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名家艺术研究协会第三届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成功召开
“全国文物艺术品鉴定评估认证平台”合作仪式在沪签署
 
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 > 特别推荐 > 名家记叙 >
方广强| 方介堪传略

方广强| 方介堪传略

时间:2022-10-19 15:14:42 来源:近现代美术文献研究中心 作者:方广强

方广强| 方介堪传略

 
 ※本文发表于《温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23卷第4期 

\

△方介堪(1901-1987)
 
先父方介堪(1901-1987),又名巖,别号玉篆楼主,晚年自称蝉园老人。浙江温州人。平生从事文字学研究和艺术创作,是当代著名篆刻家、书法家,在国内外艺术界享有崇高声誉。


先父于1901年11月8日,降生在西门外外浦桥上方氏旧宅。出身清寒的知识分子家庭,自小就受到祖父母的熏陶和教育。7岁练字,喜雕刻。仲伯早逝,侍亲至孝,12岁开始艺术生涯,以维持家计。在谢磊明、张宗祥及戴家祥等师友的指点切磋下,少年已负盛名,各地求刻者甚众。其间偶遇弘一法师,很受赏识,并获赐大斗笔。


1925年春,先父在杭州拜晤西泠印社创始人丁辅之等,被接纳为西泠印社社员。随后,在上海拜师赵叔孺,并受吴昌硕、褚德彝等名家指导。翌年,参与“寒之友社”活动,结识经亨颐、何香凝、于右任、曾农髯、张大千等书画界名流;又参与“古欢今雨社”活动,结识吴幼潜、高时显、王福庵等金石界名流。在上海诸大家的帮助、提携下,先父见闻日广,学艺益精,名声愈隆。不久,应刘海粟、汪亚尘、黄宾虹的邀请,任上海美专、新华艺专、文艺学院教授,为正规的篆刻艺术教育的第一人。在各校与潘天寿、张红薇、楼辛壶等为同仁。1926年参与王一亭组织的“中日艺术同志会”活动。1929年与马孟容等筹建“蜜蜂画社”,被聘为全国第一届美术展览评审委员。同年又被聘为西湖博览会金石书画评审委员。在评审活动中与徐悲鸿、马一浮、夏承焘诸友人多有交往。1931年由“蜜蜂画社”转入叶恭绰倡立的“中国画会”。1934年底自上海移居南京,次年与郑午昌等人在南京举办书画联展。1936年在开封,应马衡院长之邀,与张大千联袂北上,任故宫博物院专员。1937年初,在北京与张大千、于非闇举办两次金石书画联展。同年又被聘为第二届全国美术展览评审委员。

 \

△20世纪20年代,方介堪先生(执扇者)与友人合影


上世纪20年代后期,先父对篆刻书法艺术已能探其奥而摄其神。篆刻大师吴昌硕极为赞赏先父“学吴让之已得其神髓,又上承秦汉,旁揽浙皖,加之才资高远,日后独步艺林,当可拭目以待。”并称之为当时上海文艺界三个好角色之一。30年代,先父的篆刻、书法艺术已趋向成熟辉煌。他始终把文字的科学性置于艺术性之上,在同一作品中从未出现不同时代的文字,或同一时代文字的不同形体揉杂在一起的弊病,更未出现任意杜撰文字或形体的陋习。考古大师马衡曾称赞先父治印“无一字无来历”。对鸟虫书的研究是先父在古文字研究方面的突出贡献。书法大师潘伯鹰谓:在现代中国,“精通这种技巧的,只方介堪先生一人”。
 
除篆法外,先父的刀法亦随神入化,精湛细微。先父治印惯于在印面上施以浓墨,以刀代笔。篆法、章法、刀法了于胸,施于刀,冲、切、推并举,方寸之间,气象万千。手刻白金、水晶、玛瑙、碧玉、骨化石等坚硬材料,非先父莫属。他为徐悲鸿刻治海鱼牙印,是当时篆刻艺术界轰动之举;为张大千就篆的几十方龙角章,被当时书画界赞之为“屠龙能手”。30年代,人们将方介堪与张大千比为金石书画双绝,“张画方印”珠联壁合。


