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名家艺术研究协会第三届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成功召开
“全国文物艺术品鉴定评估认证平台”合作仪式在沪签署
 
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 > 新闻通联 >
【《艺术市场》人物志】赵楷:温良美善吾至求

【《艺术市场》人物志】赵楷:温良美善吾至求

时间:2015-07-12 17:00:01 来源:《艺术市场》 作者:

统筹/摄影:马凯琼
采访执笔:本刊记者庞思建

【序言】(第一部分2P)

  当代艺术市场之病疾非一日而成,拨乱饶正之大业也不可一蹴而就,肩负着规范市场的重任,全力执行媒体人所应尽的职责,挖掘那些隐名于艺坛、默默付出的谦卑智者,为当代画坛树立艺术典范,让年轻一辈充分认识到老辈艺术家毕生积淀的优良品行和艺术操守。这便是本期“人物志”力邀当代书画家赵楷先生的初衷,以全面梳理其平生记事的形式,忆往品读他八十年来“温良美善”的艺术追求,以做标杆。
  赵楷天性平和,喜静好雅,追求唯美。平日谦卑苦学,不慕虚名,为人勤恳忠厚,品行兼优。中年得大家刘海粟、曹大铁教诲有加,授其书画诗文,终成大器。“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于耄耋之年名言立志:一愿,有生之年于艺术之路深探远索,追恩师刘海粟晚年泼墨、泼彩之精髓,以求瑰丽美作;二愿,倾其所能,谱书着文,以谢生平良师益友,追忆昔日情感交织之往事,愿再为曾经益友,提笔谱写其丰功伟绩、为人行事,以表心意。赵楷信心百倍,逞筋骨之苦乏多劳作,谢世人之大爱了心愿。此做人作画之道义,实为后生晚辈之楷模。

【阿凯】(第二部分2P)
阿凯者说

  “阿凯”者,赵楷是也。亦名赵凯,孩提而唤,长而卑谦,故存阿凯之号。祖籍常熟,丙子年(1936年)诞于沪上。凯一生致力丹青,耽于吟哦,六十余载不懈而求进,以丹青、诗赋双绝谓之当代名家。得传大家:去四十年,从曹大铁先生研书习画、颂词起赋;癸亥年(1983年)得拜刘海粟为最末一位入室弟子。海存知己:与扶桑画坛巨擘东山魁夷十载之交;与国学大儒范曾二十年莫逆。声名远播:壬申年(1992年)日本皇室为彰其诗画德品之卓越,改“闲院宫邸”皇家别墅为“赵楷美术馆”。志趣广博:历时十载研于饰艺,逾千现代抽象与各类壁画被广藏用于星级酒店以作饰楣,誉为当代装饰艺术之翘楚。
  赵楷岁三,垂髫之年,随父母省亲于乡。乘轮夕发黄浦外滩,翌晨抵长江近浒浦,择木舟临岸,再乘独轮小车,乡径入田,金黄满野。至外婆家,得见门前塘中游弋有鸭,居群之首者为一黑沙,体大而雄。由沪上喧哗突至田园乡野,江海涛涛、轮烟滚滚,清清河塘、鸭声阵阵,一路所见似幻、尤闻如梦,孩提观感,奇妙豁然。遂两日,凯于外婆家堂屋白墙之上,执铅笔涂画“长卷”,水波绵延中,一艘烟囱轮船后随大群塘鸭,而游弋于轮船之前却是一只黑沙,体较之轮船尤硕。此乃赵楷生平首件“作品”。由此,于痴迷涂鸦孩提之时,便发始漫漫追艺之路。
  沪上开埠,十里洋场。江南水乡,幽宁安逸。少年赵楷便反复游走于沸反盈天、光怪陆离与幽寂清静、质朴单纯之间,反差之巨,烙印之深,所谓观复而忆丰,闻广而博知,赵楷抱之唯美是求于信仰,少不得受益于少年期之观复广闻,进而持守一生。
  沪上繁华,西学东渐。西画艺术与现代感官多夺年少赵楷之眼球,尚未弱冠便博见东欧之风景油画,震撼之印象尤深,乃至成年赵楷竟始终排斥中国画,因执拗于“唯有西方绘画才备自然真实之美”,光影交映、笔触质地、写实刻画等,是国画万万所不能表。直至赵楷就读大学研学中文,反思及理,又罹罪复回常熟,此等偏见为之改观。
  十年浩劫,赵楷历尽苦难,于而立之后劫后余生,遂再返常熟,躬耕陇亩之间,却得幸相识已年届花甲之大家曹大铁。曹是为一代宗师张大千嫡传弟子,又学书于右任,精文通史,尤以词赋见长。赵楷得先生之教诲,明传统、晓丹青,了文化之精髓。
  曹大铁亲示赵楷以毛笔快演《芥子园画谱》,披麻、解索、斧劈等山水画传统皴法言传身教,赵楷方初悟中国画线墨之神韵。大铁先生之范,非唯传统丹青书法尤为精妙,无一笔不合法度,无一字不臻美境。诗词学养,更为精深。尤得此博学鸿儒授业解惑,赵楷所学非限丹青书法、诗学词赋,更有学品德行、文化精义。而立而后,赵楷重塑审美之观念,归于东方之传统、深于文化之精髓。
  癸亥年(1983年),一代大师刘海粟以耄耋之龄执入室正仪纳赵楷为关门弟子。海翁师于中国美术教育之贡献,于东西方文化交流之建树,皆堪为丰碑。其兼精中西绘画,西画大气磅礴,国画沉雄练达,皆显巨匠风范,其阅历之深广,胸襟之博大,为赵楷立终生之垂范。
  戊辰年(1988年),赵楷伴九十三岁高龄恩师十登黄山,翰墨侍奉作画之侧,师已近期颐,凯亦知天命,巍峨黄山、夕阳无限。
  当代名家范曾,亦仰海翁。谓曰:我少入京师,与京中画坛游越数十年,然于海上刘老乃情交两代(其父范子愚为海翁早年学生),艺文互重之忘年交。海翁百岁寿诞,范公特请赵楷代呈亲笔寿赞:恢恢大师,人中之瑞,艺中之巅;气吞河岳,轩堂列仙;玉虬乘鸥,浮游三千;斯人与归,供拂云天。同年八月海翁因病入上海华东医院,弥留之际特嘱人将此赞列陈于刘海粟美术馆。去四十载,赵楷蛰居乡里,再范曾诗画,若惊鸿之瞥;后由神交而成莫逆,三十年良师益友,赵楷得当代大儒启心智、解愚迟,见贤思齐,勖其上进,又为一段知遇佳话。
  今赵楷已近耄耋,其一生致力丹青、耽于吟哦、德行谦敏、笔耕不辍。其作画度严谨、求品质、重苦功,诗画兼备、深得精髓,是为当今之画坛老辈之典范。今作人物志,为谱传记而询宜,赵楷竟也亲为一说,是曰:“吾少也不敏,老犹懵懂,对于花花世界,虽有敏察而无细究,对于丹青笔墨虽有夙爱,而不拘绳墨。为人唯礼是从,为艺自由恣肆。所可慰者,处事吾皆求善求美,凡事吾皆求真求实。作画虽然、当其下笔风雨快,而从不草率粗疏;自幼而成多元审美与唯美主义,乃吾毕生倾向,故而所画题材也泛。爱美若命,且拒红花绿叶之俗,污吾清静。与日本东山魁夷交,其画蓝绿为一调、红黄为一调,且中无杂色,甚合吾意。壮年后画坛风云变易,既不求闻达,便远避纷争,专注装饰艺术,与壁画、抽象油画等为伍,凡十年。当代文学名宿,前辈作家、诗人白桦先生知吾诗画之性,而又如此,发惋惜之意。承其垂爱,吾固所欣慰,而今垂老体衰,不似昔年,还回书斋重理旧业,亦吾所企哉。今夏搜旧匣,将三十载水墨之作汇为一篇,俾为温故知新,一则亦作为我砚田耕耘的一次汇聚,以祭命途多舛的一生,故不惶贻笑大方,但祈大雅君子鉴之谅之。曾作七十述怀诗,或可状生平:
  半生历难未足忧,惯把阳春换暮秋。
  绝境常想千里远,优游不忘一钿愁。
  富贵荣华非所望,温良美善我至求。
  为有丹青陪晚晴,夕阳影里话山丘。”

