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名家艺术研究协会第三届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成功召开
“全国文物艺术品鉴定评估认证平台”合作仪式在沪签署
 
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 > 特别推荐 > 名家记叙 >
存世仅一件的中华珍邮——“稿”字四方连

存世仅一件的中华珍邮——“稿”字四方连

时间:2018-05-25 10:41:17 来源:网络转载 作者:宁博

存世仅一件的中华珍邮——“稿”字四方连


    中国有个成语叫“价值连城”,说的是春秋时期,赵惠王得到一块举世无双的美玉——和氏璧,秦昭王得知后,竟想要用15座城池来换这块美玉。日后,价值连城就专门用来形容那些极为珍稀、异常昂贵的珍宝重器。中国是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像和氏璧这样的宝物各朝各代都曾出现过,到了近代更有一些珍稀的邮品位列其中。不过,在经过时间的沉淀、战乱的侵扰、政权的更迭和社会的动荡后,还能保存至今者,少之又少!这些珍宝得以存世的背后,通常都有着一段颇为传奇的经历,今天向大家展示的这件价值200余万元的“稿”字四方连珍邮,其过往的履历虽说是“身世浮沉雨打萍”却也“留取丹心照汗青”!

\

 举世无双、价值连城的解放区珍邮——“稿”字邮票四方连

    “稿”字邮票是1943年初,淮南交通总站发行的一种专供淮南区《新路东报》(后改称《淮南日报》)的报社记者和通讯员寄发稿件时使用的邮票。单就这枚邮票本身来说,有两点最为特殊:其一,这并不是一枚单独设计的邮票,而是在原有的“五星图”邮票上加盖“稿”字而成;其二,这枚邮票的用纸很独特,当时由于敌人对抗日民主根据地实行军事、经济封锁,物资供应非常困难,为了节省纸张,许多寄信的信封都是用新华社的电报电码纸,废物利用,糊制而成。“稿”字邮票也是用用过的电码纸的背面印制的,邮票的背面还能见到曾经写过的电码及译文。

\

 “稿”字邮票的背面,还能看见曾经写过的电码及译文 

    目前已知的“稿”字邮票仅有10余枚存世,其中唯一的一件四方连已经是举世公认的顶级珍邮,被称为“解放区中的红印花”。它与“红印花加盖小字当壹元”邮票四方连、“大龙阔边五分银”整版邮票、“纽约版孙中山像贰元边框倒印”邮票,合称为“中华四大王珍邮”。而其中的这枚“稿”字四方连因为得益于著名收藏家沈曾华的多年庇护,未曾流落海外,至今仍在故土。
    沈曾华出身于一个富有的官宦家庭,祖辈数代都在清朝为官,父亲是文物鉴赏方面的专家,母亲是北洋大臣李鸿章的侄孙女,精通英文、思想开放。沈曾华从小就喜欢集邮,他时常光顾邮票商店,平时的零花钱几乎全部用来购买邮票了。上中学后,沈曾华开始深受“红色思想”影响,积极参加学生运动;1942年,他不顾父母的反对,毅然离家加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四军,成为一名真正的斗士。
    1943年,沈曾华被党派遣到中共盱嘉县委任秘书兼青抗会长,其间他结识了做宣传工作的农民作家周世民。相处久了,俩人很有感情。周世民积极向《新路东报》投稿,成了报社的通讯员。当时在淮南,记者和通讯员向报社投稿时贴的都是“稿”字专用邮票。一天,沈曾华调到江淮大学工作要走了,周世民便将一个全新的“稿”字四方连邮票送给了他。老沈十分感激,从此将邮票夹在随身携带的小本子里,一直伴随着自己走南闯北长达半个多世纪。

\

 著名集邮家沈曾华

    1947年5月的一天下午,沈曾华所在的部队突然接到轻装突围的命令,每个人只准带一支枪和一个干粮袋。当时,他将其余的东西全部减掉了,唯独这张“稿”字四方连邮票没舍得扔,将它放进贴身的小本子里,跑了300多里路才冲出了敌人的包围圈。“文革”期间,集邮活动被全面禁止,许多邮票珍品都遭到了灭顶之灾。当时,担任第一汽车制造厂领导的沈曾华也遭到被抄家的厄运。为确保邮票安全,他提前将其转移到了妹妹家中才躲过一劫。
    2005年,沈曾华老人身患癌症住进了医院,化疗期间,他做出了一个重要决定——拍卖“稿”字四方连邮票。几天后,拍卖会如期举行,这枚邮票最后以220万元的高价成交。这笔钱,对于身患癌症的沈曾华,对于他那并不宽裕的家庭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可是,沈曾华这位当年的新四军战士却做出了令许多人都十分吃惊的选择:将拍卖款捐献给了自己曾经工作过的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设立沈曾华奖励基金会“一汽”自主品牌创新奖。2006年4月沈曾华病逝,享年84岁。如今价值连城的“稿”字四方连自然是受到无数人敬仰的国宝级珍品,已经被永载史册;但沈老先生的美名更将青史流芳!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