先父早期著作颇丰。处女作《方介堪印谱》第一册1927年在上海问世,1928年《方介𥂝篆刻》二册出版,1932年《古玉印汇》出版,1933年《介堪印存第六集》、1934年《介堪印存第七集》、《现代篆刻第五集·方介堪印存》、1935年《介堪印存第八集(晶玉类专辑)》相继出版。其间出版问世的著作尚有:《秦汉封泥拾遗》、《两汉官印考存》、《古印文字别异》、《印谱过目考》、《古印辨伪》及《南归集》、《介堪论印》、《介堪为张石铭先生收藏图籍象牙印章》等。先父毕生巨著《玺印文综》也在这一时期编纂成稿。

\\

 
△方介堪刻 结印社于西泠
西泠印社藏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寇攻进北平,为掠夺故宫文物,不准故宫人员外出,以至先父被困陷80多天。9月,他化装成清洁工逃到天津,后又化装为煤炭工南下上海,正准备付印的《玺印文综》原稿第14集失落。在上海急于和诸友谋计,帮助仍困在北平的张大千脱离虎口。后急赴南京,在震惊世界的南京大屠杀中,幸免于难,挈眷归乡。1939年7月祖父仙逝,1941年2月前母去世。连年丧故,上有老母,下有四个幼小子女,先父心力交瘁。1941年4月,温州首次沦陷,因毫无信息,不及逃避。日人索刻印章,遂藏入后堂十多天拒刻。他对子女说,梅兰芳先生蓄须拒演,我亦弃刀拒刻。是时粮价日涨,难以糊口,全赖亲友接济度日。1942年7月,温州再次沦陷,先父携老扶幼避乱于乡下,为救病危的大哥、二哥,千方百计避开日伪军求医觅药。1943年9月,温州第三次沦陷,全家又分赴瑞安两处避难,十人竟有八人病倒,仅一岁的三哥夭折,最后先父也病倒不省人事。此次逃难前后达280多天,居住不定,寝食不安,直至日寇投降。在如此艰难条件下,先父仍为援助温郊灾民、饥民,举办书画义卖展览。
 
抗战胜利后,先父赴沪。张大千见先父形容枯槁,唏嘘不已。师长黄葆戉闻之,作《玉人方介堪》一文,文曰:“介堪盖刻玉,其人如玉也。......顾迭遭丧乱,八年以来扶老携幼,流离转徙,有为人所不能堪者,而介堪处之泰然。......是以知介堪之意志,尤比坚于玉也”挚友戴家祥也称:“先生父丧妻亡,母老子幼,老弱之命,悬于十指,其困苦颠沛,凡人不能消受,君则操刀握笔,晏然自若。”


1947年,先父在上海参与“中国画会”的重建,并被推选为候补理事。同年,参加“中正文化奖金美术奖”展览筹备工作,以“中兴元首”等四方印章获首奖,并以《梅花》一幅参加法国巴黎中国美术展。1948年先父以“篆书对联”幅,“花卉”画一顿,载入《中国美术年鉴,并发表《明孤本顾氏集古印谱考》等多篇文章。新中国成立前夕,多次谢绝好友资助出国,以老母有疾回温。1949年5月7日,温州解放,先父欢欣鼓舞,精神大振。10月,列席温州市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积极议政。共提议案18条,多条被采纳。1950年11月,1951年7月,先父先后送二哥,大哥参军,别无长物,临行各予筷子一双,上刻“保家卫国,每饭不忘”八字。1951年温州市文管会成立,先父担任专职常务副主任。他只身奋斗,白手起家,带头捐献所藏文物、字画百余件,并不辞劳苦,自带干粮,日行山间崎眍小道,夜宿农村破庙、戏台,走遍温州地区各县名胜古迹、水利工地,对文物情况作了系统调查、征集。1956年撰写《浙江温州地区附近的新石器时代遗存》一文,载于《考古通讯》第6期。1958年温州博物馆成立,先父兼任馆长。在艰苦创业、开拓创新中,共搜集各类文物一万多件,并进一步辨伪、校勘、考证,使温州馆藏文物数量和质量均名列全省前茅。其间,著名学者夏鼐、陈万里、蒋玄佁、邓白等来访来函,探讨文物研究与管理。1961年,先父主持编写了《温州文管会藏石考》。1962年成立温州工艺美术研究所,又兼任副所长。1964年,应潘天寿院长之邀,先父赴浙江美术学院,在新中国第一个书法篆刻专业班任教。同年,郭沫若来访,并得到郭沫若寄赠手卷一幅,内称:先父于金石书画“已臻炉火纯青之境”。1965年先父所撰《晋朱曼妻薛买地宅券》一文于《文物》第6期刊出。
 