【对话】(第三部分4P)
“不求闻达于画林,但求不辱于师门”

  《艺术市场》(下简称“《艺》”):刘海粟先生擅用泼墨泼彩与大胆设色颠覆性地营造“金碧辉煌”式的山水风貌,而您的画作直观感受却在色彩上颇为内敛,而反而更注重墨境的营造,很多素墨、焦墨、淡墨交映的形式出现在你的作品中,为什么会出现此种看似与老师“背道而驰”的状况?
  赵楷(下简称“赵”):刘海粟先生的作品色彩浓艳、线条粗犷,我虽入先生门下求艺多年,但在绘画风格上,却与刘老有很大差异。这是因为我的审美取向是以素雅为主,同时也与我的性格有关,我喜欢平和安静、淡泊安宁,对色彩的追求同样如此,常笑谈自己非“好色之徒”,希望在绘画语言中仅赋上一丝淡淡浅浅的颜色,以点缀画面的唯美。当年,我观看范曾先生作画时发现,对于画面中的人物衣着,尤其是腰带部位的赋色上,采用了红色、绿色和蓝色,当时我直言:“如果没有颜色或者换一种颜色,画面感受就会大大减弱”,范曾即说:“您的审美太高了!”。总之,我始终追求唯美,无论是艺术作品的创作,还是出版物的装帧风格,以及个人的生活志趣上,都以清素淡雅为格调,从不求浓艳华丽。
  所以说,我虽拜师刘海粟先生,但是我并没有重走刘海粟先生的绘画之路。齐白石先生曾讲:“学我者生,似我者死”,即是在告诫后生不能简单模仿,而要贯通精髓。刘海粟先生也曾教导我:“大自然本身是五彩缤纷的,因此我们在画作中所反映的大自然也应该是五彩缤纷的。”先生的绘画思想,虽然从理论上讲,我能接受和认可,但是出于我的性格特征和审美趋向,却不能完全接受,主要还是因为素净淡雅才是我的审美核心。
  但是近年,我的一些山水作品也在追摹刘海粟先生的风格,特别是运用到了泼墨、泼彩技法的作品。我们都知道,刘海粟先生和张大千先生在晚年的创作中,都曾运用泼墨、泼彩的形式来表现中国绘画,画面色彩浓艳丰富,逐渐引发了我的兴趣。因此,我想学习、模仿和追随前辈大师的绘画精髓,这是我最近一段时间的想法。
  《艺》:刘海粟先生的哪些观念与教诲对您艺术创作影响至深?您是如何传承恩师的艺术精髓,又是如何在艺术之路上开拓创新的?
  赵:既然我是刘海粟先生的学生,那么我的作品上就必然存有老先生的影子。所以说,刘海粟先生画山水时的勾勒方式以及对色彩运用,我也在有意或无意地模仿和追随。这个问题早在几十年前就已经被提点出来,并有朋友劝我尽量跟恩师的风格靠近,但是我当初非常顽固,仍然坚持自己的审美,追求淡雅的绘画效果。
  在此,我要提到一位日本画家东山魁夷,他与我交往几十年。东山魁夷的绘画不是中国画,也不是纯粹的西方绘画。他早年留学德国,回国以后,日本画界一度把他看作“旁类”,不愿与其接触。尽管如此,但他仍旧坚持自己的审美,坚持他在西方学习的绘画思想,并与日本的绘画理念相结合,最终创作出了自己的艺术风格。东山魁夷的绘画应该说是“青绿一调”,即或青色、或绿色,色彩间没有对比。我非常认可他对色彩的运用方式,他的绘画风格十分接近我的审美,进而我跟他也成为了好朋友。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我的师兄弟们一致认同:在刘海粟先生的弟子当中,我已然做到“几十年如一日”的在弘扬、敬仰和宣传恩师的艺术和品德。不久前,《梅刘秦诗传》出版,这本书是用中国古典长篇叙事诗的形式完成,耗费了三十年的时间,书写了梅兰芳、刘海粟、秦怡三人,这一举动也可以证明我对刘海粟先生的终身敬仰。有人曾讲:“刘海粟先生国内外的学生如此之多,但是有谁能够像赵楷一样,直到80岁还在出版书籍,歌颂恩师?”我非常敬仰刘海粟先生的人品,他宽容大肚、无私奉献。例如,刘海粟先生晚年将960多件价值连城的毕生收藏,无偿捐赠给国家,并把其创建的私立学校中全部教材无偿捐赠给国家,他的义举都非常感动我。另外,刘海粟先生提得起放得下,如“文革”期间,刘老和师母年岁已80有余,但得知抄家的噩耗,便毅然连夜整理出三大箱收藏,不幸的是还未等转移便被强行夺走,面对这样残酷的劫难,老先生竟然还能照样吃饭、睡觉,从没为此“惶惶不可终日”,谨小慎微的我不得不佩服老先生的气魄和大度。不久前,我和冯其庸先生会面,他也多次提到了刘海粟先生性格上的特点,让我终生敬仰他。
  关于我的绘画,在将来可能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一方面呈现的是我自己的艺术面貌,而另一方面会是借鉴刘海粟先生的风格。前不久,我送给文化部原副部长王文章先生一件作品,这幅作品便是我模仿刘海粟先生的作品,这类作品在我一生的作品中都非常少。虽然我现在年岁已高,但是我还能画得动,而且我也有信心能够在艺术上有新的发展,特别是泼墨和泼彩方面。
  《艺》:近现代美术史的游学潮造就了一批融汇中西美术的艺术大师,进而奠定了今天中国现代美术的格局与基础。刘海粟先生作为西方美术培育模式中国化开拓者,也是融汇中西的代表之一,那么您同样作为以传统国画绘画形式为主要艺术创作途径,您如何看待又是如何贯彻中西融合的艺术理念的?
  赵:当年,刘海粟先生受到蔡元培先生的直接指引去欧洲留学,曾在法国、德国、意大利等国家学习。在国外的3年的时间里,创作了大量的现实主义西方油画。回国后,他是中国第一个引进西方绘画基础训练的美术教育家,备受关注的便是“人体模特写生”,这一举动在国内引起了轩然大波,很多人认为他背叛了中国绘画的意志,被称为“艺术叛徒”。因此,在郭沫若先生给刘海粟先生写的几十封信中都称其为“叛徒”,其中意味一为讽刺之讥,二含玩笑之意。
