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大师陈佩秋驾鹤西去,去年这次视频采访太珍贵了▸缅怀◂
时间:2020-06-26 12:16:00 来源:上海文联 作者:
书画大师陈佩秋驾鹤西去,去年这次视频采访太珍贵了▸缅怀◂
陈佩秋:1923年2月生,河南南阳人。字健碧,室名秋兰室、高华阁、截玉轩。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毕业。上海文联荣誉委员,上海书画院院长,上海中国画院顾问,上海文史馆馆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等。
去年七月,本公号有幸登门拜访97岁高龄的陈佩秋先生,聆听她讲述创作心得、人生感悟。今天回看,何其珍贵!
点击《东方艺术长廊》栏目制作节目
日前,我们有幸走进97岁高龄的陈佩秋先生的家,听她讲述创作心得、人生感悟。下午两点半,陈佩秋先生在平时画画的房间等候我们。简洁朴素的房间,一如陈先生给人的感觉。陈先生才刚刚起床,可能是早期绘画形成的作息习惯——白天杂事繁多容易分神,所以白天休息,晚上集中时间精力画画。她看到我们来,笑吟吟的。
此次,我们带去许多老照片,陈先生非常开心,戴上眼镜,拿着放大镜,一张张仔细看,并双手合十笑说道:“你们送我的这些老照片比给我黄金还要金贵,谢谢,谢谢你们。”看着这些老照片,她陷入了回忆,打开了话匣子……
花中君子
艺术没有男女之分
在20世纪画坛上,很多女性艺术水准很高,只是未获得公平的评价。一些人将女性画与脂粉气挂钩,陈先生很不认同。“如果遮掉我画上的名字,谁能分得出究竟是男人画的还是女人画的?”在陈先生的眼里,艺术是没有男女之分的。
“涉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楚辞》),说的就是有“花中君子”美誉的兰花。陈佩秋先生就如她的名字一样,英姿飒爽、率直磊落。
健碧纷纷叶
深扎生活,艺术作品不能公式化
陈佩秋先生在画上经常题的是“健碧”。源自杨万里“健碧缤缤叶,斑红浅浅芳。幽香岂自秘,风肯秘幽香”。健碧指兰花叶子碧绿、健挺而茁壮。“俗话说,好花还要绿叶扶衬,我愿做一片绿色的叶子。”
当年画院要求画师体验生活,陈佩秋去了龙华苗圃(后来改成了植物园)写生。“我们和苗圃女工一起吃住。写生非常辛苦。大部分人一般待1个月就跑回去,我坚持了3个多月。在苗圃里我最喜欢画的是兰花。因为兰花很美,香味持久,花期也长。写生的好处就是你可以知道它的生长过程,不是自己编出来的。我还跑到外地昆明写生,和谢老去广东、浙江、安徽写生。”
陈先生做任何事情都很执着,写生也是。她觉得深入生活只有浅浅的体验是不够的,必须认真写生,弄懂客观事物的生长规律和结构。艺术作品不能公式化,更不能千篇一律。她随手翻出上海文史馆出版的画册中的海棠花,举例给我们看:“为什么有红叶子?因为这是一个生病的海棠花。春天施肥施过了,海棠花开得满满的。但是到了秋天,花不会开很多的,花瓣落掉,叶子是红色的,一看就不会是春天的花。▼”
“艺术品应该有艺术规范,带有一定的理性。你想画什么就画什么,那是感性绘画,从感性到理性才是一种艺术。就像京剧里面有他们的艺术规范——唱念做打。那么艺术的规范其实就是我们南齐‘六法论’,国外的艺术规范也是一样的:一是应物象形,国外叫写生。二是随类赋彩,西方的着色对应中国画就是水墨泼彩。三是传移模写,就是临摹,中西方一样的,通过摹写还原原来作品。四是经营位置,西方来讲是构图,中国就是所谓的经营位置。这四点我们和国外是相同的。在此基础上我们比国外多一条,因为工具不同,我们可以画点、线、面。有的艺术评论家说中国画是线条造型、西方是块面造型,其实块面只是我们绘画技法表达方式里的一种。中国画更复杂些——用大笔画块面,用小笔点、线来连接,使得画面更有灵动感。”
在国外,陈佩秋先生翻阅了大量的印象派原版画册,莫奈、雷诺阿、塞尚等名家的斑斓明艳的画风给予她新的启迪,回国后探索出了一种新的用色方法——叠彩法,开创陈氏青绿山水之新风。
虽然积极借鉴,但陈佩秋先生一直坚守着本源。“在国外看他们的艺术品,多是一个点发散出去的焦点透视,而中国画比如范宽的《溪山行旅图》,一幅画从下面看到山顶。画一个手卷,可以从四川一直画到出海口,全都包容在其中,所有细节都在上面,多少自由啊!西方的焦点透视到了达芬奇时期,才开始推广,而我们国画很多年前就已经画成那样了。到底是我们好,还是他们好?我们现在样样学习人家,很可怜。这种观念要转变。我们不用妄自菲薄。”
高华阁
大器晚成、历久弥新
在生活中,陈佩秋兴趣广泛,喜欢作诗著文,还喜欢昆曲、京戏。
她还对武侠小说情有独钟,曾经读完了金庸的所有作品。也许正因此,她也有着一般女子身上少见的侠气。她经常参加上海各种类型的慈善捐赠会。她还不畏权威结论,对一些重要的古画名作重新鉴审,大胆提出质疑。
问陈先生最近有没有看戏?她笑答道:“最近不去了。我现在白天写一两个小时字,晚上不写了。有时候去看电影,午夜场,上周刚看了场。”
这句源于1950年7月上海市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一次代表大会上,夏衍所作的总报告《更紧密地团结,更勇敢地创造》,这可谓文联的“初心”。
最近,陈佩秋先生为此写了一幅书法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