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名家艺术研究协会第三届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成功召开
“全国文物艺术品鉴定评估认证平台”合作仪式在沪签署
 
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 > 特别推荐 > 名家记叙 >
海上画坛|追求兰花精神的陈佩秋

海上画坛|追求兰花精神的陈佩秋

时间:2020-07-03 14:06:52 来源:溪之蝶 青溪三味 作者:朱金晨 任耀义

追求兰花精神的陈佩秋
朱金晨 任耀义

\

走进陈佩秋先生的艺术世界,无论是工笔重彩,还是到泼墨写意,乃至到逸笔草草;无论是早年所画画风淡雅秀美、格调委婉含蓄的花鸟画,还是晚年耕耘收获的磅礴恣肆,大气天成的青绿山水画都着力营造出一种超然自如、清新儒雅的画境。她笔下产生这种气象万千的画境,用专家的评述说是道家的大美之境,也是儒家的大乘之境。

偌大的画坛中,又有几个作品才能带给受众如陈先生丹青这样的至善至美的审美境界?!

说起陈先生画中的境界,让我油然联想到画家须有的境界,画家的作品拥有境界的高低是由人的境界决定的。联想起前几年我听到的关于她画狗的故事。尽管陈先生平日里也喜欢狗这种人见人爱的宠物但绝少动笔画狗。不过在她84 岁时,也是她生命中第八个狗年本命年的那一年,应《文汇报》编辑之邀,早在鸡年之末,陈佩秋老人一改昔日画风与题材,一生绝少画狗的她兴致勃勃地挥毫在宣纸上创作了一幅生动活泼有趣、洋溢着新春气息的“狗画”——《玉犬平安》图。并由报社用宣纸进行仿真限量印刷,尔后赠送给上海市内近90 家医院有幸在狗年降生的第一个小宝宝的家庭。而原作则进行拍卖所得款项都用来资助上海高校的贫困学习生,以表老人一份爱心。

\

老人近年来渐上年纪了,精气神已大不如前了,平日里甚少画画,但听闻要捐助公益事业、慈善事业,毫不迟疑在画桌上铺开宣纸,挥毫蘸满热情,献上一份奉献。这幅狗年的贺岁图,出于大师之手价值不菲呵,一条多么寻常的狗,又是一条多么不寻常的狗,从她诉诸笔墨的款款深情中,我们看到了老人一颗慈爱的心、一颗赤诚的心。这么多年来,她始终是在上海慈善捐助圈子里一位十分活跃的人物。各种类型的慈善捐赠会上,总会见到她的身影。在龙华古寺举行的一次上海慈善义拍中,她不顾年迈花甲,亲登现场,并捐出多幅作品。
 
在狗年到来之际,那条贺年的可爱的小狗并不是她笔下的宠物,仅是受“命题”而作,她不象齐白石爱画虾,徐悲鸿爱画马,黄胄画驴,李可染画井,从当年学画花鸟画起老人一生最钟爱也最擅长的是兰花并且在兰花图上一般都落款“健碧”二字。画家透露“健碧”这画名是古人诗句中看到,喜欢于是拿来我用了。“为什么兰花强健呢!随便怎么风吹,它的叶子韧性非常厉害,风吹的时候反而姿态分外美。春季的时候兰花开完了,但是它的叶子整年都是碧绿的。我就用这个画名,因为花还是需要绿叶来扶持,我是宁作叶子,不要作花。”原来她喜欢兰花是喜欢它们的精神,并以此自勉。

\

兰花的高洁不俗,兰花的清雅致远,她不说一字,我们也知道是她崇尚的品格。当年,为了画好兰花,她经常去苗圃写生,常是一头扎进去便是数个月。经过多年的观察,体会,陈佩秋终于对兰花的各种形态与气质早已烂熟于心,所以画起来得心应手了。瞧她笔下的兰花运笔有力潇洒,宣纸铺上桌去,几乎是一气呵成,足见其功力,很快便画活了兰花。别看画兰花没几笔,可要像她这样画出生气、画出精力,没有多年的打磨是不行的。这就好比毛笔字写个“一”字,就这么一划,要写得平稳非易事呵,君不闻当年山海关城楼上关匾“天下第一关”,那个我们自小识字就认识的一字,曾换过多少人书写才写成的,尽管是个传说,细想也是不无道理的。

陈佩秋从当年去重庆报考国立艺术专科,直至后来师从黄宾虹、潘天寿等前辈大家习画起,就养成了写生的习惯,一有时间就带着画板走进生活,走进大自然,与那些花鸟鱼虫交朋友、做邻居。甚至做过几只土制的容器,在上面小心留下出气口,养过一些蟋蟀、蝴蝶、金龟子、叫蝈蝈,细细地观察它们的样貌与习性。生活与绘画的关系在这方面颇有体会感慨。她说:“画中国画,靠的是平时对大自然的观察,看得多了,自然就会得心应手。”

\

 
画兰花是这样,画花鸟画亦是这样,真正的大课堂是在大自然中,闭门造车是断断不会成功的。即使九十年代始,陈佩秋着力探索细笔青绿山水时,也是常去名山大川采风,去的最多的地方是安徽“黄山”。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画山水的画家又有谁没有去黄山登过石径,身临松涛云海中。对于历来的画家们说:黄山是部必读的大百科全书。陈佩秋的绘画生涯中,除了自己的自强不息,当然是跟了几位名师学画,名师出高徒嘛。起点高了,眼界就远大了。另外是她敢于开拓创新,从不甘心入俗。