  人体模特事件引发与中国传统观念的冲突,备受反对。有人劝诫刘海粟先生放弃这种训练模式,认为有伤风化,但他义正辞严的说:“这不是风化的问题,而是艺术的问题。”当年,军阀孙传芳得知人体模特写生一事,也以婉言相劝,希望立即停止。但刘海粟先生却据理力争,因而恼怒孙传芳,遂下密令逮捕他,结果亡命日本。这件事也说明刘海粟先生胆识过人,为了坚守自己的艺术主张,他敢于与军阀抗争。刘海粟对于西方艺术的敏感和细心学习都是有目共睹的,因此,直到现在已经形成了一种众所周知的现象,即是刘海粟先生的中国画作品在市场上的卖价并不高,但他的油画作品在市场上却售价不菲。这是因为刘海粟留学欧洲,学习了欧洲艺术的绘画技法,并创作的很多作品都受到了国内的重视。
  关于我的绘画作品,很多人评价是带有西方绘画的影子,甚至有的人说我的作品不像东方绘画,也不似西方绘画,对于这样的褒贬,我认为其中有他的道理。年轻时,我也受到了西方绘画的影响,例如当年苏联列宾美术学院的绘画风格,那种具象写实的的西方现实主义绘画,我尤其欣赏。因此,后来我在创作中国画的时候,画面中都留下了西方绘画的影子。在中国画中景物的影子可以不用颜色,比如说小船上的帆,它可以没有倒影,但是在西方绘画里必须要有,这便是我的绘画中所表现的非常明显的西方化特征。我承认这种绘画倾向,由于我的作品比较唯美,也比较写实,我也一直认为写生的作品更富于美感,而抽象的作品会使观看者不知所云。
  《艺》:海外游学经历造就了一批近现代名家,艺术家的海外经历究竟对其本身有多大的帮助与影响力?请结合自己的经历谈感受。
  赵:现在的年轻人到国外求学,固然能够学习到西方艺术,但是西方绘画是在不断的变化,最早的具象现实主义的作品,逐渐变成了印象派,继而又演变成了抽象派。中国人到国外学习绘画,当然也学习了他们现在的主流绘画,回国之后走上了当代艺术的道路,但是对于我们这一辈人,已经看惯了中国绘画和西方写实作品之后,对于现在流行的抽象作品的接受程度上有些隔阂。
  20世纪80年代初期,我曾六渡扶桑,在日本有很多朋友。因此我发现了一个规律,日本人对中国文化、中国绘画、中国书法的热爱程度大大超过了中国人对本国文化艺术的热爱。我在日本东京、大阪、名古屋等多处城市举办中国画画展,但是很多日本朋友都喜欢我的中国画,展览期间,很多人来争相收藏我的作品。他们尤其喜欢中国的绘画,这是我对日本人民的印象。另外,一些日本朋友也很喜欢我的书法作品,恩师刘海粟先生的书法功底、诗词功底都非常深厚,这些都是我追随、喜欢的东西,我的书法以行草为主,但偶尔也会带有颜体、柳体的意味,因为老先生当年就是专写颜真卿、柳公权的书法作为基础的。
  《艺》:其作为老一辈艺术家中的一员,对当下艺术圈活跃态势与创作风气如何看待?在其看来这些活跃于艺术圈内与市场之中的后辈艺术家,传承与创新的精神中有何优点与缺失,希望您结合自己现在依旧保持的绘画习惯与态度,给年轻艺术家一些建议。
  赵:首先我与年轻艺术家接触的机会不多,而且我也不能倚老卖老地去教诲或指责年轻艺术家。不过,我觉得现在的一些年轻人没有真正地去钻研中国文化和中国绘画,一种趋势是去崇尚和追随当代艺术流派,另一个趋势是纷纷被市场上的虚名所诱惑,例如书法家协会、美术家协会等机构会员,年轻人对这些机构的认可程度远远超过我们这一辈人。因为现在的乱象是,假如能够任职书法家学会的会长或副会长,即使不会写字,你写的字也会值钱,因此,这些职位成为了现在年轻人追逐的东西,这是我们老一辈艺术家所不愿意看到的事情。刘海粟先生、吴冠中先生都不是哪一个协会的成员,他们所追逐的才是真正的文化艺术,而不要去追求名义上的成员。我早在30多岁的时候就说过:“不求闻达于体制的花翎,但求不落于真才实学的师门”,所以我现在不是书画家学会的会员,也不是美术家协会的会员,这些职称从来都不是我们这一辈人所追求和向往的。
  《艺》:您对自己未来的艺术发展方向有何想法与坚持?
  赵:我生于1936年,虚度80载,多年来遭受到疾病的折磨,现在的身体状况并不好。但是我的心态很乐观,对于将来艺术创作的前途仍然抱有希望,我相信我至少还有十年的时间可以说书写和绘画。在这十年当中,我准备再创作出一些作品,这些年我已经出版了几本绘画集,现在准备再出版几本80岁以后的画集,这是我的第一个计划。另外,我在爱好书画的同时,也喜好文学创作,因而准备再写两本书,一本叫《我的良师益友》,在前言中的第一句话就是:“我虽没有大的才能,尤其没有大的成就,但是我有幸认识了许多大家和大师”,比如说刘海粟先生、曹大铁先生,又如范曾、秦怡、白桦等人都是我的好朋友,因为我和他们之间有很多的奇闻异事。
  例如,我23岁的时候就认识了65岁的文坛老前辈周瘦鹃,他当年是中华书局、大东书局、商务印书馆编委,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张报纸《申报》副刊主编。周瘦鹃是老一辈作家,张爱玲,以及秋海棠作者秦瘦鸥都是在周瘦鹃的关心重视和提携下走向文坛的,可见周瘦鹃资历的久远,当年人们就称他为“好好先生”。一直到今天,他的侄女们跟我像兄弟姐妹一样在交往,这个过程中有很多故事。另外,周瘦鹃先生、曹大铁先生、范曾先生写给我的信件原件都保存完好,因此《我的良师益友》这本书上能够附上很多材料,这样别人看了之后会觉得非常真实。在书里,我不会讲大道理,一字一句的书写都是良师益友背后的真实小故事,希望读者看了以后也会觉得有趣。

