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名家艺术研究协会第三届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成功召开
“全国文物艺术品鉴定评估认证平台”合作仪式在沪签署
 
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 > 特别推荐 > 名家记叙 >
马一浮:千年国粹 一代儒宗

马一浮:千年国粹 一代儒宗

时间:2020-07-27 15:56:37 来源:三惜草堂书画馆 作者:王宝林

马一浮:千年国粹 一代儒宗

\

中国近代史上许多硕学大儒皆擅法书,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与梁漱溟、熊十力合称为“现代三圣”的会稽马一浮先生尤其著名,其书合章草、汉隶于一体,自成一家,丰子恺推崇其为“中国书法界之泰斗”。近得马一浮先生章草“崔瑗《草书势》句”条幅,整个国庆长假沉浸在马一浮的世界中……
一、
马一浮先生少年聪慧,才智过人,15岁赴绍兴城与周树人、周作人兄弟同时参加县试,名列榜首,一时声名大震。乡贤汤寿潜(民国浙江省首任都督)爱才,把女儿许配给他。然而少年得志的马一浮却遍尝人间悲苦,幼年丧母,两姊相继离世,父亲不久撒手人寰,结婚三年多的妻子也凄惨地死去。未及弱冠的马一浮,遭遇厄运的轮番打击,不久,“逃离”了阴郁的家,寄居杭州圣因寺。目不观园,足不出户,以点香记时之法,一心向学,尽读强记文澜阁藏《四库全书》36000余卷。后游学沪上,创办杂志,游历欧美,东渡扶桑,带回了第一本德文版《资本论》,并手译了若干章节。

\

(1931年冬,马一浮与姐姐(右一)一家在杭州延定巷寓所合影)
马一浮是个积极向西方寻求真理,又回到中国传统文化来的学人,也是一个努力将西方文化与中华传统文化相结合,谋求中华富强的爱国者。因此,他很受蒋介石、陈立夫等人的敬重。蒋介石还专门宴请过马一浮,并在席上虚心讨教治国之道。学者任继愈先生曾写过《马一浮论蒋介石》,原文如下:
我问马先生,以前见过蒋没有,谈后有何印象?说,以前未见过蒋,见蒋时劝他,虚以接人,诚以开物,以国家复兴为怀,以万民忧乐为念。像这样文辞骈骊的发言有一二十句,我当时记不全了。我又问马先生,对蒋介石这个人的印象如何?在他身上看不看得出有中兴的气象?马先生沉思了一两分钟说,“此人英武过人,而气宇褊狭,乏博大气象,举止庄重,杂有矫揉,乃偏霸之才,偏安有余,中兴不足。方之古人,属刘裕、陈霸先之流人物”。“偏霸之才”四个字马先生说了两遍,故印象极深。

\

(1948年马一浮(中)与熊十力(前排右三)、叶左文(前排左三)等摄于杭州葛荫山庄复性书院)
1949年,新中国筹备召开第一届全国政协会议,周恩来拟邀请马一浮出席会议,即请马叙伦拍电报转告。但这份由马叙伦署名的电文过于简单,马一浮收到后,以为是朋友的私人邀请,没有赴会。1957年4月,周恩来陪同前苏联领导人伏罗希洛夫访问杭州,一起来到蒋庄登门拜访马一浮先生。此后,周总理陪同西哈努克亲王来杭,设宴于杭州饭店,也请马先生作陪。席上,周恩来还向客人介绍说:马一浮老先生是当代“中国唯一的理学家”。马一浮十分感激,后担任浙江文史馆馆长、中央文史馆副馆长、全国政协委员,还将自己收藏的357件书法精品捐献给国家。

\

(1957年4月,周恩来总理陪同前苏联领导人伏罗希洛夫访问杭州时,一起到蒋庄拜访马一浮先生)
1956年至1964年,毛泽东先后三次接见、宴请马一浮先生。1964年,毛泽东接见全国政协委员中花甲以上老人时,特地请马一浮坐在自己与周恩来之间,以示敬重。马一浮极为感动,回杭州后写了两幅对联,分赠毛、周。送给毛泽东的词曰“旋乾转坤,与民更始;开物成务,示我周行。”语句分别集自《易》《诗》《汉书》《宋史》。送给周恩来的词曰:“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体国经野,辅世长民。”语句集自《周礼》《孟子》《礼记》。当时马一浮两眼因白内障已近失明,写了几遍才满意送出。   

\

         二、
书法家沙孟海先生曾这样评价马一浮:“他的学问品格、按之旧时代国史,应入儒林、道学、文苑,也兼隐逸、艺术,是多方面的有学养的人物。”
马一浮先生书法初习欧体,俊整秀发,20岁后遍临魏晋南北朝书,其后复探源于篆籀,穷变于分隶,集众善而成家。30年代,即被公认为首屈一指之当代书法家。他治学严谨,主张“说理须是无一句无来历,作诗须是无一字无来历,学书须是无一笔无来历,方能入雅。”  

