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名家艺术研究协会第三届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成功召开
“全国文物艺术品鉴定评估认证平台”合作仪式在沪签署
 
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 > 特别推荐 > 专题研讨 >
收藏思考-对“收藏学”的认识

收藏思考-对“收藏学”的认识

时间:2013-08-02 14:50:00 来源: 作者:

对“收藏学”的认识

2006-08-06 17:05

天气:晴朗

心情:高兴

 

先写标题,慢慢再码字

 


js20268发表于2006-08-06 16:24:07

我也同意收藏学理论的提法,记得在二年前收藏热席卷中国时,我感觉应该有人出来做这一方面的学术理论,任何事物的发展需要有高瞻远瞩的理论来指导。想到中国传统文化“大”,也可联系到收藏文化的“大”,有大就有可为,“大文化”“大收藏”。

收藏者有了--市场有了--专业评论有了--经纪人有了----收藏学理论还没有。 

js20268发表于2006-08-06 16:26:59

文化学  市场学  经济学  博物馆学    ---谁能把他们柔和到一起 

分享

举报|

409次阅读 | 94 个评论

留下脚印

  •  
  • 踩一脚

  •  
  • 您的头像会显示在这里

评论

·                                        

回复

张天琚2006-08-07 07:03

沙发:《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编辑部主任李雪梅博士在“收藏学”的建立和研究方面已很有成就。

·                                        

回复

js202682006-08-07 18:41

也关注过,也有其他人在这方面阐述。但感觉都是泛泛而谈。但还不至于成为独立的学科。下面先检帖一些相关的对‘收藏学“的论点

·                                        

回复

js202682006-08-07 18:42

收 藏学是研究收藏品的一门学科,研究收藏学必须先弄清其研究对象及研究内容。由于可收藏品和种类很多,如字画(包括古字画和现代、当代名人字画)、古玩瓷 器、邮品(包括各国邮票、首日封等)、钱币(包括古钱币和建国前后发行的各类纸币)、建国后国家及各省市印制的购物票证(如粮票、大豆票、布票、工业券、 购物券、副食券等)、烟标、火花、糖纸、旅游景点门票、各种报刊报头、图书、民间艺术品(如剪纸、布艺等)以及我国文化大革命时期出版的毛主席语录、毛主 席像章等等,这些收藏品都反映了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因而收藏学对其研究对象要从历史、社会、政治、经济、文学、考古、经济 民俗、心理、美学等多方面、多角度进行收藏研究,并研究探讨建立收藏理论体系,从而指导广大收藏爱好者开展收藏及研究活动。  研究收藏还要探讨藏品的社 会价值,以及它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所起的作用,对人们精神生活的影响。如对收藏古钱币的研究,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末期,对我国历史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了 解,由于原始社会末期出现了两次社会分工(畜牧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手工业的兴起),产生了物物交换,为了便于携带和衡量商品的价值,人类发明了贝壳这种 最初的货币。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了贫富差距,从而使人类社会进入了奴隶社会;秦与七国统一中国后,统一了度量衡和货币,铸造了刀币,我国考古学家己 发掘出部分刀币;进入宋代以后,我国的“四大发明”发明了造纸术和活字印刷,据史料记载,当时曾经一度发行过纸币;进入清代以后,从努尔哈赤入关至溥仪清 朝灭亡,十二位皇帝都铸造了不同年号的方孔制钱,最为常见的有乾隆通宝、光绪通宝等,雍正皇帝为了当时经济的发展,接受了大臣的建议降低了制钱的含铜量; 进入民国以后,袁世凯篡权,制造了大量的银元(俗称“袁大头”)以后则主要以纸币流通为主。从对古钱币的收藏和研究,可以了解我国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经 济、军事、文化、以及历代君王的治国策略。  我们所讲的收藏活动,通常包括收藏、整理、保管、展示、交流五个环节,这是收藏的科学方法。如集邮爱好者, 要广泛地收集国内外各个时期的邮品(包括邮票、小型张、首日封、实寄封等等)。并按其反映的历史背景、人物、祖国山河、体育、文艺等不同类别加以整理分 类,组成专题,按邮品保存的方法插册保管,防止邮品被污染、变质等,并在广大集邮爱好者中或由集邮协会组织的邮品展览中,展示自己的专题作品,还要与广大 集邮爱好者互通有无,互相换存邮品、交流集邮经验,以实现收集、观赏的价值,达到提高文化修养、陶冶情操的目的。  研究是收藏的目的。收藏在我国己成为 众多人的实践活动,研究收藏的对象、历史、目的、方法、收藏者的行为动机及心理、收藏所带来的社会效益,将对收藏的发展起着推动作用。我国有的高等学府己 增设了有关收藏的课程内容,有关专家也致力于对收藏学的研究,把众多人的实践经验集中起来,加以概括总结,上升到理论范畴,经过科学整理,形成一门新的学 科,以指导收藏活动的发展。各个省、市的收藏协会,要经常交流研究成果,开办短期的培训班,对广大收藏爱好者进行培训和指导。对收藏的研究是历史发展的趋 势,也是当前收藏界的一项紧迫任务,这不仅关系到收藏活动的普及,而且有利于国家文物的保护。  如何运用收藏的研究成果去指导广大收藏爱好者开展收藏活 动,这就需要各级文化和民政主管部门,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发挥其职能作用,组建由民间收藏家和收藏爱好者组成的民间收藏组织,并组织和指导民间收藏组织开展 理论学术研究和实践活动,支持在收藏界有一定成就且有较高理论水平的专家投入一定精力,就有关问题进行研究论证,在指导收藏爱好者开展活动中,要大力宣传 国家的法令、法规、方针、政策、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藏品、文物保护的法律法规进行交流、规范交易。  收藏不仅仅是一个微观世界,藏品可以反映我国的历史、 经济、文化,是一个绚丽多彩的文化世界,每一位收藏爱好者都要以“藏宝为民、为国争光”的宗旨开展收藏活动。研究收藏是我们当代收藏家的一项重要使命,几 千年我国文明史需要我们研究收藏,发掘瑰宝。通过收藏和研究既增长了知识,丰富了文化,学到了历史,藏界道友切记毋作藏品的占有者,争作藏品的研究者。     (作者系本刊驻地记者、全国著名收藏家、学者、济南市政府高级经济师、济南市收藏协会副会长、世界文化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等)