【恩师】(第四部分2P)
我的老师刘海粟
文/赵楷

  那是1983年的冬季,老师刘海粟先生和师母夏依乔女士在南京金陵饭店为我举办了入室仪式。当年47岁的我,成了88岁刘海粟大师的关门弟子。
  我的老师刘海粟先生平生十上黄山,他曾描述自己对黄山的爱恋:“黄山为天下绝秀,千峰万嶂,干云直上,不赘不附,如矢如林。幽深险怪,诡奇百出,晴岚烟雨,仪态万方。其一泉一石,一林一壑,不仅触发你的诗思,惠你画稿,提供无限美境,或使你心旷神怡,或使你无言对座,寝食皆废,终日忘机,以至阔别数十年,仍能保持极深印象,一朝念及,回忆便如飞流倾泻,纵使白发垂耳,心情也贴近生命的春天!”
  1988年老师第十次登上黄山,点名要我陪同,那一年老师93岁高龄,我52岁。在黄山之巅的清凉台写生时,我戴的宽边草帽被山风吹动,掀翻了放在画板旁盛水的碗盏,当时惊惶失措,生怕弄坏了画面,没想到老师却微微一笑说道:“不要紧,正好让我泼墨。”即刻,老师开始使用泼墨、泼彩进行大胆涂抹,不知不觉在中国画中运用了后期印象派的色块和线条,来尝试“洋为中用”的创新画风。老师对我的艺术创作既不以“手把手”教学为模式,也不言辞苛责,而常以包容的态度和具体的实践来给予引导。自80年代以来,老师七上、八上黄山,他创作了大量泼墨、泼彩黄山图,增加了许多对自我主观气韵的表达,笔法上以“骨法用笔”的中锋线条构建骨骼,用泼墨、泼彩晕染以渲染其神韵。十上黄山,老师那种不服老的坚毅性格和对艺术执着的追求一直深深影响着我。老师说:“我爱黄山,画天都峰都画了好多年,它变之又变,一天变几十次,无穷的变化,每次来都有新的认识,有画不完的画。”对于老师来讲,黄山是他艺术的源泉,从1918年第一次跋涉黄山到1988年第十次登上黄山,跨越70年之久,从速写到素描,从油画到国画,老师不断攀越、不断超越自我,他对艺术不懈的追求和创造精神时刻感染着我。
  于是,在1988年7月,刘海粟老师十上黄山前夕,我精心写就两百行古典长诗《艺海棠歌》。这首以老师生平传略为主线的长歌,从老师降生一直写到十上黄山,叙述了近一个世纪以来恩师所经历过的风风雨雨。记得那是在一天写生作画结束后,老师不顾劳累在黄山脚下的“散花精舍”,同我满怀激情地诵读这一长歌。老师每每诵读一段,遍回忆当年往事。悲欢喜怒的情绪随着“诗路”不断变化。
  老师对艺术的不断创新和对美术教育敢为人先的开创精神惠我终生。1912年11月,老师创办中国现代第一所美术学校“上海国图美术院”,自此开创现代美术教育的先河,其不仅在美术教育上影响巨大,而且还成为维系民国文化界人士交往的纽带。康有为先生为其亲笔题写“存天阁”,蔡元培钦赐“闳约深美”的校训,蔡元培、梁启超、黄炎培、孙科等都曾任校董。1918年老师刘海粟起草《野外写生团规则》,并亲自带领学生到西湖写生,从而打破了关门画画的传统教学模式。我的老师在现代美术教育史上创造了无数个“第一”,他敢于创新的精神以及对中国美术教育的贡献在我心中皆为丰碑。
  刘海粟老师常用一口常州普通话与我谈及创办美术学校的往事,以及对美术理论的简明阐发,于我而言像是一堂生动的历史课。老师曾说,大自然有着无忧无虑的魅力和灵魂,大自然色彩极其丰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红人花别样红”“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大自然五彩斑斓。恩师爱大红大绿、亦绮亦庄,融合中西画风。而我的审美情趣则偏向素雅,喜爱运用单一、和谐的色彩。老师给我题字“源于自然,胜于自然斯为美”,并以如此简洁、朴实之语言指导我在绘画选材和构图上的审美理念。久而久之,在老师不断的影响下,我开始尝试运用热烈的色彩,但依旧坚持用大块的红色或蓝色,不混合色彩。我在笔墨上学习老师将中西画有机联接,把中国画的线条与西画的光色透视相互渗透。
  我们师徒二人之间,老师性格刚毅,我性情柔弱,正好互补。“见贤思齐”四字箴言,成为我人生路上的指南。我无大成,亦无高才,只想学人高品,宏人贤得。我作为刘海粟老师的学生,毕生感谢老师在品德、艺术造诣上予以我的点滴传授。

【访日】(第五部分2P)
六渡扶桑,跨国弘艺
文/凯琼

  1984年至1997年的十三年间,赵楷“六次东渡”。1984年至1992年的八年里,与日本神奈川县小田原市明德文化教育集团进行民间艺术交流。1984年11月,首访集团所属的相洋高校及该校理事长高垣了三先生,即兴赋诗赠予相洋高校:“凭虚初度到扶桑,处处人情似温汤。故校明德师重道,百年代代育英堂。”
  1987年、1989年、1992年及1998年四次访日,继首次访日所写绝句外,之后以六句、八句、十句、十二句诗,一年增加两句,每次均即席书写赠予日方明德教育集团。日方一一装裱,悬于礼堂。1984年初,访日本之后的第二年,赵楷决定创作一幅以近景紫金山,远景长江大桥的《金陵全景图》,并题《江海共流》,被收藏于日本相洋高校。日方坚持偿以画酬,但是赵楷婉言谢绝,说道:“金钱是有止尽的,而中日两国民间的友情却将永存。”以后赵楷在名古屋、大阪、东京连续9年举办其书画展览。赵楷的书法作品《海啸》和巨幅水墨画《黄山颂》,先后荣获日本东京国际书画展览大奖。他曾7次被邀去日巡回讲学、办展览,为中日文化民间交流作出了不懈努力。为了表彰他的突出贡献,日本国立南山大学校长罗伯特·里玛授予他南山大学最高荣誉铭牌。日方明德文化教育集团被赵楷先生善于中国传统诗书丹青并不求画酬所感动,为提升中日艺术文化民间交流,最终于1992年2月,在日本小田原古城东郊,将原日本一皇族别墅“闲院宫邸”改建成为“赵楷艺术陈列堂(美术馆)”,并于当年十月开幕,开馆那天,日本文化教育和新闻界人士纷纷前来祝贺,《朝日新闻》《读卖新闻》等主流媒体皆做了相关报道。赵楷本身诗书画皆能且优,故他也关注异国同行中的多能者。发现当年留学德国的日本画坛巨擘东山魁夷,他既能作画,散文也写得漂亮。当年东山魁夷先生面壁多年,在奈良唐招提寺创作出以“中国山林”为题的壁画,深深吸引了赵楷。而后其花费半年的时间充分了解东山魁夷先生一生的艺术理念与艺术追求,并用中文古典歌行体的形式写了一百六十句《东山魁夷歌》并以行草字体,将诗歌写成了十米长卷,并于1991年将此长诗长卷拜托朋友赠予东山魁夷先生。路途坎坷几经转手最终交于东山先生,先生认真看了赵楷先生用数十张四尺宣书写地行草长诗大为感动,似有一种神交已久的英雄相惜之情。
  随后于1992年,两位老人相约于日本千叶县市川东山魁夷先生寓所交流。86岁小个子的东山先生在夫人搀扶下,从房屋里间捧出一捆白布包裹的书卷,赵楷初见不知内为何物,东山先生小心翼翼地揭开白色棉布,露出一只狭长本木箱子,打开箱盖,是一捆黄缎,去掉黄缎,露出一捆红缎,去掉红缎,才出现赵楷的《东山魁夷歌》行草书法长卷。看到这里,赵楷对日本画坛巨擘东山魁夷先生如此尊重珍贵的收藏他的诗书作品,甚为感动。东山先生说,为了能独立看懂这首长诗,他准备重新学习汉文汉诗。当谈到中日两国关系时,两位老人一度哽咽语塞,说话时竟老泪纵横,并表示要共同用艺术来呼吁和平,反对战争。两人欢谈之中,东山先生忽然提出一个要求,他希望赵楷同意他将《东山魁夷歌》长卷收藏在日本国立“长野美术馆”作为永久展藏。至此,赵楷回复:“如果这幅作品能体现中日两国友好文化交流、能体现一个中国同行对日本老一辈同行尊敬,我同意并赞成将拙作赠予日本长野美术馆作为永久收藏。”(与东山魁夷会晤的情况,中国《人民日报》海外版,上海《文汇报》,南京《扬子晚报》均有报道。)

