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注册
设为主页
|
加入收藏
协会动态
名家艺术
艺术名家
艺术研究
艺术品鉴
学术天地
展览中心
古今中外
新闻通联
协会机构
特别推荐
国学国粹
评选前沿
教育培训
影像视觉
论坛博客
您当前的位置:
网站首页
>
艺术品鉴
>
博物精华
>
大英博物馆,看一眼这里的绝世中国文物!
大英博物馆,看一眼这里的绝世中国文物!
时间:2022-03-18 16:15:43 来源:最美风情集 作者:
大英博物馆,看一眼这里的绝世中国文物!
▲ 大英博物馆 —— 中国文物馆
馆长哈特维格·费舍尔博士希望与大家分享下面这条信息:“
大英博物馆将暂时关闭。虽然做出这个决定对我们来说非常艰难,但是保护员工和参观者的健康与安全是大英博物馆的首要责任。目前我们尚不能确定重新开馆的时间,相关信息会及时更新。
"
我们熟知大英博物馆是收藏中国流失文物最多的博物馆,目前收藏的中国文物多达2万3千多件,长期陈列的约有2000件,收藏的中国文物囊括了中国整个艺术类别,跨越了整个中国历史,包括刻本、书画、玉器、青铜器、陶器、饰品。
面对眼下的形式,闭馆也是一种无奈之举。那不妨和小编一起来场线上观展吧!
玉琮
▲ 浙江省,良渚文化,约公元前2500年藏品尺寸:高49.5厘米
这件玉琮,呈深绿色,器身内部为圆柱形中空,外部作粗细递减的方柱形,横向分割为19节,是目前已知的最高的玉琮之一。在器物的方角处刻有小圆圈象征眼睛,而每对圆圈的下方都有一段短横杠表现鼻子,从而形成了一幅简化了的面孔。
这件玉琮来自于新石器时代的良渚文化,这一文化的人群主要聚居在今天的浙江省和江苏省一带。良渚文化所出产的陶器、石器以及玉器都十分精美。
玉是一种非常坚硬的材料,因此其雕琢并非一件易事,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以及物力。考古学家在很多高等墓葬里发现了高矮不一的玉琮。作为礼器,玉琮在当时社会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它的造型以及细节都体现出当时非凡的工艺水平,然而玉琮的具体含义和用法目前仍未有定论。
良渚文化很可能是由于自然灾害而突然中断,但良渚玉器的纹样和造型大量为后世所传承,直至今天。
汝窑青釉盏托
▲ 河南宝丰清凉寺,北宋,1086–1125年
藏品尺寸:高7.3厘米,托盘径16.2厘米
盏托直口微敛,深弧腹,托盘呈五瓣葵花形,花瓣重叠,五曲带筋,施青釉,釉面有开片。北宋宫廷将此类盏托用作茶具,承托不同材质的茶碗。
此盏托采用满釉裹足支烧法,圈足留有五个椭圆形芝麻挣钉痕迹。汝窑胎体细腻,多呈香灰色,釉质莹厚,呈色不一,有天青,天蓝,青灰诸色。据南宋周煇《清波杂志》记载汝窑内有玛瑙末为釉。现代科学家已经证明,这种细腻的蓝色事实上是由溶解了的氧化铁和少量的二氧化钛造成的。
汝窑器为北宋宫廷所用,其生产在金军攻占汴京后中断。2000年,考古工作者在河南省清凉寺附近发现清理出十五座窑炉,出土了两间作坊和大量汝窑残片,从而证明了汝窑在从1086年到1125年曾有过短暂但密集的生产。如今幸存下来的汝窑瓷器不足一百件,这使得汝窑瓷器更加弥足珍贵。