·                                        

回复

js202682006-08-07 18:44

收藏学的概念

·                                        

回复

js202682006-08-07 18:44

收 藏学的研究对象的分析,我们可对收藏学下如下定义: 收藏学是研究和探索收藏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收藏活动指从人类最初始的收藏行为至人类社会消亡时所存在的各种收藏活动。甚至可以说,人类的收藏历史同 人类的历史同步。 人类最初产生收藏行为的动机(即收藏活动的起因),史前人类收藏活动与文明社会收藏活动的关系,收藏活动在不同社会形态中的发展历史、特点和作用,当代世 界收藏热的产生原因及发展趋势,未来社会收藏活动的特点,收藏学与收藏活动的关系,人类的收藏心理活动,收藏的功能、价值和作用,以及藏品的正确分类方 法,均是“软收藏学”应着重探索和研究的主要课题。 如何采用科学的方法对收藏品进行确定、收集、整理、保存、鉴赏、宣传等是“硬收藏学”要着重解决的问题。除了以现代人文科学的理论作为指导外,还应注意应 用现代科学技术的各项成果并借鉴前人的经验,而且还应注意了解世界收藏市场、收藏学研究以及各种收藏活动的发展情况,以使中国的收藏学跟上世界的水平。

·                                        

回复

js202682006-08-07 18:45

三、 收藏学体系 广义的收藏包括国家收藏和私人收藏,即“公藏”和“私藏”。国家收藏的单位主要有博物馆、图书馆、档案馆、资料馆等,它们均有相应的学科,如博物馆学、图 书馆学、档案馆学及文献学等进行研究,当然也有私人博物馆和藏书楼。国家收藏和私人收藏的相同之处是均从事收藏活动。但如果严格按照主体来分,“公藏”和 “私藏”还是不一样。狭义的收藏学仅指民间收藏学。 收藏学包括总论和分论。总论由“软收藏学”和“硬收藏学”组成。 “软收藏学”包括收藏的历史、收藏的门类、收藏学一般原理(收藏主体、客体和内容)、收藏学的体系和特点、收藏的功能和作用等。 “硬收藏学”主要包括藏品的收集、整理、保存、鉴赏、宣传的方法和技术。 分论由文物、珠宝翠钻、名石、钱币、邮品、书籍、报纸、商标、票券、徽章、标本、民俗等类收藏组成。

·                                        

回复

js202682006-08-07 18:45

其 中的文物收藏所含种类最多,包括:历史文物、(古人类、古生物)化石、古代建筑物的实物资料、绘画、书法、碑帖、拓本、雕塑、铭刻、舆服、器具、民间艺术 品、文具、文娱用品、戏曲道具品、工艺美术品及外国文物图书等,其内容包罗万象;珠宝翠钻包括钻石、祖母绿、红宝石等各种宝石;石侧重于各种名石、奇石和 观赏石;钱币包括历代古钱币和现代货币;邮品除了最大众化的邮票外,还有如首日封、明信片等集邮派生品;书籍、报纸的收藏内容较为单一;商标收藏主要有火 花、烟标、酒标、糖纸等;票券包括粮票、布票、税票、奖券、门券等;徽章有纪念章、证章、奖章等;标本包括动物、植物和矿物标本;民俗收藏包括反映民间传 统的经济、社会、信仰、激艺等习俗的各种实物资料。实际上,收藏学分论的内容不止上述这些,其它之所以没有一一列出,主要是因为其内容比较零散,而且在收 藏的历史发展中没有占突出或独立的地位,同时也不如上述藏品拥有较为广泛的爱好者。再有就是上述分论中的内容都能独立成为收藏学中的一个分支,如可称之为 “文物收藏学”、“珠宝收藏学”、“藏石学”、“钱币收藏学”、“集邮学”、“藏书学”、“集报学”等等。因为其不仅有广泛的内容,可以再进一步作 “软”、“硬”之分,有比较长远的历史,而且在实践中也为收藏者所实际采观和应用。 当然,随着收藏活动的日益普及和发展,新的藏品的爱好者逐渐增多,新的收藏学分支也将不断出现,原有的收藏学分支也可出现与其它藏品融合或衰退的情况。

·                                        

回复

js202682006-08-07 18:45

四、 收藏学与其它学科的关系 收藏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它有自己的体系和研究对象,但它又与其它各个学科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与哲学的关系。 与历史学的关系。 与考古学的关系。 与博物馆学的关系 与档案学的关系 与社会学的关系 与民俗学的关系 与心理学的关系 与法学的关系 与自然科学的关系

·                                        

回复

js202682006-08-07 18:46

五、 收藏学的特点 在分析了收藏学与其它学科的相互关系后,可总结出收藏学具有如下特点:收藏学是一门基础性学科。以人类的各种收藏活动的发展规律及其相关现象为主要研究对 象的收藏学,对各个学科建立之基础的实物和文献的收集、整理、归纳、总结,将会促进各学科的建立和发展。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其体系及内容仍有待今人及后 人不断挖掘、探索和完善。收藏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这一特点是由收藏活动本身的广博性决定的。 收藏学是一门实用性强、并具有创造性的学科。利用收藏学的研究方法,不仅有助于对各门学科的总结、研究,而且可以创造新的思维、新的体系和新的边缘学科。

·                                        

回复

js202682006-08-07 18:47

本篇内容摘自《民间收藏指南》,主编:李雪梅,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                                        

回复

js202682006-08-07 18:49

中 国收藏简史 保存和研究文化遗物,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创造了光辉灿烂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也留下了无数文物瑰宝。从文字记载和考古 发掘看,至少从商代起,王室和贵族就已重视收藏活动了。殷商的文物多集中于宗庙。在河南安阳殷代王宫遗址中发现,在宗庙建筑的左右窖穴或地下室,地下室内 又有圆窖和方窖,这是殷王贮存器物的地方,其所贮存者以钟鼎古器为多。周代文物珍品收藏之处,名曰“天府”、“玉府”。据《周礼》记载,西周时,由“天府 掌祖庙之守藏”,“凡国之玉镇大宝藏焉”;“玉府掌王之金玉玩好兵器凡良货贿之藏”。在“天府”、“玉府”,有专职官员藏室史负责管理藏品,并将所有藏品 登记在“薄录”上。 在商周时期,王侯贵族曾铸造了大量精美的青铜礼器和用具,并在这些青铜器上刻铸“子子孙孙永保之”之类的铭文。可见青铜器在当时是极为珍贵的礼器,它的铸 造本身就有为了保存长久使用的意图。 除了文物收藏外,一些王侯还有收藏珍奇异物的嗜好。如周武王酷爱动物,并想方设法收藏。据《诗经》载:“王在灵囿,You(〖古文you〗意雌鹿)鹿悠 伏。You鹿濯濯,百鸟鹤鹤。王在灵沼,鱼ren(〖古文ren〗意充满)鱼跃。”其意为:在周武王的“智牲园”里,养着许多老虎、鹿、犀牛及各种鸟、 蛇、龟和鱼。恐怕他是古代世界最大的动物“收藏家”了。 到春秋、战国时,公卿庙堂也被用来保存文物纪念品。孔子曾到鲁国参观鲁国庙堂所藏古代礼器和其他历史文物。孔子死后,其“故所居堂”也立为庙,保留了孔子 生前生活、著述、讲学的遗物。孔子生前所用的“衣冠琴车书”,受到后人“岁时奉祀”。据《史记》记载,汉代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曾“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 器”,“观孔子之遗风”。 先秦时的著名学者均有丰富的收藏:老子曾任周朝“守藏室之史”;相传墨子藏书甚多,有图书达三车。梁启超在研究私人藏书起源时说:“苏秦发书,陈箧数时; 墨子南游,载车甚多。可见书籍已经流行,私人藏储,颇便且当”。《庄子.天下篇》称“惠施多方,其书五车”。后世私家藏书之风由此而兴。

