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名家艺术研究协会第三届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成功召开
“全国文物艺术品鉴定评估认证平台”合作仪式在沪签署
 
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 > 教育培训 > 教育指导 >
南北陶珍邂逅 两汉陶史重温--铅绿釉陶樽、印纹硬陶罐鉴藏笔记

南北陶珍邂逅 两汉陶史重温--铅绿釉陶樽、印纹硬陶罐鉴藏笔记

时间:2013-05-18 09:42:00 来源:转载 作者:蔡森林

    今天是清明后的周六,小陆夫妇俩和我约好去藏宝楼淘宝。天气晴好,令人神清气爽,有道是,人逢喜事精神爽,反之亦然,精神爽利喜事来,果然,今天好事连连。我收进一只东汉绿釉三足陶樽,小陆他们淘到一只西汉印纹硬陶大罐。有意思的是,印纹陶产自南方,绿釉樽出自北方,一南一北、一西一东,都是汉代最有代表性、最具特色的陶品,邂逅于藏宝楼,分归于好朋友,是朋友圈中不能不记下的收藏佳话。
    我到藏宝楼不算早,近年来,已不象早年那样赶早市,一来是东西越来越少,早去也往往空手而归,二来现在已是平和而淡定的心态,收藏永远不能说富有,但精神上却是丰富而充实。望着从楼上下来熟悉的面孔,我常笑称,“早班”的下班了。事实上常有这样的情况,赶早不如赶巧,不是吗?今天上“中班”,居然也有好东西在等着我。小陆已很久没来了,一出来就遇到了佳品,这就是缘分啊。
    到了四楼,象往常一样,从外间看起,没什么可入眼的,渡到里间,看到江苏溧阳大个子正向我招手,我过去一看,还是上次那些印纹陶罐,太粗了,也不够尺寸,我刚抬腿想走,大个子说,我今天带来两个朋友,马上就到,你看看东西吧,有你喜欢的。
    等我第二圈转过来,看到大个子的朋友在布摊,我一眼看到一只汉绿釉三足陶樽,(图一)立即动心了。因为二个月前,在一个徐州人手里买了一只汉绿釉盘口壶,口沿有小嘣,一直想再找一件更好的汉绿釉陶器,我坚信好的高古陶瓷前景看好,如今高古精品陶瓷已不易找到了,为此,我专门深入研究了汉代绿釉陶器。
今天这件樽不错,造型够档次,一询价觉得太高,于是毫不谦虚地找缺点、找毛病,
如:盖与身的颜色有差异、盖起来不严合、釉色不匀、有白斑、有剥釉、三足不平等等(其实这些都是真品的特征),连珠炮般的挑刺,为的是打击卖主心气、撬动价位。其实,我自己也有破绽,如果卖主十分老道的话,他应该知道:“褒贬是买主”这个道理。可是据卖主自己讲,这是他以前自己的藏品,现在想转手换钱。要知道,在古玩市场中,看人和鉴定东西的原理差不多,你得首先辨别真假, 会看人,否则其他免谈。据我的经验,许多细节可确定此人不是“ 贯贩” , 蛮好笑的是,大个子也帮我撬边了,多少有点讨好我这个常客的意思,几番“交格”、几番“切磋”,我以四成的开价拿下此物。你还别说,淘宝过程中的侃价是蛮有味道的,所谓斗智斗勇,乐在其中也。
    我刚付完钱,这边大个子的另一个朋友说到,看看我这件吧,说着打开一个很大的纸箱,搬出一只绝大的印纹硬陶罐(图二),我边看边想,这样大的印纹硬陶罐还真是少见,如果没有毛病就要拿下,但转念一想,我已有不少大陶罐,这么大倒是占地方啊!这时发现小陆夫妇俩正站在我身后,立即示意小陆拿下这件东西,我认为让朋友也一样,想看就能看到,他们俩跟着我玩了二年多,老师、老师的叫到现在,我自恃年长,也就默认了。
    看到我坚定的眼神,小陆马上领会,于是我俩轮番砍价,因卖主紧绷着价,我们徒劳而退,改变战术先转一圈再说吧。一个小时后,再战未果,我们准备下楼,没想到,小陆的太太小何,自告奋勇地请命说,你们先下去,我过去试试。我们在楼下等了有半个小时没见动静,我和小陆又上楼去看看怎么回事,又是没想到,我们到了四楼,就看到小何正在看着摊主打包,她举手示意:成交了。到了楼下一问价钱,竟然砍去一半,我不由得表扬了她:你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啊!也带上一句玩笑话:格个是戆大摸大牌啊(沪语)!一时大家都开怀大笑,很开心地交谈着,竟然毫无归意。
    被我赞许蛮有进步,小何越发兴奋,邀请我们去她家,继续探讨、切磋、讲评今天淘宝的收获,大家都意犹未尽,当然愿意有“加场”了,还有一个有诱惑的因素,就是小何烧得一手好菜,乘机一举“两品”,何乐而不为呢!
