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名家艺术研究协会第三届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成功召开
“全国文物艺术品鉴定评估认证平台”合作仪式在沪签署
 
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 > 新闻通联 >
百岁铸魂 秋兰高华 ——深切怀念陈佩秋先生

百岁铸魂 秋兰高华 ——深切怀念陈佩秋先生

时间:2020-07-29 13:47:20 来源:文博中国 作者:陈燮君

  百岁铸魂 秋兰高华 ——深切怀念陈佩秋先生


期盼著名书画家陈佩秋先生安康跨越人生百年,是我们的共同心愿。然惊悉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20年6月26日凌晨3点,在上海中山医院去世,享年99岁。连日来,佩秋先生的音容笑貌一直出现在眼前。谢稚柳、陈佩秋夫妇与上海博物馆的关系太密切了!

\

陈佩秋
百思汇聚,百感交集,先赋诗一首,以表缅怀:“江海通津见清淳,纵逸抒情走乾坤。笔墨传承融宋元,寻梦创新驱年轮。天目杜鹃惊丹青,饱饱金珠胜似春。秋兰幽香驻百岁,高华玉风铸艺魂。”

\\

陈佩秋
\
陈佩秋与陈燮君

艺术正果历练了一个世纪

江海通津,帆樯比栉,纵逸清纯,气概非凡。陈佩秋先生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上海中国画院艺术顾问、上海文史研究馆馆员、上海市美术家协会荣誉顾问、上海市书法家协会艺术顾问、上海书画院院长、西泠印社理事、海上印社社长、上海文学艺术奖终身成就奖获得者。对陈佩秋先生艺术成就的共识是:她书画鉴定兼善,尤其在传统中国画的探索、转型、发展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为当代中国画的创新树立了典范。她传统功力深厚,山水、花鸟皆能上承晋唐宋元余绪,气韵高华,一派生机。改革开放后,陈佩秋先生精神随时代,笔墨开新境,巧融中西,风标高举,为传统中国画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探索出了一条成功的道路!
\
绢本花篮图
 
纵观陈先生的绘画之路,起于山水。她说过:“我曾经师从黄宾虹、黄君璧、潘天寿、郑午昌几位老师。”五代赵幹的《江行初雪图卷》珂罗版印本当年对陈先生产生过积极影响,江天初行寒雪,渔人辛勤劳作,水纹渔网辉映,芦苇孤寂默立,此画的意境和精微曾打动陈先生,令她欣喜不已,临摹三遍。郑午昌先生为她带来许多明清山水画的印刷品和照片,陈先生一见就着迷,逐一临摹。后又从清六家、明四家,溯源宋元,她说:“几乎每个朝代都临摹过。几年里,前后共临摹了近百幅作品。”近年在上海吴昌硕纪念馆召开的纪念郑午昌先生的学术研讨会上,陈先生还对此津津乐道。她还说:“郑午昌先生画杨柳画得好,至今印象深刻!”
1950年陈先生于国立艺专毕业后,进入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工作。1956年成立上海中国画院,陈先生被聘为画师,成为当时最年轻的专业画家之一。20世纪五六十年代,陈先生主攻花鸟画,一头扎进宋人花鸟画,凡是能借到的宋人花鸟画册页、纨扇、手卷真迹,她都用心临摹,对于宋人双钩花鸟画技法的掌握和运用就源于此。2005年在上海博物馆举办“书画经典——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书画藏品展”时,我陪先生参观,她见到故宫博物院藏南宋李嵩的《花篮图》异常激动。先生曾在1952年也临摹过钱瘦铁先生旧藏李嵩《花篮图》,至今难以忘怀。李嵩,南宋宫廷画家,历任光、宁、理宗三朝画院画家,被誉为“三朝老画师”。《花篮图》为工笔重彩画,细绘藤编的精美花篮与鲜花。笔法工细,构图饱满,设色绚丽,敷染滋润。精细而不感琐碎多余,严谨而不觉繁缛呆滞,成为宫廷花鸟艳丽精工一派的经典之作,被后人视作范本。陈先生在花鸟画领域的崛起,离不开艺术经典的哺育和大量写生的磨砺。1956年,陈先生的工笔画《天目山杜鹃》获得了上海青年美展一等奖,参加全国青年美展获得二等奖,在很长时间里都成为佳话。
印象派绘画的借鉴和“叠彩法”的探索,使陈佩秋先生的创作进入了新的阶段和新的境界。20世纪80年代后期,陈先生开始到美国探亲,在博物馆里有机会进一步走进印象派的世界。90年代后,她在山水、花鸟画的创作中,大胆创新,开启了对印象派光色技法与中国传统笔墨相结合的全新探索。后来在上海美术馆举办“法国印象派绘画珍品展”和在上海博物馆举办来自美国克拉克美术馆的印象派展览,陈先生和我详细讨论过印象派绘画对中国画转型与创新的启迪:印象派将绘画从客观的自然再转向主观的精神表现,反映绘画独立性的美学观念;注重绘画的光、色、形、意、美的融合,体现艺术与光学相结合的特征;采用原色并列、重叠和补色手法,形成新的绘画语言;“把绘画现场搬到户外”,成为印象派的重要绘画方式;变革西方传统绘画和借鉴各种画派,留下印象派叩开20世纪现代艺术之门的文化轨迹。陈先生有长期观察、写生花鸟世界的丰富经验,在美国更加敏锐地捕捉花鸟世界稍纵即逝的变化,尤其是加深了对花鸟世界的空间纵深度和色彩结构性、即时性的新认识。陈先生在创作中反复试验叠彩和多次烘染方法,还巧妙地改变色、墨、水入画程序,开创了厚实、丰富、灵动、通透的新画风。
\
兰蝶图,陈佩秋绘,谢稚柳题字
 