·                                        

回复

js202682006-08-07 18:49

收 藏是帝王贵族们的一种特权,也是他们所热衷的一种活动。汉代建立“天禄”、“石渠”、“兰台”,实际是皇家的三大图书文物馆。古代的武库也是储藏文物的地 方。《晋书.张华传》载:元康五年(公元295年)十月,武库失火,“累代之宝及汉高斩蛇剑、王莽头、孔子屐等尽焚焉”。 汉代已开始重视对人物画像和历代绘画的保藏。汉武帝曾创置“秘阁”,搜求天下法书名画,此后历朝均有购求书画的专门机构。汉献帝建立了一个专为他的朝廷大 臣们画像的黄门画室。到后汉,书法艺术逐渐受到社会的重视,士大夫开始收集书家手迹,把名家信札作为珍秘收藏起来欣赏研习。三国时期的东吴,王室收藏着许 多书法绘画作品。隋朝初建,隋文帝即在观文殿后建二台,“东曰妙楷台,藏自古法书。西曰宝迹台,收古今名画”。以后每当新朝建立,必先访求图画书籍,并作 为传统在中国延续。如宋太平兴国年间,“诏天下郡县,搜访前哲墨迹图画”;忽必烈入主中原,也不能不受汉族风气影响,设“群玉内司”,职掌收藏图书。然而 在历次战乱中,王室及私人所藏书画之损失难以数计。宋代是我国文物收藏和研究的一个高峰。宋皇室收藏的古器物达万件以上,并有专门的建筑存放收藏品。北宋 宣言之后,宫廷收藏由于帝王恩赐或群臣营私偷窃,使不少藏品流散于士大夫和商贾手中。当时的士大夫也竞尚收藏,欧阳修、赵明诚、米芾等都是名重一时的收藏 家。欧阳修收藏历代石刻拓本;李公麟收藏古代铜器,并对夏商以来的钟鼎尊彝进行研究,考定世次,辨别款识。赵明诚和著名女词人李清照夫妇共同致力于金石书 画的搜集和研究,其所藏商周彝器及汉唐石刻拓本等共2000多件;妙于翰墨的书法家米芾精于鉴裁,遇古器物书画,竭力求取,并多蓄奇石,为中国藏石之鼻 祖。除上述一些收藏大家外,还有收藏百余器或私珍者也为数不少。随着私藏之风的盛行,对藏品的研究也有很大发展。古代文物开始从士大夫手中的古玩变为有价 值的资料,并且首开金石研究同古代文献的考订相结合的学风,涌现出一批有关文物研究的著述。知名的有刘敞的《先秦古器图》,欧阳修编著的《集古录》(十 卷),赵明诚、李清照夫妇编著的《金石录》,吕大临的《考古图》(十卷),王黼等著录的《宣和博古图》(三十卷),及《宣和书谱》和《宣和画谱》等,均是 重要的文物著述。当时文物的分类、藏品的登录等项目都达到了相当完备的程度。金、元、明时期,文物的收藏和研究没有间断,但文物收藏和研究的水平不及宋 代。金章宗完颜 好藏古物。他收藏的字画都有“明昌御府中秘之珍”的印章。金人粲 (王圭)著有《古器物谱》。元代朱德润所著《古玉图》是著名作品。收藏者中,元代大长公主收藏颇富,其中不少是宋朝内府珍物。元代画家倪瓒所居“清秘 阁”,古鼎法书、名琴奇画罗列左右,并著有《清秘阁集》。 公元1369年,明太祖在南京鸡鸣山南建功臣庙,陈列文武功臣的画像或塑像。《太常寺志》称之为“功臣庙画廊”。

·                                        

回复

js202682006-08-07 18:50

明 代的宣宗、神宗也都重视文物收藏。私人收藏以严嵩、严世蕃父子最为著名。项元汴精于鉴赏,其天籁阁中收藏有法书、名画、金石、瓷器等,其储藏之富在私人收 藏中冠绝古人。清代,无论是收藏还是对藏品研究,均超过前代,成为中国收藏发展史中一个重要时期。清初,文物多集于内府。清高宗搜求最力,历代珍品无不囊 括,包括各种古代铜器、卷轴书画、宝石玉器、缂丝、拓本等,不胜枚举,成为帝王中古代文物的集大成者,并奠定了故宫博物院藏品的基础。乾隆帝也是一位收藏 里手,他嗜玉成癖,尤其喜好“三代”玉。清宫遗存的古代玉器,多数是乾隆时期收集的。他还亲自进行古玉器的鉴别、定级。不仅皇室收藏甚巨,民间收藏也很兴 盛。从贵族官僚到殷实富户,都以收藏古物为时尚。乾嘉朴学的发展推动了金石考据的研究,鉴赏文物之风更盛,出现了一大批卓有成就的文物收藏家、研究者和一 批学术价值很高的文物著述。

·                                        

回复

js202682006-08-07 18:50

当 时比较著名的收藏家有: 清初鉴赏家、收藏家周亮工,好图书字画,家有“赖古堂”、“因树屋”,藏印篆、古书、字画极富; 顾炎武,家世有藏书之习,收藏有不少古碑残碣拓本,著有《金石文字记》、《求古录》、《石经考》等书;书画家汪文柏精于鉴赏,家有藏书楼为“古香楼”、 “chi(〖古文chi〗意舒展、传播)藻堂”、“拥书楼”等,收藏古书、法贴、名画极多;书画家马思赞购书有奇嗜,建藏书楼“道古楼”、“红药山房”数 间,多宋元精椠及金石秘玩; 以经商为主的安歧声名显赫一时,极喜收罗古籍、书画,精于鉴赏并擅书画,同行称其为“博雅好古之士”; 丹徒(今江苏镇江)人张若筠藏书超过二万卷,另有法书、名画、吉金、贞石之文别为卷轴,与同县蒋宗海为士大夫收藏之首富;文学家吴慰光性嗜收藏图书、法 帖、名画,因得王元章的梅花卷,遂名其收藏室为“梅花一卷楼”,家有“古金石斋”,专贮金石古物;安徽望人倪模极嗜藏书、金石、古钱,尤以藏书为富,著有 《钱谱》、《古今泉略》等; 黄丕烈辞官后专事收藏、校仇和著述,所藏古今善本、秘本、珍本极为丰富,因独嗜宋本书,自号“佞宋主人”; 书画家张廷济隐居后以书法、藏书、金石为娱,收藏彝鼎、法书、名画甚多;金石学家瞿中溶搜奇访僻,所获益多,居“古泉山馆”,金石、字画、古籍藏于数间; 学者叶志诜收藏金石、书画、典籍甚富,书帖、字画、古今图书、金石古玩无不收罗,家有“二垒轩”,专为收藏之所,又名“二百兰亭斋”;刘喜海以治金石最著 名,收藏手辑金石文字5千通及大量古书,叶昌炽在《藏书纪事诗》中称:“卅载搜奇书满家,藏来宝刻遍天涯。斜阳古市无人迹,为读残碑剔藓花”。

