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名家艺术研究协会第三届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成功召开
“全国文物艺术品鉴定评估认证平台”合作仪式在沪签署
 
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 > 特别推荐 > 名家记叙 >
徐悲鸿:一位有良知的艺术家

徐悲鸿:一位有良知的艺术家

时间:2018-12-17 11:13:44 来源:国画家艺术研究院 作者:

徐悲鸿:一位有良知的艺术家

 

徐悲鸿(1895-1953年),汉族,原名徐寿康,江苏宜兴市屺亭镇人。中国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曾留学法国学西画,归国后长期从事美术教育,先后任教于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系、北平大学艺术学院和北平艺专。1949年后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擅长人物、走兽、花鸟,主张现实主义,于传统尤推崇任伯年,强调国画改革融入西画技法,作画主张光线、造型,讲求对象的解剖结构、骨骼的准确把握,并强调作品的思想内涵,对当时中国画坛影响甚大,与张书旗、柳子谷三人被称为画坛的“金陵三杰”。所作国画彩墨浑成,尤以奔马享名于世。

\
奔马

被称为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奠基者,主张发展“传统中国画”的改良,立足中国现代写实主义美术,提出了近代国画之颓废背景下的《中国画改良论》。

1953年9月26日,徐悲鸿因脑溢血病逝,享年58岁。按照徐悲鸿的愿望,夫人廖静文女士将他的作品1200余件,他一生节衣缩食收藏的唐、宋、元、明、清及近代著名书画家的作品1200余件,图书、画册、碑帖等1万余件, 全部捐献给国家。

\

李印泉先生像

自幼习画

徐悲鸿出身贫寒,自幼随父亲徐达章学习诗文书画(6岁时跟着父亲读四书五经,后来又学绘画)。出生在屺亭桥镇的一个平民家庭的徐悲鸿,原名寿康,年长后改名为“悲鸿”。父亲徐达章是私塾先生,能诗文,善书法,自习绘画,常应乡人之邀作画,谋取薄利以补家用。母亲鲁氏是位淳朴的劳动妇女。徐悲鸿9岁起正式从父习画,每日午饭后临摹晚清名家吴友如的画作一幅,并且学习调色、设色等绘画技能。10岁时,已能帮父亲在画面的次要部分填彩敷色, 还能为乡里人写“时和世泰,人寿年丰”等春联。

\

赴外辗转

13岁随父辗转于乡村镇里,卖画为生,接济家用。背井离乡的日子虽然艰苦,却丰富了徐悲鸿的阅历,开拓了其艺术视野。17岁时,徐悲鸿独自到当时商业最发达的上海卖画谋生,并想借机学习西方绘画,但数月后却因父亲病重而不得不返回老家。

\

女孩

确立思路

在20岁时再度来到上海,在友人的扶助下,他考入法国天主教会主办的震旦大学,为日后的赴法留学打下了一定的法语基础。其间认识了著名的油画家周湘、岭南画派的代表人物高奇峰、高剑父,在画作上得到了他们的赞许和指点,增强了绘画创作的信心。他还结识了维新派领袖康有为,在其影响下确立了自己的创作思路。在康氏“鄙薄四王,推崇宋法”的艺术观念影响下,他对只重笔墨不求新意的“四王”加以贬薄,认为只有唐代吴道子、阎立本、李思训,五代黄筌,北宋李成、范宽等人的写实绘画才具精深之妙。在康有为的支持下,他观摩各种名碑古拓,潜心临摹《经石峪》、《爨龙颜碑》、《张猛龙碑》、《石门铭》等,深得北碑真髓,书法得以长进。后获得赴日本东京研究美术的资助,在日本,徐悲鸿饱览了公私收藏的大量珍品佳作,深切地感受到日本画家能够会心于造物,在创作上写实求真,但在创作上缺少中国文人画的笔情墨韵,无蕴藉朴茂之风。

\

徐悲鸿 船夫 1936年作

徐悲鸿从日本归国后受聘为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导师。在京期间,相继结识了蔡元培、陈师曾、梅兰芳及鲁迅等各界名人,深受新文化运动思潮的影响,树立了民主与科学的思想。

\

牧牛图

留学期间

1919年赴法国留学,考入巴黎国立美术学校学习油画、素描,并游历西欧诸国,观摩研究西方美术。在北洋政府的资助下,24岁的徐悲鸿到法国学习绘画。抵欧之初,他参观了英国的大英博物馆、国家画廊、皇家学院的展览会以及法国的卢佛宫美术馆,目睹了大量文艺复兴时期以来的优秀作品。徐悲鸿感到自己过去所作的中国画是“ 体物不精而手放佚,动不中绳,如无缰之马难以控制。”于是,他刻苦钻研画学,并考入巴黎美术学校,受教于弗拉芒格先生,开始接受正规的西方绘画教育。弗拉芒格擅长于历史题材的人物画,其画作不尚细节的刻画而注重色彩的和谐搭配与互衬,对徐悲鸿日后油画风格的形成有着巨大的影响。

