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名家艺术研究协会第三届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成功召开
“全国文物艺术品鉴定评估认证平台”合作仪式在沪签署
 
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 > 特别推荐 > 文化视野 >
常熟汲古阁——毛晋记略(上)

常熟汲古阁——毛晋记略(上)

时间:2020-11-26 13:16:58 来源:常熟史志 作者:王晓明

常熟汲古阁——毛晋记略(上)


在常熟虞山南麓的石梅小学校园内,有一只长190厘米、宽100厘米、高55厘米的花岗石海棠形大石盆,盆身上浮雕的荷花荷叶,迎风独立。据校史记载,此石盆系光绪二十五年(1899)自东湖南毛晋汲古阁废址翻得运往石梅小学,六十人用了三日之力始得安置。那时,石梅小学叫“游文书院”,建于康熙五十九年(1720)。据考证,该石盆是目前汲古阁唯一留给我们后人的建筑遗物。
 

\

 毛晋(1599~1659年)
 

 
 毛晋(1599—1659),江苏常熟人,原名凤苞,字子久,后易名晋,字子晋,别号隐湖、潜在、汲古阁主人等。
 
汲古阁的位置在今日的沙家浜、旧时的横泾镇。三面环水,运河连接着苏嘉杭沪地区。常熟最大的湖泊昆承湖(又称隐湖),距离此地一公里,门口有河通达。
 
在毛晋等的记载中,经常提及的“七星桥”,就在汲古阁旁边东面的那条叫曹家浜的河上。而被称作是吴文化第一山的虞山,就像一个屏障,远远地横卧在北边的天地间。
 
汲古阁的周围,阡陌四畴,沃野宽广。村庄散落,河网密布。蟹篱茅舍,舟楫往来。这里,既是毛晋的出生地,也是他父辈经营了三代的地方。
 
农耕社会要发家致富,就是靠地有多广,粮有多丰。毛晋的曾祖父毛玺就以耕读传家,祖父毛圣也以力田起家。到了他父亲毛清时,更是以晓经义、精农事闻名。
 
在毛晋年幼时代,毛清就把七星桥畔的家建成一座千亩大的地主庄园,毛清也成为县令上任时拜会的社会贤达。因此,生活在这样一个大家庭里的毛晋,当然先天丰泽,后天盛达。
 
万历四十六年(1618)毛晋二十岁时,在父亲毛清的带领下,拜名重东南年长毛晋十七岁的钱谦益为师。从此,在江南的这座小城,引出了更多的文脉书香。
 
现藏于国家图书馆、由毛晋的好友画家王咸于崇祯十五年(1642)绘的《虞山毛氏汲古阁图》,是现今我们能够直观到汲古阁的唯一图轴。它依远山、处田畴,曲流环绕,翠松掩映,如隐者居。其实,此画仅画出了毛家千亩大庄园的一小景而已。
 

\

▲《虞山毛氏汲古阁图》

汲古阁只是毛晋藏书的地方之一,仅建筑而言,它上下三楹,窗开四面,除了收藏宋元版本、秘本以外,实际效用恐怕只是毛晋的一个精神家园。
 
到后来,随着毛晋出版事业的兴旺,成为他出版业的一个文化标签了。毛晋曾在《湖村晚兴》诗中描写自家的风光:“水田漠漠闲鸥聚,廿里波光照远岚。”这是外景。
 
庄园内,“亭台屋叠笼碧纱,回楼缥缈生烟霞。”据载,还有前后种竹的“绿君亭”、收藏古玩珍宝、藏书万卷分列如城的“鼎足斋”、赏月观灯的“宝月堂”、会客问学的“载德堂”,以及目耕楼、读礼斋、笃素居、追云舫、续古草庐等。
 

 
中国的造纸技术自西汉出现后,经东汉蔡伦在原料中增加了树皮、渔网、麻等,便有了质的飞跃。到了唐代雕版印刷术的发明和普遍使用,及宋代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技术后,给知识的广泛传播交流创造了条件,书籍成为人类拥有的精神财富。
 