·                                        

回复

js202682006-08-07 18:51

清 代有关收藏的著述多有特色。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中指出:“初,此等古物,惟集于内府,则有《西清古鉴》、《宁寿鉴古》等官书,自阮元、吴荣光以封疆 大吏,嗜古而力足以副之,于是收藏浸富,遂有著录。阮有《积古斋钟鼎彝器款识》,吴有《筠清馆金石文字》,研究金文之端开矣。道咸以后日益盛,名家有刘喜 海、吴式芬、陈介祺、王懿荣、潘祖荫、吴大澄、罗振玉。式芬有《古录金文》,祖荫有《攀古楼彝器款识》,大澄有《 斋集古录》,皆称精博;其所考证,多一时师友互相赏析所得,非必著者一人私言也”。(《梁启超史学论著四种》,第62-63页,岳麓书社1985年版。) 除了传统的金石书画收藏外,中国自明清开始了对西洋奇器玩物的收藏。早在十六世纪,西洋的新奇器物被带进澳门和沿海城市。随着耶酥会士的相继入华,西洋器 物更被带进中国的内地,从而引起中国人对西洋器物的兴趣。耶酥会士从中国官员和读书人追求、羡慕西洋奇器玩具和科学技术的欲望里,看到了西洋技艺和学术的 巨大威力。他们每到一处,首先赠以西洋钟表和玩物,因而得以畅通无阻,从而也为中国的皇帝和士大夫增加了一个新的收藏项目。清初,西洋器物中的钟表和各式 机械玩具深得皇帝及后妃们的喜欢。康熙帝本人热心于西洋科学,对西洋的钟表机械技术具有强烈的兴趣。耶酥会士向他呈献的礼物中如有钟表如其他仪器,他便高 兴的收纳,否则常予拒绝或象征性的收纳一、二件。雍正帝崇信佛教,其西洋情趣和所追求的西洋奇物是为了宗教上的特殊需要。

·                                        

回复

js202682006-08-07 18:51

到 乾隆后期,洋商舶来的自鸣钟及其他机械玩具日趋增多,在沿海城市及内地引起了一股不小的“西洋热”。至嘉庆、道光年间,西洋商人舶来的新奇洋货更是有增无 减。当时无论清廷内府或官绅之家,所收藏的西洋钟表等机械玩具都极其工巧。尤其是清宫收藏的钟表,更是名目繁多,形状多样。从康熙到乾隆,一些与耶酥会士 或洋商有往来的官僚权贵之家,钟表的收藏和西洋各式奇物的利用已相当普遍,这在当时的一些文学作品(如《红楼梦》)中也有所反映。嘉庆四年(1799年) 正月,乾隆的权臣和坤被处罚。在其被籍没的家产中,仅西洋奇物珍玩即有非常惊人之数。计有大自鸣钟10架,小自鸣钟300余架,洋表280余个,其总数比 1860年圆明园被火烧以前的收藏还多出近150余件。和坤家藏的珍珠、古玩、首饰、器皿等更是无以计数。其家私的来源除本人的敲诈勒索和贪赃外,还有皇 帝的“赏赐”,豪商大贾的贿赂,各地官员的“献纳”,以及来华西洋人的馈赠。其他拥有兵刑钱谷实权的尚书、侍郎及地方督抚大僚,也无不收藏有数量可观的西 洋奇器珍玩。

·                                        

回复

js202682006-08-07 18:52

近 现代以来,民间收藏古玩、字画、典籍的风气与以往相比有增无减。许多收藏者还自觉地担负起研究中国传统文化艺术,防止其外流的重任。佛学家杨文会从日本搜 求到我国数百种佛教佚书。其刻经处,集中收藏了全国各地所刻佛典木版达10余万片。 沈家本收集我国历代法律资料,并作系统的整理和考订。盛宣怀藏书先后积10余万卷。他除了收购江标“灵鹣阁”、巴陵方功惠“碧琳琅馆”等家旧藏外,还在日 本和其他各处采购书籍,包括600余种方志、300余种医书及200余家历代状元手迹,其中不少为国内孤本。以学问渊博而著称于世的王懿荣凡书籍、字画、 金石文物无不珍藏。1899年,他首先于中药中发现甲骨文字后大批收购,曾事闻朝野,全球哄传,并写出我国最早研究甲骨文的著作。 学者叶昌炽遍访大江南北各地藏书家,囊读历代藏书书目,历时7年,撰成《藏书纪事诗》7卷。该书搜集了五代至清末的千余位藏书家史实,对每位藏书家各缀绝 句一首,以抒其人特征或写其心爱珍藏。此后有杨立诚《中国藏书家考略》、吴晗《江浙藏书家史略》、伦明《辛亥以来藏书纪事诗》、莫伯骥《藏书纪事诗补 续》、吴则虞《续藏书纪事诗》、徐信符《广东藏书纪事诗》等,皆以此书为典范。周叔涛以收藏宋、元、明三代经史子集善本书而名播海内,他特别重视购求流失 到国外的书籍,如宋椠《东观余论》、《山谷诗注》、《东家杂记》等书,均以巨金从日本文求堂书店购回。自1952至1957年,他先后将其藏书4万余册、 文物1260多件多偿捐献给国家。 潘利达极嗜藏书,虽无巨资购求宋椠原刻、秘籍精抄,但每日到书肆中广为收集不全之书,设法补抄,日久天长,藏书益富,另收集了不少信札、田亩册、表簿等史 料。

·                                        

回复

js202682006-08-07 18:52

舒 新城对报纸的收藏极为重视,如对上海《申报》、《新闻报》都有完整收藏。郑振铎收藏有大量历代诗文别集、总集、词典、小说、弹词、宝卷、版画及各种政治、 经济、文化史料,其中明清版本居多,尤对文学和版画书籍有丰富的收藏和精深的研究。 阿英对近代、现代文学资料的搜集、整理和研究不遗余力,所藏古籍、各种小说、词典、诗赋、通俗文学、说唱文学等为最富。其藏书几经浩劫,尤其以抗战和“文 革”时损失最重。逝世后,所有余书全部捐赠给国家。 潘承弼除收藏图书20余万册外,还蓄金石拓本万余种,石砚50余方。其藏书以明代史料、地方文献为特色,尤多珍秘的版本,如宋版《陈后山集》,明人文亻叔 (〖古文chu〗意美善、开始)彩绘《金石昆虫草木状》等,价值极高。 此外,中国近现代还涌现出许多名重一时的集邮家,如周今觉、钟笑炉、姜治方、王纪泽、崔显堂、陈复祥等。