\

马一浮先生正、行、草、隶、篆五体皆精,其书法从表面看是平淡、清雅、温润,但实际上是精华蕴蓄,笔抛老辣。精密峻拔,幽雅清丽,恬静飘逸,气韵生动,有醇厚的书卷气息。马一浮先生擅章草。唐张怀瓘说:“章草即隶书之捷。”因而章草还保留了某些隶书笔画形迹。马先生的章草,以索靖章草为基本面貌,且参以北朝碑意,和王羲之的帖韵,痛快沉厚、老辣雄强、意趣横逸。他以狼毫笔书写,入笔尖利,运笔迅捷,结体取左低右高之势,跳跃跌宕,有险峻感,而布局工稳停匀。行距、字距较为拉开,造成一定的空间感觉,意境清远,产生了较为强烈的悦目清心的艺术效果。
书法,对于马一浮这样一位在现代的中国学术界所罕见的博古通今、学贯中西的国学大师,只是治学之暇顺便带带的“小技”,然马先生的片缣寸楮,深受海内外收藏者追捧,在近些年各种拍卖会上连创新高。

\

(1942前后,马一浮先生在四川乐山濠上草堂书房挥毫)
三惜草堂曾藏马一浮先生章草“崔瑗《草书势》句”条幅,是1946年他应蒋国榜之请所书四体四条屏之一,可惜另外三幅已经散失,难以合璧,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

\

三、
马一浮先生自称自己是一个“不祥之人”,“一生少福泽”。他11岁丧母,19岁丧父,20岁丧妻。期间,二姐、三姐又相继早逝。直至耄耋之年仍丧事不断,一生可谓痛矣。但马一浮先生不愧是中国传统化文化的大师巨匠,他能够将生命融入学问,进而练就了一副旷达、洒脱、从容、淡定的胸怀。马一浮先生的妻子乃乡贤汤寿潜先生之女汤仪,两人成亲以后相敬如宾,不过天公不作美,两人相处仅仅三年后,汤仪便不幸因病去世。为了表达自己爱妻的忠贞爱情,20岁的马一浮立志终身不娶。几十年的坚守,让岳父汤寿潜十分的感动,他欲将自己的三女儿再嫁给马一浮,被马一浮婉言拒绝,誓不再娶。无奈之下亲朋好友又建议他领养一个儿子,以便老来能有人养老送终,也马一浮一一婉谢。

\

           (马一浮先生的夫人汤仪女史)
马一浮先生早年体羸多病,生活清苦,加之苦学用脑过度,25岁即须发苍然。他有个习惯,吃饭的时候喜欢一人独吃,不与家人共餐。他喜欢吃硬食不吃烂软的食物,用完餐即漱口。饭后便开始一天的工作。或看书,或临帖,偶尔也会客。正如钱穆先生所言:“一浮美风姿,长髯垂腹,健谈不倦。”
马一浮先生精通医道。30年代浙江著名的中医陆无病、王邈达等都是他的座上宾,这些杏林高手遇到医学上的疑难问题都会与马一浮共同探讨,一起解答。马一浮先生虽然深谙医术,但却很少为人开方,只有一次例外。他的好友谢无量有一次患头疼病,多方求医,仍然无效。迫不得已,马一浮先生只好亲自为他望舌、切脉。经过诊断,马一浮先生认为谢无量是“诸风棹眩,皆属于肝,似宜滋水涵木,则风自息。”于是他为谢无量开处方十味。谢服数剂后,病痊愈。谢无量先生钦佩之余,作诗一首以谢马一浮,诗曰:“言外得玄宗,春前热恼攻。三年欣一见,半剂息诸风。摩诘情难对,曹瞒病许同。莫烦诸友问,谈笑已融融。”快乐之情,溢于毫禇。

\

         (1963年马一浮与外甥女丁敬涵、妻侄女汤淑芳合影)
四、
提到马一浮的晚年,就不能不提到蒋国榜先生的他的蒋庄。
蒋国榜(1893~1970)字苏庵。回族。江苏南京人。工诗文,喜好书画、金石、碑帖等。蒋家在清代咸丰、 同治年间为南京一带屈指可数的富豪,在当地民间俗称为“蒋半城”。弘一法师曾应蒋国榜父亲蒋厚民之请为之书家训:“安本分,学吃亏”。1914年与王一亭、哈少夫等合资修耷嘉兴烟雨楼。1924年与蒋新吾合资重建南京太平路清真寺,出资建上海真如清真公墓殡舍。晚年随马一浮游,常居杭州西湖。