十二世纪时,高丽陶工们也已经能够烧造此类高品质的彷汝窑产品进奉宫廷。高丽青瓷与汝窑青瓷在化学成分上颇为相似,由此证明了早期国际间的陶瓷技术交流。
三彩罗汉像
▲ 中国,金代,1115-1234年藏品尺寸:高103厘米
这尊真人大小的塑像为陶胎上敷三彩釉,表现的是佛陀的弟子之一。他身穿袈裟,双手结禅定印,静坐在岩石形态的底座上。底座与罗汉像是可以分离的。
至今为止,同类型的罗汉像,可查存世的共有有十尊。其中九尊分別收藏在加拿大,美国,俄罗斯,法国以及英国的公共博物馆里,还有一尊收藏于日本的私人博物馆中。波士顿,多伦多以及日本长野县轻井泽所藏的罗汉像头部为复制品,而俄罗斯所藏罗汉像的双臂已失,仅有头部和少量躯干部分保存了下来。普遍认为,这些罗汉像是1912年在河北省北部易县的山洞里发现的。
瓷器专家和科学家通过测试,认为这组罗汉像烧制于北京郊外西山的龙泉务窑,制作年代靠近金代末期。为了制作这些罗汉像,陶工首先在980度至1010度的温度下烧制素胎,然后施三彩釉,并以黑色和红色釉装饰眼睛和嘴唇,最后二次入窑低温烧制。
这组罗汉像的特别之处在于其脸部, 手部以及皮肤的处理中所反映出的极为罕见的写实主义。他们仿佛如真人一般,表情平静祥和,巍巍然深具禅意。
青花云龙纹梅瓶
▲ 江西省景德镇,元代,1330-1368年藏品尺寸:高44.5厘米
这个青花瓷酒瓶,又称“梅瓶”,外壁以云龙纹为主体纹饰,上方为云肩纹,足部为仰莲瓣纹。在中国,龙为瑞兽,能兴云雨,利万物,使风调雨顺。因此,龙的形象经常出现在祥云或波涛之间,之后渐渐演变成皇权的象征。这尊梅瓶的云肩内所绘的缠枝花纹也出现在蒙古包的纺织物和丝绸长袍上。
陶工将胚体在转轮上修型, 待其干燥后,用研磨后的钴料混合水形成颜料,在胎体上绘制图案。中国本土的钴料生成的蓝色较为沉闷。所以质量上乘的产品通常采用从中东进口的钴料。图案干透后,陶工在胚体的外表面上施透明釉,然后入窑,以木材为燃料在1200摄氏度的温度下烧制。烧制时间需要一周,之后还需要一周的时间冷却,再移出装箱出售。
这类型的青花器出产地景德镇,位于现在的江西省,是世界上最早实现工业化的城镇之一。瓷器生产在这里持续了大约一千年。除此之外,再没有其他窑口拥有如此漫长且连贯的历史。从蒙古皇帝开始,景德镇开始受到皇家的资助,生产的瓷器大量销往国内以及海外市场。青花瓷堪称首款“全球化商品”,从东京到廷巴克图,一路炙手可热,在路经各地被大量仿制。
绿釉陶望楼
▲ 中国,东汉,公元25-220年藏品尺寸:高86厘米,宽36厘米,进深36厘米
在公元25年至220年间的东汉墓穴中常发现为来世生活准备的人物、房屋和农舍的陶器模型。这座三层高的望楼模型很可能来自于当时一位颇有权势的地主或军阀的墓葬。
东汉时期,由于土地可以自由买卖,富有的地主和军阀能够获得大量土地,兴建大型庄园。这些庄园内会包括农田、猪圈、羊圈和鱼塘。许多地主使用类似这种模型的望楼来保卫庄园。
当时中国建筑以木结构为主,屋顶铺瓦。望楼的第二层和第三层各有一人向外探身观望,很可能是庄园的守卫 。
这些在农庄里工作的人可能原本是当地的农民。但由于当时土地兼并严重,大量土地集中在富人手中,许多农民变得无田可耕且债务缠身。然后就不得不成为地主家的佃户或长工。
