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世之逸,木雁無雙:硅谷亞洲藝術中心舉辦紀念張珩逝世六十週年
时间:2023-08-28 14:22:07 来源:一池硯水太平洋 作者:硅谷亞洲藝術中心
希世之逸,木雁無雙:硅谷亞洲藝術中心舉辦紀念張珩逝世六十週年
今年是書畫鑒定家、收藏家和文博專家張珩(1914.12.27-1963.8.26)逝世六十週年,硅谷亞洲藝術中心於美西時間8月26日(週六)下午3-6點,舉辦《希世之逸》紀念座談會,邀請舊金山灣區文博界、書畫鑒藏界的專家學者和張珩先生家屬親友,共同緬懷這位早逝的希世英才。出席座談會的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館長許傑說:「 張珩先生不僅是個傳奇,而且也是神奇。他的父親張乃驊與蔣介石至交,不幸青年時落水而逝。四歲時由祖父撫養大。張珩的七叔乃驥(叔馴)是古錢幣和古玉收藏大家,美國奧委會主席布倫戴奇在芝加哥從他後人手上購得他的收藏,並在創建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時悉數帶來,成為亞博館的重要藏品。」2015年到南潯出席張先生百年誕辰紀念會的書畫學者張子寧說:「 我當時有幸和早年聽張先生講書畫鑒定課並細作筆記的央美薛永年先生共同主持過一討論會。這次來參加蔥玉先生逝世六十週年紀念會,首次知道張珩先生夫人和子女都在美國,並能拜覽他們珍藏的張先生遺稿、手澤,實在有幸。」 張珩之女張貽文及女婿陳樹仁出席座談會,並提供張先生蠅頭小楷輯錄《明人名彙錄稿》原件和手書《仿趙孟堅<並蒂櫻桃賦>》、《1938-1941年日記》原件、《韞輝齋書目 》手抄件、文天祥《書謝昌元座右辭卷》釋文印文手跡、倪瓚《竹石喬柯圖》軸釋文印文手跡等珍稀手澤,供與會專家及觀眾觀覽。
圖片說明:1940年張珩醉筆所書的仿趙孟堅《並蒂櫻桃賦》,長期掛在夫人顧湄臥室,為首次公開展出。
圖片說明:張珩蠅頭小楷輯錄的明代人名彙錄稿本也是首次展出
圖片說明:張珩《1938-1941年日記原件》和1950年代初家書
張珩,浙江南潯人,1914年陰歷12月27日生,字蔥玉,一字希逸,是江南巨商張石銘先生之長孫,孫中山摯友、民國奇人張靜江之姪孫。其父是張石銘之四子乃驊。張珩四歲喪父,受祖父憐愛,跟隨祖父在南潯故居適園長大。他沒有進過現代學堂,是在祖父請的家塾中飽讀古今文史及外語。祖父酷愛金石書畫收藏,交往多為收藏巨眼、名流豪傑、文人墨客、飽學之士, 諸如龐元濟、劉承乾、吳昌碩等。張珩自幼耳聞目睹,潛移默化,從此對書畫古籍有了濃厚興趣,秉承祖父所好。張貽文在回憶文章中寫道:「聽長輩說,父親很小的時候,因為個子矮小,看不到掛在牆上的古畫,經常要騎在家中傭人的肩上,長時間地仔細觀察研究比較。祖父見他小小年紀就認真好學,天資聰穎,也就更加盡心輔佐引見,欲將其培育成才。並將自己收藏的一批字畫傳送與他,這就是父親最初的收藏品。」張珩14歲時,祖父過世了。他從16歲開始自收畫集,仰仗家中豐厚的財力,廣交結友,真假統收。在這些真真假假之中,其穎異的天賦、濃酷的興趣、刻苦的鑽研,在祖庭陶冶、師友薰習、賓客闊論,才、學、識、財統備之下,練就了一副敏銳的眼光,具備了「目光如炬」的真才實學,頗為精通版本目錄之學和書畫鑒賞之術,並卓然具有異於常流的見解,為其在書畫鑒定上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日後終於成為出類拔萃的書畫鑒定專家。其在1934年,僅20歲時即被聘為故宮博物院鑒定委員。1946年32歲時,再度被聘為故宮博物院鑒定委員。
紀念座談會現場展出的文獻資料
