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名家艺术研究协会第三届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成功召开
“全国文物艺术品鉴定评估认证平台”合作仪式在沪签署
 
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 > 教育培训 > 教育指导 >
把玩青白瓷 研讨鉴赏法

把玩青白瓷 研讨鉴赏法

时间:2013-05-18 09:47:00 来源:转载 作者:蔡森林

    宋代-青白瓷-景德镇,是一组关键词、关联词。宋代是青白瓷的辉煌时期,青白瓷是景德镇成为世界瓷都的起点,景德镇自生产青白瓷后便声名鹤起,为天下所注目,在中国乃至世界制瓷史上具有重要意义。青白瓷其釉色介于青白之间,青中泛白,白中显青,故文献上称为“青白瓷”。据考古发掘资料,目前已在国内十多个省,近150个县和国外20多个国家、地区出土了宋代青白瓷。   
    景德镇烧造青白瓷的窑址已发现湖田、湘湖、胜梅亭、南市街、黄泥头等,堪称生产青白瓷的中心窑场;其次,江西南丰窑、安徽繁昌窑、福建闽清窑及湖北武昌窑等都能烧造优质的青白瓷,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窑系;属于这个窑系的还有江西吉州窑、广东湖安窑、福建德化窑、同安窑等。
     宋代景德镇青白瓷的发展可分为如下三个时期。
    一、发展期(北宋初期)   
    北宋早期是青白瓷的创烧时期,胎质疏松,釉层稀薄且施釉不到底,青白釉色不纯,多青灰和淡黄色,釉面开有细小纹片,装饰素朴无纹,器物成型多延续五代的湿泥拉坯,以匣钵垫饼装烧为主,也沿用五代支钉叠烧法。匣钵装烧工艺明显提高了产品质量,但由于还原焰技术还没有完全掌握,产品釉色、透明度均未达到青白如玉的效果。
    二、鼎盛期(北宋中晚期至南宋初期)北宋中期采用了旋削成型的新工艺,使得器坯匀薄规整,以匣钵仰烧法为主,还原技术的娴熟运用是烧好青白瓷的关键,多数器物的釉色已从前期的青灰和淡黄色变成了湖绿色。稍后引入定窑的覆烧工艺,精品芒口器常镶金包银,产品品种日渐丰富。此期的青白瓷胎质精细,胎壁薄匀透光,造型秀美精巧,釉色莹润如玉,凝釉处呈水绿色,光泽度、透光度、瓷化度均显著提高。装饰以刻花、划花为主,刀法简炼,技巧娴熟。印花装饰渐趋流行,纹饰以牡丹、莲荷、菊花等为主。景德镇青白瓷成了集越窑、定窑“南青北白”之大成者。
    三、衰落期(南宋中后期)南宋中后期为了满足国内外市场的大量需求,大量采用定窑覆烧法,产量大幅提高,但质量趋于下降,少部分精品仍保持较高的工艺和艺术水平。覆烧工艺要求坯体规范化,因此器物成型以模印为主,模印既有装饰效果,同时起到成型的规范作用。此期碗、盘之类器物多为印花装饰,不如前期的刻、划花刚劲有力、生动活泼、艺术性强,壶、瓶类成型也多采用模印方法。支圈覆烧、包金镶银、印花芒口成为这一时期青白瓷的主要工艺特征。笔者将宋代青白瓷各期特征概要汇总列表如下,以飨读者。
    笔者认为,宋代景德镇青白瓷发展虽然经历了三个不同的阶段,但它是一个整体,有着共同的时代特征:自然恬淡、本真至简、蕴藉宁静、崇尚玉德、典雅高贵、通俗时兴等。它适应和满足了宋代社会审美的和实用的需要,是宋代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是宋代社会理学思想的折射,是宋代哲学观念、美学思想和审美情趣的综合反映。了解上述这些特征,是我们研究青白瓷断代的基础,也是我们识别与鉴定青白瓷的科学依据。
    宋代青白瓷的鉴赏,除了要牢记时代特征,更要掌握好“四项基本原则”,其过程与练功无异,有道是:不练基本功,到头一场空。天道自酬勤,不负有心人,当然心气正、路子正,是练就真功夫的前提。第一功把握器形青白瓷窑口众多,器型丰富,历时久远。正确识别青白瓷,需要认真掌握各个时期、不同品种的时代特征和演变规律,在头脑中逐步建立数据库,同时要“温故知新”。