【挚友】(第六部分2P)
【范曾序文】

  释文:庚申春节,先严子愚翁蛰居家乡,请息交绝游,日以吟诗自娱。有素昧平生之谦恭青年来,谈吐高华典雅,家翁大乐,乃知来者,倾慕南通范氏诗文世家之诗人赵楷也。兹后与余相逢,二十余年视为莫逆。
  赵公事亲至孝、交友至诚,擅词章丹青,每相过从,往往作竟夕谈,益重其学敬其品。丙寅年赵公写雄鹰嘱题,余口占一绝云:“愁胡侧目画苍鹰,泪洒前尘远箭缯。万仞神游离俗鸟,青云比翼共腾升。”其间深情,两心自知。
  今赵公搜集三十年来所写水墨山水花鸟二百余件汇为巨册,正所谓有文而作画,其画固雅。清逸之气,来自心性,非时下横涂纵抹,以为创新者可梦,谨致数语于卷首,为老友贺。

丙戌秋 范曾于京
【范曾《满江红》】

  日本召开美术馆开幕之际,远在法国巴黎的好友范曾传真来《满江红》词祝贺,范曾《满江红》词:“《满江红》贺神奈川赵楷书画馆于壬申建成:扶雨摇风,破顽石,拂云碧竹。羡江左,瑰才轶世,倚天橡笔。摩诘同俦灵凤煑,僧谣异代神龙逸。怅高丘美女散纷纷,谁驻跸。吴越剑,光未失;三楚颂,凌寒桔。正天藏巨眼,回春固必。击鼓扶桑欣大典,传花西海寄瑶瑟。待青山晴翠遍神州,杯中述。抱冲斋主十翼范曾于巴黎美松白兰别业”。

【品评】(第七部分2P)
赵楷,他给艺术留有一片净土
文/马凯琼(英国贝德福特大学跨文化传播硕士)