当东汉一朝在公元三世纪瓦解时,一些大型庄园已有数以千计的工人和武装力量。许多周边地区的农民也会来这些农庄寻求工作和保护。随着资产和雇工的增加,地主的权势也越来越大。到了汉朝末期,一些地主已经成为了称霸一方的军阀。
砂岩观音菩萨立像
▲ 中国,北齐,公元550-577年藏品尺寸:高167.6厘米
这尊观音菩萨像,体态轮廓优美,面相圆润,神态安详,头戴花鬘冠,冠前正中为阿弥陀佛坐像。雕像双手可能原为木质,现已遗失。
雕塑并非是中国本土的艺术形式。公元一世纪,随着佛教从印度传入,对雕塑的兴趣才在中国渐渐兴起。汉代覆灭之后,中国进入了一个长达三个多世纪的分裂割据时期,多个政治势力兴起,最终建立起一系列的南北方政权。鲜卑拓跋部统治中国北方近两百年,这些异族皇帝很多都是虔诚的佛教徒。他们推崇佛教为国教,并资助修建了大型的佛教寺庙。早期佛像多采用浅雕手法,体态较为僵硬,整体看起来比较偏平。到了制作这尊观音像的北齐,佛像的面部变得更加丰满圆润。
观音菩萨本无男女之相,但在佛教传入中国以后,观音通常以女性形象出现,配饰华美。以这尊菩萨像为例,帔帛自双肩下垂,颈部佩戴项圈,身佩“X”形璎珞,身前的珠宝串垂至膝盖以下。垂饰上的团形花纹起源于西方,经由中亚传入中国。
这尊雕像最初带有彩绘,并饰以金箔,如今只有在长袍的边缘才能看见颜料痕迹。
三菩萨壁画
▲ 河北省清凉寺,1424年绘制,1437年和1468年重修
此壁画描绘了三菩萨立像,各带有显著头光。中间的菩萨为观世音,他头戴宝冠,冠上有阿弥陀佛像。左边是普贤菩萨,他手持拂子,头冠有三宝。右边是文殊菩萨,他的头冠亦有一佛像,并手持如意。
河北省清凉寺建立于1183年。一段1485年的题字记录了寺院的壁画是山西省五台山寺院于1424年委派僧人到清凉寺绘制的,后来于1437年和1468年重修。清凉寺是佛教信众往返五台山朝圣源途中的重要一站。
W. M. Weinberger于1925年间获得此壁画。根据他的笔记,当时的清凉寺有三殿,已荒废。第一殿内有残破的大型木雕佛像,周围有小型塑像。第二殿内有大型坐佛雕塑,后方有一幅比佛像高很多的马蹄形背屏,上部较宽。此背屏后另有尺寸更大的木架,承载着三菩萨壁画。壁画在石膏面上绘制,最底层的干土附在木架上。此壁画从原本的木架上被移除,分成12块运回伦敦。收藏家乔治•尤摩弗帕勒斯购入此壁画,并于1927年把它捐赠给大英博物馆。清凉寺于20世纪30和40年代间毁于战火。
青铜鸮形卣
▲ 河南省安阳地区或附近,商代晚期,公元前1200-1000年
藏品尺寸:高16厘米,宽11.2 厘米(口沿处)
这件带盖四足青铜卣(一种用于盛放酒的礼器)以合范法铸成,整体看起来像两只背靠背的鸮,盖子两侧往上翻的小钩仿佛是它们的喙,而器足则是它们的脚爪。棱扉把带钮的器盖以及器身分隔出四个装饰区间。表现鸮翼的鳞状纹饰占据了大部分的器身,余下的空间(包括器盖)则以云雷纹为底,上饰小型的鸟纹和龙纹。和器身及器盖中部的扉棱在一条直线上的,还有口沿下方的两个半环状把手。
无论是写实的还是虚构的动物造型在商代晚期都非常流行。这时期出现了很多装饰繁复的动物造型的青铜礼器,就像这件青铜卣。虽然目前这些动物造型的确切含义还没有定论,但商代青铜礼器上繁复的动物纹饰很有可能并非单纯的装饰,而是和当时的精神世界以及信仰有所关联。
鎏金银牛首车饰
▲ 河南省或附近,东周,公元前400-300年
藏品尺寸:长17.5厘米,宽21.5厘米
