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名家艺术研究协会第三届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成功召开
“全国文物艺术品鉴定评估认证平台”合作仪式在沪签署
 
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 > 教育培训 > 教育指导 >
《人生智慧箴言》by 叔本华

《人生智慧箴言》by 叔本华

时间:2019-02-21 13:09:00 来源: TL L的读书笔记 作者:

《人生智慧箴言》by 叔本华


叔本华的哲学总是从悲观负面的角度解释人生,但是却让人赞叹逻辑之精妙,思考之深邃,即便是完全抱着乐观积极的角度去看世界,读叔本华时依旧能引起共鸣。当然,下面的段落大多是摘抄原文,但是不代表就完全认同其观点,只是有的观点第一次见到,或者很久前在别的地方看到过类似的说法在叔本华这里又得到了强化,记录下来,即便不认可,也可以引起不同角度的思考。
 
论人之所是——人生就是在痛苦与无聊之间摆动
-      外在:窘迫贫困制造痛苦,平安富足产生无聊
-      内在:每个人对痛苦和对无聊的感受力成反比,由心力决定
-      表现:内心空虚精神愚钝者对痛苦感受较轻,但渴望外在刺激克服无聊,反之亦然。越是远离人生痛苦的一个根源,就越接近另一个。精神卓越导致落落寡合,每个人合群程度与他的精神贫困程度与庸俗程度大体相当。人生在世,要么孤独(痛苦>无聊),要么庸俗(无聊>痛苦),除此之外,选择不多
-      举例: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说,每一种享受都以某一种活动为前提,没有活动,就没有享受。自然给人类配备的种种力量,原本使命是与窘迫搏斗,一旦搏斗停止,闲置的力量就成了人的负担,他必须用他们游戏,否则就会立刻陷入无聊(因此大富大贵之人备受无聊折磨),因此每个人闲暇时都会选择一种游戏,让自己忙起来。相反,智力越高的人,对痛苦越敏感,智力无与伦比,感知痛苦的能力也登峰造极。
 
论人之所有
-      人的需求分类
·      既自然又必要:衣、食
·      虽自然但非必要:性
·      既不自然也不必要:奢侈、豪华、辉煌、荣耀
-      关于失去:真正让人痛苦的,是遭遇不幸后的适应过程;一旦适应过程完毕,痛苦就越来越小,最后感觉不到
 