  一本名为《情牵桑梓十年》的书里讲述了一段略显传奇的过往:那便是中国知名书法家赵楷先生与日本画坛巨擘东山魁夷先生的跨国之约。赵楷先生,1937生于黄金时代尾声的上海,这位江南才子正如“春来江水绿如蓝”般连绵不绝的长江之水一样,给予一种谦和、温润而不失坚韧的品行、才情示人。
  在赵楷先生与日本画坛巨擘东山魁夷先生的长谈中,足以见识到因为共通的艺术情怀,那种英雄相惜的挂念。即使远隔于汪洋,却能使彼此的内心拥有连接。此二位名家虽不通言语,但就创作之真髓即可产生共鸣。后又有赵楷先生因东山魁夷创作之执念与精神,大为感动,遂主动收集东山先生之平生与理念,竟而发现,与之如此之似,定要为其谱古风长诗——行草书法长卷《东山魁夷赞》来聊表胸意,此作共一百六十行,几经周转,方到东山先生之手。年迈的东山魁夷大为感动,细心收藏此作,并四处求问,望赵楷先生能再次东渡扶桑,解知己相见之思。两位老先生神交多年,终于1992年会面倾心畅谈于东山魁夷先生日本家中,两位忘年知己从绘画、书法、历史等方面的相谈甚欢。在谈到二战时日本军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东山魁夷先生竟老泪纵横,内疚万分。并表示要共同用艺术来呼吁和平,用艺术来反对战争。还恳请赵楷先生应允他将书法长卷《东山魁夷赞》赠予长野美术馆,以此来作为中日邻邦之永世和平夙愿。赵楷先生用了一句耐人寻味的话对他说:“如果这幅作品能体现中日两国友好文化交流、能体现一个中国同行对日本老一辈同行的尊敬,我愿意并且赞成将拙作《东山魁夷歌》长卷赠予日本国立长野美术馆作永久收藏。读罢这段文字,我想艺术是伟大的,是纯净的,同时也是具有极大感知力的,它能够让两位身在异国、语言不通的老人畅谈许久并在瞬间产生呼唤和平和正义的思考,这就是艺术,它是单纯的,是有链接性的,是架起跨文化交流的一座纯粹并严谨的桥梁。多年以后,若我有幸去到日本参观长野美术馆,当我看到馆藏《东山魁夷赞》的时候会是何种心情?诚然,艺术的纯粹性和交流性不单单体现在对当下的感悟,随着时间推移,我们的后代或许会从那些作品中瞥见我们当年的思绪和社会历史的变迁。”
  就在前不久,我慕名找到已是杖朝之年的赵楷先生请其指导我的书法作品,这让我有幸知道更多这位毕生追求“不求闻达于画林,但求不辱于师门”的老艺术家的内心世界。初见赵楷先生,发现他精神如此之矍铄,红光满面,和蔼可亲,思维敏捷,非常健谈,除了腿脚稍有不便,似才刚进花甲而已。老人激情澎湃地讲述着他的故事。他不慕头衔、不唯铜臭、不图虚名,默默地、纯粹地传承着中国经典文化;他深知师恩,用尽半生经历敬贤、学贤、颂贤。
  在愉快地交谈中,他从来不谈及自己的艺术成就,而更多的是用感恩的态度讲社会、谈人生、论艺术、颂贤人,这对于周遭的今日中国,可谓是慢慢的正能量。赵楷先生感激社会的包容、恩师的培养、贤达人士的鼓励、亲朋好友的支持。当得知先生的一生是曲折坎坷时,不免更加心生崇敬。在这样的经历之后他没有更多的抱怨,而是已一颗与世无争平淡的心感恩戴德。交谈中他告诉笔者:“二十一岁时,我与双胞胎兄弟两人均被打成右派。冤屈苦难之中,万事俱休,唯有关注身边的好事好人,因为只有这样可以使我激动,让我快乐,让我战胜一切疾苦,从而有活下来的希望”。此等胸怀与意境,恐怕古今都不多见。正是这种宽宏大量,宅心仁厚,积极生活的德行使先生的人生之路,越走越宽。先生总是谦虚地说:“我无大成,亦无高才,只想学人高品、宏人贤德”。艺术家不论专业技法更论艺德,正所谓德艺双馨。
  先生的人生是坎坷的,但有德之人必有好报。先生的艺术生涯也是幸运的,两位恩师让他终身受益和难忘。一位是人称“常熟奇人”的着名画家曹大铁(张大千弟子),拜曹大铁为师,并了解中国绘画、东方传统,了解五代、宋元的董巨马夏黄倪吴等历代丹青高手和他们的手迹,从而慢慢领悟中国绘画线和墨的神韵,得到了传统丹青的真传,夯实了古典文学的功底,为日后攀上中国书画的巅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另一位是美术教育家刘海粟先生,80年代初,先生在经历了26年欺压辱践、穷寒离散、劫后余生之时,来到南京专门从事丹青书画事业,艺术大师刘海粟举行正式收赵楷为关门弟子。从此,先生的人生发生了微妙的转折,海翁指引他描绘山河美景,先生陪同海翁十上黄山。
  在当下书画界,鱼龙混杂、良莠不齐,找关系挂头衔、花重金搞包装的大环境下,赵楷先生几十年秉持一种不图头衔虚名,只为扞卫真正的艺术;不唯金钱所诱,只做讴歌有民族气节和爱国精神的贤人。先生是笔者迄今为止见到的没有任何头衔、不兼任何职务,根植于人民,服务于人民,用实力让世界公认的真正有艺德的白衣画家。他那种老一辈艺术家一生站在民族的高度,胸有爱国的情怀,用自己的热血和睿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德行正是今日之辈需继承的艺德。不当市场的奴隶,不沾铜臭气是先生毕生的追求。
  近年来,赵楷先生的书画越来越受到海内外人士的赏识和喜爱,从上世纪80年代,他创作的大量作品,被100多个国家的美术馆、艺术馆、高等院校和民间收藏。与先生的交谈中得知,其书画作品大多作为礼品用于民间文艺友好交流,仅有的出国讲学、办展览以及外事部门卖画所得的经费和大量的书画作品捐献给国家,有的则用于扶助贫困的群体,就连一点稿费他也全部交给所在单位作为办公费用。许多外国朋友称他为“有识的中国人,真正的艺术家”。1998美国总统克林顿访华期间,从华商手中得到由赵老创作的遵劲的苍松、挺拔的翠竹和傲雪腊梅三把传统的折扇,总统一家如获至宝,克氏称之为“在上海得到的最好的礼物”,并在演讲时拿着折扇向大家说:“这才是最环保的!”一把小小的折扇子传递了中国的经典艺术文化,这就是艺术的力量。