原紐約蘇富比拍賣行中國書畫部主管、收藏巨擘王己千之孫王義強遠程書面發言,說:「得知能在加州為張老蔥玉先生舉辦逝世60週年紀念會,深感欣慰。蔥玉先生是我祖父王紀千先生的好友。先祖父曾多次對我提到過張老,雖記不得全部內容,但祖父對張蔥玉先生評價仍記憶深刻,說張老是富家子弟,為人慷慨大方,學問淵博! 我記得蔥玉先生曾寫過一封書信給祖父,那是1935年在國民政府預備在英國倫敦皇家藝術學院舉辦國寶展覽前夕。因我祖父參與了具體的籌備工作,並隨展品一起赴英國。張先生信中的大意是希望先祖父赴英後,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收集國外中國古代書畫的信息與藏品的情況,並希望那些資料能用於日後的研究工作……我因此時在亞洲辦事,很遺憾不能找出此信件與朋友們分享,希望下次有機會。在此衷心祝願紀念會圓滿成功!」
圖片說明:张珩之女張貽文講述父親
圖片提供:張貽文
張貽文說:「我的專業是化工,來美國後改學電子,父親的專業我知之甚少,他去世時我才17歲。我以女兒的角度談談我瞭解的父親。父親是1950應鄭振鐸先生之邀隻身赴北京的,母親和我們三個子女留在上海,兩年後才北上與他團聚。那時他工作很忙,家里不停有客人來。他當時已沒有財力做書畫收藏,業餘時間開始集郵,專收解放區的郵票,而且確定要有郵戳的。我母親打趣說:這哪是集郵,是買郵。他的其他業餘時間則幾乎化在畫史著作上,上世紀50年代後期,父親已著手實施一項巨大工程,即整理平生所見古書畫匯錄,編一部史未有過的100萬字以上的中國歷代書畫鑒定工具文獻。他完全根據手邊的資料及腦中記憶,列出所見書畫名跡的目錄,按歷史朝代順序編排,對每一件作品的名稱、內容、尺寸、質地、印鑒、題跋等項逐一詳細記錄,並分別逐件加以鑒定評論,每件作品均注明作者考證、收藏人、單位和出處。原計劃記錄六千餘件,惜因1963年病故而終輟。這樣龐大的手工注錄工作,沒有助手,全靠他一人在做。他只有下班之余有暇時進行。進入50年代末,遇三年困難時期,紙張都不甚易得,只能用顏色黃灰、質地粗劣的不同薄厚的橫格稿紙做竪行來寫。當時家居北京東城南鑼鼓巷20號,是晩明洪承疇祠堂內加建平房,家居簡陋窄小,他的臨窗紅木大書桌上總是堆滿了各種線裝書籍、資料、稿紙,有時多得只能堆在地上。他每天下班晚餐後,即伏案埋首於書堆中,直至夜深。這張據說是紫檀大書桌有八個抽屜,每個抽屜把上都鑲著一塊溫潤的碧玉,台面鑲著一大塊紅玉,是王世襄先生幫他在舊家具店淘來的。到他過世時,累計完成的稿件已達幾十萬字。他過世時,桌子上摞著一尺多高的稿件和很多手札,是他在考釋明朝人名事跡,可惜這摞文稿文獻文革抄家後下落不明。我母親一直惦記此事,落實政策后多年呼吁而無果。父親的朋友實在太多,客人上門多,每晚八九點後,往往還有最後一拔客人來。因為多是熟人,有羅哲文、劉九庵、王大山等等,他也不拘禮節,一邊埋頭寫稿,一邊聽人說話。他喜歡外國古典音樂,家里有台30年代老牌收音機,是母親嫁妝之一,父親一個人工作時,一邊聽,聽到高興處還會停筆打拍子。」
張貽文講演現場
啓功先生晚年助手、硅谷亞洲藝術中心顧問劉建一書面發言:「啓先生說,張先生是一個能把鑒定方法總結成理論的人,他把鑒定變成一門學科,他過眼的東西太多了,而且記憶力驚人,他的著錄大多是多年的記憶….了不起的本領!啓先生談到,張先生的巨著《木雁齋書畫鑒賞筆記》尤其珍貴,在歷代書畫著錄中具有無可替代的參考價值。啓先生回憶說,張先生寫的一手好字,主席(毛主席)很欣賞,「西藏和平解放協議」文本手書就出自他手。」
說明文字:毛澤東提議張珩手書的《西藏和平解放協議》图片提供:張貽文
张珩的金蘭之交、張大千弟子曹大铁之子曹公度远程会议视频,说:据父亲回忆录说1947年3月,张珩在上海听信孔祥熙之言,炒公债,结果被设局巨亏,而且波及他的至亲好友,數月之內損失高達四千多兩黃金。對此,张珩对曹大铁说了句:“共产党来了看他们钱怎么花。” 三个月后一天,张与曹在餐厅吃饭,张用钢笔在点菜单上写了兩句诗“东南地美黄金贵,西北天骄白雁高”。把诗递给曹又问他:“你懂不懂我的诗旨,懂的话请你续赋下去,不懂算了。”曹看过凝想移时,回答:“不懂”。张道:“你对当前国内形势怎么看法?”曹道:“我看战火决不会熄了。”张道:“何止是熄不熄的问题,以我估计 ,不出五年,国民党必垮无疑。”曹公度说张珩对旧政权的腐朽不堪有透切认识,对新政权充满信心和希望,他後來热衷收集解放区的邮票,就是这种情怀的透露。
