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名家艺术研究协会第三届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成功召开
“全国文物艺术品鉴定评估认证平台”合作仪式在沪签署
 
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 > 教育培训 > 教育指导 >
理念·方法·鉴真

理念·方法·鉴真

时间:2013-05-17 10:02:00 来源:转载 作者:蔡森林

一、树立正确的收藏理念
自立《座右铭》:“以学为上、以赏为妙、以玩为趣、以悟为要、不为浅止、不为惰弃、不为妖惑、不为物累。”简称“四为四不为”,也就是,在收藏中要有所为、有所不为。用以自勉自励,也希望与有缘相识的朋友共勉。
1、不算感悟的感悟(五个观点)
其一:藏有“三品”。收藏可分为三品:执迷不悟、一意孤行、走火入魔的为下品;收而藏之、藏而不鉴,做保管员的为中品;鉴真赏美,感悟历史、文化、人生,鉴、藏、赏、悟兼备的为上品。谋财害命是劣品,鄙于三品之外。
其二:“三可”现象。所谓“三可”:被骗而觉悟是可惜;执迷而不悟是可悲;谋财又伤人是可耻。我以一个有良知的收藏者想大声疾呼,要拨迷反正,走出误区,回归正途,不要老想着官窑,按图索骥,不要总心存侥幸,想捡大漏。
其三:以玩为胜。我以为收藏达到玩趣是一种境界,是一种人生享受,玩家胜于藏家、高于藏家。爱好收藏的人应该把收藏作为生活方式的一个部分,这就是休闲消费、文化消费,把玩过程、重在过程。
其四:文化收藏。收藏中能鉴会赏是一种能力。需要树立正确的美学理念和标准,不断提高发现美、欣赏美的能力。玩高古陶瓷要读点唐诗宋词,尤其是宋词,你要欣赏宋代五大名窑,鉴赏单色釉,能读诗词大有裨益。

其五:不为物累。在收藏过程中我的修炼之道是“三戒”:一是“欲而不贪” 。二是“恋而不迷”。三是“适而不过”。欣赏重于拥有,研究高于收藏,才是“不为物累”的高雅境界。

2、不是经验的经验(三条体会)
其一:“三找”致用。有道是:学以致用。鉴赏能力是综合知识、素质的体现。我的体会是“三找”:找市场、找书本、找朋友。找准是关键。理论联系实际极其重要,经验主义和书本主义都是片面的,“民窑的”不服气“官窑的”,“科班的”不屑于“草根的”,都是门户之见、狭隘之气。
其二:收藏“三求”。我的基本的玩法是“三求”:一求真,二求性价比,三求适合自己。你的收藏不能离开你的经济能力,不能偏离你的审美水准,不能背离你的爱好取向,也就是说,适合你的才是最好的。
其三:收藏“三守”。再讲一下我的“三守”原则:一是理念要正确。掌握辨证的思维方式,切记不唯心、教条、偏执、死板。二是定位要恰当。符合自身的条件特点,切记不浮躁、功利、盲目、侥幸。三是方法要对头。讲究科学的研究方法,切记不主观臆断、按图索骥。
我以为能称为“大师”的至少应有三条:(1)理论、实践的结合要有功力并具有相应的资质;(2)藏品要被人们认可;(3)在理论研究上要有建树。当然一般的师和专家不在其列。
我理解的收藏大师须“三立”:立藏品、立人品、立文品。三品兼备方为全,套用收藏行话中的一个词,就是:以“全品相”立足,用“全品相”说话。收藏切忌“假、大、空”。此乃:东西假、口气大、一场空。
二、掌握科学的收藏方法
1、古陶瓷鉴定要引入地层学的概念

