多用皮纸,闽刻本多用竹纸。《福建通志》载:“将乐县所产青丝扣,永安县造西庄扣,皆光润幼洁。次则建阳扣,士人呼为书纸,宋元麻沙版皆用此纸二百年。”【27】这里的“扣纸”即生料竹纸,是嫩竹经过石灰水浸泡,没有经蒸煮而抄制成的文化纸。至于《笔丛》中所载:“凡印书,永丰绵纸为上,常山柬纸次之,顺昌书纸又次之,福建竹纸为下。绵贵其白且坚,柬贵其润且厚。顺昌坚不如绵,厚不如柬,直以价廉取称。”【28】而“其白且坚”的绵纸到底为何质料尚不可考。古时用生棉制纸之说,似不足信。“虽然木棉早于公元三、四世纪便见于中国文献,但唐代以前,中国南部尚未种棉,而宋代以前,长江流域更没有棉的踪迹。”【29】永丰绵纸亦称“棉纸”,既产自江西永丰,其制作原料亦当以竹为主。
 
参考文献:

【1】【2】陈彬龢,查猛济.中国书史[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52.
【3】【4】【5】【8】叶德辉.书林清话.[M].中华书局出版,1957.155,292,161—162,163—164.
【6】【7】岛田彦桢.皕宋楼藏书源流考并购获本末[A].李希泌,张椒华.中国古代藏书与近代图书馆史料(春秋至五四前后
中)[C].中华书局出版,1982.489,486.
【9】【15】孙毓修.中国雕板源流考[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40.
【10】【21】【29】钱存训.中国古代书史[M].香港中文大学出版,1975.146,145,145.
【11】贾思勰.齐民要术[M].团结出版社,2002.105—106.
【12】【13】徐雁.中国历史藏书常识录[A].王余光.藏书四记[C].湖北辞书出版社,1998.341.
【14】【16】【19】【23】叶德辉.书林清话[M].中华书局出版,1957.164,165,162,165.
【17】【18】【20】【28】孙毓修.中国雕板源流考[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40,41,41,41.
【22】苏轼.东坡志林[A].永瑢,纪昀等总纂.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八百六十三册(子部169)[C].台湾商务印书馆,
1983.80.
【24】黄仲昭纂.八闽通志[M].福建人民出版社,1991.553.
【25】米芾.评纸帖[A].明毛子晋《海岳志林》.新华书局有限公司编辑.笔记小说大观.第十四册[C].江苏广陵古籍刻印
社,1983.56.
【26】李致忠.宋代刻书述略[A].上海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印刷印钞分会.历代刻书概况[C].印刷工业出版社,1991.75.
【27】李原基修,陈衍等纂.【民国】福建通志[M].民国间刻本.8.
来源:《中华文化论坛》2015年第05期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