回复

js202682006-08-07 18:53

收 藏的概念(一)收、藏与收藏 收、即收获、聚集之意。《墨子.七患》言:“一谷不收谓之馑”;《史记.秦始皇本纪》有言:“吾前收天下书不中用者尽去之”。藏,意为隐藏、储藏。《易. 系辞下》载:“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墨子.天志下》有言:“有书之竹帛,藏之府库”。收藏两字本身有两个涵义。一为收聚贮存,做动词用,为一种活 动。如《墨子.备城门》中载:“灰、康、米比、杯、马矢,皆谨收藏之”。收藏的另一涵义指收藏之物,即收藏品。如《荀子.议兵》中有言:“故制号令欲严以 威,庆赏罚欲必以信,处收臧欲周以固”。此处的臧同藏;收藏,指财物。(二)收藏品 收藏物现代统称为收藏品。旧时人们习惯称被收藏的物品为“古董”或“骨董”,均为古器物的意思。古时多把收藏品称为“古玩”或“文玩”,现代则称其为文 物,泛指遗存在社会上或埋藏在地下的历史文化遗物,古董仅为其中的一部分。现在我们所讲的“收藏品”一词涵义就更为广泛了,除文物以外,还包括当代的邮 票、火花、烟标、书报、门券等等,更能体现当代收藏的多层次、多品种的特征。(三)收藏与集藏 收藏界与有称收藏为集藏的。陈宝定先生对收藏与集藏之间的关系作了分析。他认为两者既有区别也有联系。从字面上讲,“收藏”一般指从外面收来后藏起来, “集藏”一般指自己生产后藏起来。例如自己绘图刺绣、雕刻、摄影等作品创作后藏起来欣赏或展览,这种不是外面买来或交换来的称“集藏”。广义的收藏包括 “集藏”。“集藏”的含义较窄,习惯上与收藏同义通用,但严格讲两者有区别。“收藏学”是一门学科,故不称“集藏学”。

·                                        

回复

js202682006-08-07 18:53

收 藏的起因 综观人类自古至今的收藏活动,可分析出收藏大概产生于原始信仰和宗教、实用、审美、经济、归属、科学及其他原因。在人类收藏活动的诸种起因中,每种起因都 不是完全独立的,而往往是相互结合共同发生作用的。我们既不能过分突出其中每一个或几个原因,也不能忽视其他原因所起的作用。因为每一种起因在人类收藏活 动的不同发展阶段所起的作用不完全相同,在不同的国家、民族或地区也不尽一致,只有以联系、发展的观点,全面、科学地分析某类收藏的起因,才能得出正确的 答案。(一)原始信仰和宗教的原因 巫术是利用虚构的“超自然的力量”来实现某种愿望的法术,是原始社会的信仰和后世天文、历算、宗教的起源。人类早期的收藏行为与巫术文化有很大关系。在图 腾崇拜中,原始人相信每个民族都与某种动物、植物或无生物有着亲属或其它特殊关系,此物(多为动物)即成为该民族的图腾--保护者和象征(如熊、狼、鹿、 鹰等)。原始人对本民族的图腾物种常加以特殊爱护,有时也举行一定的宗教仪式。原始人的绘画、纹身甚至所带佩饰,都与其图腾观念有关。在祖先崇拜初期,生 者为表示对同族死者的关怀和追念,常在其墓中放置简单的工具、武器、食物等。在生产力极其低下的原始社会,人们还无法控制自然的力量,幻想以祈祷、祭献或 巫术来影响主宰自然界的神灵,逐渐形成了原始的宗教仪式。从史前社会的各种收藏遗迹及有关历史记载中,都能反映与原始信仰有关的收藏,如象征着具有繁殖能 力的男女生殖器雕塑,各种祭器,图腾成员相同的日常用具及其信所、墓地的装饰等。甚至可以说,自然崇拜、万物有灵、图腾崇拜及巫术文化是原始社会收藏活动 的直接动力。许多动物、植物和矿物标本或图象被做为崇拜的对象被收集和保存下来。在多神教和一神教出现后,宗教活动的内容和仪式更加多样化,凡与该宗教活 动有关的各种物品都成为收集和保存的对象。神像、佛像、教主的尸骨、遗物,以及与宗教活动有关的器皿、用具、艺术品、教徒奉献等,被神庙、寺院、修道院、 教堂等广泛收藏。如古希腊的许多艺术收藏是通过宗教的途径形成的,即收集人们向神庙谢恩的奉献物。神庙还相当细致地把收集来的捐献物编入财产目录,并对它 们采取积极的保护措施。中世纪由于僧侣垄断了文化和教育,教会便行使起搜集古物、标本的职能,以至当时许多有名的寺院都成了藏品丰富的“博物院”。伊斯兰 教、佛教也毫不例外地对文化财产的收藏和保存作出了很大贡献。因为很多宗教的教义中都明确要求教徒为神主做出奉献,以求来世的平安。穆斯林教徒在朝觐期间 需贡献出他们制作的精致物品,其中不乏精美的艺术之作,这些贡献都被尊为神圣的遗物而收藏。