明代时期特别是明代中叶以后,江南地区及常熟由于社会安定、物质生活富裕,人们在闲暇之余,对精神文化生活普遍有了较高的要求和追求。
 
这一时期,中的话本小说、杂剧、戏曲迅速发展,并获得广泛流传和欢迎。通过科举制度考试获得功名光宗耀祖,是士族大夫阶层普遍的生存价值取向。因此,整个明代,是在挣脱了元代异族统治束缚以后,汉文化回归大放光芒的时代。
 
毛晋生活的时期,时值十七世纪刚刚开始,江南社会经济迅猛发展、积累不断增加的时期。“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人们对知识的渴求和功名的追求,加快了书籍的印刷、流通和收藏。
 
对毛晋的刻书活动,学者章宏伟在《毛晋刻书活动考论》中有详尽的考证。国内的史学者大都忽略了毛晋的经营思想,而过多地强调了他的崇高和奉献。其实,毛晋是农业社会常熟历史上伟大而最成功、最有影响的一个市场经营者,是文人经商的典范。
 
纵观自唐以来的常熟历史,乐于称道的都是科举之才、为官之人。江南多文士,常熟及江南地区少有武将,这和地缘环境有关。商贾之士更是凤毛麟角,少有记载。
 
明清时期的常熟商业和苏锡常地区大致相同。明代中叶以后,农业和手工业的生产水平都超过了前代,粮、棉、丝、茶、绸布、铜铁等,各种手工艺品成为流通的商品。
 
江南的城市集镇,也是在明清时期有了大的发展。苏州的城市规模已名闻天下。所辖的盛泽、震泽、同里等镇,以及周边的嘉兴、湖州、松江、杭州等城镇,星罗棋布、兴旺发达,成为繁荣壮观的风景。
 
城市生活的丰富和物质生活的充裕,给同样是古城的常熟带来了辐射。常熟的城市集镇,在明代中叶已成为江南地区有影响的重镇。
 
自毛晋家往东南三四里,即有顾炎武居住过十年,出现过不少历史文化名人的唐市古镇,如今还有一段几百米长的石板路老街及临河古桥、沿街民居,留下了流年碎影。
 
毛晋十五岁考中秀才以后,一直屡试不第。至少在二十九岁以前,他一直在追求功名,参加科举考试。直至天启七年的乡试落榜,才彻底断了他的仕途功名之望,全身心地投入到了他的刻书、印书、卖书、藏书等经营中。
 
据多方记载,万历四十一年(1613),毛晋十五岁时就开始刻书了,这在以农为本的江南常熟是一件不事农耕的异事。当时就有人对他父亲说:你儿子不事生产,每天召集一帮人,弄刀弄笔,这样下去,家道是要衰落的。
 
但毛晋父亲却十分赞赏儿子的事业,还给钱支持。后来毛晋所刻的屈原《离骚》、陶渊明《陶靖节集》两书,因为雕镂精工,购者云集,让人非常羡慕他的这次投资经营初试。自此,毛晋一发不可收拾。
 
他从十五岁开始到六十岁去世,共刻书602种,110879页版片。还不包括不详页数的49种,及数十种佛经和许多代刻的书。
 

\

▲《虞山毛氏汲古阁图》

 
而毛晋的藏书之路,是从二十岁拜钱谦益为师后,在钱谦益柳如是的江南藏书名楼绛云楼中的丰藏启发影响下,而开始集藏的。他最终的藏书数达到84000多册,成为江南藏书第一人。
 
毛晋有较完整的一套收购、校订、刻印、销售图书的机构,其以高价购求宋代、元代刻本﹐对宋版元椠,雇用高手以佳纸优墨影抄,字体工整,如同原作,遂以“毛抄”书著名。所刻书版心下方多刻有“汲古阁”或“绿君亭”的标记。
 