  先生曾得到他的恩师刘海粟大师的高度称赞和评价。1988年刘海粟大师93岁时,赠送先生“灵犀一点,精神万古。赵楷贤弟惠存,刘海粟年方九十三。”的书法题字,可见师生之间深情厚谊。1989年,先生把创作并书写的巨幅长卷《艺海堂歌》给刘海粟大师看时,海翁高兴地说:“赵楷用古典长歌形式来写我一生,他的诗不光是对我一个人的评说,更是对我国优秀艺术文化遗产的深情弘扬。从他扎实的诗书画功底看,也让我看到了中国新文人画的前途。”(《中华英才》报道)赵楷先生,曾很是欣慰的与我讲道,“1994年,在刘海粟大师百岁寿诞庆典上,刘海粟向身边的汪道涵、胡启立、陈至立等介绍我时说,我这位学生不仅诗写得好,而且书法潇洒,画也脱俗。”每当先生说起此事时,眼睛总是半眯着若有所思的表情,兴许每每提到此事都唤起他对恩师的思念。据先生说,后来大家就称他是刘海粟的“三好学生”,刘老总是高兴地笑着说:“讲的好,是三好学生!”
  所谓“三好学生”是指诗好、书好、画好。诗、书、画本是三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在中国传统文人画中讲求诗书画的统一性并对三者都要求有很高的造诣。元初赵孟頫提“书画同源”的概念,明董其昌又提出“以书入画”。笔者认为尤其是在传统中国画中特别强调书法的重要作用,同时,诗歌在思想内涵上与画所呈现的意境有很大关系,也曾受到文人画家的推崇。到扬州八怪时,诗书画印的跨界融合已经都达到极高的境界。古之成大家者,必有艺术融合之技艺。
  赵楷先生除绘画、书法之外对诗歌的追求是毕生的。诗歌集《梅刘秦诗传》于2014年10月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举办“三诗颂贤”座谈会并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敬贤、学贤、颂贤,是先生一生的追求。全书共3册,均为七言古体长诗,分别表达了对梅兰芳、刘海粟、秦怡3位大家的艺术成就及其探索、求真、创作的精神与品德的赞赏。先生告诉我,1988年,刘海粟第10次上黄山前夕,他用7天时间创作了古体长诗《艺海堂歌》,表达对老师壮举懿行的深切感受;2008年,从艺近70年的秦怡被授予华语电影终身成就奖,先生为其事迹所感动,即赋长诗《秦娘美赞》;2012年,赵楷以疾病缠身的老迈之躯,着成308句七言古体长诗《梅兰芳馨》,先生对于艺术学术的考究是严谨的,整个诗集从谱写到书画创作整整耗时50余年,最终完成了他半个世纪的夙愿——用诗赋颂扬梅兰芳。2004年,赵楷先生被检查出患有癌症中晚期,先生做了活检穿刺手术,并请人给他刻了一枚方印“甲申刺史”(零四年是甲申年,先生意为,在甲申年当上了近似白居易、苏东坡一样的杭州刺史、徐州刺史)。先生患病而自“封官”并依旧坚持每日书画赋诗,并盖此章于作品上,表明这些作品创作于患病之后,也以此不断激励自己。先生并没有用空话大话来抨击时下文化艺术界浮躁、虚假、平庸之风,他身体力行的在诗书丹青中默默耕耘创作出实实在在的成果,他以老一辈艺术家身上的创造精神、刻苦精神,来扫荡低俗、庸俗、媚俗的现象。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各种复杂形势的挑战,金钱的诱惑,权利的膨胀,使人性的“善”与“恶”展开了激烈的搏斗,对文化艺术界的精神状态、职业道德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有不少人丧失了科学和民主的精神,放弃了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为民族振兴的精神,成为金钱的奴隶、成为权势的帮手,没有静下心来搞创作,不能深入群众出精品,笔者看来,赵楷先生《梅刘秦诗传》的出版发行,作为一种精神的“钙”,是对这种风气的沉重一击,同时也是对那些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创作者有力的回击,使当今那些直不起腰来的“奴隶”把腰杆挺起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文艺工作者是塑造灵魂的工程师,创作的作品要有中国精神和中国风格,如果没有精神,将情无所定,魂无所依;没有精神,一个民族只能是浑浑噩噩,萎靡不振的一盘散沙。所以,什么样的作品是中国风格,那就是有中国精神的艺术作品,才能是中国风格。赵楷先生近耄耋之年仍旧再用自己的实际行动,默默耕耘并歌颂具有中国精神、中国风格,中外闻名的三位大艺术家。他用自己的半生经历通过诗、书、画不同形式来继承、传颂具有正能量的中国艺术德行,这也正是老一辈艺术家给予我们最大的养份,让青年一辈,在纷繁复杂、车水马龙、灯红酒绿的背后静下心来给艺术留出一片净土,去安静的欣赏、学习并传承。赵楷先生的生平故事一直在感动千万,笔者希望他能够感动并激励更多的艺术工作者,给艺术留出一片净土,让它在阳光、雨露中积极成长。