她在加入画山水画的行列中,曾先后临摹了宋元以来山水名家的经典画作,充实着自己对传统的不足,但又决不是死抱着传统不放,而是放手去吸收西方艺术中光与色技巧。八十年代,中国的国门打开了,年近六旬的画家被西方印象派中的代表人物莫奈的作品吸引住了。于是她的绘画,采用了中西合璧的创作手法,经过不懈尝试,最终开创了彩墨结合的画风,特别是在色彩的运用上,寻到了最好的效果与完美的感觉,从此开始了创作的全盛时期。

\

 
至于她后来又是什么原因才涉入鉴定界,倒也不是受了爱人——鉴定大家谢稚柳先生影响所至的,但与谢先生有一点关系。那是八十年代时,张大千曾托人带口信告诉谢稚柳,信中称以前他们认为几幅董源的画,并非董源所作。后来谢稚柳未来得及深究下去,便因病去世了。但这引起了陈佩秋的兴趣,加之她1949 年后调入上海初,便分配在市文管所工作,有幸大量接触古代字画,当看、读、临、写,她像一块海绵贪婪地吸受了传统艺术的精髓,同时也提高了品赏这些字画的能力……现在在识别所谓董源字画的真伪时倒能派上用场。经过反复研究她认为,早先归在董源名下三幅画中,有一幅是临摹现藏于辽宁博物馆《夏景山口待渡图》中一段;另一幅《夏山图》可能是赵孟頫画的。她还鉴定出上两幅画中的无名款,应该都是赵孟頫画的,是董其昌将作者题为董源,因此以讹传讹了那么多年。

陈佩秋写出质疑的论文后,在史界、鉴定界与书画界瞬间击起轩然大波,如果这三件作品不是董源真迹,那么中国水墨山水画的五代部分就要重新认识,中国山水画历史中有相当部分内容必须重新编撰。一些专家、学者对她的结论持有怀疑目光,但是陈佩秋是有底气的。以她的勤奋、她的大智乃至对唐、宋、元的书画,有过很专业的研究。无疑才会有这高人之见的见识……只是像她这样的大画家,放着红火的书画市场不见,价值数万元一方尺的画不作,而且那时许多人捧着大把钱向她求画,简直到了洛阳纸贵一画难求的地步了。她却涉进争议不断的这个鉴定圈子,一个对她并不十分熟悉的圈子,有这个必要吗?

\


陈佩秋坦然且又直率地回答这些善意的疑问,她说从来不想去当鉴定家,只是鉴于当前鉴定界随意之风的蔓延,对于一些画,明明是假的。有些人偏偏指鹿为马说成真的,她坚定地说,即使没有张大千那封信,这样的造假风气也激起了她的历史责任感。若站在一边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就是对历史的不负责,对艺术的不负责,对后人的不负责,这当然是陈先生的一家之言,一家之言不足道也,但是有了这样的敢于打假的一家之言,比鉴定界从前的万马齐喑好多了。

她在用个人的鉴定向过往的伪品发出挑战,还身体力行地不让市场上个别伪造自己丹青的假话流传出去。有好几次,朋友或者朋友的朋友在市场上买下了陈佩秋的画作,毕竟是高价拍下的,很不放心,或者自己或者托人前来府上请陈老鉴别。一看是赝品,陈就不让他们拿走了,过了两天用心画上一幅。用自己真品掉换别人的“假画”不让“假冒伪劣”再去市场蒙人欺世。一幅自己的作品,要售好多万呵,老艺术家不在乎自己有多少损失,只在乎宣扬传播艺术世界里本应有的真善美。

陈佩秋就是这样以对艺术的真诚,对生活真情,几十年如一日从坎坷曲折中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工笔写意”的艺术创作道路,同时,又以自己的博爱之心,以她的书画作品与知识才学回馈社会,她不止一次深情地说:“人要学会感恩,要知道自己一切均来自社会,应尽其所能回馈社会。”诚如她一生爱狗,但很少画狗,在她印象中动笔画狗只有两次半:一次是在狗年来到之前,画了一幅狗画,被上海文物商店选作为挂历的封面,半次是谢稚柳先生在世时,别人请她画狗,盛情难拂之下,是她代为勾了一幅小狗的草图。说起那二次画狗,多少是有点勉强之意,但唯独这次不同一听说要做慈善事业,当仁不让地呈现上一幅精心绘制的一幅“狗画”。

\

说起来很难相信,在宣纸上,不是陈先生笔下宠物的狗,却陆续收藏了不少美国卡通片上那支活泼可爱的史努比小狗。也是事出有因的:那是20 世纪80 年代,陈佩秋结伴谢稚柳一起到美国探望孩子。有一次随儿媳去逛商场,在一家超市里看到一只史努比小狗。先生一见钟情,高兴得舍不得放手。就此老人与垂着两只大耳朵、看上去呆头呆脑其实十分聪明的小狗史努比结下了不解之缘。后来史努比作为美国通俗文物形象大使可在中国制造。陈佩秋购买起来方便多了,前前后后居然收藏了百来只,弄得家里成了史努比的“养狗场”了。

有一位朋友一天得知麦当劳推出吃汉堡包奖史努比的活动,于是天天去吃,又为老人吃进了几十只可爱的小狗,乐得她合不拢嘴。日后每每说起朋友为了博她开心吃够了麦当劳的故事,连她也会笑得一脸阳光灿烂。在说故事的同时,老人会情不自禁用手抚摸着躺在怀里的史努比。那慈善的目光,那爱抚的动作,那份纯真的童心,无论这时是谁站在她的身边,听着史努比的故事。也会对这位德高望重的画坛大师充满深深的敬意。

是呵,这一生中,作为画家,人民会给她一份有爱心的艺术大师的鉴定;作为鉴定家,历史会给她一份有爱心的专家的鉴定。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