这件牛首形车饰由青铜所制,表面鎏金并以错金银饰表现细节。牛首有着突出的耳朵以及眼睛。眼睛原本嵌有琉璃,但如今已腐坏。牛首后的方銎上有方型销孔。这件车器很可能是安装在车辕首端用于装饰的。
在东周以前,起源自欧亚草原的马车就已经融入了中国社会并成为地位与财富最重要的标志之一。这件鎏金牛首车饰可能用于装饰车辕首端。它有可能出土于今天洛阳附近的东周王陵区。
龙山文化黑陶觯
▲ 山东,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公元前2600-2300年
藏品尺寸:高14厘米,口径7.2厘米,底径5.5厘米,最大径9.5厘米
这件陶质细腻、轮廓优美的轮制陶器来自于黄河下游的龙山文化(约公元前2600-1900 年)。当时的黄河和长江流域一带都已经出现了规模远超从前的复杂社会。很多大型聚落里都有不同的功能分区,包括居住区、专业作坊,以及举行仪礼仪式的场所等等。精致的玉器和陶器是当时社会里财富和权力的象徵。它们由专门的工匠为统治阶层制造。
引路菩萨图
▲ 约公元851-900年,莫高窟藏经洞出土绢本设色,纵80.5厘米,横53.8厘米
这幅珍贵的唐代绢画描绘菩萨引领一信女前往往生极乐世界,画面左上方的红色云层里可见净土的宫殿。右上方的榜题框中有“引路菩”三字。引路菩萨信仰在唐代开始流行,在敦煌藏经洞便曾发现数幅此题材的绘画,但这幅是唯一带有题字标明内容的例子。
画中菩萨为男性形象,袒露胸膛,手持柄香炉和垂挂幡的莲花枝。他身穿色彩缤纷的天衣和璎珞,造型华丽。画者又把菩萨身后的亡者比例大量缩小,加强了菩萨的庄严和伟大。亡者外形雍容大气,一身典型盛唐时期流行的妇女装束。虽然无法得知亡者的身份,但是她无疑代表了当时社会某一阶层的女性佛教供养人。
此画来自敦煌莫高窟藏经洞。现藏大英博物馆有240多幅藏经洞绢本和纸本绘画,另有纺织品和小量版画,创作年代为7世纪晚期至11世纪早期之间。1900年,道士王圆箓发现了藏经洞,内藏数以万计的佛经、绘画、纺织品和其他文物。1907年,考古学家斯坦因(1862-1943)在敦煌向王圆箓购买了藏经洞部分文物,并将其运回英国。由于斯坦因当年考察的经费由大英博物馆和印度政府提供,因此回到英国后,一批藏品被转运到印度,现藏印度国家博物馆。留在英国的敦煌文物,除了现藏大英博物馆的文物外,手稿和经文(包括唐代金刚经)现藏大英图书馆。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亦有藏部分纺织品。
《女史箴图》
▲ 传顾恺之,约5-7世纪,绢本设色,手卷,镶板装裱
藏品尺寸:高24.37 厘米,画心长343.75厘米
《女史箴图》为大英博物馆最著名的中国书画藏品。此画根据晋代诗人张华于公元292年写的《女史箴》所绘,用历代贤妃的故事来告诫宫廷妇女需遵守妇德。内容由右至左展开,画心有九段单景式构图,原文题在每一段图像的右侧。《女史箴图》的开端原应另有三段图文,以及第四段题字,但在乾隆时期已不存。
顾恺之画《女史箴图》的文献记录最早出现在宋代。顾恺之(约公元345年-406年),今江苏无锡人,曾为东晋散骑常侍,现传作品为后世摹本。大英博物馆藏《女史箴图》带有显著的六朝遗风,很可能来自5-7世纪,是难得的早期绢本画作。