\
兰石
 
\
竹鸭图
 
\
枫叶蛱蝶
 
\
双鱼

\
松鹤图

\
松石雉
 
 \
柳荫白鹭
 
\
鲳鱼
\
秋兰紫藤雉
\
苇塘双禽
 
陈先生的书法成就也是令人瞩目的。她的书法研究、探索和创作,在案头艺术创作中占有重要分量。讲到陈先生的书法,熟悉谢稚柳、陈佩秋夫妇的朋友常常会同时赞赏他们的卓越贡献。笔者在《融古开今稚柳风——怀念谢稚柳先生》一文中曾写道:谢先生的书法作品《行书七言联》的“芳陌晓燕红柳雾,暖沙风茁碧落簪”写得墨色淋漓,气势磅礴,在知白守黑中求境界,在松灵雄浑中见吟咏。谢先生“将张旭草书立锋逆行,静动交织的行笔,严谨伟丽的结体,大开大合的章法,舒展飞动的气韵和宏大高深的意境融合到自己书风的血脉之中”,且能不卑不亢,熔冶数家自创新格,飘逸而不流美,浩然而又酣畅,堂皇而有精妙之笔,恢宏而能纵擒适度,“令一般书家实难望其项背”。刘一闻先生对陈佩秋先生的书法高度评价:也许由于画名太盛之故,当今艺坛,人们似乎只知道陈佩秋先生是一位名满天下的大画家,而往往会忽略她的同样可称登峰造极的书法艺术。早在20世纪50年代,可读得与其画面相为呼应的题款文字。从外在形态看,这些文字或可归于晋唐楷帖一类,其秀雅状,类似“二王”楷书中的《乐毅》《曹娥》及《玉版十三行》,而秀中显拙之态,则更与世传钟太傅“三表”中的《宣示表》神延气接。60年代后期,画幅中不时充溢的铁划银钩式的陈氏笔体特性,令人过目不忘。画幅上出现了另种既不同于汉碑又有别于简牍文字的题款,举重若轻似谐而庄,从风格上拓宽了原先的表现格局。70年代后期,陈先生的书法作品开始亮相,那吞吐腾挪拍天割地的如虹气势,至今仍是同道们反复称赞的话题。
\
陈佩秋书法
 
