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名家艺术研究协会第三届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成功召开
“全国文物艺术品鉴定评估认证平台”合作仪式在沪签署
 
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 > 特别推荐 > 文化视野 >
【随记】为上海滩小开谭敬深度“洗白”

【随记】为上海滩小开谭敬深度“洗白”

时间:2021-01-04 13:22:34 来源:倦勤斋 作者:蔡子夫

【随记】为上海滩小开谭敬深度“洗白”

讲起“小开”,绝对是上海滩的一张“名片”。当然并伐是所有的富贵子弟才叫“小开”,铜钿银子伐过“标配”而已,小开小开,关键是看“open”伐,会不会“白相”是关键。不管侬白相额“文档”“武档”、是“荤”是“素”,白相的门道纵使走马章台啊伐露铜钿银子,是谓小开里额“市级模子”。

聊回本期主人公谭敬,书画收藏圈对这位民国“小开”印象绝对可以用“臭名昭著”!好像忘记了他亦是上海滩一位极有牌面的社会名流。网上翻来倒去有关“谭敬”的文章,基本都给他贴上“民国最大书画造假团伙之匪首”的标签,大家你抄我来我盗你,了无新意,瞎起没劲。

谭敬“假画贩子”这一认知最主要仰仗的依据来源于上海著名传记作家郑重2003年出版《海上收藏世家》里的一文——“聚是他,散亦是他——谭敬和他的收藏活动”。除了这篇专文,谭敬之名好像就湮没在了历史尘埃之中,只是偶尔片羽吉光浮现在字里行间。本就模糊的形象,越发变得人云亦云。

郑重和晚年谭敬有过面缘,形容他“虽然是破帽遮颜,还是神气非凡”,从郑重的文字里可以感受,他对谭敬多少是有点看法的,说他“恃财傲物,置道义于不顾”,“他的行为和言论在上海收藏界多有议论”。撇开个人主观印象之外,其实郑重笔下的谭敬,可从来没有“造假”一说,称他们是“复制古画”。

“造假”与“复制”,一个说法坦荡,一个说法婉约,并不是说郑重要刻意去修饰谭敬的行为,以谭敬的财富和名望,“复制古画”的动机只为“牟取暴利”?单从表象看,似乎有点说不太通。作为《文汇报》的资深老记者,在没有确凿证据,自然不能随便给谭敬“扣帽子”了。

郑重只交待了谭敬“复制古画”的缘由:“谭敬收藏名震上海,上门看画的越来越多,他想了个应付的办法”。我想这才是谭敬最初“复制古画”的真实动机吧,至于后续变化,又当别论了。谭敬遂找来他的两位腻友张葱玉和汤临泽商议,张葱玉建议可以试试珂罗版,而汤临泽则直接提议临摹复制。

民国时期对于古画“保护性”复制,本不是什么新闻,庞莱臣就请虚斋帐下大将陆恢、吴琴木、张石园等临摹复制过虚斋的一些重要名画。南京博物院收藏虚斋旧物赵佶《鸲鹆图》,由陆恢复制,复制品还在1936年售予了日本藏家原田尾山,据说原田慕名《鸲鹆图》已久,非得不可,庞莱臣没法子,又不想破坏“中日友谊”,只好把“替身”捐献出去了。

谭敬和庞莱臣同为“财阀型”藏家,心性相类,谭当然不会不清楚庞的某些手段。谭敬找来张葱玉不过幌子而已,在心里早就与汤临泽的想法一拍即合,汤临泽是古画临摹的高手,谭敬只借汤之口说出来罢了。问题又要回到原点,谭敬对于文墨书画感不感兴趣,是在附庸风雅东施效颦呢,还是确有自己的审美趣味,这是分析判断谭敬到底是出于“保护古画”还是“作假牟利”的线索吧。

谭敬曾写给曹大铁一通信札,原文如下:

ROTER胃药已由港友带来,今日寄上三盒,希兄按照药方服用,弟可继续供应,不会断档,放心好也。上月下旬,弟在北京时曾去拜候葱玉嫂,临行赐我玉兄所书折扇一面,见故人遗墨,似见故人。空白一面,烦兄绘画填词,留作纪念,吾兄定必乐为也。十年浩劫中,弟所收藏的字画文物毁灭得非常干净,而今还得张字曹画,亦可称得大幸,而得慰我平生。内附扇面,尚祈检收为要。吾族先儒谭公墓志拓碑收到,多谢多谢!时序黄霉已过,可是斗室之中酷热难受,秋凉新屋落成时候,正是桂花粟子血糯上市之时,弟会来看你,余言再续,专此上达,即请夏安。谭敬手启。七月十九日。