嘉庆年间,仍有人利用遗存的汲古阁书版印刷书籍。至今,我们还可以在许多图书馆的藏书中找到汲古阁版本的藏书。汲古阁,作为明代私人藏书楼和印书工场,在中国的出版史上具有不可低估的贡献。
 
从古到今,藏书的前提必须是有钱。毛晋时代,常熟的大藏书家如赵绮美、钱谦益等等,无不家底丰厚。他们买屋造屋,置楼藏书,文玩珍宝,莫不盈室。
 
钱谦益为博柳如是一笑,挥手卖掉一套宋版前后汉书给谢三宾,造起了名满江南的绛云楼。钱生书,书生钱,书籍的流通也生出了财富。
 
而把出版事业做得风生水起的毛晋不缺钱,家有良田千亩以上,还有父亲留下的财产,以及华屋多处。除了七星桥畔的毛氏庄园,城中还有深宅大院。他的整个出版、销售,生意一直处于供不应求。他四处收购各类书籍,充盈自己的汲古阁藏书楼群。
 
钱谦益的绛云楼还没有失火前,毛晋常去觅书。看到那些宋版珍籍,就千方百计收归己有。钱老师命运多舛手头常紧,一直在以书换钱。绛云楼所藏宋版精本,大都给毛晋和另一个藏书家钱曾买去了。
 
毛晋还利用广告效应,在自家门口墙壁上贴出:“有宋椠本至者,门内主人计页酬钱,每页出二百。有以旧抄本至者,每页出四十。有以时下善本至者,别家出一千,主人出一千二百。”
 
看看,这就是财力支撑下的一个藏家的豪迈!良性循环的藏书、刻书、卖书,让毛晋富甲一方。
 
他有了更多的钱再去买书藏书,他就像如今经营有方的老板,只须掌控着他的刻印中心,有了更多的时间去读书、会友、交游、做文章。当然,也要念佛拜佛,日子过得充裕而悠然。
 
在这种状态下,自然会激发出作为读书人毛晋的创作灵感,他创作了大量的诗篇的同时,写下了大量的读书编辑笔记。
 
有记录的有《隐湖题跋》、《汲古阁题跋》。这是他每刻完成一部书以后,附在后面的个人独特见解、研究和考证及校勘,并对编者和作者的生平及与之相关的事进行介绍。对所刻书的内容、创作意义和版本差异等,作详细的剖析、评价。
 
他的这种带有学术性质的题跋,文笔平实深入浅出、举证有例,给人耳目一新,增加了人们的阅读兴趣和所刻书籍的实用价值,为读书人及莘莘学子考取功名指引了阅读理解的途径。
 

\

▲毛晋翻刻的附图本《孔子家语》,极受欢迎

 
据专家考证,题跋这种文学样式,最早是在唐代中叶出现称“题”“读”。
北宋欧阳修在文集中才冠于“题跋”一名。“题”写于书籍前面,“跋”写于书籍后面。
 
这种文学传统,在明清时代达到了鼎盛,内容也丰富多彩。有金石、书画、书信、诗文等形式。直至今天,题跋一直在为文学作品增光添彩。每当作者写成作品付印出版前,请名家、导师写上题跋,以增胜色。
 

 
毛晋所在的江苏常熟县隶属苏州府,苏州、无锡、常州是当时全国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区域之一,也是全国刻书业的中心地之一。明代中期以后,该地区有许多知名的私人刻书家和众多的书坊。而苏州更是书坊林立,刻印售书景象一片兴旺。
 
据张秀民《中国印刷史》考证,明后期苏州就有书坊37家。常熟的刻书活动,是自赵用贤(1535—1596)和其子赵绮美(1563—1624)开始而为先声的。他们以脉望馆家藏底本而加刊印,刻书亦多。
 
在《江苏刻书》、《琴川书志》等的记载中,明代常熟150多位藏书家中,有124人进行过刻书活动。在同时代同一城市中生活的毛晋,必然受到这种风气的影响,而成为亦儒亦商,最终成为明末清初著名的藏书家、出版家、经营家。
 