\

蒋庄原名“小万柳堂”,是无锡人廉惠卿建的,是金石收藏家廉惠卿与其妻吴芝瑛偕隐的住处,吴芝瑛是秋瑾的金兰姐妹。后转让给蒋国榜。蒋国榜事母至孝,买这个西湖边的小别墅是为了供母亲到杭养病小憩,因此其园更名为兰陔别墅——兰陔是孝子养亲的意思。蒋国榜一家常住上海,母亲过世后,蒋庄只是他的度假别墅。蒋国榜得知老师马一浮无处放书,说“书是大事”,于是打扫院落,请老师住进蒋庄。1950年,马一浮应蒋邀请,前往蒋庄居住,直到“文革”开始,整整17年。
马一浮曾住葛荫山庄、青年路积善坊巷、钱王祠边等地,但是房子都不够大,藏不下万余册书籍。李叔同曾对他的学生丰子恺说过:“马先生是生而知之的。假定有一个人,生出来就读书,而且每天读两本,而且读了就会背诵,读到马先生的年纪,所读的还不及马先生之多。”

\

入住蒋庄,隐居林下,置身湖山之间,马一浮读书、刻经、写字、弹琴,生活颇为自得。他曾欣喜地如此描写蒋庄:“临水为楼,轩窗洞豁。南对九曜山,山外玉皇峰顶,丛树蔚然若可接。东界苏堤,槐柳成行。西望三台,南北两高峰环侍。唯北背孤山、宝石山,不见白堤。避喧就寂,差可栖迟。南湖一曲荷叶,天天若在。庭沼俯槛,游鱼可数。今日湖上园亭寥落,此为胜处矣。”足见马一浮对这一新居所的无比热爱之情。

\

五、
据传,“文革”开始的那一年,杭州七中的红卫兵冲进西子湖畔的蒋庄,抄了马一浮的家。红卫兵将他毕生收藏的许多古书古画当众焚烧,连蒋庄两株高大的广玉兰都被烧得乌焦了。马一浮被赶到安吉路32号一斗室。他恳求,“留下一方砚台给我写字,好不好?”谁知得到的却是一记耳光。他激愤怒号:“斯文扫地!斯文扫地!”遂积郁成疾。1967年2月,马一浮先生病危时在床边枕上,以欹斜笔迹,费力地写下最后一首诗《拟告别诸亲友》:“乘化吾安适,虚空任所之。形神随聚散,视听总希夷。沤灭全归海,花开正满枝。临崖挥手罢,落日下崦嵫。”6月2日,马一浮先生病世,享年84岁。

\

他生前曾多次嘱托亲友:“我平生无遗憾,唯一的心愿,就是死后要葬在父母身边。”马氏的祖坟位于杭州皋亭山(半山),他在先茔之侧已预制好自己的生塘,还在自己的这座生圹前立了一块墓碑并撰写了一篇碑文——《自题墓辞》:“孰宴息此山陬兮?谓其人曰马浮。老而安其茕独兮,将无欲以忘忧。学未足以名家兮,或儒墨之同流。道不可谓苟悦兮,生不可以幸求。从吾好而远俗兮,思穷玄以极幽。虽笃志而寡闻兮,固没赤而怨尤。惟适性以尽命兮,如久客之归休。委形而去兮,乘化而游。蝉蜕于兹址兮,依先人之故丘。身与名其俱泯兮,又何有夫去留。”但鉴于当时“文革”的形势,他的亲友们不得已将他的骨灰送往余杭县五常公社黄泥岭安葬。

\

“胸中泛滥五千卷,足下纵横十二州。”如今的蒋庄已被辟为马一浮纪念馆,林散之所撰是联镌刻在两旁门柱上,我之于西湖曾有过半天之游,可惜没来得及去蒋庄。我盼望着再去西湖,到“蠲戏书屋”去体验浓浓的书卷气……
 
       2012年10月9日1时50分王宝林于三惜草堂

\

马一浮(1883~1967),幼名福田,字一佛,后字一浮,号湛翁,别署蠲翁、蠲叟、蠲戏老人。浙江会稽(今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思想家、诗人和书法家。马一浮是引进马克思《资本论》的中华第一人,与梁漱溟、熊十力合称为“现代三圣”(或“新儒家三圣”),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浙江大学校歌》的词作者,浙江大学原教授。于古代哲学、文学、佛学造诣精深,又精于书法,合章草、汉隶于一体,自成一家。曾应蔡元培邀赴北京大学任教。建国后,任浙江文史研究馆馆长、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是第二、第三届全国政协委员会特邀代表。所著后人辑为《马一浮集》。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