·                                        

回复

js202682006-08-07 18:54

(二) 实用的原因 人类最初的收藏与贮存是分不开的。人类的采集、种植和狩猎、饲养活动成为早期人类为生存而斗争的重要内容。在人类过了定居生活以后,储藏物品更成为其生存 的保障。食物、工具、用品等因为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而被人们广为收集。这些物品最大的特点即是具有实用性。从人类产生以至发展到今天,实用性的收藏一直 不曾中断。从古代所使用的日用陶器,历代的藏书,至当代的集邮,其中除了人们的审美原因、经济原因外,实用的因素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当生存成为第一需要 时,实用性的收藏自然能体现其极为重要的价值。虽然历来的收藏学中都不太重视实用性的收藏,但当代许多的收藏都体现了实用性的特点。王安坚收藏的钟表每件 都能运行自如,准确计时;外国人收藏的坦克、飞机、军服,除了可供自己使用外,还可以大量出租。广义地讲,每一件藏品都具有某种实用意义,包括人们所废弃 的物品,其中仍包含着实用价值。可见实用的原因在收藏的起因中占有重要位置。(三)审美的原因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历史证明人们对大自然和对人类本身,都在不断进行创造,反映着人们对美的追求。人们善于把美贯穿到生活的一切领域中。各种史前考古发掘 中,发现了大量的装饰品,如穿孔的贝壳,磨制的钻孔石珠等。各种原始信仰及宗教文化中也渗透着审美意识。在日常用品和工具上,也无不体现着人们对美的追 求。由于审美的需求而收藏往往同其他几种收藏的起因混杂在一起,乃至艺术品的生产至专业化和商品化后,艺术品的收藏才具有了相对的独立性。收藏的陶冶情 操、赏心悦目的功能中也具有审美的意义。审美的原因与其他收藏的起因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四)经济的原因 为经济的原因而收藏在人类的收藏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尤其在私有财产和贸易活动出现以后,收藏成为经济积累、保值和增值的重要手段。随着货币特别是贵金 属货币和手工业的发展,金钱、珍宝、精美手工艺品的收藏成为财富的代名词。现代社会更重视收藏的保值和增值作用,通货膨胀、社会动乱进一步促使了这一观念 的增强。货币可以贬值,而珍贵的收藏品的价值却与日俱增。它的不可再生性和所浓缩的巨额价值,使不少人视收藏为一种重要的投资,因为这种投资常常能赚远远 高于股票债券市场的丰厚收益。在集邮及收藏报刊杂志等大众收藏项目中,不少收藏者也抱着存物比存钱保值或等待日后发财的想法。收藏的经济性原因促发了不少 消极性行为,如收藏品的造伪、偷盗和走私等,但我们不能由此而否认或忽视经济的原因在过去及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对收藏发展的有益影响。

·                                        

回复

js202682006-08-07 18:54

(五) 归属的原因 归属的原因既可以表现为对群体忠诚的收藏,如保存亲戚朋友的纪念物品或代表本民族习俗和文化传统的器物、建筑及艺术品,也可表现为显示社会地位和社会声望 的收藏,后者也是旨在归属为某一类群体。在分层的社会里,财富和权力是社会地位和社会声望的基础,人们往往为了附庸风雅或炫耀家族的显赫地位进行收藏。拥 有珠宝玉器、金银首饰、奇花异草、珍禽怪兽以至古董抄本,不仅是富有的象征,而且也是身份、地位和修养的标志。派克德曾说:“那些处心积虑想要提高并炫耀 其社会地位的人,都很喜欢收集一些手工艺的精制品,来做为家庭的装饰,……上等阶层的家庭展示着人工吹制的玻璃器皿,就是这种目的。……家庭里如果有一间 够大又充实的图书室,就显示他有知识上的造诣与富裕的经济”。此话不无道理。 (六)科学的原因 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是对自然奥秘进行探索的过程,也是不断满足其好奇心的过程。在生产活动中,人们需要不断地增加对自然、社会和人类本身的了解,由此而 产生强大的求知欲。对缺乏可靠证据的论断的怀疑,对未曾料想到现象出现的惊奇,对尚不理解的问题的探索,都是强列求知欲的表现。古代哲学家柏拉图和亚里士 多德都说过:“哲学的起源乃是惊奇。”为了解释惊奇,人类进行了大量的科学探索。以探索自然规律为目的的藏品收藏活动,一般说来具有较多的学术价值。为科 学的原因而收藏为人类的文明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七)其他原因 在收藏活动的起因中,可能还有一些其它原因,如变态心理中的恋物癖和怪癖性变态人格。恋物癖的特征是喜欢窃取异性贴身穿戴的服饰或头发,背着人抚玩,自得 其乐。这是一种不良人格的特别表现形式。怪癖性变态人格表现为有异常顽固的嗜好,最严重和常见的有纵火狂和偷窃狂。这是在一种难以控制的变态心理、癖好的 驱驶下实施的。这两种怪癖都能导致一定的收藏行为的产生,有时也会产生消极的社会后果。社会上有些人对收藏不理解,常以为有某种强烈收藏嗜好的人是神经有 毛病或至少是不正常,其实这是人们对收藏行为的误解或是不理解。收藏者只要能自得其乐并不妨害他人或工作,对此可不顾及。正常的收藏嗜好与变态心理完全是 两回事。变态心理包括人类心理与行为的异常表现。心理活动的“常态”与“变态”是相对而言的,其间无明确的界限及标准。在某一地区被认为是正常的行为,在 另一地区可能被视为异常;同一行为出现在同一地区,由于时间的不同也可能发生评价上的差异。

·                                        

回复

js202682006-08-07 18:55

收 藏的特性 收藏,人类古老、悠久的文化活动,在收藏活动的历史演进中,人们也逐渐认识和熟悉了它的特性和功能。收藏具有群体性、差异性、民族性、融和性和传承性的特 色。 (一)收藏的群体性 收藏的群体性表现为不同的社会群体有不同的收藏要求,其看待收藏的价值标准也不同。收藏活动虽是以个体的形式进行的,但它从产生时起既具有社会化的特征。 收藏在其历史发展的各个阶段都能表现出群体性的特征。在古代,收藏是王公贵族和文人雅士的专利,他们偏重于收藏各种珍奇异物和古玩,这些均是平民百姓所无 法问及的。 时至当代,收藏者虽然遍及各种层次和年龄阶段,但仍然反映出群体性的特征:集邮者中青年、学生占了很大比重,且多受从众的社会心理影响;工人、教师者中, 集报纸、火花、烟标、门券者较多,以增长知识和为个人兴理而收藏者为多;书法、绘画爱好者偏爱收藏各种书法、绘画作品,以利其观赏和鉴别之用。不同的收藏 群体对收藏的价值取向也不同。如为附庸风雅而收藏者,以藏品的价值高或有名望为贵,以装点门面;从事研究者的收藏多是系统性地进行,并结合研究项目,苍 蝇、跳蚤、蝴蝶等在他们工作和生活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某些收藏群体有时也会出现门户之见。如收藏古玩的对火花、烟标不屑一顾,收藏名石者认为收藏奇石 为低档次。当然,如果从藏品的经济价值来衡量,肯定还有价格高低之分。但如果从收藏的文化、历史价值来看,任何收藏品都具有同等的价值。

