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名家艺术研究协会第三届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成功召开
“全国文物艺术品鉴定评估认证平台”合作仪式在沪签署
 
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 > 艺术品鉴 > 收藏鉴赏 >
黄公望的艺术人生

黄公望的艺术人生

时间:2021-02-25 14:22:30 来源: 作者:文/徐勤铭

黄公望的艺术人生

\
▲旧虞山区域图
黄公望的艺术人生
◎文/徐勤铭


在中国美术史上,常熟诞生了一个杰出的山水画大家,他就是被称为元四家之首的黄公望。他生于南宋咸淳五年(1269年),本姓陆,名坚,家住常熟子游巷,由于幼年父母双亡,家庭贫困,十岁左右的时候,就给寓居在常熟虞山小山村的浙江永嘉人黄乐收为养子。据传说,当时黄乐年已九十岁,看到他是一个聪明伶俐的孩子,喜出望外地说:“黄公望子久矣!”从此,陆坚便改姓换名为黄公望,字子久。后来又取了大痴道人、一峰道人、井西道人等别号。


公望天资孤高,少有大志,十二三岁就参加了本县的神童考试。后来又博览群书,好学不倦,掌握了广博的学识和技艺。《录鬼簿》作者钟嗣成说他:“公之学问,不在人下,天下之事,无所不知。薄技小艺亦不弃”,所以他后来不但成为山水画艺术上的一代巨匠,在学术文章方面也有高深造诣。
 
 黄公望出生之时,正值奸相贾似道专权,南宋政权已十分腐朽。北方的蒙古族建立的元朝日益强大,元人在击灭金,西辽,西夏之后,就开始了对宋的征战。黄公望十一岁时,宋王朝终于彻底覆灭了。青年时代的黄公望本来还希望在政治上一展身手,投身仕途干一番大事业。但是当时的元朝统治者选拔官员并不采用科举考试的办法(至元仁宗治政时期,才始正式实行科举。然每次录取不过数十人,且其时黄公望已在狱中),而且规定汉人要做官,必须从当吏开始。吏是一般的办事职员,到一定年限,视办事能力如何,再决定可否做官。
 
黄公望大约在四十岁后,才得到浙西廉访使徐琰的引荐,担任浙西宪吏。旋任中台察使院椽吏,黄公望的上司张闾,是个有名的贪官,元仁宗曾派他经理江南田粮,张闾到江南后,“贪刻用事,富民黠吏,并缘为奸”,搞得民不聊生,盗贼四起,统治者不得不将他治罪,于延祐二年(1315年)九月逮捕入狱。为此黄公望也遭到连累,被逮入狱。此次遭遇,险丧性命,黄公望心灰意懒,便绝了仕途之望,开始了隐士生活。


他先在松江一带卖卜,后即回到了故乡常熟,隐居在小山头(今虞山西麓边)。鱼翼《海虞画苑略》说他“尝于月夜,棹孤舟,出西郭门,循山而行,山尽抵湖桥,以长绳系酒瓶于船尾,返舟行至齐女墓下,牵绳取瓶,绳断,抚掌大笑,声振山谷”。李日华《六砚斋笔记》中记:“……,黄子久终日只在荒山乱石丛木深筱中坐,意态忽忽,人莫测其所为。又居泖中通海处,看激流轰浪,风雨骤至,虽水怪悲诧,亦不顾。”郏木仑逵《虞山画志》说他:“每月夜,携瓶酒,坐湖桥,独饮清吟。酒罢,投掷水中,桥下殆满”。


这些记载中,可以看出,黄公望从那时候起,便将自己整个身心融会在大自然中,开始了他的艺术生涯。他由同时代大画家、好友王蒙的介绍,获得了当时画坛名宿赵孟頫的亲自指导,这时候黄公望已经五十岁了。
 
这一时期,以汉族人民为主体的反抗蒙古统治者压迫的民族斗争和阶级斗争日益高涨。处在这个动乱时代的黄公望深深感到除了艺术生活之外,还需要一种可以寄托整个人生的精神生活。因此,就在他六十岁后,和大画家倪瓒同时参加了新道教,受到道学精深的大师金月岩的指导。


六十六岁时,并与张三丰、莫月昇、冷谦等道友交往,在苏州文德桥开设三教堂传道。对前来问难的各色人等,他对答如流。后来,黄公望又转赴杭州,与陈存甫讨论性命之理,并想在西湖筲箕泉住下,接着又到松江曹知白处。这一个时期黄公望浪迹江湖,表示了他对元朝统治者的蔑视和不协作态度。