忠告与格言
-      关于幸福与满足
·      一切幸福,本质上总是负面的,永远不是正面的。众人所谓的幸福,并不是原原本本自然而然发生在身上的快乐,而是一个愿望得到满足,愿望即匮乏,是享受的先决条件,愿望一旦满足,享受随即消失。而直接给予我们的,永远只有匮乏,亦即痛苦。因此满足享受只能间接认知,从负面令我们幸福,即遏制痛苦。
·      亚里士多德说,明智的人追求的不是享受(快乐),而是无痛苦。换言之,就是不要专注人生的享受与快乐,而要尽量躲避人生的苦厄(这点与巴菲特的投资逻辑相似,即投资成功的秘诀是避免亏损)。没有痛苦才是人生幸福的标尺,既无痛苦,也不觉得无聊,本质上就实现了人世的幸福。
·      按照这个逻辑,叔本华建议每个人把对快乐、财产、品阶、名誉的索求下调到完全适中的程度,因为造成巨大不幸与痛苦的,正是追求幸福、荣耀、快乐的拼搏奋斗。而叔本华的哲学认为,最高的人生智慧是弃绝人生,既不会为任何事物奋斗,也不会因为遭遇失败而痛苦抱怨。正如柏拉图所说,人间万事,没有什么值得殚精竭力。(最近的网红语“人间不值得”其实不是李诞说的,柏拉图早就说了)
·      若要评估一个人有多幸福,不要问什么让他快乐,应该问什么令他悲伤。(让他愁眉不展的事越微不足道,他的幸福度越高)身心安泰才能察觉细枝末节,大难临头感觉不到琐碎小事。
-      关于律己
·      不要一心一意时刻忙于计划未来,担心未来,也不要一味渴望回到过去。永远不要忘记,唯有现实真实不虚,唯有目前确定无疑。未来几乎总是跟我们想的不一样,其实即使是过去也与我们想的不一样。(这一段与曾国藩的“未来不迎,当下不杂,既过不恋”表达了一个思想,在HBS也反复提到的being present)既不让希望落空的惨淡过去把目前变得黯淡无光,也不让忧心未来令眼下失去风采。把每一天当成一生度过。人最大的误区就是在不知不觉中度过美好的日子,直到坏日子来临,才希望好日子归来。
·      必须养成这样看问题的习惯:不一定发生的,就当它永远不会发生;不确定发生的,就当它肯定不会近期发生。
·      我们的见闻、作为、接触的范围越小,我们越幸福,范围越大,痛苦烦恼就越多。人的后半生比前半生悲伤,儿童期接触范围最小最快乐,老年时范围包括了毕生历程甚至是后人。因此收缩范围,包括精神的范围,会促进我们的幸福,但是缺点是会打开无聊的大门。
·      亚里士多德说,幸福属于自得其乐者。而总体看,合群的冲动与年龄成反比。
·      关于嫉妒,我们应该多想想生活不如我们的人。
·      如果灾难已经发生,不可能改变,那么我们绝对不要设想事情原本可能是其他什么样,更不要设想用什么方法可能避免这个事件;原因是,这样想会让痛苦加剧到不可忍受的地步,成为自我折磨。不妨借鉴宿命主义立场,凡是发生的,必然发生,不可避免。
·      不论什么事,只要关乎我们的悲喜苦乐,我们就该紧紧捆住想象的翅膀。理由是,想象没有判断能力,只会把纯粹的画面带到我们眼前,不仅毫无益处,还会造成很大的痛苦。尤其在晚上要最严格的恪守这条准则,因为疲劳给理智与判断力笼罩上一层主观的黑暗,精神已经完全疲倦,判断力已经不能胜任它的工作,然而想象依然活跃。所以临近入睡或者半夜醒来,我们的思想大多数是对事物的严重扭曲与改造。夜晚不适合沉思严肃事务,尤其不适合思考不愉快的事情。思考这类问题,早晨才是好时候。要把早晨视为生命的精华,珍而重之。(这与本佛兰克林的观点和行为一致,晚上9点睡觉,早晨4点起床,依旧睡了7个小时,但是省去的是一般人晚上9-11点的娱乐时间,而早上4-6点都是清醒的学习时间)
·      即使物件很小,如果放在眼睛附近,也会遮挡整个世界。同样,我们身边的人和物,不管多么微不足道、无关痛痒,不仅往往过分占用我们的注意力和思想,还经常以令人不快的方式占用。
·      我们应该努力时不时这样看待我们之所有,设想假如我们失去它们将会如何
·      最大的满足是有所创造,与阻力奋斗,战而胜之,才会令人幸福。(做难而有意义的事)
-      关于待人
·      人生在世,一要谨慎小心,二要宽宏大度,前者帮你免遭伤害,后者助你避免纷争。遇到糟糕的个性,应该这样想:这样的怪鸟也非有不可。
·      记忆如同暗箱的聚光镜,把全部事务聚在一起,从而产生一幅比原型更美的画面。被人以这种方式观察是个优势,相隔良久,才在熟人与好友面前现身,不失为聪明之举。再次相见,我们就会注意到记忆已经发挥了作用。
·      对一个人,很难同时既由衷敬仰,又深深热爱。因此我们面临一个选择,是赢得众人尊重,还是博取众人的爱。大体而言,若要博得他人的爱,需要降低对他人的精神与心灵的要求,与之相反,赢得他人尊重,一定违背他们的意志。爱是主观的,尊重是客观的。尊重让我们内心感到更大的满足,因为尊重与我们的价值相关,但我们的价值并不直接影响众人对我们的爱。但对我们来说,爱更加有用。
·      无论对谁,都不可以太退让,太有爱心。如果朋友借钱,不借给他,不会失去一个朋友,借给他,却很容易失去一个朋友。为人骄傲,有点忽视他人,不容易失去朋友,过于友善,过于体谅,却经常丧失友情。因为这让朋友变得傲慢,变得难以容忍。众人绝对无法忍耐的,就是认为你需要他们。只要这样想,必然变得自以为是,目空一切。我建议,对任何人,无论男女,你都应该时不时表明完全可以离开他。意大利有句巧妙的格言“不敬人者,受人尊重”。
·      性格根本不可改变。人在相同的环境下必定做相同的事情,不可能有其他行为。与断交的朋友言归于好,是个弱点,必然造成伤害。重新雇佣解聘的仆人,情况相同。(破镜重圆情况类似)
·      拿破仑说“凡是不自然的,都是不完美的”
·      不论什么特质,勇敢、博学、聪明、机智、桃花运、富有、出身高贵,谁佯装具备它,我们就可以断定他缺少它。
·      展现聪明才智在大多数人那里只会惹憎招厌。不仅如此,那些人知道为什么厌憎他,但没有正当理由抱怨,甚至还要掩饰厌憎他的原因,所以他们的厌憎愈发刻骨铭心。原因是,展现自己的聪明才智,就是间接指责他人蠢笨无能。对一个人展示自己绝对的心力优越,而且在众目睽睽之下,实属最大的愚蠢。愚昧之人对明智之士的厌恶,百倍于明智之士对愚昧之人的反感。因此,往往讨人喜欢的庸才总是高高在上,有真才实学的人很晚才出头,甚至永无出头之日。(但作为一个组织或者机构甚至是国家,应当极力避免这种现象)
·      人格优越,是借助比较与距离发生作用(靠近比自己矮小丑陋的会产生由衷的欣喜),品阶优越,却是通过反射映照发挥作用(愿意与名流贵妇相交)
·      哪怕我们只是拐弯抹角流露出自我称许,人人都会下百倍赌注,赌定我们表现的是虚荣。(美国有很多哈佛毕业生在别人问到在哪里上学时都会说自己是在波士顿的一家大学上学而从不直接说是哈佛。但反面效果是当人追问发现是哈佛后,会更加的认为虚荣。)
·      如果我们疑心一人撒谎,应该装作深信不疑,这样他胆子会变大,放肆撒谎,从而败露。相反,如果我们留意到一个人隐藏真相,但不小心漏了口风,我们应该故作根本不信,让他因为遭遇质疑而气恼,从而把真相和盘突出。(适合调研的时候用的技巧)
·      有的时候,我们觉得他人不可能相信某件与我们有关的事,然而,他们根本没有产生怀疑,我们却会让他们起疑心,然后他们就不再相信。我们经常出卖自己,只因为我们觉得别人不可能没有留意。这就如同我们因为眩晕而从高处一头栽下来,眩晕是一种幻觉,就是以为不可能在此地站稳,站在此地实在太痛苦,结果反而因此站不稳(类似于索罗斯的反身性)。
·      受到了欺诈,钱花的最有价值,因为我们直接用钱换到了明智。
-      关于世道与命运
·      每个人都有某些内在的具体原则,他对这些原则没有抽象的认识,只是在回顾一生时,才意识到他一直遵循这些原则(与达里奥的观点如出一辙)
·      凡是发生的,从最大到最小,都必然发生。
 