·                                        

回复

js202682006-08-07 18:55

(二) 收藏的差异性 虽然在某些收藏活动中能表现出明显的群体性特征,但有些收藏活动则不尽然。收藏的差异性反映收藏者不同的个性、爱好,也是体现个人社会价值的一种手段。他 们通过收藏而淋漓尽至地展现了自己独特的个性。如“石迷”米万钟沉醉于弄石,钱化佛的“骆驼”收藏,牛得草的牛画、牛玉雕、牛木雕、牛泥塑等收藏,以及京 剧表演艺术家盖叫天的罗汉像收藏,正是由于人的兴趣、爱好不同,其工作性质和经济能力的差异,使收藏,尤其是现代收藏,展示出纷繁的异彩。(三)收藏的民 族性和融和性 收藏的民族性意为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收藏嗜好。汉族以金石字画收藏最为普及,古日耳曼人对各种雕像充满偏爱,美国人对各种古物满怀敬意,英国人以收藏古 瓶、旧车牌、啤酒杯垫等在收藏热中独领风骚。当然,每个民族都有其自己的收藏传统,以此而保存了世界各个民族的文化和习俗。收藏的民族性由各种民族的历史 文化发展及其特性所决定。收藏的融和性指不同的民族、群体虽然有不同的收藏特点,但相互不是完全排斥的,而是具有相互融和的发展趋势。如集邮从西方传入中 国,从商人、学者群体而走向整个社会。在当代,收藏已遍及整个世界,收藏品也日益受到世界收藏市场的左右。一些原本为某一国家、民族所独有的收藏也逐渐走 向世界而拥有更多的爱好者。同时收藏者的眼光也更为广阔。如算具收藏家陈宝定和筷箸收藏家蓝翔均注意收集相邻国家的算具和筷箸,以详细研究其藏品的发展、 演变历史。收藏的融和性促进了各个国家、民族间的友好往来,同时也符合收藏的世界性发展趋势。(四)收藏的传承性 民间收藏是民间艺术乃至全部文化得以传承、拓展和丰富的重要渊源。收藏者往往视藏品为其心血之结晶,极为珍爱,甚至有的还愿殉葬在幻想中的彼岸世界。收藏 者一般在生前即安排死后对藏品的处理方法,或令子孙永保之,不得遗散;或出售、转让;或捐赠于社会。通过收藏品的传承,使现代人有幸能看到几百年、几千年 甚至上万年以前的人类文明的结晶,使我们借此幻想古代人的生活情趣。为了后代也能目睹古人和今人的各种实种,我们更应重视收藏的广泛性和全面性。收藏的传 承性已受到不少人的重视。美国威斯汀豪斯电器公司于1938年9月23日,为纪念在纽约召开的世界博览会,特挑选了一批能反映当时美国和世界发展面貌的代 表性物品,如塑料、金属、植物种子、化妆品、书报、照片、爱因斯坦“相对论”的论文及罗斯福总统的演说新闻纪录影片等,封存在特制金属容器内埋入地下,以 求长期保存,并注明发掘启封时间是公元6939年。1965年10月16日,该公司又坦下了2号容器,其发掘时间也是公元6939年。这些被埋葬的现代各 种物品,在5000年后将成为珍贵的文物。历史就是通过收藏而被人们所认识的。当然收藏的诸种特性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每一种收藏都是多种特性并存 的。

·                                        

回复

js202682006-08-07 18:55

收 藏的功能和作用(一)收藏是人类保存和发展文化的一种活动 春华秋实,秋收冬藏,自古皆然。原始人的狩猎和采集,其中就包含着收藏。书籍、档案等各种文献资料的收藏,可使人从中了解历史,汲取知识;各种实物的收藏 则组成一个立体的历史画廓,使人的思绪飘向远古时令人惊叹的人类劳作场面。我们现代所拥有的古迹和珍贵文物,我们所具有的各种文明生活方式以及对未来社会 的憧憬,都离不开收藏这一人类古老的文化活动。(二)收藏是文化式的休息、知识型的娱乐 收藏同学习、工作乃至从事科研关系密切,但它更是一种业余娱乐消遣。古今中外许多文人骚客、雅士学者不仅收藏大有成就,而且还被当作轶闻佳话而广为流传。 这种文化式的休息不但表现在赏玩自己珍藏的时候会感到赏心悦目,心旷神怡,一天劳作的疲倦顿然消减,而且每当搜集到一件精妙之品或新品种时,一种欣然陶 醉、自得其乐之情油然袭上心头,搜寻它时所付出的种种辛劳也会在悄然之中消散得无影无踪。收藏这种娱乐性的活动除了趣味性以外,还有着浓厚的知识性。各种 收藏活动均可以增长博物知识,凡是有心的收藏者均能体会到这一点,故称收藏为知识型的娱乐并不过分。(三)玩物明志,收藏成才 玩物丧志意指沉迷于玩乐的事物,使人丧失进取的精神。它最早出于《尚书.旅獒》,其中言道:“玩人丧德,玩物丧志。”历来都有一些人认为搞收藏的人难免玩 物丧志,并举出很多实例大加引证。其实收藏作为一项劝,其有益还是有害并不决定于活动的本身,更主要地取决于参与者的价值定向和自控能力。如果收藏者有正 确的价值定向并能较好地控制自己的行为,他不仅不会玩物丧志,反而会玩物长志,收藏成才。

·                                        

回复

js202682006-08-07 18:57

古 往今来的许多收藏者往往把藏品和他一生的追求紧密联系,使藏品对其产生一种激励和鞭策作用。上海著名书画家钱化佛对兽类中的骆驼最为佩服与崇仰,他的“百 驼集藏”就意在鼓舞自己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以骆驼的品格和精神为榜样。除了藏品自身所具有的“明志”作用外,整个收藏活动往往还起着一种矫正人生态度、端 正生活观念的奇效。有些收藏者为其藏室取斋名以志其所珍藏,藉以自慰自励。如晚近蒲作英的九琴十砚斋,黄宾虹的石芝室,吴湖帆的四欧堂,徐悲鸿的八十七神 仙馆,均因收藏珍贵书画文物而得名。当代许多收藏者都有自己的斋室名,如:郑逸梅的“纸帐铜瓶室”,陈玉堂先生的“百盂斋”,陈宝财的“梦蝶居”,沈钧儒 的“与石居”,姜祚正的“醉石斋”,李祖佑和魏慧娟的“奇石斋”,钟文钟的“风云浪人藏墨阁”,许四海的“四海茶具馆”等等,无不反映了其在收藏上的志趣 和追求。 收藏不仅能够明志,还可以延续文明、增长学识,同时也是人们成才的“催化剂”。从人才学的角度看,收藏之路是自学之路,成才之路。因为要搞好收藏必须具备 一定的知识素养。收藏出人才已被许多活生生的事例所证实。当然,收藏成才同其它成才的途径一样,需要有坚韧不拨的精神,如能结合本职工作,则更容易出人 才、出成果。(四)收藏的补偿和代偿作用 如果仔细分析每个收藏者众事收藏活动的起因,我们不免惊讶地发现,收藏的补偿和代偿作用在收藏活动的诸多起因中竟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因注意到收藏的补偿 和代偿作用而从事收藏活动的人,多是发自内心、纯粹为满足自己的主观要求而收藏。收藏的补偿性可起到对收藏者的性格差异进行修正或对心理缺陷进行填充的作 用。每个人因为先天遗传或后天环境引起的作用,性格特征和心理结构都是不同的,因此都可能有弱点和缺陷,而人类潜藏于生命中的认同意识常常强迫自己去修正 这种性格的差异,弥补心理的缺陷,以求得精神世界的平衡。生性怯弱的人可以通过收藏象征强者力量的物品而补偿其性格和心理上的缺陷。如一位性格脆弱、胆小 怕事的人收藏了100多种玩具刀剑,他通过收藏刀剑而仿佛进入强者的角色,使自己在生活中处于一种平衡的状态。

