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名家艺术研究协会第三届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成功召开
“全国文物艺术品鉴定评估认证平台”合作仪式在沪签署
 
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 > 艺术品鉴 > 博物精华 >
佛衣:早期佛造像背后的历史与区域信息| 一带一路佛教艺术展专题

佛衣:早期佛造像背后的历史与区域信息| 一带一路佛教艺术展专题

时间:2019-01-21 10:27:13 来源:浙江省博物馆 作者:浙江省博物馆

佛衣:早期佛造像背后的历史与区域信息| 一带一路佛教艺术展专题


参观“佛影灵奇”特展时我看到这些造像身上的衣服贴身而精致,是佛身上与之俱来的“长物”。这些衣物早期呈现出外来风格,随着中国本土佛教造像的发展,这些衣服也逐渐本土化。佛衣的风格与样式和佛造像发展的风格联系密切,仔细观察会发现其中有趣的历史信息和地域信息。
 
【本篇是一个伪识读指南,阅读前后与“佛影灵奇”特展搭配食用更佳。】
 

一、佛衣及其分类
 
何谓“佛衣”

 
佛衣是佛教艺术所表现的人物形象中的着衣,它们最初或为古印度僧侣和贵族的服饰,但随着雕刻与绘画等佛教艺术形象发展,这些服饰也有了特定的意义。
 
印度是佛教的起源地。在早期佛造像上影响中国最深的是马图拉和犍陀罗的艺术风格。
 
马图拉位于印度恒河流域,是印度西北与中部地区的交通要道,曾经也是印度的副都。公元一至四世纪的贵霜王朝时代初期,马图拉制作的佛造像仍保留旧有的民族风格,佛像粗犷,突出力量感。佛像穿着上则裸露右面胸膛和肩膀,衣服材质较薄。
 
犍陀罗地区位于阿富汗东部和巴基斯坦东北部,公元前六世纪便存在国家政权。公元前三世纪阿育王派使者来宣传佛教,由此佛教盛行,直至公元五世纪。早期该地区佛教徒不奉祀神灵,也不塑造神像,只把释迦牟尼奉为教主。公元一至二世纪,在犍陀罗地区开始出现了受希腊雕塑艺术影响的佛陀塑像,融合了希腊、波斯、印度三种元素,衣服的雕刻更是以立体的褶皱凸显轻薄,使佛像更为灵活生动。
 
【注:这种融合东西的艺术风格也体现在建筑、绘画的风格上,被统称为犍陀罗艺术。这种艺术的产生与亚历山大大帝东征到今阿富汗境内有关,战争和异族统治带来了艺术和文化上的交融。】

 \

石雕佛坐像(犍陀罗风格)
贵霜王朝后期(公元2-3世纪)
净慈美术馆藏

 

何谓“三衣”

 
佛衣有三衣(割截衣),由内而外、由小到大分别是第一割截衣安陀会、第二割截衣郁多罗僧和第三割截衣僧伽(qie)梨。这是佛在寒夜中试验,得出三衣恰好满足生存需要的结论(据《十诵律》卷二七《衣法》)。

 

何谓“五衣”

佛衣还有若干助身衣,这其中僧祇支和泥洹僧比较重要。僧祇支遮覆上身,泥洹僧遮覆下身。这两种助身衣与三衣一起合称五衣。
 

二、佛衣穿着方式中的本土化要素

 
早期传入中国的佛衣样式有通肩式、袒右式,后来逐渐演变出搭肘式,到南北朝时期又逐渐出现“褒衣博带”样式。这些佛衣有着各自的分布和流行时间,它们的演变体现着本土化风格的发展。
 

通肩式佛衣

\

十六国时期鎏金铜坐佛
着通肩式佛衣
西安博物院藏

十六国时期,小型金铜造像流行禅定坐佛题材。其佛衣样式如图为通肩式,即一件上衣自身后通覆两肩,右面衣角绕颈搭左肩,在胸口留出“U”型衣服褶皱。通肩式佛衣最早是印度犍陀罗佛造像中常见的着衣风格,在中国北方地区一直流行到北魏年间。这一时期佛像多结跏趺坐,施禅定印,双腿间的衣服有“U型”下垂。 \

十六国至北魏时期鎏金铜佛造像
着通肩式佛衣
河北省博物院藏

袒右式

袒右式顾名思义是露出右胸和右臂。但也有两种,一是胳膊完全裸露,另一种是上衣自身后通覆两肩,但依旧露出右胸和右臂。

\

北魏张次戴造鎏金铜释迦佛立像
着袒右式佛衣
河北省博物院藏
\

北魏太和年间鎏金铜佛坐像
着袒右式佛衣
首都博物馆藏

南北朝时期的小型金铜造像中,佛坐像、立像的题材开始丰富。该佛像为覆肩袒右式,露出中衣,右肩上披拂佛衣,覆肩已有中国化特征。但随后北齐风格的佛造像上,多为袒右式,不覆盖右肩,这与北齐佛造像整体风格倾向西域化有关。

\

北齐贴金彩绘石佛坐像
着袒右式佛衣
青州市博物馆藏

搭肘式

衣服自身后通覆两肩,右衣角从右臂下方绕过搭在左肘上。根据不同层次的衣服,搭肘方式有上衣搭肘、中衣搭肘等。这种中国化的佛衣,起源于南朝,6世纪以后逐渐被汉化的北朝所吸收。

\

南朝一佛二菩萨背屏式石造像

主尊结跏趺坐于莲台上,内着内着僧祇支,外为上衣搭肘式佛衣,右手施无畏印,左手前伸。
 

搭肘加系带

 
佛教形象本土化的探索主要表现在石刻和铜造像的衣着和身形上,总结起来便是“褒衣博带”与“瘦骨清像”。这是南朝士大夫穿着的真实写照,体现了佛造像衣饰的深刻的本土化发展,并在北魏太和年间因孝文帝的汉化改革,而全面效法和吸收。

\

北魏鎏金铜佛立像
上衣搭肘,衣间系带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藏

北魏系带的佛造像下身多着裙装,衣带飘飘,十分中国化。

\

一佛二弟子四菩萨二力士背屏式佛造像
南朝梁天监十五年(516年)
成都博物馆藏

主尊佛像着袒右式僧祇支,胸下系带打结,外着上衣搭肘式佛衣。
 
这些中国化要素的出现不代表原有的异域风格被完全取缔,与之相反,中国佛造像的发展呈现出多元并存的特点,不同地区之间有着自己的风格,体现在佛衣上也是如此。在发展过程中,一些特定时间区域还有反本土化,倾向西域化的特点,如北齐时期和唐早期等。篇幅有限,暂且不做展开,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参阅延伸阅读。
 
 
参考文献
[1] 陈悦新.5-8世纪汉地佛像着衣法式[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2] 费泳.中国佛教艺术中的佛衣样式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12.
[3] 杨泓.试论南北朝前期佛像服饰的主要变化[J].考古,1963(06):330-337.
[4] 费泳. 七世纪前汉地佛像服饰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07.
 
上面的科普到此结束了,有兴趣的亲们还可以去现场参观或多刷展览,毕竟佛造像来自五湖四海,十分精美且难得。最后……
 
来一个小考核吧,下面这尊佛造像的佛衣类型是?大致属于哪个时期?

 \






答案就是:北魏太平真君五年(公元444年)朱业微石造像,覆肩袒右式,蔚县博物馆藏。
 
作者| 郁离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