 
与博物馆和艺术史的深深情缘

陈佩秋先生与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上海博物馆的情缘实在深切。后来她在上海中国画院受聘为专业画家了,依然是文管委和上博的常客。上博的重大书画展的开幕式她都会出席,在书画展期间举办的学术研讨会她都会参加,并进行积极的学术交流。有些特别重要的书画展览,我们会在筹展之初认真听取她的意见,她会和我们一起遨游艺术史、文化史,从艺术史和文化史的高度切入主题、明确重点。她谙熟上博及中国各博物馆、世界著名博物馆的中国书画收藏,对于上博的书画研究和策展提出过许多真知灼见。
2002年11月底,时值上博50周年大庆前夕,“晋唐宋元书画国宝展”在上博开幕。这一展览由故宫博物院、辽宁省博物馆、上海博物馆联合举办,共展出72件国宝级晋唐宋元书画。46件中国绘画名迹托起了恢宏的中国隋唐五代宋金元的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的历史。26件法书国宝跨越晋唐宋元,可谓“畅美俊逸上虞帖,雄秀创新鸭头丸。初唐四家异军起,颠张狂素似山岚。颜筋柳骨千年风,苏黄米蔡万人谈”。陈先生高度关注这一展览的全过程,多次参与博物馆与观众的互动,主动讲解展品,介绍艺术史,解答观众的问题。在此期间,她多次与我谈及“博物馆、艺术史与大展”。她说,谢先生说过,山水画,在唐代李思训、李昭道、吴道子、郑虔、王维之后,进一步发展的是五代的荆浩、关仝。而李成、董源、范宽这三家在北宋初期是划时代的人物,是后学所仰望的宗师。当时在北方,李成的画派声势大,江南是董源的领域,李成师从荆浩自成一家,而董源的画笔,据北宋米芾说是“平淡天真,一片江南景”,是“唐无此品”的。我们还兴奋地谈到: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书风,商周尚象,秦汉尚势,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元人尚态……陈先生对《晋唐宋元书画国宝展特集》爱不释手,有段时期她一有空就在画案上打开特集,一手拿着放大镜,细细地品味图录藏品的细部。
2003年春日,上海博物馆成功地从美国把《淳化阁帖》存世最善本抢救回归,安然入藏,实现了一个文化夙愿。淳化三年,即公元992年,宋太宗命侍书王著把内府所藏自汉至唐书法名迹,摹刻为《淳化秘阁法帖》十卷。《淳化阁帖》为丛帖始刻。这次上博从美国抢救回归的《淳化阁帖》第四、七、八卷为北宋祖刻本,第六卷是泉州本的北宋祖本,是公认的国宝。陈先生高度重视《淳化阁帖》的回归,多次参与了从2003年9月底开始的大展、大赛、大讲坛系列活动,当场挥毫,辅导青少年学习《阁帖》、练习书法;对“《淳化阁帖》和二王书法艺术鉴赏”畅谈学术见解;努力助推中国帖学和二王研究的“文化再现”。围绕《淳化阁帖》回归,我与陈先生讨论过一些共同关注的学术问题:《阁帖》最善本的文化解密、法帖谱系的深层探索、“二王”认识的适时续新等,其时叹短,其乐融融。
2005年在上博隆重推出的“书画经典——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书画藏品展”再集晋唐宋元书画稀珍103件,以国宝的魅力展示中华文明,以经典的力量呼唤文化传承。这次展览有幸展出了故宫博物院藏西晋陆机的《平复帖》。因《平复帖》纸质疲敝,仅展一周。陈先生和我久久驻足于《平复帖》前,连连说:“在上博能见到《平复帖》实在不易。陆机是华亭(今上海松江)人。《平复帖》自宋代《宣和书谱》将其归入章草体,后世多沿袭之。此帖是我国最早的传世法书墨迹珍品,反映了东汉至西晋时期书体演变的真实轨迹。”2008年年首,上博举办了“世貌风情——辽宁省博物馆、上海博物馆古代人物画精品展”,展出两馆珍藏的自唐至清代人物画精品60件。3月举办了同专题国际学术研讨会。陈先生在研讨会上作了重要发言,赞叹古代人物画的稀珍笔墨,并对几件展品的年代、作者提出了自己的学术见解,把对艺术史的研究探索进一步引向深入。
 
\
山乡春色-画芯

\
山重水覆

\
一帆风顺-画芯

\
白云青山图-画芯
 


 
伴随经典的人格魅力

陈佩秋先生不仅向世人奉献了艺术经典,而且展示了感人至深的人格魅力,反映了弥足珍贵的艺术精神。
其一,一个世纪的持久与执着。百年春秋圆艺梦,谈何容易!我和陈先生相识多年,接触频繁。每次相见,她与我说的几乎都是书画、鉴定、艺术史。一次约好去她画室,她刚刚画完一幅山水画,在层次和色彩上有了新的体验,笑得真是灿烂。这只能以对于艺术的执着而释然。多年来,陈先生习惯于晚上作画,白天调整。近年来,她习惯于上午创作,忙于书画,下午见见客人聊聊天,午睡安排得迟一点,晚饭后放松一下。对于艺术创作和探索,还是顽强地体现“持久”与“执著”。
其二,山水花鸟并举,书画同行。在陈先生的艺术天地中,山水花鸟比翼齐飞,绘画书法双峰瞩目。这里除了荡漾艺术的灵气,还闪耀着“水墨博弈、色墨辉映、黑白之道、书画同源”的艺术智慧,体现坚持创新型践行的艺术精神。方法论的成功领悟及其运用,为艺术创作的长驱直入奠定了基础。
其三,写生与创作相融,研究与鉴定相伴。陈先生恒持写生与创作、研究与鉴定相兼。她的创作往往始于写生。她说:“我的写生稿不是成百上千张,而是几十本上万张,光是兰花的写生集子就有十几本。直到现在,我有时还翻翻写生稿,它会重新唤起记忆,对创作很有启发。”研究和鉴定是谢稚柳、陈佩秋夫妇长久坚持、从不懈怠的。谢先生在上海博物馆入藏王羲之《行书上虞帖卷》的过程中功不可没。写生与创作相融,研究与鉴定相伴,这是谢稚柳、陈佩秋夫妇始终践行的。
其四,对后学热情真诚的扶持。在陈先生的周围,总有后学,总有中青年朋友。她舍得花时间,与大家交友、畅谈。每到逢年过节,她更会作出见面的安排。在筹备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日子里,她热情支持乐震文、张弛、汤哲明等画家创作世博长卷《海上揽胜》《浦江两岸尽朝晖》等,实为美谈。每年春节,我和夫人、女儿都会与陈佩秋先生合影。《视觉意象》《故宫意象》《上海意象》《太行意象》《荷花意象》等画册送到陈先生画室,她总会一页一页仔细翻阅,认真讲评。陈先生先后为我的个人画展题写了展名“上海的香格里拉——陈燮君崇明写真画展”“历史的丰碑——纪念建党九十周年陈燮君油画展”等,其情切切,其意浓浓!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