【年表】(第八部分2P)

  1936年生于上海。
  1959年夏,年轻的赵楷结识中国文坛耆宿周瘦鹃,并成其私淑弟子。周瘦鹃于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为《申报》副刊主编(《申报》为中国历史上第一张报纸),同时是中华书局、大东书局、商务印书馆编委,从事大量文学创作和进步外国文学翻译,被鲁迅、周作人称为翻译之光。当时张爱玲、秦瘦鸥等均有周提携领进文坛。周师去世后,赵楷与其女周全等几十年交往至今。
  1971年结识常熟文化名人曹大铁(曹大铁为张大千嫡传弟子),并正式拜其为师,开始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中国诗赋、中国书画),直至2000年初曹师去世。
  1983年冬,由周鸿猷、章新胜介绍,入室艺海堂,拜刘海粟为师,成为刘海粟关门弟子。曹、刘两师兼拜兼学达数十年。
  1988年夏,奉命陪老师刘海粟、师母夏伊乔第十次上黄山。当年,赋成200句歌行体古风长诗《艺海堂歌》,讴歌刘海粟大师近百年艺术人生。
  1992年日本国改皇族别墅“闲院宫邸”为“赵楷美术馆”。
  1993年《东山魁夷歌》长诗行草长卷入藏日本国立长野美术馆,作永久展藏。
  2005年《赵楷书画装饰艺术篇》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
  2006年《赵楷书画水墨丹青篇》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
  2008年春,秦怡从艺70周年之际,赵楷又赋古风长诗《秦娘美赞》。
  2009年春,由扬州市文联、扬州市美协、扬州漆器厂共同举办的“赵楷、赵璧如父女书画展”在漆器厂展览中心举行。画展共展示赵楷父女240多幅作品。
  2009年夏,由上海对外文化交流协会主办,在上海刘海粟美术馆举办赵楷、赵璧如父女书画展。
  2012年春,为缅怀恩师,在家乡常熟举办“情系故乡·纪念恩师刘海粟、曹大铁——赵楷书画展”。
  2012年秋,赴法国巴黎探亲,为尝半世纪夙愿,用书法的艺术形式赋成308句古典叙事长诗《梅兰芳馨》。
  2014年10月26日,所着的古风长诗一函三册《梅刘秦诗传》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在北京钓鱼台举办《梅刘秦诗传》正式出版即“三诗颂贤”座谈会。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