    一 行五人,分乘两车而去。进得家门,稍事准备,我们就欣赏起这二件器物。樽高为17.5厘米,口径18.5厘米, 直口、平唇、筒式体、平底、熊形三足。和同时代青铜三足樽造型风格一致(图三,笔者收藏),也称作奁。樽体饰弦纹三组,两侧对称贴衔环铺首, 口沿有不规则绿釉滴珠,三只熊足底部,各有细条形支烧钉一个。樽盖纹饰丰满,几乎和汉代铜镜一样。盖有子口,以三圈凸弦纹为分隔,中心圆钮,四叶纹钮座,座外布三角形纹带,主纹饰为一圈神人、雀鸟,边缘再饰三角形纹带。器身满施翠绿釉,光彩夺目,些许窑粘和支点露胎处,呈现褐红色,盖面和樽体局部泛出银白色彩,色彩变幻得自然和谐,是一件精美的东汉绿釉三足陶樽。
    再看陶罐,硕大无比,高52厘米,腹经46厘米,侈口略呈椭圆,唇缘外捲,缩颈,肩腹丰满圆鼓,收胫,平底。肩、腹、胫部拍印方格几何纹,几近底部,印纹清晰,棱边锐利。泥质灰陶,胎呈黑褐色,外形工整,烧结程度高,叩击时发出金石之声,器内壁有拍印时支垫留下的印窝。以当时工艺水平论,达此境界器物极少,如此壮观的印纹硬陶罐实属罕见,十分有收藏价值。
    记得几年前,在上海博物馆参加上海市文物经营专业技术水平认证考试期间,系统学习了中国陶瓷史和考古史,很下了一番啃的功夫,使我受益匪浅,在以后的收藏活动中,学到的知识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我体会到:专业知识是眼力,综合知识是能力,广义地讲,科学知识就是生产力。有鉴于此,今天借记录鉴藏汉代陶器之机,梳理一下对汉代绿釉陶的认识和感悟。
铅釉陶的烧制。铅釉陶烧制的成功是汉代陶瓷工艺一大杰出成就,它是种低温釉陶,以铅化合物作为釉的助溶剂,以铜和铁为着色剂,在700度左右的氧化气氛中烧成,铜使釉成翠绿色,铁使釉成黄褐色或红棕色,具有很强的装饰性。由于铅的烧成温度低,部分器物的釉与胎体结合不牢,釉易剥落。
    铅釉陶的演变。铅釉陶首现在西汉陕西关中地区,是汉代非常重要的陶器品种,开了我国低温釉陶生产之先河。汉代人流行厚葬习俗,殉葬品力求丰富而精细,东汉时成熟并盛行全国。魏晋时期,因政令薄葬及战乱,鉛釉陶生产严重衰退。北魏以后,铅釉陶再度流行,品种增加,使汉代的单色釉、双色釉发展到多色釉。随着唐代厚葬风的盛行,铅釉陶器大放异彩,在继承汉代鉛釉陶工艺基础上,绚丽的唐三彩空前发展,遂使铅釉陶横跨六朝、流行千年。
汉绿釉陶器的鉴别。主要抓住四点:器形、胎釉、工艺、银釉现象。汉绿釉艺术是中国大一统之后,第一个文化高潮的产物,以青铜器造型为蓝本,气魄宏伟,造型端庄,线条简洁,其高雅奇美与青铜器异曲同工,昭显了大汉文化
的雄风。真品汉绿釉器,深沉凝厚,釉光莹润悦目,没有浮光,唯釉面欠平整,口、肩、腹部分常有窑粘现象,露出红色陶胎(当时工艺上的欠缺,恰恰是今天鉴定的依据)。有垂釉现象,由器底向口沿方向流动,尤其口沿部分常有一些不整齐的滴珠,有盖的器物往往盖不严,这与汉代釉陶入窑焙烧时的装烧方法有关。汉代铅釉陶历经二千年,在地水浸泡下常常出现银釉现象,银釉成了人们鉴定铅釉陶器的一个重要特征,尤其是绿釉陶器出现银釉现象更为普遍。掌握以上特点,汉代铅绿釉陶器的真伪鉴别就比较容易了。
    说到汉代,高祖刘邦巍昂的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四海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仿佛从天际传来,威加四海,一统天下,何等的气魄、何等的雄壮!汉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时期,完成了从青铜时代向铁器时代的过渡,完成了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最终过渡,从中国陶瓷发展史来说,也完成了原始青瓷向成熟青瓷的过渡。纵观汉代陶瓷史:印纹硬陶的绝响、铅绿釉陶的发明、成熟瓷器的产生,还有一个重要奇葩,陶俑,都是汉代最典型的陶瓷品种、最杰出的陶瓷工艺,在中国陶瓷史上各占有一席之地。汉代陶瓷一个显著的时代特征:雄浑、大气!收藏汉代陶瓷、收藏古陶瓷,这些品类都是不容错过的,甚至是不可或缺的。
加之上月,小李在嘉兴淘到的东汉青瓷双系盘口壶(图四),演绎了机缘面前人人有份的喜剧,一月之内,各有所获。酒过三巡,渐入佳境,众皆尽兴,有联为证:“同好聚赏汉珍,老夫兴起说陶史”。说到这里,我们不约而同地举杯,共庆淘宝的成果、收藏的乐趣、聚会的惬意。当然,我们也不忘称赞女主人橱艺的高超,让我们坐享了古陶瓷之美,又品尝了胜过农家菜的美味佳肴,美哉!快哉亦乐乎。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