圖片說明:曹大鐵繪張珩像,唐雲補景,黃異庵題額,諸名家遍題。圖片提供:曹公度
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中國部主任張帆說該館所藏、由美國唐氏家族捐贈的元代楊維楨楷書手卷《虞德章墓誌銘卷》,由張珩、王己千遞藏,卷後有張珩的跋。硅谷亞洲藝術中心顧問龐輝向大家介紹了張珩《韞輝齋藏唐宋以來名畫集》中的唐人張萱《唐後行從圖》。此圖先被吳廷收藏,後於清朝時期流入書畫鑒賞家安岐之手,並收錄於《墨緣彙觀》續錄中。安岐在乾隆九年過世後,此圖流入怡親王府,被愛新覺羅·弘曉收藏。後於民國時期流入收藏家金城手中。1940年代此圖被張珩所收藏。2013年6月19日,《唐後行從圖》在法國巴黎的蒂埃里德梅格雷小拍賣行以1000多歐元起拍,被中國收藏家以400多萬歐元拍得,並在2016年10月28日,由龍美術館主辦、中國嘉德贊助、西岸集團支持在中國上海龍美術館西岸館舉辦的「敏行與迪哲——宋元書畫私藏特展」中展出。
图片说明:張珩舊藏唐人張萱《唐后行從圖》。圖片提供:龐輝
圖片說明:鄭振鐸序《藴輝齋藏唐宋以來名畫集》
硅谷亞洲藝術中心館長舒建華說:「1947年鄭振鐸先生為張珩先生編收藏集,慨嘆張先生藏品散失,有如“苍江虹散”,有些流失到海外,故說“楚弓未为楚得”。此幅唐人張萱的珍稀孤本能再回流中國,可以稍稍寬慰鄭先生和張先生。中國書畫鑒定從行業和經驗提升到學科,張珩先生有重大貢獻。北宋黃休復《益州名畫記》中用「家藏戶寶,為稀世之珍」來形容劇跡名畫。元人歐陽玄《題紫薇老人大字歌》有句「家藏有此希世珍」。歐陽玄是元代大學者,主修遼、金、宋三朝史,官至翰林學士承旨,繼趙孟頫為此位。希世與稀世通用。歐陽玄詩的後一句「取酒當為主人壽」。張珩先生之不壽,自是中國書畫鑒定之大痛。張先生一字蔥玉,又字希逸。遵張先生家屬之意,他的生年月日從陰曆。大陸改革開放後,張先生夫人和二子一女皆隨續移居美國,主要定居舊金山灣區,夫人顧湄2017年在Santa Cruz逝世,享年101歲。承蒙張先生之女張貽文及親友厚愛,硅谷亞洲藝術中心在張先生逝世之日,舉辦這場紀念座談會,共同緬懷張珩先生的文化勳跡。上述鄭振鐸先生序言中還有他評張珩先生對收藏明清書畫“ 抉擇至慎,隻眼別具”,對我們今天仍然有強烈的啓示。」
8月26日部分嘉賓與張珩家人在硅谷亞洲藝術中心。左起:張帆、張子寧、張堅、陳樹仁、張貽文、許傑、舒建華、張梅駒。圖片提供:陳豪來
獨立美術評論家鐘躍英說1980年代在魯迅美術學院國畫系學習時,蒙從北京來的前輩國畫家鐘質夫、晏少翔,以及遼博張先生摯友楊仁愷先生介紹,對張珩先生學識有所了解。畢業來灣區訪問的中國美術學院近現代美術文獻中心主任張堅教授發言中說,張珩先生的藏品有些在海外,他的鑒藏觀念和思想連同這些藏品,可以列入亞洲藝術宏大敘事框架。來自台灣的書法學者張梅駒教授說張珩先生在書法收藏上名聲鉅大,很多赫然名跡如歐陽修《灼艾帖》曾鞏《局事帖》皆曾為他所有,他的書法也風神別具,卓然成家,值得推廣,更為世人所重。同在台灣長大的美術史家高木森教授說他1960年代在台大念書,喜好國畫,鑒於當時兩岸阻隔,師友之中無一人提及張先生及其名著,後來赴美留學研究,在堪薩斯大學師從李鑄晉教授,也很少聽李先生提及,這一現象與張先生的成就和地位以及中國文化現在的影響力是不相稱的,希望各界更多努力。
旧金山州立大学人文學院教授玛丽· 斯各特畢業於普林斯頓大學和哈佛大學,精通中文,近20年來研究過鄭振鐸,從而關注到张珩先生,也由此與同住北加的張貽文成為好友,在張貽文的建議下,她把張名著《怎樣鑒定書畫》譯成英文,希望能早日出版,讓西方世界深入了解張珩先生的成就。張珩親友、來自「南潯四象」的劉鏞後人劉仁也出席致詞。8月26日下午3點開始、原定2個小時的《希世之逸》座談會到下午6點結束。紀念座談會由硅谷亞洲藝術中心副館長徐心如主持。
版权声明:本文转载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