\

他为倪瓒《六君子》题过一首诗,诗曰“远望云山隔秋水,近看古木拥陂陀,居然相对六君子,正直特立无偏颇”。这首七绝诗,寄寓着他的人生观和对时局的态度。他勉励每一个知识分子,要和松、柏、楠、槐、榆等六种乔木如同“六君子”那样正直地兀立。
 
至正七年(1347年),黄公望七十九岁,他从松江到富阳,偕无用师一起去富春山,领略江山钓滩之胜,暇日于南楼作画。至正十四年(1354年)十月二十五日,这位“其侠似燕赵剑客,其达似晋宋酒徒”的一代艺术巨匠,在常熟逝世,年八十六岁,葬在小山南麓。
 
黄公望酷爱大自然,长期深入大自然,在遨游湖山的过程中,大自然就给了他深切的感受,所以他的画变化多端,开创了新的一代画风。
 
黄公望的山水画,常写虞山,富春江一带的景色,他非常注重对自然景物的观察、研究。他的画,风格简洁明朗,平淡自然,画法上多用干笔皴擦,重视用笔的变化,着色仅用淡赭,被称为“浅绛山水”。后人评他的画为“峰峦浑厚,草木华滋”;“逸致横生,天机透露”。


他一生画了许多画,流传至今的有:《富春山居图》《天池石壁图》《快雪时晴图》《富春大岭图》《九峰雪霁图》《江山胜览图》《秋山幽居图》《两岩仙观图》等名作,或是苍茫浑厚,或是荒率简淡,都代表着元代山水画成熟时期的新面貌。其中《富春山居图》最有代表性,故尤为人们称道。
 

 \

《富春山居图》为一幅纸本长卷,是至正七年黄公望为好友无用禅师所作。据记载,这幅画画了好多年才完成。在这画卷的卷末自题中说:“阅三四载未得备”;清初画家王原祁在《麓台题画稿》中说黄公望是经营七年而成。还说“想其吮毫挥笔处时,神与心会,心与气合,行乎不得不行,止乎不得不止,绝无求工求奇之意,用工处,斐亶于笔墨之外,几百年来,神采焕然。”
 
《富春山居图》表现了秋初之时富春江两岸的景色;画中的峰峦旷野,丛林村舍,渔舟小桥,或雄浑苍茫,或雅洁飘逸,都生动不断地展示了江南翠微杳霭的优美风光,可谓“景随人迁,人随景移”,达到了步步可观的艺术效果。

\\

《富春山居图》用笔利落,虽出于董源、巨然一派,但比之董,巨更简约,更少概念化,因而也就更详尽地表现了山水树石的灵气和神韵。笔法既有湿笔披麻皴,另施长短干笔皴擦,在坡峰之间还用了近似米点的笔法,浓淡迷濛的横点,逞足笔力,唯情是求。黄公望极注意层次感,前山后山的关系,改变了传统屏风似的排列,而是由近而远地自然消失。他并不夸张虚境和实境的对比,而是在虚实之间用微妙的过渡层次加以渲染。


历代文人都珍视这幅画。据记载,此图在明清两代,曾为许多人收藏。明代成化年间为苏州著名画家沈周收藏,万历年间转归松江董其昌名下,后又为宜兴吴正志所有。吴正志传给他的儿子吴洪裕,洪裕爱若至宝,寝食与共,临死前竟将此图投入火中,“殉以为葬”,幸而他的子侄吴静庵从炉火中抢救出来,但前面已经烧去了一些。吴家把第一节烧剩的部分裁割下来,从此,这—图卷就分成了长短两段。长的一段历经流传,至乾隆时,收入皇家“内府”。先是宫内曾有一卷《富春山居图》副本,乾隆为之题咏再三,以为真迹。火焚本进宫后,被定为“膺鼎”,载入《石渠宝笈三编》。后归故宫博物院,解放前被国民党运往台湾。
 
短的一段即被名为《剩山图》的长期以来湮没无闻。四十年前为吴湖帆先生所得。1956年10月间,上海国画院举办宋、元、明,清名画展时,才和广大群众见面。
 
我们现在常看到的《富春山居图》,就是这短的一段《剩山图》,今藏浙江博物馆,虽非原图全璧,然其一丘一壑之景“俨然富春山在望”,画面峰峦起伏,林木葱茏,笔法纯熟,意境深邃,左端还留有火烧的痕迹。据专家鉴定,确认此图即《富春山居图》的前段无疑。这一历经磨难的艺术珍品,虽经分割,遥存两地,所幸者主体犹在。我们期待随着将来祖国的统一,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将以完整的面目,重新呈现在世人的面前。
 

作者简介
徐勤铭:
 
山水画家,常熟市美术家协会原副主席、常熟市黄公望文化研究会顾问。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