这通信札写于文革之后,此时谭敬正如郑重所见,社会名望和地位早已一去不返,晚年应该是享受最纯粹的时光,人之老矣,其言亦善。谭敬和张葱玉是一辈子的好朋友,葱玉早逝,到文革结束彻底恢复自由,其中间隔也快小20年,谭敬还能不忘探望弟媳,可见谭敬人品。弟媳回赠张葱玉扇面,也侧面印证两人关系。

谭敬、曹大铁与张葱玉三人是结拜兄弟,又同为富三代,但谭与曹张显然走了不同路线。据曹大铁自述,与张葱玉的相交于抗战后一年孙伯绳虚静斋中,以画会友。张大千曾训斥曹大铁:你与葱玉官不像官,商不像商,一天到晚,吊儿郎当......三人曾共同创立“上海联丰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但似乎张葱玉与曹大铁从来没把心思放在生意场。

谭敬的祖父来上海投资建厂,父亲留学英国,与达官显贵互有交往。母亲唐佩书是著名富商、阮玲玉绯闻男友唐季珊的胞妹,颇好翰墨。谭敬的出生,可以说是“含着金汤匙”,本家和娘家都是大商贾,谭敬自小生活在这样的环境,又先后毕业于复旦大学商科和纽约大学国际贸易,经商的头脑更是如虎添翼。

早期的谭敬在商场攻城拔寨,从事金融和地产,赚得盆满钵满,这也没啥好羡慕的,人家的家底人脉社会关系已经为财富铺平了道路。前面说到谭敬与张葱玉、曹大铁的迥异,更多是粤商与浙商的不同,浙商的后代会往“文化”层面急速靠拢,而粤商的转型显得有些“迟钝”,始终跨不出“想赚钱”的套路,谭敬与张曹便是极好的对比。

张葱玉与曹大铁的基因里完全退化了“经商”的兴趣,但在文艺方面的敏锐感知,又异乎常人。在张葱玉和曹大铁的心里或许是“鄙视”谭敬的,怎么就这点出息,还在钱眼里转不出来!所以早期的谭敬及其钦佩和重视张葱玉,拜访宴请习以为常,请张葱玉为自己掌眼书画,敬仰曹大铁的诗文,戏谑曹为“江南第一风流才子”。

三位结拜兄弟除了雅好书画之外,还有2大嗜好,赌博和泡妞。张葱玉嗜赌如命,可惜牌技要命,水平糟糕透顶。而谭敬则狂热于“斗蟋蟀”,同样腻头粗的吓死宁。谭敬收购“大元帅”“大将军”重来眼睛都不眨,只要是“赞货”,价佃随便开,而且多把虫贩礼为上宾。

关于泡妞呢,曹大铁绝对是“大仙”,和不同女人在一纸婚约里六进六出,与什么情人、知己、女学生等等的爱怨情仇,实实在在可以写一部书(确实也写了一部书,具体事迹请翻阅《曹大铁传》)。张葱玉和谭敬喜欢跳舞,两位“小开”玩遍大上海的大小舞场,在百乐门张葱玉钟情了红舞女“谢丽丽”,委托曹大铁代写“情诗”,但被曹推诿了!

张葱玉的情场之战最为荡气回肠,与富商汉奸的缠斗,多次险象环生。但张葱玉终究是已婚人士,与谢丽丽虽未结连理,却也成为十分交心的红颜知己,友好来往了数年,直到1949年谢丽丽病逝,张葱玉还遵照遗愿,把知己送回故里安葬。好一个性情中人张葱玉!

谭敬的舞技比之葱玉更为高超,他特地从法国请来舞师,练就一身功夫。凭这本事,谭敬在百乐门也得一红粉知己。百乐门当时有位台柱,是曾经上海选美比赛的亚军,貌美肤白身材好,加上一口酥软的吴语,请伊跳支5分钟的探戈要十块大洋!而且要提早1周预约支付全额定金,概不退款!