地层学是科学地取得考古资料的方法论,是研究遗存堆积层之间相对年代早晚关系的方法。考古发掘中,通过对遗址堆积地层的识别和划分,来分析与确定不同时期人类活动所留下的遗存。古陶瓷的断代就是根据这个基本原理。
2、古陶瓷鉴定要掌握类型学的方法
考古类型学是科学地归纳和分析考古资料而加以分类的方法,是通过对各类古代遗存外在形态的排比,确定它们时间与空间关系的方法论。众所周知的至正型元青花标准器,在民国时期被认为是明代的东西,是外国人运用类型学,比照土耳其和伊朗博物馆的藏品研究而得出的,得到了全世界的承认。
3、古陶瓷鉴定要发挥标准器的作用
标准器有两个最大的来源:一是流传有绪的藏品,比如博物馆的藏品,可以做为标准器;另外来源是窑址、墓葬、窖藏等考古的成果。从收集瓷片和典型标本起步,建立标准器和必要资料的数据库,是古陶瓷收藏者必须苦学的基础课程,也是成为古陶瓷收藏家必须过关的功课和路径,唯此,你才能独立地在市场中辨真伪、淘宝物,你才能进行历史、文化、工艺、美学等方面的欣赏和研究。因此,标准器犹如我们驾驭收藏之舟的方向器。
三、汲取有益的鉴藏经验
上面谈了古陶瓷收藏的理念和方法,下面结合收藏实践,简述一下越窑青瓷的研究与鉴定。
1、越窑的分期
考古发掘与调查资料表明,宁波、绍兴地域生产瓷器的历史,可以上朔到春秋战国原始瓷阶段,是中国原始瓷的发源地;东汉晚期成熟瓷器在宁波、上虞、绍兴地区烧制成功,是对人类文明的一大贡献,可以说宁绍地区是中国烧造成熟瓷器的发祥地;到了唐宋时期制瓷业发展极快,在全国处领先地位,越窑成为中国制瓷业的中心地。从原始瓷到成熟瓷器,再到越窑成为全国名窑之首,浙东地域生产瓷器的历史形成了三个阶段:“先越窑” 、“早期越窑” 、“越窑”。这就是浙东宁绍地域瓷业发展的历史与脉络。
我的观点是:越窑应是总称,时间从商代后期到北宋,包括先越窑(原始瓷、早期青瓷)、早期越窑(六朝青瓷)和越州窑(唐宋时期)三个阶段。比上述提法更清晰、更准确、更具学术性。
根据考古资料和制品类型的排比研究,“早期越窑”又分为:创始期(东汉晚期)→发展期(东吴时期)→繁荣期(西晋时期)→停滞期(东晋时期)→低落期(南朝时期)五个时期;“越窑”又分为:初唐,中唐,晚唐,五代,北宋早期五个时期。
2、越窑的系别
从制品类型学来看,越窑又分三种不同的情况:“越窑制品”、“越窑系制品”和“越窑风格的制品”(从略)。关于窑系问题,从越窑系青瓷分布的情况看,明显不是以地理空间或行政区域来划分的,而是以制品的类型为标准,来确定它们是否属于越窑系制品。
3、越窑的鉴定
考古发掘出土了很多各种窑口的瓷器制品,有相对年代和绝对年代,这为我们鉴定越窑器的年代提供了典型的标准器。

(1)造型的变化(造型工艺)
造型是鉴定越窑器的关键。把握住器形,鉴定的可靠系数已占大半,再结合釉、胎、支烧工艺和纹饰就更为精确了。唐宋越窑的造型从总体上看,廓线明快、秀雅端巧。现以越窑典型器物为例,略作剖析。盘、壶、水盂,洗类,盒类等从略。

(2)装烧的方法(装烧工艺)
其一,装烧工艺。越窑器物装烧,首先应考虑它用匣钵装烧还是明火迭烧。
其二,垫烧工艺。肯定了匣钵装烧还是明火迭烧之后,判别相对年代可以从垫烧工艺入手。器物上遗留的支烧泥点印痕十分重要,泥点印痕排列的形式和状态是一个关键,以碗为例,略作说明。

(3)釉色与胎体(烧成工艺)
釉色与烧成气氛息息相关,从鉴定角度考虑,根据器物呈色的不同,可分辨出制品的不同时代和不同质量。这当然是一般的共性,也不能排除例外,要结合其它条件综合分析研究。
笔者将以上鉴定方法归纳成《越州窑碗工艺鉴定概要》图表,一目了然,以飨藏友。(配以笔者越窑碗类藏品)
关于越窑胎体,由于所用瓷土含铁量较高,呈色为灰白色,这已为众多越窑器所证明。因此,凡是唐、五代、北宋越窑制品,胎体呈色不像龙泉窑那么白,也不像长沙窑、婺州窑那么疏松。这对鉴定是否为越窑器物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有的器物釉色很接近越窑,但胎体呈白色,要防止误认为越窑器。
鉴定越窑器更重要的一点是看釉胎的老化程度。凡是越窑器,一定是出土的,出自窑址、墓葬和窖藏,经过一千多年地下各种环境的土侵和腐蚀,器物表面一定会留下程度不同的开片、风化、土沁、黑点、剥釉等自然痕迹。尽管当前高仿手段可以仿古陶瓷的任何特征,但相对来说,釉胎老化是最难仿的,更不可能仿假成真。去伪存真的能力和你的学识水平、眼力高低是成正比的。
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火眼金睛乃百炼而成。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