1966年“文化大革命”浩劫中,先父被列为“温州文化系统重点批斗对象”,备受折磨,留下残疾。其间先后被抄家七次,历年收藏信札、字画、印稿等为之一空。好在他为人光明磊落、性格开朗豁达,幸存于世。1970年被宣布“解放”1972年退休。“解放”、退休后,先父一身轻松,心情舒畅,虽已暮年,又进入创作高潮。常为友人写字刻印,常与友人吟诗联画。1973年游雁荡,创作青绿山水中堂五幅;1974年,创作长诗《谢蜀友寄赠剑阁藤邛崃竹双杖》;1975年书录旧句《为大风堂画双桥老人图长歌》,1978年,追记《龙角琐记》、《象轴留珍》两文。1979年经叶浅予先生联系,应文化部邀请至北京创作,住颐和园藻鉴堂凡四个月,其间与吴作人、李可染、李苦惮、黄永玉等合作创作《迎春图》,又到中央美院作学术报告。黄永玉为先父画像,题为“老刀手”。是年在西冷印社75周年大会上被推选为副社长。1980年,先父80寿辰,作《八十自寿》诗,并徵得海内外祝贺书画近三百多件。张大千先生亦自台湾带来泼彩山水及东方朔偷桃献寿两画祝贺。是年,先父被聘为中国书法协会名誉理事。1982年,又被聘为兰亭书会顾问,以29枚篆刻作品入选“中日书道艺术交流展”。1983年台湾“印林”杂志出版《方介堪篆刻专辑》,刊登先父早期作品126方及参加“中日20位名家书法联展”。1984年,先父作品选入文化部艺术局编选的《中国书法45年》。1985年,应中国对外友协之请,参加《中国知名书法家书法展》,并被原新华艺专校友会聘为顾问。1986年被聘为浙江省篆刻理论研究会顾问。是年为孙中山诞生120周年,拟古玉印作“日新”一方,系先父绝刀之作:又为学生撰写“别部斋”横额,系先父绝笔之作;1987年5月,《方介堪印选》由上海书店出版发行。

 

\

1987年8月25日,先父逝世。先父一生清贫,人称“从未百金留二日,不知隔宿有余粮”先父广交乐施,朋友广及上下南北海内外;先父致力教育,桃李遍布金石书画界。9月4日举行遗体告别与追悼会,吊唁吊丧者络绎不绝。遗体火化,安葬于永嘉县老虎岭祖茔,部分骨灰撒入原温州博物馆前的瓯江中。11月先父少年挚友戴家祥建议建立方介堪纪念馆,并慨赠历年所藏先父为其所刻印章106方,供陈列,出版了《白鹃楼印蜕》。是年4月,先父毕生巨著《玺印文综》在学生整理下全部杀青,翌年由上海书店出版发行,可惜由于种种原因,删去了原稿中各文字的出处。1990年《方介堪篆刻精华》(鱼饮谿堂藏印、白鹃楼藏印)手拓本,由西泠印社制作发行。本人倾历年积蓄,在姐兄妹及师友们的支持下,勉力于1994年成立“方介堪艺术馆”,面积1000平方米。1999年,上海书店出版的《心经印集》选入先父作品54方。2000年,先父被评为“温州十大历史文化名人”之一。2001年11月,由温州市人民政府、西泠印社共同主办方介堪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活动。

\

△作者 方广强
近现代美术文献研究中心研究员
方介堪艺术馆馆长

 
方广强,字欣、号墨颐、鸣蝉园、浙江省温州市鹿城区人。1956年温州工艺美术学校毕业,同年应征入伍,服役于北海舰队、航空兵三师政治部文化科。1981年考入温师院中文系古典文学专修班,先后担任:方介堪艺术馆(私立)馆长、温州大学客座研究员、温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客座教授、温州大学理工学院美术设计学院客座教授、四川张大千研究中心研究员、上海名家艺术研究会理事、台湾(中华国际艺术推广交流协会)雇问、西泠印社社员。
编著有《白鹃楼印蜕》《方介堪与中国文化名人》《方介堪篆刻集(四册)》《玉篆楼藏书画集》《玉篆楼藏信札集》《玉篆楼藏手稿集(一)》《方介堪篆刻原石原拓集(八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