\

钟馗

徐悲鸿每日乐此不疲地进行西洋画的基本功训练,上午在巴黎美术学校学习,下午去叙里昂研究所画模特儿,有时还抽空去观摩各种展览会。此期间他有幸结识了著名画家柯罗的弟子艺术大师达仰,每星期日携画到达仰画室求教。达仰“勿慕时尚,毋甘小就”及注重默画的艺术思想对他影响较大,使得他没有追随当时法国日渐兴盛的现代派画风,而是踏踏实实地钻研欧洲文艺复兴以来的学院派艺术,在继承古典艺术严谨完美的造型特点的同时,掌握了娴熟的绘画技巧。留学4年之后,徐悲鸿的绘画水平已达到可与欧洲同时期的艺术家相媲美的地步,其油画作品《老妇》入选法国国家美术展览会(沙龙)。

\

春郊立马

由于北洋政府一度中断学费,徐悲鸿被迫转至消费水平较低的德国柏林。在那里,徐悲鸿仍然不放过每一个学习的机会。他求教于画家康普,到博物馆临摹著名画家伦勃朗的画作,并且常去动物园画狮子、老虎、马等各种动物,以提高自己的写生能力。当徐悲鸿重新获得留学经费后,便立即从德国返回法国继续学习。他抓紧每一寸时光,在名师们正规而系统的训练和他本人孜孜不倦的努力钻研下,绘画水平日渐提高,创作出一系列以肖像、人体、风景为主题的优秀的素描、油画作品,如《抚猫人像》、《持棍老人》、《自画像》等。
徐悲鸿在旅欧的最后阶段还先后走访了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意大利的米兰、佛罗伦萨、罗马及瑞士等地。美丽的异国风光令他陶醉,欧洲绘画大师们的佳作令他受益匪浅。长达8年的旅欧生涯,塑就了他此后一生的审美意趣、创作理念和艺术风格。

\

技融回国

学有所成的徐悲鸿在32岁这一年回到中国,开始在国内投身于美术教育工作,发展自己的艺术事业。他参与了田汉、欧阳予倩组织的“南国社”,积极倡 导“求美、求善之前先得求真”的“南国精神”。他陆续创作出取材于历史或古代寓言的大幅绘画,这些画作借古喻今,观者从中能够强烈地感受到画家热爱祖国和人民的真挚之情。1931年日军侵华加剧,民族危亡之际,徐悲鸿创作了希望国家重视和招纳人才的国画《九方皋》;1933年创作了油画《徯我后》,表达苦难民众对贤君的渴望 之情;1939年创作《珍妮小姐画像》,为徐悲鸿最著名的油画人物肖像之一,为支持国内抗战而作;1940年完成了国画《愚公移山》,赞誉中国民众坚忍不拔的毅力和夺取抗日最后胜利的顽强意志。

\

晚秋喜鹊图 纸本30.7x70

除此之外,还创作了《巴人汲水》、《巴之贫妇》等现实题材,《漓江春雨》、《天回山》等山水题材以及大量人物肖像和动物题材的作品。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徐悲鸿在担任政务、行政工作的同时,仍笔耕不辍地进行创作,满腔热情地描绘新中国建设中的新人、新事、新面貌。他为战斗英雄画像,到山东导沭整沂水利工程工地体验生活,为劳模、民工画像,搜集一点一滴反映新中国建设的素材。不幸的是,这一切艺术活动因画家过早地离开人世戛然而止。

\

田横五百士349x197cm 布面油画1928-1930年 徐悲鸿纪念馆藏

这幅作品是徐悲鸿的成名大作。正是有感于田 横等人"富贵不能淫, 威武不能屈"的"高 节",画家着意选取了田横与五百壮士 惜别的戏剧性场景来表现。
欣赏这幅巨作时,会发觉画中人物伸展的手臂、踮起的脚尖、前跨的腿、支立着的木棍、阴森锋利的长剑构成了一种画面节奏,寓动于静,透出一种英雄主义气概。作者借历史画来表达他对社会正义的呼唤,这些犹如黑夜中的闪电划亮天际,透出黎明的曙光。

\

九方皋351x139cm 1931年

徐悲鸿创作这幅画是在1931年,当时日军侵华加剧,正是民族危亡之际,亟待用人之时,痛感中国许多人才被埋没压抑,他创作了巨幅国画《九方皋》,把千里马遇到知己的欣喜和九方皋虽为樵夫,却具远见卓识的风度,表现得淋漓尽致,希望国家重视和招纳人才的迫切心情通过画卷展现在人们面前。