    现代高古瓷的作假大致有三种情况,青白瓷亦不例外:
    一是按出版图谱或存世品进行仿制的仿品,有一定专业收藏知识还是容易鉴别的;
    二是完全臆造的假品,这一类吃药的对象,往往是没有收藏知识并总想捡外快的人(也就是笔者说的,总怀“官窑情结”和“捡漏情结”的人);
    三是是似而非的“动手”器(伪品),稍不注意,就会弄错、打眼、吃药、上当。
    在一次古陶瓷沙龙活动中,一藏友出示一只影青执壶,不论从胎、釉还是工艺痕迹看,都是“开门”的宋代青白釉执壶特征,尤其是釉面的风化和土沁 ,极其自然和确切,晶莹透亮的色泽、白中微黄的胎质、内壁粗拙的坯痕、褐黄的垫烧饼痕、积釉处的湖绿色,都不是现代仿品所能造仿的。再细看,有破绽了,壶颈和壶身的釉面虽然都有开片,但开片的纹样并不相同,釉面的光泽、密度、瓷化程度差异较大,原来是由二件残缺的宋代青白釉执壶从颈部嫁接而成,整个器形显得比例失调、生硬别扭、体态怪异。这种改头换面、张冠李戴的伪器违背了高古瓷的“器形”法则,但是,最容易迷惑道行不深的收藏爱好者。   
    第二功把握胎质各种图著介绍宋代青白瓷的胎质,都说是洁白细腻坚致,瓷化程度高,这只是相对于同时代的产品而言,其实古籍对瓷器的描述都偏于文学化,定性不定量,如“白中泛青”之类,就是很宽泛的讲法,没有科学的量化的表述,它与现今瓷器胎质的洁白细腻坚致和瓷化程度相比,不能类同。湖田窑青白瓷胎质,以淡糙米黄和浅灰白为多,胎质有细密的微孔,比不上现代瓷器的致密坚硬,这从残片剖面可以观察和领悟到。宋代瓷土采用碓碾粉碎,人工淘炼,坯土不可能十分精细,很多器物露胎处呈现微粒状,而现代仿品离不开现代工艺、材料和环境,胎质呈雪白光滑致密,我们可以从胎体的杂净、疏密、干湿等方面综合予以辨别。为蒙蔽收藏者,仿假者惯常在制坯配方中做手脚,或在露胎处做旧,以冒充出土器。看胎看到“骨子里”,必然识破假器。
    第三功把握釉色目前古玩市场上影青仿品已到了铺天盖地的地步,因利益驱使,无器不仿,使不少收藏爱好者屡屡落入陷阱。除去大部分“涉市”不深者,还有部分“屡战屡败”并“屡败屡战”者,其执迷不悟的决心极大地鼓舞了造假者。究其原因,概为“心眼”两缺:也就是“心高、眼低”抑或“心浮、眼拙”者。造假者通过物理或化学的各种方法仿造风化、土沁,有的做在胎的配方里,有的浮在釉层表面,前者无法做到随生存环境侵蚀而产生土沁的自然分布状态,后者也无法做到和釉面的自然融合。往往过了,通体釉色机械一律,有的采取人为聚釉,聚釉生硬呆板,有的玻璃质感强,釉面贼亮刺眼,更多的是用酸腐手段去光,釉面酸孔遍布、手感滞涩。真假开片的状态也是截然不同的,真品开片中的土沁有渗透状;折转聚釉处呈湖绿色;釉薄的地方白亮润泽;胎釉结合处形成的土沁线更是重要抓手。真品的宝光、手感是仿品无法企及的。笔者有一个最简单的初验之法,凡一物上手,闭眼摸一下,手感不爽即可舍弃,不是假货就是粗货,可见上手的重要性。
    第四功把握工艺宋代景德镇青白瓷成型工艺基本有三种:湿泥拉坯、旋削成型、模印成型。装烧工艺基本上也是三种:匣鉢仰烧、芒口覆烧、涩圈叠烧。对宋代青白瓷的鉴定,往往多侧重于考察其成型和烧造方法,因为不同的成型和烧造方法,反映出产品不同发展阶段的特征,都会在瓷器造型、胎釉、纹饰等方面留下不同的工艺痕迹,即所谓的时代特征。其中的垫饼装烧工艺,因常有人真伪不辨,稍作解说。真品垫饼痕呈淡土黄或褐黄色,且深浅不一。仿品是在匣钵中(有的直接在窑炉中裸烧)烧成后,用釉料、颜料混以杂料做出饼痕状,这种“饼痕”颜色为黄褐或酱色,色泽过深,甚至有凸出感,与真品垫痕的自然渗出与吸附明显不同;还有直接用色料或黄泥涂出饼痕状,粗劣做作,犹如东施效颦;更有甚者,有的圈足足根无釉,器底满釉却有饼痕,可比狗尾续貂;更可笑的是,有的既有饼痕又有支钉痕,真是画蛇添足。造假者对古代窑艺一知半解,弄巧成拙,自露马脚,贻笑大方。上述的鉴赏原则也是鉴赏其它古陶瓷的通则,需不断实践、体验、领悟。有志于此道者,无论先后,只要潜心修炼,自成正果。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