吃香和不吃香,区别就是这样大!这位百乐门头牌舞娘的派头有点辣手,不出台,不赏光,但唯独对谭敬,有特别的好感。为啥?谭敬毕竟是吃过正宗“洋墨水”,外国人的一套礼节风度,中国少爷还是不好搭脉。谭敬跳舞从来规规矩矩不吃“豆腐”,跳完舞礼节性地致意然后回到原座,对谁都一视同仁。

人嘛,骨子里都是有点那啥,牵着不走,打着倒退。越是追着屁股后头的,越是不看一眼,反而看都不看一眼的,越是让人来了兴致。谭敬成为百乐门头牌女郎唯一肯给面子出去“切切咖啡”的人,这一待遇让百乐门里的其他男宾羡慕嫉妒恨,几百上千双手分分钟都想狠狠掐死他。

这位“百乐门”头牌叫王玲玉,出身并不美好,父亲抽鸦片,母亲打麻将,女儿的归宿只能在“下三路”混迹,好在王玲玉尚能洁身自好。王玲玉在百乐门垂涎她的达官贵人可不少,其中有一位来头不小,名叫王开,当然不是开照相馆的那个王开,他是王亚樵的侄子,“斧头帮”少帮主。

“斧头帮”在王亚樵的时代喜欢打打杀杀,王亚樵在被戴笠“组特”以后,“斧头帮”也转型以收取“保护费”为主的和平帮会。百乐门正巧在“斧头帮”的控制范围,王开对王玲玉那可是垂涎许久,频献殷勤,王玲玉之前总是爱理不理,丢丢摔摔,有了谭敬之后那更是把王开直接凉在一边,把王开气得,没办法,感情这事儿,本就你情我愿。

王开虽说是帮派中人,这点道理还是懂的,那就继续候机会呗。天晓得!王玲玉后来被谭敬安排进了自家公司,就此“上岸”一刚,这让王小开气急败坏,谭敬也算与“斧头帮”正式结下梁子。还亏得谭敬与青帮大佬杜月笙、万墨林的亲密关系,冤家宜解不宜结嘛,再说青帮与斧头帮也早已不再习惯性“擦枪走火”,杜月笙和王小开都是穿“长衫”的体面人,中国人没啥事不能一杯酒解决的,如果有,那就喝一壶!

王玲玉和谭敬的关系,绝不单纯只是所谓“情人”那么简单,甚至谭敬的夫人也与王玲玉结为“闺蜜”。谭夫人深明大义,不计较门第贵贱,聪明女人啊!人生三十年河西河东的事情太多,谁也不会永远撑顺风旗,谁也不会永远走背运。谭敬在60年代“白茅岭”改造差点就等不到明天了,幸亏已嫁为我党“大员”的王玲玉托关系关照了谭敬,还把同样深陷泥潭的小女谭端言转去香港。

谭端言去港之后,经由孟小冬撮合,续弦给了杜月笙的小儿子杜维善。彼时杜维善已经完全褪去“江湖习气”,热衷于中国古钱币的研究,谭端言作为谭敬之女自然也颇懂鉴藏之道,夫妻二人一搭一唱,琴瑟和鸣。改革之后,我党想要统战杜维善,还把老丈谭敬搬来,90年代初杜维善、谭端言夫妻把所藏大部分古钱币捐赠给了上博,这大概也是老杜最希望看到的局面。

绕了一大圈,还是绕回谭敬“作伪”的命题。其实吧如果换作今天大家都听得懂的话,谭敬玩的这套把戏大概就叫“做空”,没啥好大惊小怪的,何况谭敬复制的古画绝大部分都流向海外,赚了外汇。我在卢芹斋的传记里还看到,正是谭敬这批复制的古画,成为压垮C.T.Loo的最后一根稻草,天道有轮回,苍天绕过谁?

叶浅予曾在张目寒处偶然撞见张大千与谢稚柳在共同“创作”陈老莲的情形,两人竟也毫不避讳。祁崑亦向启功透露,自己画过4件唐寅的仕女,如今去向何处。可见在民国,一时名家消遣前辈大师并非什么见不得人的事儿,为何只对谭敬一人尖酸刻薄?书画鉴藏,如果没有高质量的伪作,还怎么体现鉴藏家水准之间的高低?那可真叫阿猫阿狗皆可参与的游戏了。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