《女史箴图》有大量题字和印章,部分印章真伪尚有争议,画心左下方的“顾恺之画” 落款疑为后人添加。拖尾部分有瘦金体楷书,现时学者认为是金章宗(1190-1208年在位)的书法,而且应该是晚明时期才跟画心装裱在一起的。拖尾另有乾隆御笔题跋和画兰图,以及明代收藏家项元汴的题字。
乾隆时期,《女史箴图》成为清宫收藏,被存放在紫禁城建福宫静怡轩中。1900年,义和团起义,八国联军进京期间,作品流散宫外。1903年大英博物馆从克拉伦斯•约翰逊上尉手上购得此画。
约翰逊上尉于1870年出生于印度,后来加入了英国印度骑兵团,1900年被派到中国参与八国联军之役。他于1900年的8月份抵达北京,并逗留了两个月,他所属的兵团曾驻扎颐和园。根据约翰逊上尉家人的说法,《女史箴图》是一位他曾相助的贵妇赠送给他的礼物。此说法无法考证。
《女史箴图》进入大英博物馆馆藏时已相当脆弱,并且有多次修补的痕迹。1914至1923年间,为了让作品能够展出,同时避免开、收卷时所造成的磨损,博物馆修复人员把《女史箴图》的画心转移到镶板上,又把天头、引首跟拖尾一起装裱在另一幅镶板上。另外,18世纪的天头和邹一桂(1686-1772年)拖尾画作亦分开保存。
2013年,大英博物馆邀请了中国及其他地区的书画和修复专家,一起讨论《女史箴图》的状态和保护方案。根据当时的讨论,博物馆于2014年为《女史箴图》定制了展柜,长期存放在第91a号展厅,每年限定展出约6个星期。计划参观前,请先查阅展厅关闭信息。
青花徽章和题字纹克拉克瓷碗
▲ 江西景德镇,明万历,约1600—1620年
藏品尺寸:高17.30厘米,直径34.6厘米
这件青花“克拉克”瓷碗,弧壁、深腹、撇足、花口沿。外壁绘有四个盾形纹章,每个纹章中都绘有一只怪蛇,每只怪蛇长着一对人头和五个怪兽头,鳞翅、独尾、双脚分趾。纹章两侧的飘带上写有拉丁文谚语“Septenti nihil novum”(于智者无奇闻)。除此之外的装饰皆为中国风格。外壁饰有佛教法器纹饰以及莲花纹。碗内底装饰有莲池鹤鹭纹,内壁环绕十组花石纹的画片。
与此碗有相同徽章纹饰和拉丁格言现在收藏在位于葡萄牙里斯本的桑托斯宫,它与其它明青花一起镶嵌在金字塔般的屋顶上。在国王曼努埃尔一世及其后人的收藏中,这是唯一一件有欧洲纹饰以及文字的中国瓷器,因此我们可以推断这种类型的瓷器应该是为葡萄牙市场专门定制的。
这只瓷碗属于明代晚期出产的主要用于出口的青花瓷,在西方被称为“克拉克瓷”。这个名字源自于葡萄牙商船Carraca,这是这艘船第一次将这种类型的瓷器运往欧洲。克拉克瓷的胎体较薄,以开光画片装饰,曾在景德镇被大量生产。
铜铸真武像
▲ 中国, 明代,约1416—1439年
藏品尺寸:高133厘米
这尊真武像是现存的最大的铜铸真武像之一。真武又称玄天上帝,元圣仁威玄天上帝。真武大帝,长须,披发,身着铠甲战袍,战袍正面有龙纹装饰,他左手施真武印,即无名指和中指向前伸出。整体为铜制,原有鎏金、彩漆装饰。
在明代,真武被认为是护国安邦之神。明代建国初期,对内平稳政局以及对外安定边疆是明政府的当务之急。永乐皇帝将他在靖难之变中的胜利归功于真武大帝的庇佑。在永乐年间,玄武大帝的道场──湖北武当山,出现了瑞应景象。这些瑞应景象或者被画师记录下来或者被收入道教典籍,并用来证明永乐皇帝即位的正统性。这一时期,崇拜真武之风不仅在宫廷内盛行,在民间也达到鼎盛。