\

徯我后 布面油画230 x318cm 1931至1933年

《徯我后》取材于《书经》,描写的是夏桀暴虐,商汤带兵去讨伐暴君,受苦的老百姓盼望大军来解救他们,纷纷地说:“ 徯我后,后来其苏。”(意思是说:等待我们贤明的领导人,他来了,我们就得救了。)徐悲鸿借这个题材抒发了被压迫人民的愿望,并象征在国民党政府统治下,人民渴望得到解救的心情。

\

巴之贫妇1937年

1937年的农历除夕,徐悲鸿在嘉陵江畔蹈蹈独行,两岸灯火已渐渐黯淡下去,在冬日的江边,一个捡破烂的妇人背着背篓蹒跚地走来。她衣衫褴楼,眼里是因饥寒交迫而绝望的光芒。望着这个可怜的妇人,徐悲鸿急忙掏出身上所有的钱,塞到那个妇人的手中。妇人双手捧着钱,呆呆地站在那里,眼里充满了吃惊和感激。此情此景,使徐悲鸿想起远在沦陷区杳无音信的老母和弟妹,想起国破的民族,深深地打动了他那颗敏感的艺术心灵。他匆匆跑回宿舍,在寒夜的青灯下,展纸挥毫,默记下那个妇人的形象,这就是著名的国画《巴之贫妇》。

\

巴人汲水300 x62cm 1938年作

该作品于2010年12月在北京翰海秋拍中以1.71亿元成交,刷新现代中国绘画拍卖成交世界纪录。其另一幅同名作品现藏于北京徐悲鸿纪念馆。
《巴人汲水图》创作于1938年抗日战争时期,是一幅真实记录民众阶层生存景象的艺术珍品,被誉为徐悲鸿最具人民性和时代精神的代表作。画家以融合西洋画法的丰富艺术表现,将蜀地人民传统汲水的宏大场面分解为舀水、让路、登高前行3个段落,劳作的繁重,汲水的艰辛,呼之欲出。

\

珍妮小姐画像 布面油画136 x98cm 1939年

画中女子珍妮小姐祖籍广东,为当时星洲名媛。这幅肖像是其男友——当时比利时驻新加坡之副领事勃兰嘉委托徐悲鸿而作。此画完成后,勃兰嘉为徐悲鸿的艺术才华赞叹不已,并专门举办了盛大的画作揭幕仪式。珍妮小姐本人也是对其喜爱有加,她在画作完成之后也慷慨解囊,尽一己之力捐款救国,在当时也传为佳话。此画得到画酬四万新币,应为此一时期于南洋募捐中画酬最多的一幅(总数为十一万一千多元新币)。

\

愚公移山 设色纸本144x421cm 1940年 徐悲鸿纪念馆藏

“愚公移山”是中国古代的一个神话,叙述了愚公为了搬走挡在门前的两座大山,坚持不懈,挖山不止,最终感动天帝而将山挪走的故事。《愚公移山图》取自这个故事,描绘了愚公率众人开山挖路的劳动场面。

\

这幅巨制神作是徐悲鸿在印度期间历时三个月绘制完成的巨幅设色水墨画,在人物造型方面,作者借用了不少印度男模特形象,直接用全裸人物进行中国画创作,这是徐悲鸿的首创,丰富中国绘画的创作,所绘人物、动物,笔墨放纵,形神兼备,徐悲鸿在这幅作品中将中西两大传统技法有机地融会贯通成一体,独创了自己"中西合璧"的写实艺术风格。代表了近代中国人物画的最高水平。”

\\\

愚公移山 布面油画46x107.5cm 1940年

2006年,颠沛海外60余年的徐悲鸿油画代表作《愚公移山》在北京以3300万元被拍卖成交。这一价格创下了当时中国油画拍卖最高记录。

\

九州无事乐耕耘150 x250cm 1951年
2011年12月中国保利,2.668亿元成交

这是一幅农耕题材作品。作品直接从生活对象出发,农民和牛以写生的手法描绘,三个农民均上了年岁,但仍不辍劳作。让人体味到普通生活的伟大之处,从而对辛勤劳作的农民充满敬意,告诫世人不论年纪多大都要去努力去拼搏、奋斗,才能得到自己的收获。

\

女人体

\

日本仕女

\

仕女

\

水禽图

\

松鹰图

\

泰戈尔像

\

洗衣妇

\

喜鹊登枝

\

献寿图 设色纸本

\

雄狮图

\

修竹仕女图

\

换鹅

\

猫踞图 纸本38.5x68cm

\

梧桐猫蝶图轴61x40cm

\

月夜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