·                                        

回复

js202682006-08-07 18:58

在 生理上有缺陷的人也通过收藏而得到心理上的补偿。如有“恋物癖”的人通过收藏特定物品而得到生理和心理上的满足。还有一些因突发性事件所形成的“情结”需 要解释,以安慰不安的心灵。一位蝴蝶标本收藏者的收藏起因就是一个突发性事件所形成的“情结”。他在郊外游玩时没有抓住一只美丽蝴蝶,因气愤而拾起一块石 头将蝴蝶砸得血肉模糊,彩翼破碎,目睹美的毁灭,他惊呆了,始终觉得不安和内疚,为了稀释这个情节,他开始收集蝴蝶标本,收藏美,用虔诚来补偿旧时的鲁莽 所造成的惶恐。也有一些收藏者,自己不抽烟、不喝酒,但却好收藏烟标、酒瓶,原因有一部分就是羡慕那些能尽享烟、酒嗜好的人,通过收藏来补偿这一憾事。 人们可以通过收藏相关的物品以弥补过去心灵上的创伤。美国一位名叫赫伯特的人以收藏坦克、装甲车而闻名于世。但在20多年前,他曾是一个集邮家。一个夜 晚,他的全部珍贵邮票被人洗劫一空,他发誓要收藏别人偷不走、搬不动的东西。这样,坦克、装甲车成为填补他珍品被窃创伤的工具。收藏的代偿性指用藏品来代 替偿还自己意念中不可为的语言、行动,排解孤独感、压抑感或思念感,以达到心理上的平衡。 收藏活动主要是一种自娱活动。因为一般人收藏是对某种物品有特殊的兴趣和爱好。曾经有人说过这样一段话:“有兴趣的人总比没有兴趣的人拥有双倍的快乐,因 为他同时生活在两个世界里。”收藏品把收藏者带回已逝的时光,引起一些难以忘怀的回忆或遐想,使人达到某种忘我的境界,以排遣心中的不快。对闲暇时间充裕 的老年人,收藏能使他们对生活更加眷恋。某些人从小便有各种志向或愿望,由于种种原因没能实现,便通过收藏行为来平衡自己的心态。如无法当地质学家,便以 自己收藏、研究矿石标本为代偿。还有许许多多的思念、回忆通过收藏而保留。收藏的功能和作用还有很多。叶永烈在《业余新浪潮--收藏热》一书中总结收藏有 六大好处,即给人以乐趣,给人以知识,培养毅力和事业心,养成条理化的工作习惯,训练社会交往能力,利国利民。

·                                        

回复

js202682006-08-07 18:59

陈 宝定着重阐述过收藏与健康的关系。他认为,收藏者在整理欣赏藏品时要全神贯注地集中精力,因而起到调节神经、裨益健康的作用,其原理类似我国的气功疗法。 由于人的大脑主宰七情六欲,气功的入静,是对大脑皮层的一种保护性抑制过程,可防止大脑的衰老,这样就自然有利于延年益寿了。医学专家们说:“对逐渐衰老 的人,要保持健康的方法是让他们做有举的脑力活动。”在波兰等儿童结核病疗养院,发现有些爱集画片、糖纸和邮票的患者,较不收集的小患者能更快地痊愈出 院,从而证明收藏活动能转移病人的注意力,使其忘却病痛,激发自我的乐观情趣与疾病作斗争,缩短了疗程。为此,波兰医学家们已决定把收藏作为辅助治疗疾病 的一种手段,并得到了许多国家的赞同和学习。

·                                        

回复

js202682006-08-07 18:59

收 藏的现状和展望 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人们以前所未有的狂热投入收藏的行列,其人数之多,种类之广,为历史上任何时代所不及,而且这股热潮至今有增无减。近年来,欧美 市场购置收藏品的人数急剧增加,购买者认为这可一举三得:一是当作财产保值,而且其安全、稳妥系数高;二是可作礼品馈赠亲友,既新颖时髦,又能体现一定的 文化修养;三是收藏品本身就是最好的装饰品,并能充分显示个人的兴趣,爱好和个性。受不同的文化和收藏传统影响,人们的收藏嗜好也不尽相同;紧张、多变的 社会、经济形势也不断冲击、左右着人们的收藏价值观。尽管当今的世界收藏颇为复杂,有些甚至还令人琢磨不透,但我们仍可捋出大概的轮廓。

·                                        

回复

js202682006-08-07 19:00

(一) 收藏日趋普及 据统计,目前全球从事收藏活动的人已将近5亿人,占人类总人口数相当大的比例。在一些较为发达的西方国家,爱好收藏者尤为普遍,从德国便可看其一般。 近年来,德国的收藏家们如痴如狂地拼命搜集各种古董和废品,甚至市内的垃圾堆也成了他们寻珍探宝的圣地。他们搜集的东西可谓无所不包、无奇不有:有收藏香 味、木偶、各种质料的玩具娃娃、稀奇古怪的理发用具、锁头和钥匙、袖珍酒瓶和汽水瓶、印有美丽花纹和图案的啤酒杯、饮料瓶盖、各个国家和地区的警察帽、飞 机、“迷你车”、甲虫标本、各种秤、手风琴、口琴、著名音乐指挥家的指挥棒、各种转笔刀、照相机、手摇磨咖啡机等等,除此之外,一些常见的收藏活动如集烟 标、火花、书报等,其爱好者不计其数。德国民间收藏活动蓬勃发展的原因大概有三点:一是1970年以来,德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他们不断地把家中的 古董和过时用品丢入垃圾堆,而追随现代化的脚步。二是随着业余时间的增加,许多人经常全家兴致勃勃地参观展览会或博物馆,仅国家办的几家博物馆远远不能满 足需要。为了满足游客的需要,私人开拓博览市场的速度加快了。仅原西德私人开办的博物馆或展览馆即达1500余家。三是德国人具有浓厚的收藏传统和意识, 收藏家们的热情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支持。当地电视台定期播放收藏信息和收藏品展览,仅在北莱茵-威斯特伐利亚州的电视观众每月就有1500万。一些收藏家 通过电视节目互相交流、转让或购买,广播电视台也设有这类节目。这些均为当地收藏活动的开展带来勃勃生机。由于收藏家们不辞劳苦,使其私人博物馆的藏品往 往比国家博物馆更为丰富,更有特色,并富于创造性,因此倍受观众欢迎,由此也带动了更多的收藏爱好者。 不仅德国,英国、美国、日本以及苏联、东欧等国家,也无不拥有规模庞大的收藏大军。他们为现代人紧张的生活带来了高雅健康的精神怡悦。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