从1412年起,永乐皇帝下令在武当山顶峰大规模的修建宫观庙堂供奉真武大帝,同时也为自己的父亲洪武皇帝以及母亲祈福。在武当山主峰顶,永乐皇帝修建了紫禁城,这座建筑群不但名字与北京宫城一样,其修建时间也是相同的。
1416年,永乐皇帝在武当山太和宫金殿立真武像。这件真武像向无论从尺寸还是外部特征与眼前展出的这件都极为相似。传说明代早期的真武像是以永乐皇帝为原型塑造的。
锁子锦仪式用甲胄
▲ 杭州或苏州, 清代,1780—1820年
藏品尺寸:甲长(上衣肩部至下裳下摆)124厘米甲胄全长(盔顶至下裳下摆)172厘米
这件仪式用锁子锦甲胄由上衣,下裳以及头盔(胄)组成。上衣包括左右护肩, 左右护腋,前遮缝和左遮缝。上衣下裳皆为黄底人字纹锦面,褐色绒缘边,通身布满规则的铜镀金钉。袖口及护肩接衣处饰鎏金龙纹铜板。上衣前胸部原来悬有一面护心镜。
头盔(胄)为银质,镶嵌珊瑚珠、青金石及绿松石,连接丝制护颈、护耳和顶端原有盔缨已缺失。头盔边缘的梵文起到护佑平安的作用。
清代的士兵和侍卫的族属成分复杂,包括满、汉、蒙古、朝鲜、回、藏以及俄罗斯等族群,隶属八旗管理。清代、苏州和杭州的织造局负责供应宫廷和官府需要的铠甲,不同等级的侍卫所着铠甲有着明确的区别。
锥形的头盔(胄)是在十三世纪蒙古统治下传入中国。头盔边缘的文字是兰札文在中国的变体,被藏传佛教用来书写梵文并常用来装饰藏地武器。
漆鞘铁刃汉剑
▲ 中国,东周至汉代,公元前300-100年
藏品尺寸:长(连鞘)85厘米
此剑由漆木雕剑首、剑格和铁刃组成,外套漆木剑鞘。剑首尚有金饰痕迹。鞘上还有漆木剑璏和剑珌,雕成相缠的镂空龙或蛇纹,与剑首和剑格的设计相配。
精致的漆木剑饰表明这柄长剑应该不是用于实战,而是当时贵族男性衣饰的一部分。髹漆是一种独特的工艺,尤盛于华南;但漆木剑饰的镂空设计也可能受到来自欧亚草原的金属器装饰风格影响,同时期的玉器也是如此。
藏在剑鞘内的是铁质剑刃。中国在公元前300年前已开始使用铁,并逐渐以铁取代青铜作为武器的主要材料。铁和盐的生产在汉武帝一代开始国有化。这一举措进一步增加了中央政府的财富,同时削弱了地方的力量。
●
乾隆皇帝玩具箱为多宝格:层迭放...
●
法门寺地宫八棱净水秘色瓷瓶内装...
●
[清朝] 中国馆藏珍品山水画
●
明时大彬紫砂神器仿汉雁足灯赏析
●
文徵明行草书《陋室铭》《城居烦...
●
台湾故宫博物院龙纹瓷器大观
●
上海博物馆藏400方精品印章,一...
●
斯坦因盗走的那批敦煌佛画
●
彬龙美术馆馆藏系列之--曹大铁
●
故宫100副对联,看了方知读书少!
欣赏| 全世界博物馆的汝瓷:都...
台北故宫珍藏明代瓷器精粹
台湾故宫博物院龙纹瓷器大观
全国文物艺术品鉴定评估...
上海名家教学进修学院
太平洋地区发展与教育组织
中国收藏家协会
《收藏》杂志
艺术财经
人民网艺术收藏
中国美术馆
今日美术馆
新浪收藏
雅昌艺术网
首都博物馆
中国油画院
上海香山画院
时代美术馆
西泠印社
传是国际拍卖
匡时国际拍卖
中国美术学院
大公书画
文化中国
易拍全球
东方视觉
99艺术网
嘉德在线
中国文物网
民间书画研究会
盛世收藏
中国艺术展讯网
华夏收藏网
上海文联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