市场是经营者的导向,由于明代政府不限制出版业,管理上十分宽松。它不像宋代那样曾前后十多次颁布政府禁令,也没有像元代有事先报请的审查制度。
 
所以,以营利为目的的民间出版业,在全国兴旺发达,并形成了四大图书贸易中心——北京、南京、苏州和杭州。
 
发达的出版需求,催生了大量的书商以此为生。

\

其中,苏州书市与南京书市成为全国最大的书籍批发零售市场。城内有专门的书店街,整齐的街道两边,书店一家连着一家。“凡金陵书肆,多在三山街及太学前。凡姑苏书肆,多在閶门内外及吴县前,书多精整……”(明胡应麟著《少室山房笔丛》卷四)。
 
一定时候,出版商们还举办图书交易活动,如北京城“每会试举子,则书肆列于场前。每花朝后三日,则移于灯市。每朔望并下浣五日,则徙于城隍庙中……”
 
杭州城也是那样:“省试则间徙于贡院前,花朝后数日,则徙于天竺……上巳后月余,则徒于岳坟,游人渐众也。梵书多鬻于昭庆寺,书贾皆僧也。”(引自同上)。
 
在这样一个市场需求的大背景下,家住江南水网交通发达地的七星桥畔的毛晋,以他精明的触角,感知到了他所开创的事业定然是前景广阔、财源旷达的。
 
他从家里父亲留下的千亩良田辟出一部分,作为以“汲古阁”为中心的印刷出版基地,进入了大量的刻书售书时期。
 
其中有名的《十七史》共1574卷,自崇祯元年(1628)开刻,用了十六年时间,于崇祯十七年(1644)春雕刻完成。崇祯元年开刻的还有《晋书》、《尔雅》、《周礼》等。《十三经注疏》330卷也用了十一年时间,于崇祯十二年(1639)刻成。
 
据叶德辉统计,毛晋仅从1628年——1633年这五年间,就刻出了200多种书籍,有经史子集、唐宋元人别集、道藏词曲等,都是根据市场读者需求,最容易销售的书籍。
 
毛晋的印刷基地规模也逐步扩大,雇用的工匠有名家如苏州画家王咸等20多人。抄书、刻工有200多人。他的汲古阁成为明末清初的中国最大的私刻出版基地。
 
他的经营方式,也可能是中国最早的企业一条龙经营模式。选书、校勘、编审、出版、发行各个环节环环相扣。
 
毛晋高质量的印刷及低价位的市场吸引,让书商有了大的利润空间,于是从湖州前来购书的船舶云集于毛家门前的河道中。
 
为什么是湖州的购书船云集于毛家门前呢?因为历史上,湖州为三吴中的西吴。至少从南宋开始,湖州就出现了专做书籍买卖的书商。这和江浙地区学风兴盛,私人藏书家众多有关。

 \

▲ 汲古阁珍藏秘本书目

 
到了明清时期,更是书贾人数众多,成为除北京琉璃厂书贾以外,中国最有影响的一族,发展到许多村庄的村民均以此为业,从而成为江南图书交易的集散流转中心。
 
毛晋时代,当毛晋成为国中最有影响的私人出版家时,那些嗅觉灵敏的书贾们,自然会大舟小舟地云集到毛晋的印刷基地、常熟城外的七星桥畔了。
 
“三百六十行生意,不如鬻书于毛氏。”成为当时生意场上的流行语。“诚信”两字,本来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安身立命的精髓,毛晋的经营绝对是把这两字落到实处的。
 
为了使用优质的纸张,他经常到江西产地落实专用纸,并在纸上盖上有“毛”字的印章,以致成为至今还在用的专用纸名字“毛边纸”。
(未完待续)

 ■ 原文刊载于2017年《鍾山》长篇小说专刊B卷刊
     作者:王晓明,常熟市作协主席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