论人生的不同时期
-      我们不妨把一生比作一方刺绣,前半生看到的是正面,后半生看到的是背面。背面不那么美丽,然而更富有教益,因为它让我们看清条条丝线的脉络关联。
-      我们观察人和物时,看到的是他们的永恒性。我们年龄越小,每个个体就在越大程度上代表他的全类。(小时候看到水沟就说是海)随着年龄逐渐增长,个体代表全体的程度不断下降。因此,事务在年少时给我们的印象,迥然不同于我们年老后它们给我们的印象。
-      我在这里把生命力比作财富,这二者如果同时日趋减少,那可着实令人哀伤,正因如此,人越老越爱财。
-      年轻时还是要节省精力,亚里士多德注意到,奥林匹克冠军中,只有两三人少年时与成年后都夺冠。原因是少年时的训练让他们体力透支,致使成年后体力不足。体力如此,智力活动中无所不在的心力更是如此;所以,那些由严厉家教制造的神童,少年时令人惊异,成年后平庸无奇。
-      长寿之道,无非两条,均如点灯。一盏灯,灯油虽少,但灯芯很细,所以长明;另一盏灯,灯芯虽粗,但灯油很多,所以也长明。灯油是生命力,灯芯是对生命力各式各样的消耗。
-      几乎每个人的性格都主要适合一个年龄段,所以,他在这个年龄段表现最佳。性格自身有某种青年、中年、老年特有的东西,各个年龄段要么与之契合,要么为之纠偏。
-      年龄越大,生命意识越弱。生活意识日趋淡薄,生命加速奔向彻底的无意识,于是时间流逝得越来越快。儿童时期,好奇心盛,万事万物,均纳入意识中,于是每一天都漫长无边。同理,旅行一个月,仿佛比居家四个月还长。少年一小时,比老人一天还长。一年的长度,与其占年龄的份额成正比。例如,占年龄五分之一的一年,与占年龄五十分之一的一年相比,显的长十倍(这个说法我是在2007年第一次听李笑来提起,当时觉得李笑来真是个思考极深的人,现在才知道原来是从叔本华这里学到的)
-      后半生,由于时间提速,无聊基本消失。能较多影响他人,是因为我们已经圆满,自成一体,不再依靠印象,世界对我们的影响变小了。所以壮年是建功立业的时代,青年则是创造理解与认知的时代
-      年轻时,占支配地位的是直观,年老后,居主导地位的是思考。所以,青年是和诗歌,老年更适合哲学。
-      快乐永远只是平息欲望,失去欲望,也失去快乐。
-      如果老年人仍爱读书学习,仍然爱好音乐戏剧,仍能在一定程度上感知外界,是莫大的幸福。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